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5/02/27|浏览量:2335

聊城市,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隔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相望,南部隔金堤河与河南省为邻,东南隔黄河与泰安市、济南市为邻,北部和东部与德州市接壤。市域介于东经115°16′—116°32′和北纬35°47′—37°02′之间,东西直距114千米,南北直距138千米,总面积8715平方千米,辖东昌府区、茌平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高唐县8个行政县(市)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3个市属开发区(功能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聊城市常住人口为5952128人。

  聊城市是山东省朱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早在明清时期,聊城朱氏的活动就相当活跃。清代的朱姓政治人物之朱鼎延,就是聊城人,清初历任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后退出仕途,专注于理学研究。明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朱延禧,也是聊城人

聊城朱氏先祖据说是明朝开国名将永嘉侯朱亮祖之后,祖籍安徽六安,犯抄之后由家奴背着朱子池(据家谱记载,朱子池或许是朱亮祖次子朱昱的儿子,不是朱亮祖的儿子。他应该是朱昱的儿子或者孙子)拼命逃了出来。一路上讨饭来到东阿朱海子,从此隐居下来。明朝灭亡后,才敢说是姓朱,并逐渐兴 旺起来,做到官至翰林,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后有多支前往外地,其中一支迁到平阴,我们就是又由平阴分出来的一支。

山东省山东省平阴县、肥城市、东平县、聊城市东阿县、临清、茌平、夏津、高唐朱氏辈分派语为:

芳鼎(运)景辉(作),

续光衍庆,学正名成,世传忠厚,良法永行;

盛家树德,立本培元,茂昭宜训,宗嗣长繁;

宁静致远,仁才华章,崇善和展,韶泽民康。


 荏平区朱氏   荏平区(原荏平县)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北方朱姓(山东地区)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后裔多为古折槛堂朱氏和明鲁王的后裔。 

临清市朱氏   临清市朱氏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史载称,清河(治今山东临清东)朱氏,曹魏时有朱灵(身经百战,封高唐侯)。


临清境内朱氏约有15支,明至清初迁人的6支,其中迁自山西洪洞县3支、河北1支、夏津1支、境内迁移1支,其余多数为竞期从周围县境迁人。胡里庄朱氏为小邾子之后,以国为氏。原籍长清,明万历年间,始祖朱九东、朱九西兄弟2 人一起迁居清平县胡里庄。

松林朱氏 原籍德州,始祖朱之相行三,长兄之勋、次兄之臣,兄弟3 人于明末随父母自德州迁居清平县松林村,后其父携长次2 子迁居河南卫辉府获嘉县束装楼。松林朱氏全为之相公后商。历时300 余年,传19 世。

吴庄朱氏 原籍直隶松江府,始祖某公奉命来夏津任正堂,嗣后落居文庙街,后人徙居小朱庄。后人又有迁居大柳树村,清平梁庄、监生庄、吴庄者。(小朱庄、大柳树始祖为朱士廉、蒋氏,监生庄、吴庄始祖为朱从贵、庞氏)

姬庄朱氏 原籍河北冀县朱家瓦窑。始祖朱自立见弟3人,长六老居遵化府蓟州守家未动,至今家声振远;次七老即自立公,明洪武三十一年清南兵燹,于冀州南50 里建立瓦窑村; 三八老迁居河南音信断绝。自立公长子朱峻初迁临清西南枣林村,次迁定居姬庄,传10 余世。

朱庄朱氏 祖籍不知源,自山西抑或即墨,无考,遂奉加士公为始祖。第3 世孙兄弟3 人,长应禄、次应祯、三应祥,应禄居朱庄,应祯、应祥迁居苎庄村。朱主应禄脉第11世孙遐龄迁居后八里村;第12 世孙煜奎迁居邯郸;第13 世孙惠臣、培臣迁居临清,培堂迁居昆明,培钦、培剑兄弟2 人定居长沙; 第14 世孙嘉云居聊城,嘉福居济南,嘉范与次子允义居新疆库尔勒,嘉谆与次子允安、三子允吉居敦煌,嘉谆长子允泰居临清,嘉许居临清;第15 世孙允平居内蒙,允诚居临清;第16 世孙立涛迁居河北省。(编辑部补充,网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02/00/14037880_727072461.shtml#google_vignette) 

阳谷县朱氏   阳谷县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41个县之一。以古折槛堂朱氏、明鲁王后裔居多(见本章开头部分)。

东阿县朱氏  东阿县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41个县之一。以古折槛堂朱氏、明鲁王后裔居多。

高唐县朱氏  高唐县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41个县市之一。早在明清时期,高唐朱氏的活动就相当活跃。清康熙年间历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朱昌祚及其弟闽浙总督朱弘祚就是高唐人。

        一

2024年4月7日上午,冠县烟庄街道赵辛庄村。

始祖:朱良官,

祖籍:南京——山西洪洞——冠县。

       二

4月7日中午,冠县朱霍三里庄,

始祖:朱从义。

祖籍:山西洪洞县

现已传至25世,后裔约700人。

         三

4月7日下午,冠县兰沃乡朱村,

始祖:朱雷

祖籍:山西洪洞县

       四

4月7日下午,东昌府区沙镇镇朱楼村

祖籍:山西洪洞县

名人:朱延禧(有简介)

村书记有事,没到场,安排族人朱风军提供朱氏资料。


          一

 4月7日下午,莘县燕店镇朱庄村。 先祖:朱亭绍。 有《家谱》。《山东朱氏通志》编委、朱庄村书记朱延山提供家谱资料。积极性很高。

          二

4月8日上午,东昌府区北城街道朱庄村。

祖籍:山西洪洞县

本村朱氏今有320余人

本村老书记朱秀旺(72岁)提供信息 

        三

4月8日上午,东昌府区北城街道耿庄村。始祖:朱奉。

祖籍:山西洪洞县,和本街道朱庄一支

4月8日下午

高唐县梁村镇朱楼村

据传祖籍:山西洪洞县。

本村朱氏近300人

本村历史名人:朱昌祚、朱宏祚等。

朱昌祚家族墓地是一高台,平均高0•8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8米

(有资料)

供稿人:朱吉安(原村主任)70岁

(信息来源:朱广平,2024年4月16日)

朱光 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

朱光同志是山东聊城人,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任东北抗日联军副团长,1935年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底从苏联回国后任军事教员、副营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后参与组建延安炮兵学校,任总务处处长,为培养我军早期炮兵骨干队伍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东满军区炮兵团长、军区炮兵办公室主任兼教育科科长、吉林军区炮兵主任兼炮兵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团长、东北野战军炮兵第二指挥所副主任、副师长、四野特种兵司令部炮兵办公室主任等职,参加了长春、彰武、法库、新力屯、辽阳、鞍山、四平和平津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志愿军炮兵办公室副参谋长、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参谋长、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炮兵司令部参谋长、国务院兵器工业管理总局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炮兵部队建设、我国国防工业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朱光同志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022年4月4日20:48:19)


[]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明)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朱延禧 (?—?)

明末山东聊城人。万历进士。天启三年(1623),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未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五年,加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不久罢去。

朱延禧墓

朱延禧墓位于东昌府区沙镇朱楼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1999年4月,朱延禧墓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楼村

    梁村镇朱楼村位于高唐北部,距高唐县城20公里,距镇驻地8公里,村聚落呈长方形,县境内主要河流唐公沟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河上一木桥连接村落南北。

    明朝初年,朱氏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当时曾修建一土楼,村名遂为“朱楼”。居民以朱姓居多,后有张、董、黄等姓相继迁入。朱楼村闻名于当地,是由于朱氏家族出现了朱昌祚、朱宏祚等几位著名人物。    

朱昌祚,明末清初人。幼年被清兵掳往北方,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后随清兵入关。清朝建立后,历任工部侍郎,浙江巡抚,江西总督,兵部尚书督燕鲁豫三省,时人称“朱三省”。任浙江巡抚期间,以清廉沉毅,被称为“名宦”。其间当地旱情严重,他劝说富户献粮,请求朝廷赈济,自己也捐出俸禄救济灾民,救活民众数十万人。任兵部尚书时,因反对旗人圈地,得罪辅政大臣鳌拜,被鳌拜矫旨判处“绞刑”。康熙亲政后得以昭雪。
    朱昌祚子弟、后人名流辈出。其弟朱宏祚,历任盱眙县令、兵部督捕郎、直隶天津道从事、闽浙总督等。曾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负责编绘区划版图。他东达海岸、西到边陲,攀高山、涉急湍,晓行夜宿,凡隘塞要害,人迹罕至之处,必亲自察访,纤屑必录,该书被称为“职方”善本,留下了宝贵的图籍资料遗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受命督修淮安高家堰,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其子朱绂,以学业优异入国子监就读,后官至大理寺卿。其弟朱光祚之子朱  在刑部任职,秉公执法,为刑部最有影响的官员。朱宏祚长子朱缃,少有才华,以诗歌见长,被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誉为“近代作手”。其后人朱令昭,诗、书、画都自成风格,朱绛、朱纲、朱纬、朱纹、朱怀朴等或以清官名世,或以文章彰显。
    朱昌祚家族墓地位于朱楼村西南1公里处。建于清代,墓地规模宏大,墓中广植松柏,古木参天,林涛阵阵,声传数里,为鲁西百里内一大景观,且民间对其墓地有“头枕泰山,脚登马颊河”之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南逃,当地土匪李俊兰乘机明抢暗夺,将墓地毁坏,林木盗伐。现存台地南北长39米、东北宽75米,高1.31米,台地上有墓葬封土5处,清乾隆年间碑刻3块。

朱弘祚(?—1700)朱昌祚弟,字徽荫,山东高唐人,清朝大臣。弘祚自举人授江南盱眙知县,有惠政,举卓异。康熙十四年,行取御史,以昌祚子绂官大理寺卿回避,改刑部主事。再迁兵部督捕郎中,出为直隶天津道佥事,调直隶守道参议。

二十六年,超擢广东巡抚。入见,奏对称旨,赐帑金千,及内厮鞍马。过庾岭,察知夫役苦累,首禁革之。复牒兵部,凡使者过境,有驿站供亿,不得更有所役。广东军兴后,无艺之徵,浮於正供,悉罢免。劾墨吏尤者数人,馀悉奉法。盐法为藩下奸民所乱,据引地莫敢谯诃。弘祚疏陈整饬盐政数事,如议行。高州属县吴川,琼州属县临高澄迈,户少田芜,积逋十二万两有奇,疏请豁免。卫所屯田岁输粮三斗,额重多逃亡。弘祚言:“民粮重,则每亩八升八合起科,今屯田浮三之二,非恤兵之道,当比例裁减。”事皆允行。逆乱方定,奸民告讦无已,疏请严妄首株连之例,略谓:“当定南分镇,闻风投冒倚藉声势者,实繁有徒,迨经平定,藩下人应归旗者,悉已簿录解京;籍内无名者,释放为民。嗣有旨:‘藩下官兵、奴仆及贸易人等,除实系辽东旧人及价买人外,逐一清查,发出为民。’臣寻绎诏意,原以诸人皆朝廷赤子,不忍株累。且十馀年来,或补伍,或归农,或死亡迁徙,无籍可稽。乃奸宄之徒,蔓引株连,或在部呈首,或向有司告讦;及事白省释,而官民之被累已深。请敕部严议。”从之。

三十一年,擢福建浙江总督。值大计,弘祚疏言“福建地瘠民佻”,上责弘祚失言,谓:“贤才不择地而生。四川巡抚张德地署延绥巡抚,言‘延绥边地,无可举博学鸿词者’;少詹事邵远平奏‘南方人轻浮不可用’。朕心甚不惬,因皆罢斥。今弘祚又以谬言陈奏,下部议降调。”三十九年,命修高家堰河工,病卒。

子绛,官至广东布政使;纲,初授兵部主事,累官湖南布政使,雍正间,擢云南巡抚,疏劾署巡抚杨名时徇隐废弛,藩库借支未清款项至十九万有奇,名时坐是得罪。寻调抚福建,卒,谥勤恪。

朱广林(1917~1975),曾用名朱冠富,县城北街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5年初,在临清联立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被校方开除。后在冠县任小学教师。1937年9月,参加冠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卫队营工作。1939年1月后,历任冠县第二区抗日游击队文书、城南抗日游击队队长、中共鲁西北地委机关报《抗战日报》社科长、冠县抗日政府教育科科长、冠县第四、八、三区区长等职。1945年初至1947年初,先后任元朝县人民政府秘书、县长。1947年7月,随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任第二纵队随军办事处副主任、主任。1947年秋,任安徽省邱县县长、县委书记。1949年4月,随第二野战军参加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十三大队政治委员。1949年底至1954年,先后任綦江汽车配件厂军代表、重庆电力公司军代表、西南电业管理局副局长。1954年后,调国务院机关工作,历任国家电力建设总局基建局副局长,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基建司副司长、司长。1957年,率中国电力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参观考察。1965年,任水利电力部电力组组长、部办公厅主任,主管三线建设工作。他早年参加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建国后从事电力建设的26年中,努力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多次出席西南地区和国家召开的电力工作决策会议,尤其是在葛洲坝电力建设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