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市朱氏源流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1/05|浏览量:3449

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昌南",后易名“新平”,辖于江州。唐天宝元年(742)更名浮梁,北宋景德元年(1004),定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1949年后从浮梁县析出,置景德镇市。1953年晋升为地级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成为市郊区。1983年7月,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原波阳县的鲇鱼山乡和荷塘垦殖场同时划属景德镇市昌江区。1988年浮梁县恢复建制,1992年9月乐平县改为县级市,至此景德镇市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和昌江区。

景德镇市坐落在黄山、怀玉山的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旁高中低,境内有昌江河和乐安河,属饶河水系。

景德镇市是全国闻名的瓷都,是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兼备,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有瑶里风景名胜区和陶瓷历史博览区等旅游景点,土地面积5263平方公里,人口156万,市政府驻珠山区,景德镇市朱氏主要分部在浮梁县和乐平市,市区内有少量零散户,全市朱氏人口,共计40393人,全占全市人口的2.6%。

景德镇朱氏源远流长,支派繁众,追宗溯源,故为一本,同系歙公知黄墩始祖师古公次子古僚(讳瓌)和幼子古祐(袆王革)之嫡传后裔。第一大支脉古祐公生五子,其幼子秀公(袆迁),自幼从父征战,勇略过人,唐时袭封亭英候,择地扎营浮北槎濑营里,现为朱家营里,募兵御寇,遂家居焉,秀宫生子文豪(继)、文强、文辅、文盛,至今,传承40余世,生齿繁众,各择斯地开基繁衍,徙居浮梁乐平及景德镇市区者,已祥发30000余人。第二支派来自婺源茶院始祖古僚公之后,文公朱熹子嗣和明太子朱元璋十七皇子宁王朱权后裔,现分徙景德镇辖区各地者9000余人,千百年来,历代朱氏相聚在土沃风淳的风淳的景德镇辖区,他们和睦相处,恪守本分,勤务桑梓,崇儒重教,名人志士辈出,成为官宦炳耀,声名誉乡里的名门望族。 

第一节  昌江、珠山区朱氏

 一、昌江、珠山区简介

景德镇市辖珠山和昌江二区,即景德镇市区,位于本省东北部,昌江中下游,面积423平方公里,人口45万,市政府驻珠山区中山北路。地势南高北低,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南河,皖赣铁路和206国道从中过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生产贸易中心、享誉世界的瓷都。

二、昌江、珠山朱氏概况 

市辖昌江区荷塘乡有“石研朱氏”至乐平迁入聚居者,系古祐公之幼子秀公后裔,有80户、360余人,还有来自都昌“旺林朱氏”古祐公之长子春公后裔。有140余户、1000余人,此外市区有来自新建璜源朱氏明太祖元璋公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公之后裔,16户、66人;文公朱熹后裔及零散户约30户、123人,累计市区徙居朱姓族人266户、1549人。

三、春公世系图

1世 介公  2世 禹一  3世 师古  4世 古祐  5世 廷春   6世 符公     7 世 铉一  8 世 全恕  9 世 天林  10世 誉祖   11世 居实   12世 如圭  13世 千能  14世 荣七   15世 瑞二  16世 都八

第二节  乐平市朱氏

乐平于东汉灵帝置县三国吴改乐安,南陈设银城,唐重置乐平,元为乐平州,明复为县,沿用至1992年撤县建乐平市,隶属景德镇市。

乐平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江中下游,面积1973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乡,人口83万,有回、蒙古、苗、壮等少数民族。市政府驻乐平镇,地处赣东北丘陵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乐安江流贯中部。皖赣铁路穿境,乐德铁路与皖赣铁路在境内接轨,206国道等公路干线过境,乐安江可终年通航,农业主产水稻、棉花。主要旅游景点有洪岩风景区,山历崌山、乐平湖、红十军旧址等。

二、乐平朱氏概况

乐平朱氏源远流长,支派纷繁,追踪溯源,故为一本,属歙州黄墩先祖师古公次子瓌公和四子王革公古祐之子嗣。

第一支塔前镇山下村的石研朱氏,尊古祐公(袆王革)之幼子。秀公(袆迁)之继子,文豪公(满公之子,过继秀公)为1世祖。文豪公之孙承禄唐时迁乐平。文豪八世孙比公徙居乐平石砚,后嗣大明公,大亮公于宋时择山下观其“柴老米好水直流,滩形九龙摆尾地”开基筑室,繁衍生息,子孙绳绳,分徙各地,仅山下、官庄、畈上三村就以祥发1388户、5876人,另外迁湖南及本省万年、彭泽、景德镇、浮梁者,据统计有15000人之多。

第二支石潭支开基则为文辅工(秀公之子)亦称乐平之始祖。文辅公之子均公,自浮梁徙石潭山,以秀公为1世祖,接竹、旗头,莲湖三支称“汇源堂”朱氏,亦为文辅公第13世孙万四公迁接竹后的分支。现已传承40余世,分徙县内14村,共3019户、15300余人。

第三支徙居枧桥的紫阳朱氏,有120户、618人,还有文强公后裔和其他宗支后裔插花徙居在乐平市区及其他乡村的朱氏族裔约60户、246人。

乐平朱氏主要分布在接渡、塔前、涌山、临港、乐港等乡镇的官将,稍田、坑口、接竹、石研、下湾、石潭、东溪,石镇、库前、莲湖、旗头等36个村庄,以文豪、文辅两大支后裔为主,至今递传41余世,全是朱姓累计已祥发4677户、22040人。

乐平朱氏历代先祖勤劳智慧,恪守本分,在朝代更替的历史长河中,崇儒重教,勤务桑梓,孕育出一代代文人志士,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各类人才计1300余人,他们为家族的兴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谱序选

1.沛国朱氏重修宗谱序(石潭、接渡朱氏)

夫祖一本也而分数枝,数枝而分千万枝,叠见,迁徙,但不可不从流而溯源也,我朱氏自汇源统修,由唐文辅公迁石潭,为我乐之鼻祖,发祥绵亘,代有闻人,生子曰均,官拜南塘兵部尚书,均生五子徙、杭、嗣、元、世,互振家声。为我世公生子曰朏,曰琪。朏公任贵溪县令,世居石潭,琪公任南平令,迁居石研,传七世而生锡。锡生五子迁居下阳。锡之后衍四世至万四公由下阳而迁接竹,生子华三中解元。华三生四子:祥一、祥二,祥三、祥四。祥一公之子锦三由接竹迁旗头后房。祥二公由接竹迁莲湖。祥三公生二子锦四、锦五。锦四公扔居接竹,锦五公迁旗头后房。此吾族之世派,朗如星日原自淆者也。兹居道光二十年岁之庚之,家叔国正,荣典等慨然兴修汇源统谱,命余编修,余窃喜。但族中贫苦诸多,支费难出,幸蒙众等自壬子年重修支谱存钱二十余千,勤心生放历今积有数百余千,田地拾数亩,其钱可作费用,真承祖上功德。降此数人放会,毅然倡修,是使数十族所分的汇源之谱,二部闰字,律字号重修,三部照原号分领。各支各宗之所出数十传之世系,共识昭穆之清晰,诚盛典也,岂不伟哉。余故不辞固陋辄为之,共襄其事,更为序其汇源云。

         峕

                               道光庚子年孟冬月  吉日

                                        三十一世裔孙南辉撰

合修宗谱序(石研山下朱氏) 

尝谓阅世生生人,阅人成世,伊古以来是人之有祖,子继孙绳,自十世以至百世,其本源总归于一脉。虽世远年湮之后,不忘尊祖敬宗之心,则谱牒之勤修者尚矣。我朱氏原系买臣之后,其世系之远而难稽者不必计。我族自宋迁居之祖曰比公。而比公以上以迁公之犹子曰文豪公为一世组,比公为文豪工九世孙,应州学举韦侍御爱其才以女妻之,遂迁我石研山下,后为曲江令,生子曰亭,亭生秘教安显,显生二子,长子曰提干,次曰节干。提干生二子,长万一,次万三生文二、文七。节干生二子长万四、万十。四生文三、文四,均受职于朝廷。分为五脑,其迁于外者不可胜计。閤族宗秘教之后,派系虽有五脑之分。迨起今三十余世,昭穆固然一体而不紊,此固自先人依次编序者为甚晰,后人尊其旧章而罔替,庶原伦敦本之验在是也。道光戌申年间,合族会修,我夫子身与其事。迄今同治戍年又集统修,夫子又为监修。总其大畧,两次功成,所以得之于本原者甚详。现今年逾七十,精神颓卷,目眩神驰,命何进局主稿对读,盖故学浅才庸,不堪胜任,然读书十余年,所学何事,故不能违夫子命。幸有本家连溪先生在局主修,予受业于其门中,有疑难者不妨执经以问,今以谱牒告竣,因本前人之序以为序,后之览者亦知主稿之为序,庶不乱其世系云。

                                    文二公位下裔孙国学生致和谨撰。

3.迁徙本末(石研山下朱氏)

镇江丹阳实乃朱氏之祖乃朱浮之后,相县沛国乃始祖也,淮西无为军则朱邑之后。姑苏吴县乃朱买臣之后,陕西长安则朱云之后,义阳河北乃朱穆,朱序之后。太康之派则朱芩之后,毫州河南永城乃朱敬则之后。钱塘槐里乃朱胜非之后,高邮淮东乃朱寿昌之后。建昌之派乃朱轼之后。江陵之派乃朱昂之后。福建闽县乃朱卓之后。汴梁之派则朱希真之后。浙西馀杭、嘉兴、浙东会稽、绍兴、桐庐、建德、平江皆本姑苏吴县之派。徽州婺源芗田则朱瓌之后。建宁、崇安、建平则朱松之后,歙之休宁首村、霓湖、洄溪阳侯村等处皆朱王革四子之后。饶州鄱阳、浮梁、乐平,皆本迁公之后。庐州朱家市乃坦头朱俨之后。徽之休宁家谱朱氏丹阳朱浮之后实乃姑苏买臣之派。子孙有辟朱泚之难,袆姓名后族大散四方,自姑苏徙歙黄墩。后复能以军功显复氏名。生五子,四居歙,一迁饶,支流浩瀚。宋晦庵先生集谱系,止叙本支。今翰林隆隐公修世系甚祥,五子支派,昭穆之等秩然有可考矣。今歙之海宁、婺源、闽之建宁,饶账鄱阳。浮梁、乐平皆其后裔。姑苏有祖自黄墩徙休宁二十二都有地名鬲山吴云住处。生五子:春、满、园,林秀。春字居休宁二十六都千秋里,地名首村。宋有朱拳授广东惠州府知府,有默斋文集二十卷,衲言十篇,本板见存于家,登显宦者,代不乏人,满字迁浮梁县北城门都朱家营,今明溪褚之祖。园字徙休宁履仁乡十二都太平里霓湖市后,子孙一迁徽城,一迁双溪,一迁壶村。宋有朱安国字康侯,为广东经畧。安抚使朱衍字达善,为广东梅州府知府。朱柏阳狩扬州府通判。朱佛任姚江县知县,今有朱金陵字永声,永乐十年以安养军民,怀才抱德举任抚州府宜黄县邑宰。林字休宁千秋乡二十六都仙凫里洄溪。今有朱升字隆隐。洪武初任翰林学士爵,徽先伯子朱同字大同,任礼部侍郎。朱善德字善夫,任江西雩都县尹。秀字居休宁忠孝乡一都回教里阳候村。朱有、朱希颜,授礼部侍郎,朱曰可任繁昌县知县。朱仲全由教谕升县丞。今子孙仕官都绵绵不坠焉,讳瓌乃鬲山翁之兄弟,以陶雅之命率卒三千戌歙,子孙因家婺源城中芗田。宋有朱韦斋名松,任绍兴官职。子晦庵先生今子孙分迁闽。谨按浮梁家乘始祖王革公四兄弟,瓌其一也。自苏州地名长桥迁黄墩,生五子:逢、远、通、达、迁,四居歙,一居饶浮北朱家营乃迁公也。今近朱学士谱,止有居鬲山而无名吾浮。谱以始祖王革公,岂非山灵而得名,姑两存之,以峻后之贤达考证耳。迁讳青,字显达,家世姑苏,幼袭父爵文武全备,掌节烝黎,因家焉。生三子长犹子文豪,朝议大夫。生三子:新、荣、符。新生二子:长承禄,居石斛,迁乐平即官将。次承礼节制军马使,居坑头营里。荣一子承裕,光禄大夫,居明溪,析历尧岗、仁寿、寿州市、枧田、岳家渡。石砚、建昌。府一子承祐,讳稠,国子祭酒,居坦头,今名锦溪,析小源大宝庐州朱家市。次文强,太中大夫,一子佩,待制,生六子:长子承痒都监。七子敬柔,统制,居流溪中田,承頵尚书七子,敬筠主簿,居高砂,析镇中。承郊都巡。二子霞居琅台,析汝溪。鄩先锋使四子,敬通居法京朱村。承升大夫,三子。敬绑居东阳,迁北郭。绑处士一子敬宗,居石斛,析沧溪。次文辅五子,书居乐平石潭山,析高培、官镇、稍田、库前。明溪高砂、沧溪、流溪、小源、北郭、坦头、桃源、石斛、镇市诸派隸浮梁。岳家渡枧田、梧冈板埠,桥诸派隶鄱邑千秋乡杏村。节干世孙冲六、冲八、三纲、中七、中九迁湖广襄阳县蔡村里。节干世孙拿迁浮梁坑。拱五、拱九、十一,春四、春十三俱迁襄阳县蔡村里。节干世孙继能迁湖广宁乡县,其伯考节任宁乡尹,故继能因居之。 

五、字派

1.文豪公后裔比公系下安显公户派辈(同治甲戍年议取明派80字)

忠信为本,秉礼相传,家继明达,才皆纯全,循诚迁善。

尊祖敬天,诗书裕后,勳业光前,和谐秦晋,德配良缘。

志常克谨,益寿永年,知动仁静,见定守坚,道造资深。

进取源泉,俯仰观察,蕴蓄昭宣,时逢盛治,福泽绵延。

文辅公后裔琪公自石砚迁接竹之万四公户派辈(自31世起)

31德 32厚 33枝 34蕃 35衍 36庆 37长 38文 39明 40钟

六、朱姓人口统计表 

第三节  浮梁县朱氏 

一、浮梁县简介

浮梁县位于省境东北部,春秋时先后属楚、吴、越。秦属番县,汉隶鄱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新平县。唐开元四年(716)重置新昌县。天宝元年(742),更名浮梁县,金属景德镇市辖。全县总面积2867平方公里,辖八镇九乡,总人口28万,县政府驻浮梁镇。有回、苗、黎等少数民族,皖赣铁路,206国道过境。农业以生产水稻、油菜籽、茶叶为主,“浮红茶”久负盛名。名胜古迹有诸仙洞、红塔、浮梁古县衙、南市街古瓷窑遗址等。

二、浮梁县朱氏概况

浮梁朱氏宗姿竞秀,生齿繁重,源于沛国、脉传歙州与苏吴,大多出自黄墩始祖师古公之幼子,古祐公第五子秀公(袆青,号迁,字邦佐,一字显达)系下。古祐公唐大中二年进士,世家姑苏之长桥。光启三年(884)授勇卫将军并江南招讨军容使,屯军婺源,景福元年(892)赐银青光禄大夫,封开国亭英候,率兵戎之,因家黄墩,殁葬二十二都鬲山。生五子,春、满、园、林、秀。秀公自幼随父征战,勇略过人,袭封亭英候,屡立丰功。道经浮北化鹏乡槎濑滩,建营屯戎募兵御冠,民赖以安。乐山川形胜,遂安家营里(朱家营),是以秀公为浮北朱家营分发七溪朱氏之开基祖。至今已历1200余年,传承40余世。浮梁朱氏有64个庄门,祥发16800余人。

秀公始以兄满公之子文豪为嗣,又生三子文强、文辅、文盛。文豪长子新公生二子,长子承禄居石斛,迁乐平;次子承礼又生二子:以仁,以义。以义居坑头营里。文豪次子荣公之三孙頵公,居明溪,其后有迁彭泽黄坡、青山等处立基繁衍者。文豪三子符公居坦头,迁桃源锦里。符生承祐。为锦溪之祖。承祐长子进,号英俊。湖北阳新、兴国东溪拜为始祖。英俊长子天章,天章第六子亮公又生七子,分居七个溪。文强生一子佩公,佩生六子,居流溪、樵溪、汝溪、沧石溪、湖溪。文辅生一子均公居乐平石潭山。今亮公七子的六子在浮梁六溪繁衍,共祥发9224人。其中鹅湖镇寒溪包括小源、朱锦三村庄祥发1540人;江村乡新庄、溠口、柏林、儒林四村,祥发2424人,流溪包括儒门和村门二村祥发3100人;峙滩乡、清溪村祥发300人;沧溪、石溪祥发700人;下明溪祥发360人。北湖溪祥发800人。

文强公生一子、六孙、二十四曾孙,散居在县内六溪。文辅公回休宁杨候老家,其子均公生五子,十孙,十九曾孙,后嗣已迁入湖北麻城。同时迁来的还有秀公之兄满公,为明溪嫡派之祖。

浮梁朱氏自古多人杰,正如峙滩乡明溪村东里朱村祖祠堂对联云:“唐代一门三将相,宋朝九子十神童”就是颂扬浮北朱氏人文荟萃,兰桂齐芳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各行各业贤能志士300余人。成为江西朱氏非常优秀的一支宗支。

三、谱序选

1.朱氏源流(流溪新庄)

始祖迁公讳青,又名秀,字邦佐,一字显达,王革公第五子也。王革公于唐宣宗大中二年举进土第,初授修职郎,世家姑苏之长桥,六年授监军总管收捕河中。敬懿宗咸通二年贼裘甫寇浙东,公授监军使,同安南都护王式讨平之。僖宗乾符元年,赋陷虔吉饶信宣歙池婺等州,勅公为马步军都总管充宣歙观察使,王凝副将,提兵拒贼于南陵宣城,克复宣歙池婺等一十五州,以功授镇东车节度使。光启三年寻授勇卫将军兼江南招讨军容使,仍勅收复歙州,屯军婺源。景福元年勅赐银青光禄大夫,封开国亭英侯,食邑五千户,率兵戍焉,因家黄墩。公薨就葬二十二都地名鬲山吴云住后。子男五人春、满、园、林、青,又云适、远、通、达、迁。春、满、园、林四公皆居休寧千秋等乡、二十六都倪湖等处。惟吾始祖公迁居浮。公自幼从父征讨,勇畧过人,袭封亭英侯,寻授忠翊招讨先锋使,屡立丰功,陞(升)授宣、饶、池、睦、衢、歙六州处置观察使。以兄满之子文豪公及孙稠公戮力勤王,奉勅领兵剿巢余党,统率将佐江寨将余置使吕端公、郑少保、詹直事、吴先锋道经浮北化鹏乡槎濑滩,建营屯戍,募兵御寇,寇盗闻风宵遁,保障蒸黎民赖以安。天祐二年以功授游击副将军封浮梁开国男,城守其邑。公乐山川形胜,驻节于兹,号曰营里(今城门都朱家营里)。里人敬慕其德,立庙以祀,拜为土地,主庙食至今。所居营里卫前街道粉壁巷、洗马池遗址尚存。配胡氏夫人,子文豪、文强、文辅。(公始以兄满公之次子文豪为嗣,又生三子文强文、文盛,盛留居休宁忠孝乡回教里,又云伦塘,其谱云秀公之后是也。按休宁谱,春、满、园、林、秀即适、远、通、达、迁。是秀为名而迁为其小字,后还有迁公入仕又更名曰青,故子孙在浮者称迁公,在休者称秀公也)。

文豪公唐吏部尚书,子新、荣、符。新公南唐赠朝奉大夫,子承禄、承礼。

承禄授并州节制军马使,居石斛,迁乐平,未叙谱。承礼南唐庐州节制军马使,子以仁、以义,居坑头营里,是为营里之祖。荣公南唐赠太中大夫,子承裕,宋光禄大夫。子頵,宋金紫光禄大夫,居明溪,析肇建,慝尧岗头、彭泽黄坡、东山等处,是为明溪之祖。符公南唐赠光禄大夫,子承祐讳稠,南唐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子英俊宋武安军节制使、荆州都督,居坦头,析桃源锦里,是为锦溪之祖。

文强公南唐御史大夫,子佩。佩公南唐翰林侍讲、学士,子承庠、承郡、承郊、承鄩、承邦、承升。承庠公南唐都监鈐辖使。子敬婳、敬柔、敬玟、敬全、敬超、敬虔、敬湘。敬柔宋统制居流溪,析儒林、柏林、溠口等处。敬全析北辰坑。敬超析建德抄溪、乃潭,是皆流溪之祖。承郡公宋工部尚书。子敬筠、敬球、敬循、敬权、敬芳、敬瑫、敬宽。敬筠邑主簿,居高砂,析驷桥、景镇,是为樵溪之祖。承郊公南唐都巡检。子敬霞、敬臣。敬霞居琅台,析青石汝溪,是为琅台汝溪之祖。承鄩公先锋使,子敬通、敬重、敬鸿、敬崇,居法京朱村。承邦公宋朝奉大夫,子敬宗居石斛,析沧溪,是为沧石溪之祖。承升公宋朝散大夫。子敬源、敬邦、敬修。敬邦宋迪功郎,居东阳,迁北郭,是为北湖溪之祖。

文辅公南唐朝议大夫,子五。钧公南唐兵部尚书,居乐平石潭山,析高湾、官镇、稍田、库前等处,未叙谱。

2.重修宗谱序(流溪新莊)

窃闻先王之制有姓则有祖,有氏则有宗,姓氏之所自来,则谱牒之作足徵矣。自周宫小吏之职废,唐室图谱之局不立,欲於千百载之下,而求详於千百载之上,诚未易也。吾宗朱氏出会稽太守之后,由姑苏之长桥徙居歙之黄墩,相传为避巢之乱而来也。迁公授饶州观察使,统兵剿巢馀黨至浮北之槎瀨滩,遂卜居焉,浮之朱氏自此始,历唐季五代宋元迄於国朝,延衍二十四世,分居七溪,其间隐显不一,代有闻人,谱牒之详矣,惟是谱自元季兵火之后多有散失,先伯考尚默公所藏先祖考文焕公與休宁学士隆隐公考订之本幸独完善,於是復走休宁,谒学士公重加校定,请序以归,所未遑剞劂者,盖以旧载虽确而新者未绩,当鼎革之后未能及此也。永乐己亥朝廷诏天下,上郡邑乘以备纂修大一统志,昭以匪才误蒙邑候王公澄、学博袁公、吉唐公敏屬以编集。於是一邑之中数百十年之故,实已无不参考详悉矣。而家谱尚缺焉,何異舍己之田而芸人之田乎?於是敬出祖父手泽与数十年所见所闻窃取而笔之者,汇集凡九年始克成编,以质之、尊贤、德俊、光远、进明、子立、女明、永亮诸尊长咸以为然,共为赞襄,新者增之,讹者正之,始於丁未夏四月至秋八月而谱成,昭於是拜手稽首而叙之曰,於戲昌江之族孰有盛於我朱氏者乎?夫賴祖宗之福荫,云礽不億富贵接踵者未足为盛,独是厯世有二十四代之远,分析有七溪,而復之鄱、之乐之多,而谱牒所载明若观火,祠墓祭拜以序进退,则尊卑不踰,道路相逢各言世次,则昭穆立辨。崇礼义,事诗书,敦孝友,講仁让,有他姓所不及者豈不谓盛乎。然而一身之盛衰系乎天,一宗之盛衰存乎人,凡我宗族由斯以往显达者,毋以一身已贵不必联宗族以为荣,贤哲者毋以独荐自安不復以敦睦为念,祀典有失则復之,谱牒既久则修之,则吾朱氏之族有盛而无衰,直与天壤并永矣。於是谋之阖宗敬请锓梓以承祖父之遗志,以为子孙之先路云。

宣德二年岁丁未秋八月上浣甘一世孙北湖昭谨书

四、世系图(秀公世系)

五、分迁与居址  

1、浮北基祖分迁录

承禄:居石斛,迁乐平;            承礼:携子以仁、以义坑头营里祖;

頵公:居明溪,彭泽祖;             英俊:居坦头,锦溪之祖;

敬柔:居流溪,差口之祖;          敬全:北辰坑之祖;

敬超:居建德抄溪、流溪之祖;    敬筠:居高砂、景镇,樵溪之祖;

敬霞:居琅台,琅台汝溪之祖;      承鄩:携四子居法京朱村;

敬宗:居石斛,沧石溪之祖;          敬邦:居东阳,北湖溪之祖。

2、七溪居址

坦头居址:4世祖稠公(承祐)自营中析居锦溪坦头。

桃源居址:桃源在新田都永甯社乃东北二乡之界,以其地方幽僻而人居乐业故号曰小桃源,今则惟称小源,7世亮公析居于此。

琅台居址:琅台在兴福都琅台社,5世祖敬遐公由营中析居于此。

青石居址:青石在邑北法京都禹王城前,9世祖世安公自琅台迁此。

高砂居址:下龙砂即下高砂在县城东南十里樵溪都高砂社,5世祖敬筠公由营中析居本处上首朱家坞,至11世祖宪公徙下龙砂。

驷桥居址:通驷桥在县城内南隅学宫之左数百武跨坑,为桥阔大可通车马,故名通驷,12世祖廷鹗公自樵溪迁居于此。

厯尧居址:尧山在鄱阳县四十二都涝源社明溪,9世比公徙居厯尧。

明溪彭泽黄坡橫山居址:黄坡横山在彭泽县东,18世祖德义公槜子庚一、庚二、庚

三、庚四居于黄坡,阅四世贵兴公、贵显公析横山

东山居址:东山街在彭泽县太平乡,21世祖然五公兄弟同姪禄二徙居之。然五公住东山街合塘后,然六公住东山街前,然八,禄二……

水滩居址:永滩在古番十都惠化乡义方里,9世祖宋进士彤公由明溪迁岳家渡,

继迁于此。

流溪居址:流溪在儒林都中田社,4世祖承庠公自营中析居於此

寓溪居址:即滋口,在儒林都上元社,21世恭三公于永乐五年自流溪茅坞口卜居

新庄居址(嘉庆庚辰補订):新庄一名昇平村在儒林都北源社。

柏林居址:柏林在浮北儒林都自流口,流溪轟二公、轟三公自小水塅祥门析居,

27世祖世卓公白流溪宣门来。

北辰居址:北辰坑号北源,在浮梁新定乡杭溪都碧源社,5世祖敬全公之孙彦恭由儒林析上梅田坑头,至元一公復徙安仁山,后因贼炽又挈家北辰坑。

廼潭居址:廼潭在建德县,贵三公白浮迁于此。因廼汇为深泽,也称流溪。

报科居址:报科滩在彭泽太平乡九都东河,明永乐年间,22世祖秀五公自浮迁彭,卜吉于此。

梓里居址:别号石井源,在彭泽县太平乡九都豐乐社流溪,21世贵章公徒居于此。

抄溪居址:抄溪在建德县阐都乡十二都六里内堡社,彪六公支之所居,伟三公之所居,彪二、彪四之所居。

大田居址:大田古号玉田,在建德县阐教乡十四都大田社,亨道公支22世晟徙居于此

斛溪居址:斛溪在长安都长安社,7世祖用之、用宪、用宾由古潭徙此。

沧溪居址:沧溪在长安都太保社,5世祖敬宗公自营里析古潭,7世祖用之公由古潭徙石斛,8世季湍公復由石斛徙上流五里即沧溪。

芹坑居址:芹坑在福西乡上梅田都,20世祖秀三公由北郭迁居。

北湖居址:北湖在县城静定门外,5世祖敬邦公自营中迁居。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