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2/19|浏览量:1999
无锡,古称梁溪、金匮,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552.13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无锡市常住人口为7462135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7.82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79%。 2020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70.48亿元。
无锡市全市朱姓人口约为14.2万人。
无锡市早在明清时期就是东南地区朱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无锡朱氏,具体分为8个分支:
(1)石塘湾朱氏。始祖朱富在明代由常州迁来,定居无锡石塘湾朱巷里。
(2)新安朱氏。始祖朱滋于唐宋之际居剡县(今浙江嵊州市),其孙朱亿迁居苏州。传至15世孙朱柽,于元后期又迁居无锡新安陆庄桥南。
(3)宋村朱氏。始迁祖朱枋系朱熹后裔。元末为避兵乱,由徽州迁居无锡梅里宋村。
(4)全里旺朱氏。先祖朱钰于两宋之际南迁,寓居镇江。其孙朱先由镇江迁居无锡全里旺,后裔分居于阚庄、文林、胡庄、营前、长前洲等地。
(5)朱熹后裔无锡分支。朱熹8世孙朱泰武于明初由福建迁居常州武进县,又传7世至朱天武、天锡兄弟,始从武进迁无锡朱家岸、双河,分别为两派始祖。此外,还有所辖县(市)的宜兴宜荆朱氏、皇甫朱氏和江阴澄江朱氏。
江阴市朱氏 江阴市朱姓人口近3万人,占全市人口2.6%左右。资料待完善
宜兴市朱氏 宜兴洪塘朱氏为朱熹季子在公的后裔。熹公5世孙朱桂之子美初,从建宁县迁居江苏昆陵夏塘(今常州夏桥),后传至九世达公,再由夏桥迁居宜兴洪塘开基,为汝通公。
宜兴宜荆朱氏,始迁祖朱德瑞,明代由杭州迁居宜兴。
宜兴皇甫朱氏,始迁祖朱煦系朱熹族弟,南宋中期由建阳(属福建)迁居宜兴县城北门,并在城西50里皇甫庄购置田地。煦之子朱牯始居皇甫庄。到明清时,后裔繁多,形成诸多支派。
宜兴朱氏黟县屏山朱氏后裔。屏山朱氏是朱在幼子朱铅的后裔。铅公13世孙朱奇、朱家漠于清康熙年间,从黟县迁居宜兴(家漠迁东乡扶风桥)。
此外,宜兴朱氏还有艾墅朱氏(堂号追远堂),古临津朱氏、扮里朱氏(两支朱氏均有宗谱藏书)。
(2022年4月3日12:35:20)
锡山区白丹山紫阳朱氏。文公次子埜公—铨—洵—枋后裔。宋末元初十六世孙枋,避元兵徙无锡梅里白丹山,名其里曰“宋村”,怀宋室也。——朱华【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无锡锡东新城)高铁无锡东站,15306190888】
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朝,现已湮灭。明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十五,由永乐大帝钦命出身于白丹山南麓宋村的朱钺将军重建,虽几经战乱毁坏,然朱氏后裔宗亲历代省吃俭用,出钱出力齐心修缮,至上世纪初期已跻身无锡地区三大朱氏宗祠之一。
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宋徽国朱文公祠在梅里乡白丹山下,地名宋村。清乾隆九年(1744),裔孙绍修,复构专祠于山麓,迎文公像祀之,是为今祠。”清乾隆十年(1745),赐进士、文林郎,时任江南常州府金匮县正堂郑时庆撰宗祠对联如下:“禀川岳之菁英,聿启文明,振儒宗百千奕世。阐圣贤之蕴旨,继传道学,作师表亿万斯年。”由此可知,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是祭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9.15-1200.4.23)而建。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后代尊称为朱子、文公。
白丹山紫阳朱氏一族是朱熹的后裔。始迁祖朱枋,人称伯通公。南宋末年,为逃避元兵进攻婺源,对照婺源朱氏宗祠内文公祀像斫木摹刻,并带着文公木像逃至无锡白丹山。元兵攻克南宋后,伯通公为怀念宋朝,遂将居处命为宋村。伯通公卒,由元代四大文人之一、元高士、祁陀寺云林居士倪瓒(1301-1374)题诗如下:“秋日高人逝,微霜蕙草摧。鹅群空碧沼,鹤影自层台。应御冷风出,凝随密雾来。杉松暮萧瑟,抚事有余哀。”由于朱枋伯通公及后代们的潜心经营,至永乐十五年(1417)伯通公玄孙朱钺重建宗祠时,白丹山朱氏名下已有赡军田480亩、白丹山上朱氏坟地也有120亩,朱氏祠堂占地12亩,真是“家业兴旺发达,人丁瓜瓞绵绵”。后朱氏陆续外迁,先是析居石园(今梅村街道石园里)、鸭城桥、八士斗山等,分别为宋村、石园里、鱼池头、许卖、许卖布桥、年余桥、鸭城桥、羊尖、田都里、让山巷等十大分支,遍布无锡、苏州、常熟、江阴一带252个村巷,到1924年白丹山朱氏已有人口5000多,着实为无锡一大家族。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孟之道统,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嘉定二年(1209)诏赐谥曰“文”,后人尊称为“文公”;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明嘉靖二年(1523)世宗帝诏示婺源、考亭朱氏各荐一名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直延续至清末;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学达性天”四字匾额,悬挂于“朱祠”及书院等。朱熹因父亲朱松出任福建政和县尉,出生于福建尤溪,祖籍江西婺源,是婺源茶院朱氏后裔。因此,婺源茶院朱氏和福建考亭朱氏都因朱熹而名声显赫,也因朱熹别号“紫阳”,其先祖及后裔统称为“紫阳朱氏”,朱熹为“紫阳朱氏”第十二代。白丹山紫阳朱氏系朱熹次子朱埜的孙子朱枋和朱果堂兄弟及朱枋、朱果的侄孙朱基,分别自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避战乱而留居于白丹山周边。
婺源的茶院朱氏源自何方呢?据最早的歙县黄墩《长春乡朱氏宗谱》、婺源《茶院朱氏宗谱》和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谱》记载:婺源茶院朱氏的祖先原在今山东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后裔在现在的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处生活,后迁徙江南。
始祖居邾国,后裔徙沛国
据考证,朱氏始祖邾子居住在邾国,即现在的山东省邹县一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朱氏出于曹姓。颛顼之后有陆终,产六子,其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侠于邾,附庸于鲁,其地鲁国邹县是也。”先祖文公族弟朱然在《朱氏源流》中说:“吾宗先世始于颛顼第九子卷章,卷章生二子,次曰吴回,伐祝融于高辛之世。回生继,继生重黎,重黎生陆终。陆终生六子,第五子曰安,安得曹姓,至周武王克商,封曹侠于邾,为鲁附庸。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会盟伐楚,从齐小白,尊周,遂爵为子,卒谥安公。”可见春秋前期,邾国邾侠及后裔居住在现在山东邹县、滕县一带。
《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齐桓公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为楚所灭,故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沛国相县即现在的安徽濉溪县西北。所以春秋后期至汉代,朱氏居住在现在安徽濉溪县至江苏徐州以西一带。
西汉南下至吴郡
唐《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一云舜臣朱彪之后,齐有朱毛、汉中邑侯朱进、鄢陵侯朱濞。吴郡:汉功臣有都昌侯朱轸。至买臣会稽太守。吴有将军朱桓,生异。唐谏议大夫朱子奢云异之后。”明朱然《朱氏源流》曰:“朱氏居沛国之相县,至汉高祖,封朱濞为鄢陵侯。武帝时,买臣拜会稽太守,生二子,长邑北海太守,次轸封都昌后。”清《重修紫阳朱氏宗谱·原姓论》(白丹山紫阳朱氏宗谱)载:“小邾国世子洪基,……国为楚所灭,乃奔吴。其后居阊阖,号洪基朱氏。……买臣,楚材次子,字翁子,拜会稽太守,居姑苏。”姑苏即现在的苏州,当时属吴郡。
至唐代在吴的朱氏兴旺起来,明成化二年(1466),文公九世孙:运使檼公《白丹山紫阳朱氏宗谱〈朱氏世谱原姓论〉》载:“故唐有朱子奢为苏人,太宗时,明《春秋传》,为宏文馆学士,实为著姓。今府城中犹有朱少卿之后居饮马桥,衣冠虽不嗣而家饶于富,则故牒相传吾族自饮马桥避地黄墩,据自以观,则子奢亦自沛国相县出也。吾宗分处各派皆姑苏子奢公之后也,故族之望当宗子奢,而上系于汉大司空浮,而朱姓之始实曰邾,邾姓之出实曰曹,源流贯通,更数千年本末可考,第自避难丹阳者。以至于子奢,以至于吾之世祖瓌、瑾公,其间世次历历可纪,沛国之望无复可疑。迨我徽国公以紫阳名号,今称紫阳尤为确论者焉。”
唐末迁徽州再徙婺源
据泾川《张香都朱氏宗谱》记载:“茶院公。讳瓌,一名古僚,字舜臣。行二十一。歙县谱云‘考讳涔,字山陵,号师古。唐太和庚戌年(830)登第,历官殿中丞。居姑苏洗马桥,生公。’本宗旧谱云‘先吴郡人,唐广明间,因黄巢乱,避地歙之黄墩。天佑中,公以刺史陶雅命,总卒三千戍婺源,民赖以安,子孙因家焉。官制置茶院,世称茶院公。’”朱熹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佑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而督其征赋,是为制置茶院。”
可见朱氏因躲避黄巢之乱,于公元八八二年前后,迁移至歙县的黄墩。三十年后,九〇四年左右朱瓌奉命镇守婺源,巡辖浮梁、德兴、祁门等县,由此在婺源定居下来,成为朱氏婺源的始祖。
北宋官宦至福建
综述各地《紫阳朱氏宗谱》及史志记载:北宋政和八年(1118)茶院公古僚八世孙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同上舍出身。宝和五年(1123),授迪功郎,任政和县尉。是年中秋,朱松带着父亲朱森、弟弟朱槔全家迁到福建政和县。建炎二年(1128),朱松调任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全家定居尤溪。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降生。绍兴元年(1136),朱松因反对秦桧主和,被贬出朝廷,遂携七岁的朱熹移居建阳。
绍兴十七年(1147)秋,朱熹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朱亮 (1956~)
笔名云阳。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调入镇江市委办公室,先后任秘书、副科长、处长、助理调研员、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镇江市作协副秘书长。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吕凤子传》,中篇传记作品集《名人传》,中短篇小说集《爱之梦》、《巨奖得主》,散文集《穿越时空》等,已发表小说、散文、传记文学作品300多万字。中篇小说《全羊席》获黑龙江省文联小说联评大奖比赛一等奖。
朱凤豪(1899~1969年)
江苏宜兴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科毕业,曾任江苏南通农科大学教师、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教师、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理科主任。解放后,任吴淞中学校长、杨浦区第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1959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来凤豪年轻时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热爱祖国,希望中华民族强盛,主张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解放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并支持革命活动,抗美援朝中亲自送女儿走上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1951年,去苏北农村参加土地改革。担任吴淞中学校长期间,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吴淞中学历年高中毕业生考取大学的比例都在90%以上。该校数学教学成绩尤为突出,50年代,上海市第一届高中数学竞赛中,吴淞中学学生榜上有名。在学校经费较紧的年代里,他精打细算,不断扩建校舍,在校内修桥铺路,规划绿化校园,插枝繁殖苗木,不上几年,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一起学习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研讨教学方法、传授教学经验。曾多次主持上海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命题工作。在区人代会上提合理安排中学布局的提案,沿南中学就是根据他的提案,由政府出资创建的。由于他在教育岗位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
“文革”期间,朱凤豪深受破孩,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于1969年含恨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朱凤豪参与《数学通讯》的工作,平生的著作有《新三角讲义》、《初步代数讲义》、《三角学》,主编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解析几何》等。这些书籍,至今仍在东南亚一些华语学校中被列为教科书。
朱理存 1940年生于江苏宜兴。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同年保送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1964年中央美院毕业后,到四川省美协从事美术创作至今。现为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副主席。作品参加五、六、七、八、九届美展。代表作《生命之歌》在国家级大型美展中多次获奖,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联展。出版有《朱理存画集》《朱理存、马振声中国画选集》等。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