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百家姓】朱氏在瑞安历史上的豪气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4/18|浏览量:1769

【瑞安百家姓】朱氏在瑞安历史上的豪气

原创 金锦潘 人文瑞安 

安朱氏源流众多,唐朝时即有朱材迁居独峰加封义阳侯,荆谷七甲承传众多宋理学大师朱熹后裔,塘下后朱传自“一门四杰”同为温州刺史。后世有朱清县令办案如神平民屈,朱养心万里送粮分国忧,朱鸿瞻手不释卷评时弊等优秀人物,尤其是朱炎晖旅长中将武汉抗日殉国难,更为朱氏在现代添上一笔峥嵘豪气。

1.jpg

塘下后朱村这幢古色古香的“朱正钧宅”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


朱材封侯居独峰  朱熹后裔传七甲

瑞安朱氏,源有数派。最早的迁于唐朝,据宋杨景衡《承事郎益庵朱公墓志铭》载:“其先闽人,始祖李唐昭宗时拜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侯,讳材,由闽赤岸徙温之独峰。”据有关记载,此公于唐乾符二年(875)为避黄巢之乱,由闽之赤岸迁居瑞安独峰,并于唐末天佑二年(905)拜金紫光禄大夫,可见其封侯在迁居瑞安独峰之后。

今有诗人林新荣称,其父入赘荆谷七甲,随母应姓朱,系宋理学大师朱熹之后裔。据七甲撰于清光绪六年(1880)《续修朱氏宗谱序》称,其始祖朱一轮于明万历年间自福建漳州南靖县迁居荆谷七甲,其次子朱茂洲生仁义礼智四子,清同治元年(1862),“发逆扰境,人各逃窜,谱竟因之失所。”幸有义房一派分往陶山与石坑,房谱犹存,才至上接朱熹,在《沛国郡朱氏世系图》中,朱熹为第5世,朱一轮排在22世。

朱熹为安徽婺源人,其后裔何时迁往福建,后又如何迁居荆谷七甲的呢?    

荆谷朱氏后人朱玉贵曾寻访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考亭紫阳朱氏总谱》一书,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段宝林手书于扉页的“赠书”称:“这是最新最详细的一本《朱熹族谱》,2000年10月为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之武夷山学术讨论会所编印。”该书在朱熹之后18、19世列有:朱一轮(18世)长子茂溪迁居平阳水头,次子茂洲迁居瑞邑荆谷山七甲,三子茂魁迁居瑞邑荆谷山青林。同时,18世还有朱益昌迁居瑞邑圣井南阳;19世还有朱建扬迁居瑞邑四十三都上安、朱建韩迁居瑞安姜屿、朱建成居瑞邑四十八都南山。

由此,朱玉贵发现《朱熹族谱》所载与荆谷《朱氏总谱》如出一辙(其始迁祖朱一轮与朱熹相隔17世,系朱熹次子朱在之后)。这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确凿的绵延。同时说明,除了荆谷七甲,明时称为荆谷青林(现金山村)、圣井南阳、四十三都上安、四十八都南山、姜屿等朱氏均属朱熹后裔。

    

从明万历年间迁居荆谷七甲村的朱氏,不过传承了10多代,据其12世孙朱增财、朱增栋介绍,包括后裔迁至陶山花园、马屿九甲等地在内,此一朱氏支脉今有人丁4800多人,可见极为生旺。作为朱熹后裔,据说他们正计划在七甲村建一文化礼堂暨朱熹纪念馆,以弘扬其远祖朱熹的理学。

一门四杰官同职  乐隐居士平冤屈

塘下镇有后朱村,其始祖虽然亦由闽地迁来,却另有其源,称为“义阳朱氏”。

据后朱《朱氏宗谱》记载,其远祖朱嵩自唐宁宗期间自闽之赤岸,迁居温州永邑十二都雪岙,其子朱删生了朱褒、朱诞、朱著、朱翱四个儿子。此四子可能创了中国一绝,他们分别为唐中和二年(882)、唐大顺元年(890)、唐乾宁元年(894)、唐光化二年(900)官温州刺史,称为“一门四杰”,兄弟相继20多年官同职、仕同郡,且所任之地即为父母之乡,自古迄今诚为罕见。之后,朱翱曾孙朱鹏“性雅洁每以山水自娱”,由雪岙至郡南三十里,见仙岩岩壑优美、泉源清秀,遂筑室而居,绵延子孙,被称为岩川朱氏始祖。    

岩川朱氏至第8世有朱清者,别号乐隐居士,据后朱《朱氏宗谱》记载系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此公少从学于陈傅良,年逾四十登淳熙五年(1178)进士,授兰溪县令。《乐隐居士公实录》记载有一则他为民妇昭雪的神奇故事:时有邑民期仁者,因兄早死,嫂贾氏守制,期仁为贪兄之财,逼嫂嫁之,其嫂不从,竟毒死其母嫁祸给贾氏,并买通官吏让贾氏屈打成招。朱清上任后重审案件,见贾氏披长枷泣而不语,心知有屈。到晚上沐浴焚香,告天曰:“狱屈难明,愿天佐之。”入夜,忽见一老妪跪拜说:“吾子贪财,谋合衙前李明做药饼毒死老奴,非干媳妇贾氏也!”翌日,朱清开堂即呼李明到案,查清事实,将期仁、李明治罪,贾氏冤屈终于得释。时人称“折狱若神”,郡邑无不奇异,并记载有“遇旱魃,肯折寿祈雨以安黎庶”等之善举,“声闻于上,久而不迁”。    

岩川朱氏至13世朱嘉璠,本自少入赘八都金岙金氏,元至正二年(1342),因山寇吴成七扰壤焚掠,此公见岑岐河东土广人稀,遂挈眷属筑室而居,并命其地为后朱,是为后朱开基之始祖。

“地主”赈灾济民  “养心”雪中送炭

在后朱村村民中心,现任村委会主任朱其水介绍说,全村318户、1380人,其中朱姓有250多户、1200多人,约占80%。“古迹有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的那幢老宅。”朱其水指着对面一幢古色古香临河而居的老屋说。    

后朱人称这幢老屋为“地主屋”,面阔7间,占地约600平方米,正门贴着一块“朱正钧宅”的牌子,据说建筑这座宅第的每一块青砖都需要一天工时打磨,报酬是一斗米,因此有“一块青砖值一斗米”的说法。不过,现在这幢来自清朝的7间老屋里却是电线长绕、机声隆隆,则未免有点煞风景。

    

据后朱《朱氏宗谱》记载,朱正钧,号静庵,“性恬淡,不妄言笑,不趋奢靡”,初有屋数间、田百亩,不久,建起了“广厦”,富近陶朱猗顿,却并没说明如何发家致富,以至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朱正钧在田地里挖到了“外财”的传说。其宗谱记载有他多则乐善济人的事迹,其中之一就是在清咸丰三年(1853),洪水为灾,田皆浸没,颗粒无收,此公运米赈济远近贫民,及至四方觅食者不下数百家,均给以路费。其《朱氏宗谱》上的“静庵公传”也没有说明“地主屋”建于哪一年,若是据介绍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似有悖常理(朱正钧会在大水灾颗粒无收之年一边赈济饥民,一边兴建“广厦”吗?)    

“地主屋”的第二代传人为朱养田,即朱正钧之子,亦非等闲之辈。据记载,此公在咸丰十一年(1861)冬,“钱匪(金钱会)围城”十分火急时,募集民间勇士数百人,“倾仓储具军械”会各都绅士驰援,斩获敌人近千人,因功获赠五品顶戴。    

以赈灾著名的朱氏先人还有朱养心。据《瑞安市志》记载,明正统三年(1438)饥荒,朱养心输谷千余石。明景泰初(1450),值“土木之变”(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惨败)不久,又运谷八千斛北达通州,以充实京城粮库,朝廷旌表,赐承事郎。

鸿瞻手不释卷  炎晖武汉殉国

朱氏先辈入传《瑞安市志》的还有朱良鼐、朱鸿瞻和朱炎晖三位。

朱鸿瞻(1618—1690),号默斋,居城南,以文名著世,著有《竹园类辑》10卷,对明代的教育得失、国家大事多有辩证论断,现存于温州图书馆。

作为一介明清之间的儒生,朱鸿瞻在书室环种绿竹,名曰竹林书院。明亡后,端坐一榻,近40年,手不释卷,以教学为业,门下学生,多成名士。

清顺治四年(1647),湖岭人陈世亨聚众反清,攻占县城,后败被杀。清兵诛杀无辜,其师陈昌言亦为所害。鸿瞻儒生意发,斗胆上书当局为百姓请命曰:“当时剿寇之兵所至者,一二渠魁与其党先遁,独百姓有家者,顾恋牵制而不得去。剿者遂指为寇而剿之,且明知其不为寇而亦剿之。焚其室庐,掠其子女而后去,于是百姓畏兵甚于畏寇矣!”可谓义愤填膺、一针见血。清康熙十一年(1672),朱鸿瞻曾以贡生参加廷试,后选取明代贤人、布衣、太学生及贤而在下位者,写成《景行录》一书,各予论断,勉励学者“当于少小时立定厥志,期作百代人物,当读之书罔勿博,当明之理罔勿穷,当识之事罔勿考。”

在朱氏先贤中,以功勋彪炳青史的当数旅长中将朱炎晖。朱炎晖(1901—1938),县城大沙巷人。幼而丧父,16岁外出谋生,曾入浙江讲武堂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时屡立战功,历升排长、连长,后升营长。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反击日本侵略军,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九师团植田部激战三昼夜,负重伤仍坚守阵地,受到蔡廷锴、戴戟等将领的嘉奖,被赞为虎将。


抗日战争初期,朱炎晖先后任94军185师团长、546旅旅长。1938年10月21日,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546旅奉命阻击武汉外围金牛地区的日军。日军出动了21架飞机、30余门重炮和百余辆战车,对546旅驻地狂轰滥炸,还施放了毒气弹。朱炎晖指挥部队在逆境中绝地反击,几次逆袭日军。但终因双方武器、兵力相差悬殊,全旅将士三分之二阵亡,身先士卒的旅长朱炎晖亦身中数弹。11月3日,全旅仅300人左右突围、撤退至湖北藕池口,朱炎晖伤重不治壮烈牺牲,年仅38岁。官兵们将其盛棺藏放在一小寺院旁,武汉失守后,日寇遍寻朱炎晖遗体,最后竟开棺鞭尸、抛尸于荒野,可见对朱炎晖部队的阻击之恨。

据说,朱炎晖遗体后由地方父老秘密安葬,但至今下落不明。在瑞安林岙有一座朱炎晖的坟墓,其实只是个衣冠冢。

朱炎晖旅长阵亡后,被蒋介石追授为中将。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他为烈士。2014年9月,朱炎晖被民政部列为首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相关链接]

朱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源流之一起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其后代以朱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约有150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全国人口的1.2%。2012年7月,据我市常住人口统计,有朱姓20232人,排名第17位。

(推荐人:朱守伟)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