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友:济宁市副市长,山东莒县人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7/07|浏览量:333

2024年6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显示:朱贵友,男,汉族,1970年3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鱼台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拟任副厅级领导职务。

1.png

公开资料显示,朱贵友历任莒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莒县人民政府法制局局长,莒县夏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莒县夏庄镇党委书记,莒县县委常委,五莲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日照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日照市五莲县委副书记,五莲县政府党组书记、县长,济宁市鱼台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

朱贵友是山东省莒县人,1970 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1988 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详细工作履历如下:早期在莒县任职,曾任莒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莒县人民政府法制局局长,莒县夏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莒县夏庄镇党委书记等职。2006年1月,任莒县县委常委、夏庄镇党委书记,莒县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主任。2006年12月,任五莲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挂职任省人口和计生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2013年5月,任日照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企业新型办主任。2013 年 7 月,兼任市对口支援新疆麦盖提县工作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2013年10月,任日照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对口支援新疆麦盖提县工作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麦盖提县委常委。2014年3月,任日照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省援疆指挥部党委委员,市对口支援新疆麦盖提县工作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麦盖提县委副书记。2016年12月,任五莲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代县长。2017年1月,任五莲县委副书记、县长。2021 年,跨市履新,任济宁市鱼台县委书记、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2024 年7月,任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负责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工作。2025年7月8日-10日出席,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附:山东莒县朱氏情况:

一莒县朱氏来源探究

(一)明初海州迁莒一支

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记载,陵阳镇朱家葛湖村朱氏,原籍江苏海州朱家村,洪武初年迁莒。明初,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分布不均。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明朝政府实施大规模移民政策。这一支朱氏响应朝廷号召,或为寻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从江苏海州迁徙至莒县。他们在朱家葛湖等地定居下来,开垦荒地,建立家园,逐渐在莒县扎根繁衍。至嘉靖间,名(朱)旻者被奉为始祖,其后代逐渐分迁至念头、崖庄、西马庄等地,截至约1936年已传至十世,杭头村的朱姓也源于此支。此后,该支朱氏以朱家葛湖为中心,因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等因素,部分成员陆续迁徙至莒县南部的刘家官庄镇等地区。刘家官庄镇位于莒县城南7.5公里处,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为朱氏家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朱氏家族在此与当地其他姓氏居民相互交流融合,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经济建设,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朱氏聚居村落 。

(二)明衡王后裔迁莒一支

朱和琅所立父九儒墓碑记载,明宪宗第七子祐楎,封国青州,是为衡王。传一世至宁阳王,值明鼎革,以僧终于日照县之蹬山,为和琅高祖。曾祖常泓,祖由标,考慈凤,字九儒,占籍莒州东莞镇,则慈凤为始迁祖矣。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明王朝覆灭,衡王后裔为躲避战乱和政治迫害,选择隐姓埋名、四处迁徙 。朱慈凤这一支来到莒县东莞镇,凭借自身的文化和家族传承在此逐渐发展,截至目前已传至九世。在东莞镇,他们通过家族祭祀、教育传承等方式,保留家族文化传统,维系家族凝聚力 。同时,部分后裔因求学、经商等原因,逐渐向莒县县城及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迁徙。在县城中,他们凭借家族积累的文化素养,在教育、文化领域崭露头角,或投身商业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此外,该镇朱家林村的朱姓,是在雍正年间从东莞村迁此看管墓林,后繁衍成村。

(三)其他可能的迁徙分支

从莒县朱氏的分布格局及一些村落的传说来看,存在众多从不同地区迁徙而来的朱氏分支 。在莒县的一些偏远山区与平原地带,分布着各具特色的朱氏村落,其祖先在不同历史时期,因自然灾害、战乱、家族纷争、生计需求等原因,从外地辗转迁徙至此 。虽因年代久远、族谱失传等因素,部分分支具体迁徙信息难以准确考证,但通过现存资料与口口相传,仍可勾勒出大致脉络。

韩家村朱氏:浮来山镇韩家村朱姓,是长岭镇朱家课庄村二公朱光荣宗系的后裔。1880年前后,朱光荣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迁徙到莒县浮来山镇韩家村,以务农为生。经过 120 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已延续六代。在这期间,韩家村朱氏与当地其他姓氏居民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参与村庄建设与发展,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二十里堡朱氏:朱家二十里堡村,据传在明崇祯年间,朱氏从十里堡迁此建村。而十里堡,据传在明宣德年间就有朱氏迁入,至今已传至十六世 “钖”、十七世 “为”、十八世 “立”、十九世 “瑞(振)”、二十世 “新” 字辈,朱氏祖碑便是这一传承的有力证明。在漫长的岁月中,二十里堡朱氏家族在当地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传统。

朱家庄子朱氏:朱家庄子村,据传在清雍正年间,莒之西北朱家二十里堡的朱欣迁到此地。随着朱姓人丁兴旺,将初名王家庄子改名为朱家庄子。如今,刘西街村、前官庄村、陈家河村、沙河崖村、吴家庄子村、红土官庄村等地也有朱姓居住,这些朱姓大多与朱家庄子朱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不同村落开枝散叶,共同构建起庞大的朱姓族群网络。

白鹿堂朱氏:莒县有一支朱氏自称紫阳郡白鹿堂朱氏,但其具体迁徙来源及发展脉络因缺乏详细资料,尚待进一步考证。这支朱氏或许有着独特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在莒县的土地上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朱家官庄朱氏:库山乡朱刘官庄,在 1937 年因朱氏族旺,改称朱家官庄,后因与中楼镇的朱家官庄重名,依据县政府文件改为现名。朱氏家族在此地不断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苇子沟朱氏:安庄镇苇子沟,据传在明永乐年间,朱氏同刘、杨二姓迁此立村,丰收村的朱姓也与之有着密切关联。在这片土地上,朱氏与其他姓氏共同开垦荒地、建设家园,形成了和谐共处的村落氛围。

长宁朱氏:碁山镇长宁村朱姓,据西山旺《庙氏重续族谱》记载:“吾族庙氏系沂州府(临沂)城北朱氏立村人也,自明初祖守仁迁居于莒北山旺”,可见长宁村朱姓的迁徙渊源。他们在碁山镇扎根,与当地其他家族相互融合,共同推动地区发展。

朱家崖头朱氏:果庄乡朱家崖头,据《重修莒志・舆地志》载,据传在 1360 年(元至正二十年)朱氏建村,宋家崖头村的朱姓也与之相关。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朱家崖头朱氏在当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家族群体。

徐家屯朱氏:招贤镇徐家屯村,在明中叶有朱姓迁入;东全寨村,据传在明永乐年间由朱氏建村。这些朱姓家族在招贤镇落地生根,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等,为招贤镇的发展添砖加瓦。

涝洼子朱氏:阎庄镇涝洼子村,据传在明万历年间,许氏立村后迁走,朱、王、徐等氏在此居住。红土官庄,据传在清乾隆年间,朱氏从莒之东迁此开垦官田并立村,小柏林村也有朱姓分布。朱氏家族在阎庄镇的不同村落中,以各自的方式生存发展,传承家族文化。

朱家朱里朱氏:峤山镇朱家朱里村,据传在 1381 年(明洪武十四年),有朱氏皇族在此屯田置里并立村。作为皇族后裔,他们在当地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对峤山镇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朱家庄朱氏:小朱家庄,据传在清嘉庆年间由朱氏立村。朱家庄朱氏,原籍乃江南沙河,迁莒后初居大店,继迁朱家庄,并分为四支,其中一支迁居漾沟,其余留居本庄。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朱家庄朱氏建立祠堂,祠堂门前还建有朱从先妻陈氏节孝坊,遗址至今犹存,此外还有祭田十余亩。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小朱家庄朱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传承。

土山庄朱氏:土山庄朱氏始祖姓名已失考,原居莒南怪草庄(原属八区)。二世兄弟三人,其中二支在清初由怪草庄迁居土山。三世朱端,至六世分为二支,截至约 1936 年已传至十世,北王家庄子的朱姓也与之相关。在土山庄及周边村落,朱氏家族通过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家族体系和文化特色。

大朱家朱氏:店子集镇大朱家村,据《朱氏祖茔残碑》载:“明永乐初年,始迁祖随成祖扫北,以军” 。大朱家村朱氏作为军籍后裔,其家族发展与军事历史紧密相连,在店子集镇这片土地上,他们将军事传统与农耕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家族风貌。

二、莒县朱氏家族关系与传承

(一)族谱记载的家族世系

部分莒县朱氏家族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族谱,这些族谱详细记录了家族成员的世系传承。从始迁祖开始,按照世代顺序依次记录各代祖先的名字、配偶、子女等信息,形成清晰的家族脉络 。以某一支朱氏为例,第一代祖先育有三子,三子各自开启家族分支,第二代成员又分别生育子女,家族不断繁衍壮大 。族谱对各分支的发展情况,包括家族成员的迁徙、婚姻、职业等信息均有记载,家族成员可借此追溯根源,明确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 。例如,在一些保存较好的族谱中,详细记录了家族成员从莒县一处聚居地迁徙至另一处的时间、原因以及迁徙后的发展情况 。有的家族成员因婚姻关系,从莒县北部迁至南部,族谱中不仅记录了其迁徙轨迹,还记载了其在新居住地与当地其他家族的联姻情况,展现了家族在迁徙过程中的融合与发展 。各分支族谱也记载着如韩家村朱氏源自长岭镇朱家课庄村,二十里堡朱氏与十里堡朱氏的传承关系等,让家族世系更加明晰。

(二)家族分支与聚居地的关联

莒县朱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个分支,各分支与特定聚居地紧密相连 。不同分支在各自聚居地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家族文化 。如朱家葛湖朱氏分支,在朱家葛湖村及周边地区繁衍生息,共同参与村落建设,维护家族祭祀活动,形成紧密的家族纽带 。各分支通过家族祭祀、重大节日聚会等活动保持联系,维系整个莒县朱氏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长岭镇朱家课庄村为例,这里的朱氏分支长期居住,村庄中出产接近朱红色的红砂岩,过去村民用红砂石盖房子、做石磨 。这种独特的地理资源与朱氏家族在此地的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朱家课庄村特色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家族祭祀等活动中,朱家课庄村的朱氏族人会聚集在一起,强化家族内部的联系,传承家族文化 。而像朱家庄子朱氏,随着人口繁衍迁徙,使得周边多个村落都有朱姓分布,他们以朱家庄子为核心,在不同村落传承家族文化,共同构建起以聚居地为依托的家族网络。

(三)家族传承的方式与内容

文化传承:家族中文化素养较高的成员承担传承家族文化的重任,教导晚辈读书识字,传授家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例如,某一位朱氏家族长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会在家中开办私塾,免费教导家族晚辈学习儒家经典,培养品德和才能 。这种榜样的力量激励晚辈努力学习,传承家族文化 。在一些朱氏家族聚居地,会定期举办家族文化讲座,由家族中德高望重且学识渊博的长辈,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故事以及家族先辈的事迹 。通过这些讲述,让家族晚辈深刻理解家族文化内涵,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各分支家族也会根据自身的迁徙历史,如东莞朱氏讲述衡王后裔迁徙故事,朱家葛湖朱氏传承明初海州迁莒的历史,丰富家族文化传承内容。

技艺传承:部分家族注重技艺传承,如传统手工艺、农业生产技术等 。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将技艺传授给晚辈,确保家族技艺得以延续 。一些朱氏家族擅长木工技艺,长辈从小教导晚辈木工技巧,使这一技艺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在莒县的一些朱氏村落,家族长辈会将世代相传的农业种植技术,如如何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晚辈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如编织、陶艺等技艺,长辈们手把手地教导晚辈,从选材、制作工艺到成品完成,每一个环节都细致讲解,让家族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像以农耕为主的村落,会传承适合当地土地的耕种技艺;有特色手工艺的村落,则将独特的技艺传承下去,成为家族的特色标识。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编辑部

2025年7月5日17:32:09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