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研究】石小生:《姓氏志》编撰与姓氏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6/13|浏览量:638

《姓氏志》是地方专业志的一种,是以河南省为地域范围记载各姓氏起源、迁徙、分布、遗迹、祠堂、族谱、著述、文化活动的专业志书。《河南姓氏志》的编纂原则和功能与各级方志是一样的,主要就是,“一曰备行政官吏之省览,俾发政施令得其宜也;二曰资学者治史以最丰富之史料也 ;三曰启发后进敬恭桑梓之心也”。后来有人将其概括为:资治、存史、教化,这些原则已经基本被学术界所公认。

资治:就是向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提供决策咨询。以志资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

地方志自诞生之初,便因其资料的翔实、客观,为地方治理提供经验和智慧而得到各级官员的重视,是领导者认识地情、了解地情,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长识短,进行科学决策,为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的地方百科全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地方志,善于从中了解地方文化、寻找历史智慧。毛泽东主席在到各地视察时就经常调阅大量的地方志阅读,提倡利用方志提高领导水平。1952 年10 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时,由罗瑞卿转告平原省负责人,调阅他要的《中州志》一书。在视察黄河以后,毛泽东又与河南省委书记张玺就治理黄河问题谈到深夜。临睡前,他还浏览了《河南通志》《汴京志》等。1958 年11 月13 日,毛泽东到河南遂平视察,他在车上阅读明万历年间修的《汝宁县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由此可见,地方志中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是资政理权的重要借鉴,“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

存史:地方志是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和社会、政治和经济、历史和现状的兴衰起伏、发展变化用文字记述下来,保存下去。从古到今,“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有谱”一直是中华民族一个经久不息的优良传统。志书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据统计,现在国家各个图书馆收藏的清代以前善本古籍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各级地方志。而《姓氏志》所涉及的姓氏文化则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姓氏文化在其发展演变,延续传承中,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超越历史时空、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全部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姓氏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原始社会人类还在结绳记事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姓”,来源就是“生”。是侧重于辨别血缘关系的族群之统称。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讲:“姓,人所生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每一母系氏族,必有名号以相区别,此乃姓之所由兴,故姓字从女也。”所以这个时候的“姓”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妊、赢等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姓”是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古姓就是部落的名称,是区分于其他部落的血缘身份符号,以此来别婚姻。其后出现的是“名”,《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周礼》有“婚生三月而加名”。实际上,姓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所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头就是姓名,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

我们研究姓氏文化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一门内涵很深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编辑学、民俗学、遗传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是具体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所以,编修是各级官员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编修《河南姓氏志》,不可推卸责任的就是我们各位兄弟姓氏会的会长们。

1960年10月毛主席考察湖北时,特别叮嘱荆门县委书记梅白要修地方志。说“你去荆门当县委书记,至少先要知道荆门县志。”并批评了一些地方不热心修志的现象说:“‘官不修志而修衙’,我们党现在有的地方修大楼,讲阔气。中央最积极主张修志的是董必武。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

另外,对各级官员来说,修志不仅仅是责任,同时也是一个青史留名的荣誉。二十多年前,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在县里做县委书记或者县长,我跟他们聊天就说,为官一任,除了服务桑梓、建设县邑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写县志。厉任县令,来去匆匆,除了“召父杜母”这样的官员能为后人记住,其他的地方官能青史留名的没几个。但如果在你这一任编出了县志,作为总纂就可以存在于县志之中,根据“详今略古”的原则,这一任的政绩记载就会比较详细,你的形象就会留存于文字和图片之中,后人就会记住你,雁过留声。所以,无论是为民为己,编志书对各级官员包括在任的各位会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教化:是指方志对人们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他们都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爱国主义气节,地方志把他们记录下来,可以激励人们的爱国感情,培养爱国情操。

在《姓氏志》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对“先祖、先贤、先烈”的信仰和敬畏;看到各个姓氏宗亲以炎黄子孙为荣的执着信念;看到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的脉络;看到对其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看到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看到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耕读诗书的优良家教家风。

把中华民族这些信念集于一志,就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就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心向祖国的重要依据和动力。

为什么要编写《河南姓氏志》

服务于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需求

众所周知,河南省是姓氏文化大省,在中华姓氏起源、形成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区,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绝大多数都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二,河南是汉晋至唐代郡望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三,河南是历代移民的主要移出地区,东晋以后的历次移民都是由中原向南方各地迁徙。这些都是河南开展姓氏文化活动的先天优势。所以,姓氏文化、根亲文化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省委领导就曾经多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农充分发挥河南根亲文化优势,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

而流行的“老家河南”的广告语正是基于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史实的精准表述。

现在,我们要下好姓氏文化这盘大棋,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有一部系统、详实、准确、科学,并且方便查验的史料储备的《河南姓氏志》,供各级政府参阅,供宗亲们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但现在的现实的情况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姓氏书籍很少,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大概只有:汉代的《世本》《姓氏急就篇》,唐代的《元和姓纂》,宋代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明代的《古今万姓统谱》,清代的《史姓韵编》、《百家姓考略》)等不多的一些姓氏专著。

其实,这些古籍就是古代的《姓氏志》,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姓氏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因时代所限,这些书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些姓氏书籍都是对姓氏大范围的记述,具体到各个姓氏记载就非常简陋了,史料支离破碎,不参考大量其他史书根本理不出一个头绪。

例如我这个石姓,郑樵《通志·氏族略》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晋扬食我字伯石,郑公孙段字子石,则知此之为石者,必其字也。”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也有:“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就这么几句话,对普通的宗亲及地方领导肯定是一头雾水。

石氏为什么是姬姓?姬姓和石姓有什么关系?

石碏是谁?他的爷爷靖伯是谁?

靖伯是不是石姓?卫国在哪里?和石姓有什么关系?“大夫”是个什么官职?石碏为什么叫“公孙碏”,还有《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国的扬食我,郑国的公孙段的石氏和卫国的石碏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此之为石者,必其字也”?还有石氏宗祠书的是“武威堂”,供奉的是汉代的石奋,石姓怎么从卫国扩散到全国各地的?

每年来河南祖地祭祖的还有很多浙江、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海南、内蒙、东北的宗亲,他们是怎么由中原祖地迁徙到全国各地的?

还有史书记载石勒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祖父石周曷朱,父亲石乞冀加;石敬瑭沙坨族,父亲名叫“臬捩(niè liè)鸡”,怎么到了石勒、石敬瑭这一代就姓石了?

这一大堆问题作为一般的宗亲和领导只看古代这几部姓氏书籍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了解石碏你要看《左传》,了解石奋你得看《史记》,了解“武威堂”你得看一些家谱,了解少数民族改姓还得看《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况且这些书籍记载也不一定准确,例如《石氏宗谱》记载卫国大夫石碏居武威娶了两个蒙古夫人而有石氏家族,这明显与史书记载不符。包括正史,《旧唐书》记载石敬瑭是汉代石奋后裔,那就应该是汉人了,但《新唐书》又记载石敬瑭是沙陀人,爷爷父亲叫什么名字都有,就是看到这些书你还需要去鉴别、考证。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或者相关领导要想理顺、通晓、解决这些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别说这些古代久远的事情,就是十几年前某次祭祖大典几月几号?主祭是谁?研究会成立时会长是谁?副会长是谁?秘书长是谁?如果现在不记载下来,几十年几百年后靠回忆能说清楚吗?现在能把十年前的事情说清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因此,就需要一部能全面、系统、客观、权威记载河南各个姓氏的志书来解决上述问题,这就是志书“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功能的具体体现。

全国姓氏文化形势的逼迫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文化现象,这一点上我们河南是起步最早的,二三十年以前河南就有一批姓氏文化专家,例如大家熟悉的王大良、刘翔南、谢均祥、杨静琦等人以及后来各个姓氏委员会的一些专家。例如姬姓委员会的姬传东等人都已经撰写了大量的姓氏文化专著、文章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河南省委统战部也组织专家编著了《中华姓氏.河南寻根》的四大卷图文并茂的姓氏专著,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编写《河南姓氏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些成绩,但从现在已经出版和正在启动的各地《姓氏志》编写情况来看,作为姓氏文化大省和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和郡望地的河南已经明显落后了。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版的《姓氏志》我知道的已经有:《福建姓氏志》《厦门姓氏志》《福州姓氏志》《政和县姓氏志》(福建);《峡江县姓氏志》(江西);《鄂州市姓氏志》《黄梅县姓氏志》(湖北);《威海姓氏志》(山东);《忠县姓氏志》《永春县姓氏志》(重庆);《德化县姓氏志》(江西);《安徽孙氏志》等。

但我们河南目前好像还没有一部《姓氏志》出版,明显滞后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个战略定位之一的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求的:“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的要求。

所以,在三年疫情结束之后,再次启动《河南姓氏志》的编纂工作是迫在眉睫之事。

如何编好《姓氏志》

受三年疫情影响,河南省编写《姓氏志》的进度不尽人意,很不理想,这个我们应该承认。

据我所知,目前进度较快的有尹姓委员会,已经编出了十万字的初稿。杨姓委员会出台了一份《关于修撰河南杨氏志的说明》,这个很好,对各个姓氏编写很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杨姓委员会的“说明”提出几点:1.要坚持“横分纵写”的基本体例。2.所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资料要真实,数据要准确。3.语言文字表述要客观、公正、简洁,平实,对人物事件不予臧否褒贬。4.根据不同内容,可采用文字及列表方式表述,个别内容可附照片及说明,也就是图文并茂。这几个原则我觉得很好。

结合杨姓委员会提出的这些原则,我也提出《姓氏志》编写的几个要求,供大家参考。我个人认为:

1.编写必须全面。古人云:“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就是要求在这次《河南姓氏志》的编纂中,要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文字记载,除了明显的不实之处,都应该收入进去,让读者一书在手就可以尽览所有史书记载。当然,全面不是堆砌,不是庞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不让我们这次编写的《姓氏志》有遗漏之憾,总字数大体控制在十万字左右。

2.编写必须系统,就是要科学制定体例,坚持“横分纵写”,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这个上次会议已经发了一个编纂体例,大家可以参照执行。

但我想说一点,各姓氏分卷是否需要加上概述和大事记。现在我们是把各姓氏当成一章来写的,“章”前边当然不能有概述和大事件,但是,就志书的功能来看,志书不是小说专著,它不是根据你的兴趣和需求编写的,是地方百科全书,不是让人通篇阅读而是让人查阅索取的。

我们现在的《姓氏志》大概是一册10个左右的姓氏,大多数读者需要了解的就是某姓的基本情况,所以看概述和大事记就足够了。而其他的更详细的章节是有更深需求的读者才会认真阅读的。

3.编写一定要客观。志书客观记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发挥的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讲就是“不能站在某姓的主观角度去书写某姓”,而是应该站在第三者客观的角度去编写自己姓氏的历史,志书中不能以“我”或者“我们”“这里”“那里”等主观的角度去阐述事实。

例如,“我们的祖先历尽千辛万苦来的这里”,“我们邀请世界各地宗亲来这里祭祖”等等都是不可取的,而是应该明确以第三者的角度注明“某姓祖先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某县某地”,“某县政府、某研究会邀请世界各地某姓宗亲来到祖地某县某某地方参加祭祖活动”等等。另外,对有争议的问题应该客观看待,不能仅凭主编的观点来写,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一说为主,一说为辅都可以。

总之,要以客观的史实编写志书,不能以个人的观点代替一切。志书就是因其“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存真求实的原则精神而具有材料真实性的特点,成为一方土地上最广泛、最真实、最权威的“信史”的。

4.编写必须体现权威,志书最重要一个原则就是官修与专家审定,不是个人著述。古代旧县衙的基本职责就是几项,一是差徭,二是迎送,三是地方治安,四是断案子,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编县志。

可见,志书从古到今体现的就不是编者个人的意志而是众手成志,是政府和大多数民众的认知,必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起到以志为鉴、启迪后人的作用。

所以我们编写《姓氏志》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指导;2.必须求实存真;3.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维护祖国统一,这在记述本姓历史涉及少数民族以及涉及海外、港澳台的问题时一定要慎重,要斟字酌句,千万不能马虎(举例);4.必须符合志书体例,保证志书全面质量。只有坚持这些原则,《姓氏志》才能真正编纂成一部权威的志书。

建立编写班子,实行培训工作

编写《河南姓氏志》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解决之后,最关键的就是人了。

毛主席就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所以,各个姓氏委员会要专门研究编写《姓氏志》的问题,组织编写班子,确定主编或者负责人后上报省姓氏委员会。

我们石姓委员会已经开会研究了“石姓分卷”编写班子,由我担任主编,还有几位同志担任副主编,分别负责收集编写宗祠、族谱、遗迹、活动等等章节的资料收集和初稿的编写。

希望各委员会尽快落实编写人员,待大部分名单确定之后,省姓氏委员会将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进行专业培训,并由进度较快的委员会介绍编写体会和经验。

这些工作我们下一步必须做,先把人确定下来,纲举目张,其他问题就可以逐步推展开来了。

微信截图_20240226110218.png

(石小生,1953年生人,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原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资料室副主任、《中州今古》杂志社长兼主编。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河南名胜古迹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大辞典》(常务执行主编,新华出版社),《闲话诸葛躬耕地》(中州古籍出版社)等专著。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6月13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