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5/04/08|浏览量:1810
宿州,安徽省地级市,建设为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区域的新兴中心城市 ,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襟临沿海,东至东北与江苏省宿迁市、徐州市接壤,南临蚌埠市,西至西北与淮北市、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毗邻。截至2020年,宿州市下辖1个区、4个县,区域面积993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宿州市常住人口5324476人。
埇桥区朱氏 埇桥区原是宿县,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宿县早在汉魏时期就是沛国朱氏的活动中心地带之一,到明清时期这里已居住不少朱姓家族和群体。现沛国朱氏后裔在埇桥区仍是人丁兴旺。
朱化光(13045882117):我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陈村,上图是我家的家谱,按照辈分是:宗,大,福,景,尚,俊,德,只记得小时候听说是民国以前就在这里居住,看看能否找到宗亲。白鹿家声,紫阳世宅。
朱化光(安徽宿州埇桥区):辈分:宗,大,福,景,尚,俊,德,化,言。人数有2000多口朱氏人口。
砀山县朱氏 砀山县是五代后梁王朝建立者朱温的故乡。据史乘记载,朱温的高祖父朱黯是舜臣朱虎的42代孙,曾祖父茂林,祖父朱信,父亲朱诚。朱诚是个穷秀才,以教书为业,他生有三子:全昱、存、温。温出生不久,朱诚病逝,妻王氏带三个幼子投奔亲戚萧县人刘崇(原籍砀山),以做女工抚养儿子。
875年黄巢起义不久,朱存、朱温兄弟投奔义军。之后朱存战死,朱温则成为黄巢手下掌握重兵,独挡一面的大将。但他却叛黄降唐,疯狂镇压义军。黄巢失败后,朱温以汴州为中心相继吞并几个地方割据势力,力量壮大起来,掌握了唐朝实权。907年他废除唐朝最后一个小皇帝,自己登基称帝,并易名晃,改国号为梁,建都开封。他在位五年未能控制全国,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内部矛盾爆发,912年被亲子友珪刺死。友珪称帝半年多又被其弟友贞杀死,友贞即位是为梁末帝。923年被后唐李存勖一举攻灭,末帝自杀,建立17年的后梁灭亡。这样由于内部斗争和后唐的清洗,盛极一时的砀山朱氏被屠杀,几乎消灭殆尽。只有朱全昱的一支劫后余生,向南逃迁到今湖南汝城外沙一带定居,族姓繁衍,人丁兴旺,今已传44代,有10余万人,被列为国内朱氏八大旺族之一。
由于社会的战乱,年代久远及受文化的局限等因素,现居住砀山朱氏可考证的记载只能追朔到明朝初期,从山西洪洞县昆仲九人来砀,仅二人居砀地,余下兄弟数人徙居他乡(祖上流传的说法在丰、萧、沛县和微山湖等地,具体不详,只有山东郓城谱本记载从砀山旋仕而归)。居砀二兄弟长为刚公,次为良公,被奉为自明初砀地的来祖一世,至四世人丁发展渐大,因遭兵燹之患,兄弟二人又失散,刚公系下至六世均无名讳记载,有谱本记载从七世以荣、贵、耀三门立谱。良公系下有四支,仅存二支,以南北两门立谱记载。刚公系下是乾隆三十三年进行立谱,同治七年、民国年间和1986年共进行三次续谱。良公系下是乾隆八年立谱,乾隆丁酉年、道光丙申年、光绪十七年、民国年间和1986年共进行五次续谱。通过几代族人的努力,于1990孟冬南朱楼百人会议,将二门谱本合修在一起,砀山自明初迄今近600年,历26世,人口达5.3万人,分散居住在县境内黄河故道两岸约60个村庄。
砀山朱氏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有功名者达83人,近代有在革命战争牺牲的朱姓烈士达20人。现有在美国任教授的教授和著名画家。近年来考入高等学府者众多,仅本科大学学历30多人。
1990年南朱楼百人会议,规定从二十四世起按统一的砀地朱氏宗字排行。2000年又与山东单县、郓城,江苏的丰、沛等县朱氏联宗联谱,增进朱氏宗亲的骨肉亲情。
萧县朱氏 萧县是沛国朱氏的源头,战国时期邾国衰亡,邾夷鸿之子朱秺先仕齐为大夫,后因齐将乱,为避祸离齐“徙居萧县西南的相邑”(即萧县西南相山庙),秺公在此去邑姓朱,成为朱姓开姓始祖。两汉时,沛国朱姓昌盛,名人辈出,蔚为望族,朱氏沛国堂即因之得名。
萧县朱氏有确切传承世系的历史从朱浮开始。朱浮,字叔元,跟随汉光武帝平定北边,升大司空,对“光武中兴”作出重大贡献。浮之子朱永,官任下邳太守,永之子朱尚,官任吏部尚书,尚之子朱质官任司徒,质子朱寓、朱卓。朱寓官任青州刺史、司隶校尉,为当时著名的“八俊”之一。卓生翻,翻生越,越生元胜,元胜生询,询生济,济生冲,冲生威则,威则生腾,腾生宪、斌、绰,绰生龄石、超石。之后进入南北朝时期,约160年,从朱龄石到朱建之间约有六代人世系失传。到北周时期,朱腾的裔孙朱建生隋。隋生僧宁,僧宁生操,操生仁轨、敬则。至此从东汉的朱浮到唐朝的朱敬则历时640年,传承26个世代。
朱浮 (?—约66)
东汉沛萧(今安徽萧县)人,字叔元。初从刘秀,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定河北。后拜在将军幽州牧,封舞阳侯。旋为彭宠,张丰所攻,大败,仅以身免。建武二十年(44)为大司空,因事免。明帝时被杀。其《与彭宠书》有云:“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颇为人传诵。
敬则公,字少连,住在与萧县接壤的永城大回村,历史上曾归属萧县。年轻时便成为才细出众文武双全的名士,最后升任宰相要职。敬则公之兄朱仁轨,字德容,官任太子洗马,后辞官归隐,在家侍奉双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孝友先应”。他们的子孙于唐宋以来多次迁徙遍布全国,以至世界名地,仁轨公、敬则公成为世界朱氏共祖。
唐五代宋元时期,萧县朱氏的世系传承是:一世仁轨、敬则,二世景,三世守环,四世子转,五世重愔,六世伸,七世播时,八世冽,九世训,十世澹,十一世颂,十二世冕,十三世庆,十四世景丰,十五世济,十六世修道,十七世邦英,十八世希圣,十九世献,二十世光裔、光犹,二十一世扬祖、冠卿,二十二世黼、奕孙,二十三世长儒、钊、曳,二十四世浚、景初、景礼,二十五世林、辅、懋,二十六世谅、荣、谦。
明清时期萧县朱氏大发展,26世谅公生子时荣、士荣,27世时荣生子礼、智、信。27世士荣生子仁、义、敏,28世形成三大支派,即礼祖、信祖、仁祖,到35世时三大支派各发展为20余房,多分布在萧县的西南部、中部的10多个乡镇。26世荣公发展到35世时形成十大房,多分布在萧县东南部乡镇。26世谦公一支则发展为龙、凤、蛟各房,多分布在萧县的北部和西北部十多个乡镇。全县以朱姓命名的村庄60多个,三分二的自然村都有朱姓人居住。
萧县朱氏奉朱秺为开姓始祖,朱浮为始祖,朱仁轨、朱敬则为一世祖,并以仁轨公的谥号称为“孝友堂”,1938年,萧县朱氏代表会同周边各县朱氏宗亲在大回村仁轨公、敬则公的陵墓前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并制定20个字的新字派,从敬则公后的第46世开始使用,现在萧县朱氏已有“在”字辈人,说明从敬则公开始萧县朱氏世系传承有序,至今已是50个世了。
萧县朱氏族裔昌盛,人才济济,两汉时有大司马长史、大司空、太守3人;明代有户部主事、按察照磨都司断事、县令等10人;清代有宁国府学县训导2人;民国时期有县长1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省厅级1人,县处级6人,教授、院士3人。
沛国堂,即因以萧县为中心的沛国朱氏大发展而得名。朱氏可靠的世系传承关系从萧县人朱浮开始,朱浮的26世孙朱仁轨、朱敬则是朱氏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其子孙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他们是沛国朱氏的共祖。萧县朱氏奉朱仁轨、朱敬则为一世祖,历经1300余年,历50世传承有序,历代人才辈出。萧县朱氏在世界朱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泗县朱氏 据传,明亡后崇祯皇帝的二皇子朱普贤流亡到古泗州虹乡定居,子孙繁衍,原有皇族谱可查。后几经战乱,原谱遗失,已无法查考。但泗县南关朱场、大庄镇大朱村等朱氏族人都认定自己是明皇后裔,一脉相传。他们尊奉二皇子朱普贤为始祖。
现居住泗县南关朱场朱氏家族有200多人,系始祖朱普贤之16世孙朱永和、朱永禄的后人,今已传20余世。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4日)
明太祖,祖源于沛国相县(今江苏徐州沛县与安徽省宿县地区),有唐一朝,发迹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北宋前夕(五代十国)于后周显德元年甲寅(公元954年)荫袭父职(侍卫指挥使)朱昭元(公元?-999年)妣冯氏、配金氏生子惟节、惟赞、惟甫(朱熹之先祖)、惟则。北宋之季,(朱)昭元公长子惟节公(公元983-1077年),始自徽州婺源,徙居句容北街巷,发迹,官任礼部员外郎,成为当地望族,遂改北街巷为朱家巷。南宋末季,胡虏野蛮蹂躏大宋子民,惨无人道,致使汉族人民,生灵涂炭。自惟节公下传七世至明皇天祖(朱仲八)开始,以种地、养蚕为生;自明皇天祖(朱仲八)及其后世共五代人,流离失所,以佃户为生,但仍难以维持生计。老朱家传至皇明四世(朱)初一公时,正值宋元交替,连年灾荒、兵乱不断,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因苦于繁重徭役,初一公举家带口,远徙江苏盱昭县四十余年,又迁往安徽凤阳。皇明六世明太祖在此成仁立业、建立大明(分见《明太祖实录》《大明周藩王系宗谱》)。
2022年6月7日补充。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朱玉林(1904~1975),原名朱玉珂,萧县新庄镇朱小楼人,自幼读书,高小毕业。民国17 年(1928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动农民向土豪作斗争。次年春,在郝集、朱小楼等地组织农民协会。在国民党清党时被捕,后被押至镇江,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判刑3 年。出狱后,萧县共产党组织已遭破坏,革命处于低潮,他积极寻找党组织,把失散的共产党员组织起来,恢复了中共朱小楼支部。
民国26 年,朱玉林任四区(黄口)区员。萧县被日军沦陷后,他把四区区队40 多名队员拉到萧铜边境,建立抗日游击队。民国29 年初他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编入萧县独立团六营,他任营教导员。次年4 月,随新四军四师东撤至津浦路东。5 月,奉命返回萧县,任中共萧东临时县委(次年春改为中共萧铜县委)书记,同在萧东坚持抗日的许西连等人密切合作,领导萧东的抗日斗争,先后建立九、十区抗日政权。民国31 年9 月,朱玉林不幸被驻徐州日军捕去,但始终未暴露身份,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被调往淮北区党委党训班学习。民国33 年,任中共萧县县委副书记。
民国36 年元旦,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召开回师东进的誓师大会,成立了豫皖苏第三地委,朱玉林任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1 月,地委任命他为中共萧县县委书记兼县长、县大队大队长,集党政军于一身,随陈毅、粟裕大军东进。在军分区第五团的支持下打回萧县,很快建立起王寨、石林、朔里、大屯、黄口、红庙等地的区、乡政权。县大队由一个排发展到5 个连,扩大到600 余人,控制了萧县大部地区。民国37 年淮海战役爆发,萧县民主政府成立支前指挥部,他任政委。组织全县1.3 万多民兵支援前线,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1951 年调任中共宿县地委农委书记、农会主任,后任宿县专署副专员、专员、国家纺织工业部检察局第一副局长、湖南省轻工业厅副厅长、湖南省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湖南省监委派驻省商业厅监察组组长等职。1971 年5 月离休后住在宿城,1975年12 月22 日病逝。
朱秀坤,安徽砀山县人。1945年12月生。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教授),曾任社长兼总,现任总。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年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研究会理事,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安徽省工笔、年画研究会会长。全国《美术之友》杂志编委,《书法世界》杂志社主编。
人民日报神州画院特聘百名画师。安徽省政协书画社画师。
196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毕业。擅长中国花鸟画。师从著名画家张仃、吴冠中及花鸟画家田世光、俞致贞先生,兼收南北名派及名家之长,形成了意境恬雅、生趣盎然、清新活泼的画风。作品《福寿图》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迎春图》获全国第四届花鸟画展优秀奖,《四君子珍禽图》入选全国第四届年画展,《九如戏春图》获全国第五届年画展铜奖;《新花郁煌煌》获澳大利亚 ’93年雪梨金奖、首届亚太地区中国水墨画大赛优秀奖。《红梅图》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傲雪》被毛泽东纪念堂收藏;《香远溢清》被中南海收藏并收入《中南海珍藏书画集》;还有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近百余幅作品在全国美术专业出版社出版。多幅作品在《美术》、《国画家》、《朵云》、《书与画》、《江办画刊》、《外贸与旅游》(香港)等刊物发表。著有《怎样画芙蓉》、《白描花鸟构图资料集》、《朱秀坤画集》、《当代美术家——朱秀坤工笔花鸟画选》等。
2001年荣获由中国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年画事业贡献奖”;2002年评为安徽省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主编、责编的美术图书分别获国家级优秀图书奖项4次;省优秀图书一等奖5次;省“五个一工程”奖2次;以及其他奖项40余次。曾分别出访新加坡、泰国、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各国及台湾、香港地区,举办画展、艺术交流,并获得成功。
主要艺术成果及事迹已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当代中国名家作品集》、《中国美术年鉴》(1949-1990)、《中国出版名录》等10余种艺术、专家辞典。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特殊津贴。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