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5/04/18|浏览量:1960

潍坊,古称潍州、潍县,别称鸢都,是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4个区、2个县、代管6个县级市,总面积16167.23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潍坊市常住人口为9386705人。 

潍坊市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8个地级市之一。居住在这里多是明齐王朱榑、鲁王朱檀和古折槛堂朱氏的后裔。

 安丘市朱氏 安丘市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41个县市之一。以古折槛堂朱氏、明鲁王的后裔居多(见本章开头部分)。


朱靖华(1928.4—2008.6.18)男,汉族,山东省安邱县景芝镇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苏轼研究专家。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0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学工作。1959年调《中国文学》(英文版)杂志社任编辑;1961年春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08年去世,享年80岁。

昌邑市朱氏  昌邑市朱氏人口较多,据有关资料载,列在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区域之内。

诸城市

朱氏家族寻根溯源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族的迁徙与传承犹如璀璨星辰,承载着无数动人故事。我们的家族,便有着一段跨越时空、充满牵挂与思念的寻根往事。 

据家族世代相传,我们的老家位于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喜鹊窝村。那里,曾是先祖们繁衍生息的故土,有着青砖黛瓦的民居、阡陌纵横的田园,以及充满烟火气息的街巷。喜鹊窝村,或许因常有喜鹊栖息筑巢而得名,在老辈人的讲述中,那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祥瑞的地方 。 

时光回溯到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彼时,天下动荡,灾荒与战乱交织,百姓生活困苦。先祖朱兆一(肇),一位怀揣着对未来希望又肩负着家族责任的汉子,毅然决定离开故土,踏上前往古泗州的征程。这一路,山高水长,荆棘遍布,朱兆一(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古泗州。在这片陌生却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安顿下来,并育有四个儿子——朱深、朱海、朱淀、朱洤。 

然而,故土难离,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时刻萦绕在朱兆一(肇)的心头。或许是对年迈父母的惦念,或许是对儿时伙伴的想念,又或许是难以割舍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安顿好四个儿子后,朱兆一(肇)决定返回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喜鹊窝村。他满怀期待地踏上归程,承诺定会归来,继续守护妻儿。可谁也未曾料到,这一去,便没了音信。从此,古泗州的朱家宅院前,四个年幼的儿子时常翘首以盼,等待着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街巷尽头;而远在喜鹊窝村的朱兆一(肇),也不知在何处经历着怎样的坎坷,再也未能回到妻儿身边。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几百年间,朱深、朱海、朱淀、朱洤四兄弟及其后代,在古泗州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家族日益壮大。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对先祖朱兆一(肇)的思念,对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喜鹊窝村那片故土的向往,始终在家族血脉中流淌。我们渴望知道,当年朱兆一(肇)回到老家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喜鹊窝村如今是否还在?那里是否还有我们未曾谋面的亲人? 

如今,我们怀着虔诚而迫切的心情,踏上寻根之路。希望能够找到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喜鹊窝村的踪迹,与故土的亲人相认,重拾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家族记忆,让家族的历史得以完整延续,让先祖的故事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江苏泗洪朱绍久,13905244256)

高密市朱氏  高密市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41个县之一。以古折槛堂朱氏、明鲁王的后裔居多。

青州市朱氏 青州市朱氏有9支,最大的三支是明代齐王朱榑后裔、鲁王朱檀后裔和古沛折槛堂朱氏。齐王朱榑的后裔:太祖元璋公七子朱榑,明洪武三年(1370)封为齐王,在山东青州府,十五年(1382)就藩。建文元年(1399)召至南京废为庶人。永乐元年(1403)复封,四年夺爵,置虑州。宣德元年(1426)暴卒,子孙俱为庶人。明太祖赐给此支支派行字20个,即“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眷性期渊雅,寅思复慧通”。目前这支生活在青州市的裔孙有5000多人。

   鲁王朱檀后裔:明太祖元璋公的十子朱檀,封为鲁王,15岁就藩兖州,其后裔在青州市约有3000人。

   古沛折槛堂氏:折槛堂共分为四房,分布在本市的有东、西、南三房的后裔,人口有8000多人。

   其它散居的6支朱氏约1万人。

寿光市朱氏  寿光市朱氏人口较多。据有关资料载,列在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区域前列。

  朱永顺,男,汉族,1921年11月生,山东省寿光市下舟庄人。自幼读书,初中肆业。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初中文化程度。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5月后历任中共寿光县委委员、青委书记、寿光县青救会长,山东清河区清东地区青委书记、青救会长,山东渤海区青年联合会副主任,渤海区党委青委书记、青年联合会主任。

1948年后任渤海区党委实验区区委书记、区党委政策研究室科长、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东省盐山县委书记。1952年后任中共山东省德州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德州地委第一副书记。1956年3月聊城、德州地委合并为聊城地委,旋任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第二书记,当年7月任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书记。1957年8月地委实行第一、二书记、副书记制,任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1958年8月大跃进期间,被错误的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等帽子,免职检查,公开批判,下放劳动。1959年春调任中共山东省委财贸部副部长。1961年宣布平反,重新担任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第一书记。1963年2月地委撤销第一书记、书记处制,恢复地委正副书记制,遂任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3月12日被夺权、受批判、下放劳动。1970年3月宣布解放后,任山东省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当年5月任地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2年5月任地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2年11月在中共聊城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山东省聊城地委第一届委员会副书记。1973年7月至1975年6月任中共山东省惠民地委书记、地革委主任。1976年2月21日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黄河河务局局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9年再次错误地受到清查、批判。1981年任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3年6月宣布平反,7月任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任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临朐县朱氏

   临朐县朱氏人口较多。是山东省朱姓人口较多的41个县之一。

(2022年4月4日21:00:00)

汉阳王及其后裔

 衡恭王朱祐楎七子,朱厚fu葬于青州兴龙山之原,有两子,长子早卒,次子朱载尘继承王位。

 日照市开发区两城村朱氏,是汉阳后裔,始祖(翊)字辈是顺治二年从青州迁来,先到诸邑关帝庙庄被孙姓人收为女婿,婚后不久迁到两城村,到(常)字辈,生二子,长子朱由标留在两城,次子朱由凤迁至日照东港区南湖镇大城子。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樵业子村.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青岗村和青岛黄岛区大杨树镇大杨树朱氏,应为汉阳王后裔,从青岗村《朱氏家乘》等谱书和实地考证中可以得到印证,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支脉,据现存于大城子村的《朱氏族谱》记,可以推断,今居于日照市山海关天然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附近包括曰照和青岛在内的有关村庄朱氏,应为汉阳王后裔。(摘自皇明衡恭王根脉考)

2022年6月7日补充

玉田王及后裔

 衡恭王朱祐楎次子朱厚烃,藩临淄,嫡二子朱载塘袭王位,朱载塘长子朱诩键袭玉位,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诸城桃园衡王后裔修订的《朱氏族谱》记载,可以看出今诸城桃园镇阿洛子朱氏(该村现约二十户,八十人,高辈"迪"字辈,低辈"瞻"字辈)以及后来迁居于(约为"怡"字辈陆续迁出)诸城桃园镇桃园村(现约一户),曹家庄子(现约十户左右),井上村(现八户左右),立新村(原陈家沟),五莲县朱家庄等地的朱氏,场系皇明衡藩后裔逃出者,据该谱记载,他们为玉田王后裔。

该村朱氏一族"吉"的后裔,繁衍至"和"字辈,迁居今寿光孙集街办呙宋,现约有150人,高低辈份是"先"和"祁"字辈。

今青州何官镇戴楼村朱氏,也是玉田王后裔,约150人。

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邵家庄朱氏,为王田王朱载塘次子朱翊钰后裔,该村约150人,最高是"先"字辈,最低是"明"字辈,(二十八世),该支玉田王后裔在明太祖朱元章钦定燕王朱棣位下二十辈分字之后,又另续二十字辈份,(文豪荣华祖,明序振钢钓,继宗宏诏秉,续钦启智承)。

2022年6月8日补充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