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2/11|浏览量:1080
宁波,简称“甬”,浙江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981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53.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940.43万人(2020年)。 2020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8.7亿元 。
宁波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量位居世界前三,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
宁波市朱氏约7万人
江北区朱氏
朱贵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贵祠,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大宝山西麓,背倚青山,面对慈江。朱贵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当地民众为纪念在鸦片战争中英勇阵亡的朱贵将军及其部下将士而募资兴建的;朱贵祠原名“高节寺”,又名“慈廊庙”,俗称朱将军庙。该祠东面的大宝山曾是当年大宝山保卫战的古战场,山上尚存堑壕、残垣。祠前马路湾是朱将军阵亡处。这里松柏常青,流水潺潺,群峰相映,景色秀丽。
朱贵是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军牺牲在宁波慈城镇大宝山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英军侵犯宁波,朱贵奉命率军赶赴慈城大宝山扎营。1842年正月初四,英军进攻大宝山,朱贵指挥守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为纪念朱贵父子及死难的抗英将士,当地民众募资建造了"朱贵祠"。祠内现有"慈郭庙碑"、"慈溪大宝山武显将军庙之碑"及"重修朱将军庙碑记"等清代碑刻。
1984年当地政府在大宝山朱贵祠后面山坡上建"大宝山阵亡将士之墓"。墓碑不远处,是侵华英军首领华尔被太平军击毙的地方。此处有石碑,刻着"华尔击毙处"。
祠内现有陈设:朱贵立像一尊,高3米,玻璃钢材料,99年3月落成;大殿40平米壁画,99年8月可完成。浙东和大宝山抗英战争史迹陈列室面积50平米,陈列以图片文字形式介绍鸦片战争浙东人民抗英和朱贵大宝山战役抗英斗争史迹。9月可完成。
祠悬林则徐撰李天马书“忠规孝矩”匾,沙孟海书“陟大宝山原百端交集,抗外族侵略万古留芳”楹对;朱贵第6代孙甘肃朱光明撰,曹厚德书“浩气长存”匾;凌近仁书“朱贵祠”门匾;溪人捐“武显高节”匾;礼部右侍郎吴忠骏撰书“慈郭庙碑记,16方石刻;孝丰县知事朱绪曾撰“慈溪大宝山武显将军庙之碑”和1939年冬立“重修朱将军庙碑记”等陈设,庭院植花木。祠后距40米山坡为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
地址: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大宝山西麓
类型:祠堂
鄞州区朱氏 鄞州区朱氏是望族,人口有1100多户,3700余人。主要聚居在茴树下、鲍家坎、凤希市、下周漕、藉缆桥、膳岐、球山、塘溪鹤山、前后漕、沈祁汇梅墟、林家坂等村。四明朱氏支谱,1936年朱骧编,二十六卷,始迁祖:孝庆,元初自鄞县迁居今北仑区北仑港附近。还有蛟川东管朱氏宗谱,镇海张鑑碶朱氏庆善堂家乘,镇海虹桥重修宗谱及镇海县江南镇朱氏宗谱等都记载有各自的始祖、始迁祖和族内之大事。四明藕桥朱氏宗谱,四十一卷,清朱学代、朱宪章 主修,始迁祖:孝傑,行孝二十一,元初自鄞县大皎张家渚村迁入藕桥。还有新安、光溪、章 溪、海月塘、甲川、蛟川马婆桥、运石浦、日湖等地都有朱氏宗谱。
慈溪市朱氏 慈溪中朱氏人口2400余户,近9000余人,居全市25位。
始祖:鹤儒,明代人。始迁祖:清九,明代自慈溪县金沙嶴村(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迁居本邑潘家倒磡村。本谱始修於清光绪八年(1882)。世系修錄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义。
始祖:邦倩,行元六,南宋时自余姚县梅川(今属横河镇)迁居慈溪县杜湖里(今属鸣鹤镇)。始迁祖:良贵,行微二十六,明正德年间(1506-1521)自杜湖里迁居余姚县凤亭乡长丰里(今属肖东镇)。
余姚市朱氏 余姚市朱氏人口600余户,3000多人,居余姚市姓氏第25位。余姚朱氏祖籍山东琅瑯,后随宋室南渡,定居于冠佩。子孙繁衍,又分居于余姚镇及大岚乡的后朱、朱家宅、上朱庄等地。
始祖:朱斌,号清隐,宋太宗时授明州(宁波)录事参军。始迁祖:朱絺,官任兵部主事,后隐居余姚梅州;始迁祖,朱瑞文,以监察御史告老,隐居余姚凤亭乡。还有余姚朱氏宗谱清道光五年(1825)朱文治主修,朱森林等辑;余姚朱氏宗谱,十六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朱兰等编;余姚朱氏宗谱,二十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朱九畴总修。
朱氏一本堂:余姚朱氏的始祖,据《余姚朱氏宗谱》清同治版记载:“南阳沛国朱氏南迁祖,分徙越州,又始于��伯谦者,迨明州录事参军瑞府君嫡孙兵部尚书美甫君,分居双雁,为迁姚始祖。”
《余姚朱氏宗谱》载:“宋参军朱瑞,琅琊人,以录事明州,家于鄞,传二世廷碧公,熙宁时拜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因名冠��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孙,字天锡,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岁,宋初官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岁,官国子监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万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岁。官兵部尚书,致仕归,寻幽游胜,见余姚双雁石仓之美,筑室侨寓,遂世居焉,是为迁姚始祖。
按上述谱记,汉代时,朱氏由河南南阳县迁徙到琅琊,即今山东诸城县一带。宋时,朱瑞,任职于宁波“明州录事”,居鄞州。朱瑞之孙朱廷碧,宋熙宁时(1068―1077)拜兵部尚书,致仕后徙居余姚双雁乡石仓村,山峰有岩��如冠如��,因名冠��里,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信息来源:网络)
封面题 : 同治余姚朱氏谱.一本堂, 清同治12[1873]. 16册 : 插图, 世系表.
始祖 : 朱正秦,字永平.
余姚始迁祖 : (北宋) 朱廷碧,字美甫。
现当代名人“朱民,男,1961年12月生,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 1985年参加工作,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曾任东华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局级)。”主要从事生物电分析化学、化学修饰电极等电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 Analytica Chimica Acta 、 Analyst 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2001 年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 。
奉化市朱氏 奉化市朱氏1000余户,人口近4000人,居姓氏第24位。现分居在大桥镇朱家河,西湖镇朱家塘,南浦乡山头朱、朱应,后琅乡朱家店等地。四明朱氏支谱内外篇,二十六卷,1936年朱骥编纂。
宁海县朱氏 宁海县朱姓千余户,近4000人,居全县姓氏第27位。分居于下朱村、朱家湖等地。宁海朱氏源远流长,冠庄村朱氏,宋天圣年间(1023-1032)自天台徙宁海城内,明正统间转迁至此。凤潭乡大洋后朱氏,明初从新昌迁入。官岭乡里、外村朱氏,自福建徙地。
象山县朱氏 象山县朱氏4200多户,人口近1.5万人,居姓氏第7位。象山朱氏始祖于宋、元鼎革之际迁入,亦有从镇海迁入。其裔孙分布于四洲头、下沈、西周、茅洋、林海、丹城、旦门、樊岙等地。
四明朱氏:
家谱名称 | 四明朱氏支谱: 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内外编二十六卷 |
---|---|
家谱主编、副主编 | 朱骧纂 |
堂号郡望 | 慎德堂 |
出版年月及刊印版本 | 民国25年(1936), 木活字本 |
归属地区 | 浙江朱氏家谱>宁波朱氏家谱>四明朱氏家谱 |
主要内容简介 | 始迁祖云溪,南宋时官台州刺史,遂由苏州迁居四明。卷首序文、叙例,卷一家规、遗文录、先行录,卷二行次、世系、迁居表、人丁增减比较表,卷三至五世系录,卷末祭田。内外编采凡本系祠堂、先行、星候、灾异村域、山川、风俗、赋税、乡塾、防兵、社庙、交通、义举、禅盭、文辞、遗矦、物产,俨然一乡志也。 |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3日12:58:07)
[明][公元1600年-1682年,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
清兵入关后,-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并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
著述名录《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纪事》《阳久述略》《释奠仪注》《朱舜水集》上、下 朱谦之 编《新订朱舜水集补遗》徐兴庆 编
朱凡(1919—1941)女,中共辛莫区委书记
原名陆慧卿,祖籍浙江宁波,后举家迁居上海。先后在上海启秀女中和务本女中就读。初中时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
入高中后,一·二九学生-爆发,她走在上海学生-队伍的最前列。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先后在清凉寺难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会主办的难童教养所工作。民国27年(1938年)参加中共 组织"雪影社"做救亡工作,义务担任夜校教员。此时,她改名朱凡,此名字寄寓着她的崇高理想--愿当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平凡一兵。
民国28年秋,刚满20岁的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至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民主游击区参加革命工作。翌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至苏州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
民国30年,朱凡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7月,日伪大规模"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斗争。在工作途中遇上日军,不幸被捕,被捆系在急速开驶的汽艇后活活拖死,时年22岁。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朱镜我,浙江省鄞县人,1901年出生,自幼父母双亡,家境困苦,1918年7月被哥哥带往日本学习,1927年在日本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27年10月朱镜我回到上海,加入创造社,主编《文化批判》月刊,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和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翻译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此书成为我国最早出版的恩格斯名著的全译中文单行本。1928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成立,朱镜我为文委成员,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起,先后任文委书记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同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朱镜我任第一任党团书记。随后,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成立,朱镜我兼任党团书记。
1931年冬,朱镜我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32年秋介绍陈赓同鲁迅面谈。1933年秋,朱镜我被任命为党的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参与领导极端艰难情况下的白区地下斗争。1935年2月19日,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大义凛然,面对敌人威胁利诱坚贞不屈,身患重病仍鼓励难友坚持斗争。1937年6月,经党组织营救,身患重病的朱镜我获释。未等病体恢复,朱镜我便奔走浙江各地宣传抗日。1937年9月起先后在宁波和杭州建立了中共宁波临时特别委员会、中共浙东临时特别委员会,以及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
1938年春,朱镜我奉调到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工作,主编《剑报》副刊。同年秋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任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第一任部长,兼军部刊物《抗敌》杂志主编。1940年6月,朱镜我创作了《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一歌歌词,在新四军中广为流传。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朱镜我随军部撤离安徽泾县云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12日,朱镜我在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40岁。
朱元鼎,
朱元鼎,字继?,号经霖。1896年10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著名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他的《中国鱼类索引》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鱼类分类学专著。他长期从事鱼类分类、形态、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一生共发现鱼类48新种、10新属、4新亚科。在鱼类的系统演化和系统发育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多次提出独到的创见,贡献卓著。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元鼎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由于他品学兼优,三年级被选为全校“丽译会”主席,每周举办演讲竞赛,专题辩论等有益于增长知识的活动,深得广大师生的好评。同时还被选为东吴大学学刊编委。在学业上朱元鼎受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东吴大学教授齐天锡(N.GistGee)影响颇深。直至他晚年还深情地向助手回忆齐天锡教授治学严谨,对学生谆谆教诲,既严格要求又热情栽培的情景。1919年朱元鼎发表了《藻类的经济价值》一文,这是他最早的关于水产方面的科学论文。
1920年朱元鼎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1925年以学业优异,被学校选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进修昆虫学,1926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并晋升为副教授。他除先后讲授昆虫学、鱼类学、遗传学、进化论和比较解剖学等多门课程外,还坚持昆虫学的研究工作。在1928年后两年内先后发表昆虫分类学论文4篇,发现绩翅目昆虫2个新属和9个新种。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期间,年轻的朱元鼎目睹外国专家将在中国采集的大量鱼类标本,带回国去发表不少有关鱼类新种的文章,将许多中国渔业资源资料窃为己有,甚感痛心。面对中国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学的研究领域却被外国人把持,朱元鼎下定“我们要做中国渔业科学的主人”的决心,毅然放弃研究多年的昆虫学的工作,转而研究鱼类。1930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鱼类学论文《中国鱼类学文献》。1931年出版了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鱼类学专著《中国鱼类索引》。
1932年朱元鼎被选送美国密歇根大学,在该校动物博物馆著名鱼类学家C.C.赫伯斯(Habbs)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努力,原定2年的进修任务,一年半就完成了。1934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圣约翰大学聘任为教授。1935年发表博士论文《中国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骨与其牙齿之比较研究》,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重视。
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十余年中,尽管朱元鼎坚持开展鱼类的研究,终因战局动荡,困难重重,收效甚微。
1952年,中国第一所水产高等院校――上海水产学院成立,朱元鼎担任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专心致力于鱼类的研究,不断做出新的成绩。1956年被推荐为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多次出席会议,宣读论文。
1957年朱元鼎被评为一级教授。11月,国务院任命他为上海水产学院院长。1959年,东海水产研究所成立后,他兼任所长和鱼类学研究室主任,更是全力投身于科研和教学事业。在1960―1963年的短短4年中,完成了《中国软骨鱼类志》、《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等专著,基本上摸清了中国沿海鱼类资源的种类和区系分布,为我国开发和利用海洋鱼类资源作出了贡献。在他领导下建立起来的院、所鱼类标本室不断得到扩充完善,成为中国研究鱼类的重要基地之一,深受国内外学者称羡。
“文革”中,他被完全剥夺了从事正常科研工作的权利。但朱元鼎还是排除了各种困难和干扰,默默地在家里继续进行研究,于1973年与王文宾合作完成了《中国动物图谱?鱼类》的编撰工作。
粉碎“-”后,朱元鼎不顾年迈多病,到处奔走,呼吁上海水产学院复校。终于在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迁回上海复校,他仍被任命为院长。1983年因年事过高卸任实职,而荣任名誉院长。朱元鼎十分痛惜过去十年失去的时间,他在美国的儿子想接他去休息,但他说:“工作未了,我不能去”,不顾垂暮之年,继续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在1977―1986年间,先后和助手、其他专家合作完成《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福建海洋经济鱼类》、《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福建鱼类志》等专著和论文25篇。
1986年11月,91岁高龄的朱元鼎卧床不起,虽病魔缠身,仍不忘《中国鱼类志》的研究工作,召集助手于病榻前研讨如何早日完成。12月初,某大学教授寄来一篇关于鳜鱼研究的论文请他审阅,此时他身体已十分衰弱,但还坚持要助手将全文念给他听,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他去世前二周审阅的最后一篇论文。1986年12月17日卒于上海。他生前把私人珍藏的图书、资料近2千份提供公用,身后全部献给了国家。有关单位为了表彰他献书的爱国热忱,给予5万元奖金,但家属深知朱老生前提携后生之宿愿,将全部款项捐献给了上海水产大学,建立朱元鼎奖学金基金,永志纪念。
朱元鼎曾历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鱼类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水产分支》主编,《中国水产学报》主编等职。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