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堂涟水朱氏

紫阳堂涟水氏先祖考 一世:朱熹,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南剑州尤溪县(三明)寓所。绍兴辰戊年中进士,历任累官至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后追封信国公改封徽国公、文公。淳佑元年朝廷规定朱熹配享孔庙,接受祭祀。咸淳五年诏赐婺源阙里地。朱熹生三子,长子朱塾,字受之,官拜将士郎;次子朱埜(野),字文之,官拜迪功郎,在潮州户部酒库任上去世,赐朝议郎;三子朱在,字敬之,授予承务郎,官拜焕章阁待制、工部侍郎、封建阳郡开国侯,赠光禄大夫,食邑三千户。 二世:朱埜,字文之,号立诚。以荫补迪功郎,任差监湖州德清县 户部赡军酒库。卒后初赠朝奉郎,后追赠为朝散大夫。生四子:朱钜、朱铨、朱铎、朱铚 三世:朱钜,生四子。朱洽、朱渊、朱潜、朱济 四世:朱洽,生三子。朱文明、朱文鉴、朱文德。 五世:朱文德,回归婺源。生子朱域(婺源东大房,徽州一带与元同音,涟水高沟谱称朱元)、朱境(婺源西大房)。 六世:朱域 七世:暂缺,待查《考亭朱氏族谱》 八世:暂缺,待查《考亭朱氏族谱》 九世:朱楙 十世:暂缺,待查《考亭朱氏族谱》 十一世:朱城,生子二。朱锦如,朱鈫如。两兄弟迁涟水 十二世: ①朱锦如,任盐运使,明末为躲避清军,迁居海州(今连云港市),复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儿子中了举人迁居安东县(今涟水县)。 ②朱鈫如,为婺源候补知县,明末为躲避清军,迁居安东县(今涟水县) 紫阳堂淮阴古寨朱氏先祖考 ①世:朱熹,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南剑州尤溪县(三明)寓所。绍兴辰戊年中进士,历任累官至朝奉大夫、文华阁待制,后追封信国公改封徽国公、文公。淳佑元年朝廷规定朱熹配享孔庙,接受祭祀。咸淳五年诏赐婺源阙里地 ②世:朱熹生三子,长子朱塾,字受之,官拜将士郎;次子朱野,字文之,官拜迪功郎,在潮州户部酒库任上去世,赐朝议郎;三子朱在,字敬之,授予承务郎,官拜焕章阁待制、工部侍郎、封建阳郡开国侯,赠光禄大夫,食邑三千户。 ③世:朱塾生朱鑑。 ④世:朱鑑生朱浚,朱浚任朝散大夫,右文殿修撰,两浙运使兼吏部侍郎,元兵至福安,不屈而死。 ⑤世:朱浚生二子:朱林、朱彬。朱林字公茂,儒学提举。朱彬字文均,江浙儒学提举。 ⑥世:朱彬生四子:朱煒、朱焕、朱耀、朱灿。朱煒生朱填、朱墀、朱填、朱廉、朱兴、朱盛。 ⑦世:朱兴:古寨朱氏始祖,字旺全,行五,原籍婺源,苏州昆山人。元朝至正初年,朱兴以武功授淮安府守备,后累功升至游击将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兼某团长。在元至正年间,发生了农民起义。当起义军攻打淮安府时,朱兴被守城主帅褚布哈派往徐州求援。谁知徐州主将与淮安府守帅褚布哈素来不和,不予兵援。朱兴,愤而回转淮安,沿途招募了百余勇丁。但当他走到时属涟水军的古村时(现属淮阴区古寨乡),得知淮安城已陷,褚布哈被脔割而死,随即在古寨住了下来。生七子:朱荣、朱玘、朱瓒、朱瑛、朱琦、朱珙、朱瑀。

20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