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6/17|浏览量:2544
朱彦民,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 男,1964年生,河南人,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
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会长 等多所学术机构负责人和高级研究员。
1985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初习甲骨文字。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甲骨学(古文字学)、殷墟考古与殷商社会生活史,书法艺术史论,招收先秦史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
1985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初习甲骨文字。
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会长 等多所学术机构负责人和高级研究员。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首批兼职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国际易学研究》编委、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委员、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会长、天津市甲骨学会(筹备)会长(天津市甲骨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文化局文博系统"名师教室"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书法协会指导教授、南开大学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南开大学日中大学生书法交流主讲教授、鹤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甲骨文摹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国际甲骨文艺术网学术顾问、中华易经国际研究院顾问、中华易经书画研究院荣誉院长、广东省潮汕文学院顾问、《战国》电视连续剧历史学顾问、子贡文化研究会顾问、淇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中心认定专家、河北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管理文化》课程专题讲座教授等、太湖书院高级研究员、伏羲学院讲座讲授、沧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等。
学术专著
1.《甲骨文精粹选读》(王宇信、杨升南、聂玉海主编,本人为主要参加者、执笔者),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1996年再版。2004年三版。
2.《殷商社会生活史》(李民主编,本人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其中第六章《商代的衣食住行》,约六万字,并最后审定全部书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殷墟都城探论》(专著),23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合著),生活卷主编,约100万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5.《巫史重光--殷墟甲骨文发现记》(专著),29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甲骨文精粹选读译释》(合著),8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专著),50万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楹联知识与赏析》(专著),35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商代社会的文化与观念》(专著),40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版。
10.《殷墟考古发掘与甲骨文研究》(专著),25万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版。
11.《商代服饰研究》(6万字),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6月通过答辩。
12.《商代都城研究》(26万字),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6月通过答辩。
13.《甲骨文书法探微》(34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书法教育
自2002年开始,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开设《中国玺印史》。
2005年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为美术专业学生讲授《书法基础训练》(一-四);范曾先生题朱彦民教授书法集自2003年始,在南开大学开设全校共选课《中国书法史》,该课2006年9月获得南开大学优秀课程奖;作为南开大学书法协会指导教师,经常为大学生举行书法讲座。最近一次讲座是在2006年春,为南开书法协会作《书法漫谈》专题讲座,并录制光盘;后来在中日大学生书法交流活动中担任讲座教授。
在社会上,也经常做书法讲座。
2009年8月18日晚,在广东省汕头市委宣传部和联通汕头分公司联合举行的"驼岛新论坛·联通名家讲座"上作专题学术报告《论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
2009年10月12日下午,在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为研究生作专题学术报告《论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
2009年8月8日和8月30日,两次在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举办的"国学沙龙"上作专题学术报告《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2009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作了专题学术报告《甲骨文书法艺术简介》等等。
学术论文
1·《书法艺术探源》(摘要发表),《殷都学刊》1986年第三期。
2·《贞人非卜辞契刻者》,《殷都学刊》1986年第四期。
3·《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甲骨学研究》创刊号,安阳甲骨学会1987年出版。此文又被刊登在《殷都学刊》1989年第四期。1988年版《中国考古学年鉴》在"考古学研究专栏"中发表的郭振禄《甲骨文研究》专门介绍了此文(署名朱桢)。
4·《榜书述论》,《殷都学刊》1987年第四期。
5·《由康侯簋铭文说到周初三监》(与人合作),《殷都学刊》1988 年第三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在《先秦史·秦汉史》1988年第十期。
6·《殷商文化研究综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第二期。
7·《商代后期都城研究综述》,《殷都学刊》1989年第一期。 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在《先秦史·秦汉史》1989年第八期上, 又被收入《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
8·《乐道何须固守贫--说子贡其人》,《殷都学刊》1989年第二期。
9·《谈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甲骨学研究》第二辑,安阳甲骨学会1989年版。
10·《祖乙迁邢与卜辞井方》,《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六期。
11·《巾帼最早属殷商--说妇好、妇井》,《殷都学刊》1990年第二期。
12·《祖乙迁邢地望考》(与人合作),收入《河北邢台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中。
13·《"易经"中关于殷周之际的婚姻制度》,《殷都学刊》1991年第三期。
14·《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评述》,《河南社科通讯》1992年第三期。
15·《卜辞"受酋年"新解》,《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三期16·《从甲骨文看商代后期都城》,此文为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届年会提交论文。先被收入《安阳古都研究》一书中,后又被收入《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
17·《从〈尚书·盘庚篇〉看商代的用人制度》,《中州人才》1993年第一期。
18·《读〈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与杜勇先生商榷》,《中原文物》1993年第三期。
19·《"河洛"新解》,《阜新高专学报》1994年第三期。
20·《"右文说"一例举隅》,《殷都学刊》1994年第四期。
21·《殷商时代医学水平概论》,《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第二期。
22·《"殷人尚白"问题试证》,《殷都学刊》1995年第三期。此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六期摘要,再被《新华文摘》1995年第十一期摘要,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在《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十期上。
23·《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四期。
24·《"河洛"神话产生真相新探》,《齐鲁学刊》1995年第六期。。
25·《金甲文中的"基"、"己其"与箕子封燕考》,《北京建城3040周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26·《从考古资料谈商族的发展》,《中国文物报》1997年第51期(总第565期)。
27·《商代用人制度刍议》,《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5期。
28.《殷墟都城城墙之我见》,《殷都学刊》1998年第1期。
29·《"殷""商"名辨》,《南开学报》1998年第1期。
30.《王玉哲》,《南开人物志》第二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商族迁徙试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2.《商族的迁徙与冀中南地区之亳》,《三代文明研究》第一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商族迁徙与鲁西南地区之亳》,《夏商周文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4.《榜书通考》,《天津书法论文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35.《政治宗教研究新成果--〈权利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评介》,《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6.《〈明义士牧师家藏中国文物展〉中两片甲骨的考释》,《文史哲》2001年第2期。
37.《建设大学数字化博物馆刍议》(与郭长虹合作),《中国博物馆通讯》2001年第12期。
38.《殷墟卜辞"受酋年"新考》,《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版。
39.《甲骨卜辞亳地考》,《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增刊2001年版。
40.《论商族对古代车马起源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1.《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甲骨学研究巨著--〈甲骨学一百年〉》,《考古》2002年第1期。
42.《商汤"景亳"地望及其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43.《"景亳"新考》,《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4.《1978年以后甲骨学有了更深广的发展》(译文),《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
45.《三星堆出土青铜人像与殷墟玉石人俑服饰的比较》,《四川文物》2003年第4期。。
46.《殷墟玉石人俑与三星堆青铜人像服饰的比较》,《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7.《甲骨卜辞"隹"、"叀"用法之异同考》,《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
48.《甲骨卜辞"隹"、"叀"用法之异同考》,《首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
49.《殷卜辞所见先公配偶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在该期首篇)。
50.《殷人尊东北方位说补正》,《中原文物》2003年第6期。
51.《殷墟甲骨刻辞文例二题》,《殷都学刊》2004年第3期。
52.《郑州商城亳都研究之述评及我见》,《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3.《评王玉哲教授新著〈中华上古史〉》,《人文论坛》2005年第二辑,中国社科出版社2005年版。
54.《殷墟考古资料に现はれる中原地区の気候および生态环境の変迁》,《中国交换研究员论丛》,第22号,爱知大学国际交流センター2005年3月;此文被日本国"论说资料保存会"编辑入《中国关系论文资料》第49号,2007年。
55.《商族起源研究综述》,《汉学研究通讯》第二十四卷第三期(总号第95期),2005年8月。
56.《卜辞所见"殷人尚右"观念考》,《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在该期首篇)。该文入选《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2005年版中国古代史"成果代表作·论文"一栏,放在首篇。
57.《关于商代中原地区野生动物诸问题的考察》,《殷都学刊》2005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6期《学术卡片》栏目摘引。
58.《痛悼恩师玉哲翁》,《天津孙子兵法研究》2005年第2期。
59.《千古一跳,终有识人--读范曾先生〈王国维和他的审美裁判〉一文有感》,《文艺报》美术专刊2005年7月19日版。
60.《〈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之我见》,《文艺报》美术专刊2005年8月12日版
61.《商族起源新论》,《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62.《〈中华远古史〉评介》,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3.《从考古发现看商族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转型》,《殷都学刊》2006年第2期。
64.《试论商族早期婚姻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文明探索--庆祝李民先生70寿辰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5.《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
66.《"殷人尚右"观念的再考察--以甲骨文字形和考古资料为视角》,《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7.《说甲骨文之"左王"》,《庆祝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暨127甲骨坑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2006年8月10日-15日,中国河南安阳;收入台湾《中国文字》第32期,艺文印书馆2006年。
68.《马陵之战的真实性不容怀疑--对〈"马陵之战"并非史实〉一文的驳辩》,《千古战例垂青史--莘县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69.《三里河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设计方案》,《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0.《传经歆向遂心愿,授笔钟王乐杏坛--范曾教授书法教育思想探微》,该文在2007年6月26日庆祝范曾教授七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收入《论范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七月流火"之我见》,《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复印;《天津社科通讯》首篇介绍此文。
72.《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草木植被》,《殷都学刊》200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1期《学术卡片》栏目摘引。
73.《商族起源于京津塘环渤海湾说》,《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74.《甲骨文入印的先驱--王雪民先生》,《印说》2007年第4期(总第二十一期)。
75.《论甲骨卜辞之"咏(永)王"》,《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76.《"殷人尚白"问题试征》、《从考古发现看商族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转型》,《殷商文明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77.《从甲骨文"王"字看帝王观念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8年1月30日版。
78.《从甲骨文"王"字看帝王观念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8年1月30日版。
79.《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关于甲骨文发现研究诸说的概括与评议》,《邯郸学院学报》第18卷,2008年第2期。
80.《论商族早期社会形态的演进历程》,《南开学报》2008年第4期。
81.《甲骨文字的来源及其形成路线探索》,《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
82.《论商族骨卜习俗的来源与发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版。
83.《论范伯子先生在北方文坛的领袖地位--以〈王仁安文集〉为线索》,《范曾研究》2008年第2期。
84.《王玉哲教授甲骨学研究述评》,《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85.《商汤"亳都"地望在大伾山附近考》,《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版。
86.《商代中原地区的水文条件与降雨情况》,《2006-2008年度天津市社会科学学会优秀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87.《甲骨收藏在天津》,《天津日报》2009年7月13日"文史"版。
88.《从"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说到商代的酒文化》,《全国第二届傅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刊》,《先秦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2期(总第48期),2009年8月版。
89.《论甲骨文发现之初的甲骨学家--王懿荣、孟定生、王襄之交往与关系》,王宇信、宋镇豪、徐义华主编,《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版。
90.《八大山人书法作品中异写字探析》,在2008年8月1-5日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举行的"中国第四届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发表;该文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论文提要收入《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91.《关于甲骨文中商族先公上甲的研究》,《甲骨学110周年: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92.《小议甲骨文中的"宋"与"商"》,《首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字博物馆》2009年第2期。
93.《甲骨文淇水探踪》、《商代中原地区的水文条件与降雨情况》,2008年7月21-24日在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生态史研究圆桌会议"上宣读发表;该文被收入《淇水论坛》2009年第2期(总第2期)。
94.《六十年来津门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发展述略》,该论文入选由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天津书法六十年"学术研讨会,发表在《天津书法通讯》2009年下卷(总第29期)。
95.《甲骨卜辞田猎地"衣"之地望考--兼论衣、殷、邺之地理纠葛》,在2008年10月29日-31日于河南安阳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考古发掘80周年纪念活动暨考古与文化遗产论坛"上宣读发表;该文又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2期。
96.《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一主多元特性》,2008年11月8日在天津社联第29届理论创新论坛上发言。
97.《"河图""洛书"猜想》,2009年3月20日至23日,在广东潮州砚峰书院"国际易学沙龙"上宣读发表。
98.《商代中原地区的土质土壤》,2009年3月28-3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生态是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发表。
99.《甲骨学在天津》,2009年6月28日上午,在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主办的"国学论坛"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100.《论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2009年8月18日晚,在广东汕头市委宣传部和连同汕头分公司联合举行的"拖岛新论坛·联通名家讲座"上作专题学术报告;2009年12月6日上午,在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作专题学术报告;2010年4月22日晚七点,在天津渤海银行总部为该行的书法协会及员工书法爱好者作专题学术报告。
101.《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2009年8月8日和8月30日,在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举办的"国学沙龙"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102.《甲骨文书法艺术简论》,2009年10月19日下午,在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为师生举行了专题学术报告。
103.《满城风雨曹操墓》,2010年3月25日晚于二主楼A座501教授,为"南开大学博导论坛"作专题学术报告。
104.《甲骨文所见商代自然灾害及祭祀禳除活动》,2010年5月6日下午,在南开大学范孙楼230教室,为历史学院"郑天挺教授讲座"作专题学术报告。
105.《天津市博物馆馆藏日月食甲骨在古代天文历法及年代学上的意义》,《天津电视台》第二频道"艺文评话"访谈节目,2006年8月22日首播,之后多次重播。
106.《甲骨学在天津》,天津电视台文艺部四集专题片(本人总撰稿),2006年6月拍摄完毕,正在后期制作。前两集已获天津市广播电视局优秀电视节目选题一等奖。
承担科研项目
(一)《殷墟考古发现与殷墟都城研究》,国家社科项目,98czs001,1998-2000,2.5万元,完成结项。(二)《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8JC770004,1998-2000,1.2万元,完成结项。
(三)《南开大学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数字博物馆建设》,教育部科技司"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李治安院。长为负责人,本人为项目召集人和协调人之一,2001年立项,经费40万元,已完成了第一期建设。
(四)《从殷墟考古发现看殷商时代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南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资助2万元。在研中。
(五)《中国古代史》教材项目,本人参与先秦史有关部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立项,资助7500元,在研中。
(六)"马工程"《中国古代史》教材项目,本人参与先秦史有关部分,南开大学与武汉大学合作立项,在研中。
(七)《从考古发掘看殷墟都城的生态环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5JA770015,经费5万元。在研中。
(八)《卜辞所见殷人的思维观念与社会习尚》,南开大学"985工程"二期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5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0538,经费3万元。在研中。
(九)《甲骨学在天津》,天津市社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项目,TJLS06-1-003,经费2万元,在研中。
(十)《亳社与商代都城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后期资助项目,CZSHQ002,经费7万元,在研中。
(十一)《商代方位观念研究》,教育部出国留学归来科研基金项目,2007年立项,经费1.5万元,在研中。
(十二)《商族先公考论》,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ZLHQ-04,2009年12月立项,经费2元。
(十三)《先秦社会生活史研究》,教育部重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1JJD770028,经费20万,2011年8月立项,在研中。
(中华朱氏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