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2/09|浏览量:1030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湖南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第二大经济体,国务院首批沿江开放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湖南省大城市,湖南自贸区 。建城始于公元前505年,因原郡治位于天岳幕阜山之南而得名 ,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北枕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怀抱洞庭,江湖交汇,行政区域面积14858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岳阳市常住人口为5051922人。
汨罗市朱氏 市境有风光明媚的汨罗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流放于此,披发行吟于江畔,最后怀沙投江殉国,留下了光耀千古的诗篇。市境屈子祠镇玉笥山建有纪念屈原的屈子祠;共和国开国元勋任弼时为汨罗市弼时镇人,今建有任弼时纪念馆。上述两处纪念地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市境内有朱氏族众9957人,在370多个姓氏中,占15位。
汨罗关山支朱氏。关山(今汨罗市黄市镇关山村)支朱氏,系由平江岑川支繁衍转迁而来,属考亭朱氏朱熹次子朱埜一脉。
关山支始迁祖朱必川,系岑川始迁祖朱柱之曾孙,属朱埜七代、朱熹八代孙。必川生二子,长子添明无出;次子添贵,应元考授进士。添贵生七子,延续后代至今的有长子子秀、三子子用、五子子法,后代分成上、中、下三份,其中中份子用支又分两支,故称“三份四柱”。1994年组织五届族谱续修时,查证定居磅上屋(汨罗市黄市镇关山村)的—支朱姓族众,原系朱柱孙朱仕贵后裔。仕贵子必达,由岑川迁蜀巫山,明洪武三十年(1398),必达孙公齐由巫山迁湖南源洞,至十世加宝迁今汨罗长乐里,十一世启方迁庖塘,十二世之鼎迁磅上屋。遂共修谱牒,合称“三份五柱”。
本支人丁繁衍发达,散居今汨罗市黄市镇关山翁桥和长乐、大荆、火天等乡镇及湘阴樟树,岳阳市区,湖北嘉鱼九岭山、荆州,重庆巫山等地,总计族众6700余人。
关山支朱姓人文蔚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族众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有13人为革命烈士。当代有县处级干部2人,科局级2人。
此外尚有磊石支朱氏,始迁祖朱秀二,明正统八年自平江岑川迁入;六都支朱氏,始迁祖朱崇尧,明万历年间由南直隶吴县迁来。
临湘市朱氏 临湘市域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地,为人口迁徙融合之地。朱姓即有多支族众辗转迁徙定居于此。据1992年人口普查统计,市境有朱姓族众4661人,居全市第15位。
冶湖支朱氏。市境东北有一面积近5万亩的湖泊,名冶湖,湖东岸明代称冶里,今属乘风、源潭、儒溪等乡镇;有一条自东向西流入湖中的港汊,名东港。清嘉庆十二年(1807),朱姓族众合修祖祠于此,故本支朱姓又称东港支朱氏。
东港支朱氏族众遍布临湘市及周边市、县,因始迁祖源出不一,乃以居地分东关、南关、石关、爬(耙)关4支。
东关支。明永乐二年(1404),朱伯玉奉祖父朱森二、父朱仁方及诸弟,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平水沟迁今临湘市冶里朱家汊(今乘风乡涓湖村刘矶组)。伯玉有五弟,曰伯荣、伯华、伯富、伯贵、伯兰。荣、贵、兰三弟失考;伯富子孙迁湖北崇阳县白螺畈筲箕珑;伯玉、伯华居本土。伯玉生永富、永忠、永华,永富生子鸾、子傅、子纲、子江,子江夭殓。子鸾后裔居风泉冲、简土屋、小哲湖、草岭、长岭、灵官庙、丁公潭及监利螺山(今洪湖);子傅后裔居徐家珑张家珑、白家珑、白果树及兴山县郑家坪、沔阳州双龙港(今仙桃市)、新堤会家墩(今洪湖市);子纲后裔居戴家冲、牌壁桥、献香山魏家坳。伯华有子绍敏,后裔居杨头柳、丁家嘴、落叶洲、枫树滩。
据谱牒资料考证,本支与平江岑川支朱氏同出一源。朱森二系岑川始迁祖朱柱七世孙(柱三子炎,炎长子仁通,仁通长子必文,必文三子显京,显京七子应升,应升次子森二),属朱熹十一代孙。
南关支。始迁祖朱显忠、显思、显观。据谱载,显忠曾任岳州指挥都司,显思任杨州镇国将军,显观任岳州指挥使司。其后裔一部分居今临湘市、云溪区及岳阳楼区,一部分迁华容焦石山。朱显忠三兄弟均为朱必川之子。朱必川为朱必文之弟,皆为平江岑川支始迁祖朱柱曾孙,属朱熹八代孙。
石关、爬关支。始迁祖朱真(字天成)、朱直(字添海)两兄弟。其父朱季陆,为朱熹长子朱塾九代孙,元末兵乱由西源迁武昌。据谱载,朱真曾封侯爵,朱直官居学士。兄弟二人由鄂迁湘。朱真子孙居万库里石桥,朱直子孙居杨林里朱家畈,原族众繁衍,以地名分为石关、爬关(一书为耙)。
冶湖支朱氏现已繁衍至朱森二13世以下第23代“祖”字辈(新派为“崇”字派),即朱熹第33代孙,族众已逾万人,遍布临湘市及周边地区。当代有教授、县处级和科局级干部6人。
岳阳县朱氏
岳阳县大旺厂朱氏,开派始祖朱荣武是朱熹的后裔。荣武公元末从朱元璋起义,屡立军功,封护国将军,镇守长沙。洪武帝赐他田产于华容东山神农屋场,子孙繁衍,形成岳阳朱氏旺族,即大旺厂朱氏。
岳阳县朱氏还有熹公五世孙朱柱、朱槐的后裔,也即岑川朱氏、华容朱氏的后裔。该两支朱氏子孙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后裔分迁到包括岳阳县在内的湘中、湘北部分地区。
浏阳东乡朱氏有两支分别于乾隆、道光年间徙居入毛田镇道仁和杨彬乡杨家冲。
华容县朱氏 华容县自古号称“湖湘名区,川原要会”,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东北部山丘绵延,地土肥沃,适宜躲避兵灾。自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有不少移民迁入华容县境,朱姓这个因历史原因遭遇灾难较多的姓族也有不少支派迁入。在全县各姓氏中:朱姓人口位居23位。据1992年编纂的《华容姓氏志》记载:对当时全县264乡镇统计,朱姓人口7105人(不含在外地工作的),比较集中住在集成、洪山头、东山、万庾、操军、注滋口、城关等乡镇。目前掌握资料的有下列几支:
一是考亭支朱氏。开基祖朱浩良是朱熹之子朱在的六世孙。时值元末,弃职潜踪,于元至正约公元1345年从台州(今浙江临海县),到湖南临湘南村熊家坡狮山,后又于元至正九年(1349)转迁华容东乡骊源桥(今三封市柿树村)南二里许落居。朱浩良生五子,其三子孟敬、四子孟教同居华容,后人繁衍,以朱浩良为一世,今已传到二十世有余。其后裔主要集居白鼎山、许家沟、万庾,散居下高桥、梅田湖、宋家嘴、南山茅圻和城关等地。
二是紫阳朱氏大旺厂分支。朱熹次子朱埜后裔朱克绪,世居安徽桐城县北阙下祠迹乡。克绪有二子:荣英、荣武。荣武在元至正十年(1350)中进士,元末从明太祖起兵,明立国后,随徐达征广东、贵州,屡建军功,封护国将军,镇守长沙。继夫人曹氏,智勇双全,佐荣武有战功,诰封一品都督夫人,皇赐产田于华容东山神龙屋场(今属东山包家仓村)。荣武生兴祖,兴祖生明礼。明礼任岳州守备,儿子朱禧、朱斌先居岳州,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迁入曹夫人赐地神龙屋场定居。以朱荣武为一世,迄今650余年,已传至二十五世。此支派人丁曾于李自成反明时,迫于诛紫阳之族压力,十一世秀林、源礼、瑞先复改“曹姓朱氏”之原始祖姓为“曹姓”。六十年后恢复“朱”姓。其后裔自二十世纪初,走出华容,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有烈士十余人。幸存者朱绍清,1955年授少将军衔。共和国建立后,此支后裔,授职副科以上者十余人。
三是紫阳支朱氏石首分支。朱熹五世孙朱槐,字汝实,南宋嘉定年间任湖州提领,落居湖州市。槐之子朱炀,字千一,于南宋末年迁长沙浏北淳口,炀生秀,朱秀有五子,老二万顶于元大德年间官居江西临州县落籍。其子朱小友,字昌后,号开轩,因元末兵乱,于至正末年约1368年携全家和弟弟迁湖北石首东乡吴王庙小石桥(今桃花山乡)落居,历经18世,一部分留石首。值朱训春时,生活维艰,于清道光年间从石首迁华容城南普圣堂(今护城前进村)落业开基至今。此支在华容县人数不大多,但人才辈出,有副省级1人,地厅级2人。
四是紫阳支朱氏监利分支。这支与石首支朱氏同出一源。朱万舞的后裔从湖北监利迁入华容集成、大港一带,分居砖桥、塔市驿、城关等地。后裔繁衍甚众,成为华容朱氏人丁较多的一支。
五是沛国支朱氏星沙分支。祖居南京、安徽、庐江、长沙等地,星沙支与上述紫阳、考亭支同祖朱惟甫。惟甫公六世孙朱清的后裔朱润生,为谋生计,于民国十六年(1927)从长沙大西门迁居华容鱼口,现人丁分居鱼口、三岔河等地。
六是沛国朱氏宁乡分支。湖南宁乡人朱树村(家字派),祖居江西,由司衡迁居宁乡赤岗。为谋生计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迁华容津湖垸,后人居华光、鼎山庙,有的居湖北石首章华港。该支派源出何支,不详。
附录:关于紫阳支朱氏大旺厂分支,谱载开基始祖朱荣武以上为朱克绪,从朱克绪再上溯到朱埜,其间旧谱称“文献资料不足",故尊朱荣武为一世祖。清初族谱记载一世至四世先祖身世事迹时,有“勋绩阀阅,棨戟建家”之词;派语有“绍文开世”、“钟洪杞裕“之句。1995年四修族谱时,培高宗亲撰《吾族来历发微》—文,对多种信息进行分析,提岀了本支乃明建文帝朱允炆后裔的观点。这或许是继山东让宪立先生著文《让氏的存在就是明惠帝之所终》之后,又一破解“建文帝不知其所终”的另一说,待考。
湘阴县朱氏
据人口普查统计,湘阴县境有朱姓族众5000多人,在县城各姓氏中居第26位。
界头铺支朱氏。据资料,本支朱氏与望城县茶亭镇朱家冲以及平江县境一支朱氏同出一脉。最初有朱氏三兄弟从江西迁来湖南。一位落籍长沙县茶亭镇朱家冲(今属望城县);一位落籍湘阴县文家乡(今界头铺镇)望东村朱家塅,后又分支出金凤村朱家冲朱氏、大星村宋家坪朱氏;金凤村朱家冲朱氏因祠堂失火,谱牒资料被烧,俗称“火烧朱家冲”。再一位落籍平江县。三处朱氏祖宗牌位均书“紫阳堂”,派语也相同,大祠堂建于湘阴县界头铺望东村朱家塅。
横岭湖寿支。本支朱氏自民国初年由湖北监利朱河镇迁来。始迁祖为朱振湘曾祖父因避水一条扁担、两只夢筐,迁至湘阴县横岭湖古塘村朱角拐落户,开垦湖田为生。至朱振湘祖父一辈有兄弟三人,朱振湘父亲名锡东,有同辈兄弟十余人。现本支已繁衍至200余人,散居于石头塘、袁家铺、洋砂湖等地。始迁祖为“申”字辈,朱振湘为“童”字辈。本支有科局级干部5人,高级职称4人。
平江县朱氏
平江县朱姓族众2万多人。
据记载,朱氏族人的先辈早在南宋之时就来此开基发脉,从而产生了一支旺族,即闻名于世的平江岑川朱氏。据岑川紫阳堂九修《朱氏宗谱》记载:岑川朱氏乃朱熹一脉,源出考亭朱氏二房朱埜一派,以朱熹五世孙朱柱为开山鼻祖。
朱柱,字肇隆,号郅亭,朱埜长子朱钜的第四子。谱载朱柱在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官授左评事。当南宋灭,元朝兴之际,他弃职逃至豫章(今江西)避乱,后于祥兴二年(1279)从江西丰城迁至湖南平江岑川嘴头(今岑川镇新田组)落籍。朱柱生三子:炅、烈、炎。以父官衔号名为一评事、二评事、三评事。其中长子朱炅生子仕峦,其后裔迁本省湘阴磊石。次子朱烈生仕岗。仕岗生二子:必胜、必达。必胜徙湘阴而居。必达徙长沙县,成为长沙县东乡紫阳支朱氏开基始祖。三子朱炎生三子:仕通、仕暹、仕遗。惟有长子仕通留居岑川镇,生二子:必文、必川,为岑川朱氏第四代。朱必川于元末迁湘阴县,生有五子,属“显”字辈。长子显忠迁岳阳城,后裔迁本省临湘县仰山一带。老二显思,后裔迁岳州府(今岳阳市),有一支后又迁临湘石田畈,一支迁华容焦石山。老三显恕后裔迁临湘大禾田。
平江岑川朱氏四世长孙朱必文,生有四子,除三、四子失考外,长子、老二成为岑川朱氏的两个分支派祖。老大显江,字千泗,号偃南,官任布政使司通事,是为平江岑川朱氏大峰山、白沙坳、吐源洞、郭洞及湘阴县牛角铺等房分派始祖。显江生五子:应泰、应瑞、应昂、应清、应晨。其中长子和二、四子失考,第三子应昂又生三子:天鉴、天镇、天铎。天鉴生二子:有才、有经。其中长子有才,因从军至辽东沈阳卫,遂迁居沈阳落业。次子有经生二子,长子宗德,传至裔孙绍友,迁居岑川盘山土地坑;次子成德,迁居巴陵(今岳阳市),传至绍海,再迁岳阳牛角铺。应昂次子天镇,为岑川朱氏塘冲门派始祖;应昂三子天铎为岑川朱氏大峰山派始祖,其后裔绍礼,又迁到岳阳牛角铺。显江第五子应晨,是岑川朱氏嘴头派始祖。
岑川朱氏五世祖朱显京(显忠之二弟),字济川,号仰北,从例监官至县丞。据称他为人“性英烈,器恢廓,乡里敬服”,后裔繁昌,被尊为朱氏增华堂湘潭、田背等多派始祖。显京共生有七子,其中老二、老四、老五、老六四人今未详。其他三子后裔都源远流长。长子应鈵生子天祥。天祥生三子:有春、有江、有亮。有江,字淮先,生二子:德朝、德辅,后裔徙居山后,成为湘潭初迁始祖。显京之三子应铨,字陞伯,生三子:天福、天显、天正。其中,天显字均定,为岑川朱氏增华堂分派支祖;天正为岭背园与田背派支祖。显京之七子应升,原名钦,字义伯,排行九郎,徙巴陵(今岳阳市)双石,为巴陵双石朱氏始祖。其子孙散布很广,成为岳阳市城区、岳阳县、临湘市、常德市、桃源县、慈利县多支派始祖。以应升为一代,今已传到第二十三代孙,即朱熹的三十八世孙。此支一部分迁到平江石塘、谈岑余坪。人数越十万之数,分布数省数县。其中分布于平江县的15025人,仅岑川镇范围即达5000余人,所辖大义、新南、仁义、正北诸村均在千人以上。现有地师级干部1人,县处级2人。
梓江支朱氏。梓江支朱氏迁平江始祖朱忠山,字盛翁,元至元年间为国子监祭酒。元末战乱,弃官携三子光夫、荣夫、显夫,自江西瑞州高安迁平江梓江(今涪口镇栗木村)。据清乾隆十七年(1753)本支首修族谱时与江西高安旧谱校核,朱忠山实为朱惟甫14世孙。惟甫生二子,长子爱择,次子爱振。爱振出朱熹一脉,爱择衍梓江朱氏一支。爱择10世孙延广,生四子:昉、晔、曦、明;明生建文、建武、建常,建常即忠山之父。
朱忠山三子,后世繁衍发达。主要分布于今平江涪口镇、梅仙镇、余坪乡、黄金乡、伍市镇、南江镇,汩罗三江乡、青树冲、金鸡山以及浏阳市等地。其中,光夫后裔多居荣山、深坑(今余坪乡)、小水、南江、南坡源、伍公市及浏阳、汨罗青树冲、金鸡山等处;荣夫后裔分布于画桥、剪刀湾(今梅仙镇)等处;显夫后裔分布于后塘坎上、青山岩、柘冲、樊家园等处。
1992年七修族谱时统计,本支朱氏有族众7391人,已繁衍至“先字”辈,为朱忠山28代孙、朱惟甫41代孙。本支另有2000余族众,为忠山6代孙昌球后裔,多居余坪乡深坑村,已另立支派,称昌誘房。本支民国时期有少将1人,科局级1人。
[公元1910年-1930年]
朱璋,1910年11月28日出生于平江县城西街一个小职员家庭。父母早逝,由舅父曾蕴辉(黄去由)抚养长大。他7岁入私塾,12岁进平江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又考入长沙市省立第一中学。
朱璋年纪虽小,却很活跃。当时,长沙的工农运动和-风起云涌,进步和革命组织发起的每次 和 ,他都积极参加。他的宣传和演说,备受群众的欢迎。
1925年,朱璋在省立一中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的革命热情更高了。但学校当局对他所表现的革命色彩极为不满,就在这一年,竟开除了他的学籍。他离校前,指着校长痛斥了一顿。
失学并没有影响朱璋的革命热情,相反,他的斗争意志更坚定了。他回到平江后,即协助团县委负责人周得一做 工作。
朱璋在工作中有胆有识,敢作敢当。1925年9月,在平江发生的阻止英商煤油起岸的斗争中,朱璋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先是发动大批学生,参加平江各界数千人到县署-;当-群众涌向河岸, 驻军武装掩护英油起岸时,他又带领学生率先跳上船只,捣毁油桶,把煤油倒入河中。
这时,驻军武装对学生和群众采取的野蛮的镇压行动。他们打伤10余人,有20余人被打落水,群众队伍也被冲散。朱璋见此情景,毫不退让,毫不示弱,又带领学生和群众一起到县署-,要求严惩驻军打人凶手。
县署对学生和群众的正义举动和要求,不但不予理采,反而调派驻平江的鄂军开进各个学校,严禁学生上街。朱璋怒火中烧,立即在《平江旬刊》上编发惨案专号,揭露驻军-的罪行,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伸张正义。当鄂军包围县立师范并殴打学生后,朱璋又写了一份《致全县父老书》的传单,在全县各地散发。
1926年2月,县城又有两个商人与英商勾结,为其运送煤油。朱璋获知消息,立即带领工农群众将二人抓获,并将他们游街示众。有了这次行动,其他商人谁也不敢为英商做事了。
中共平江县委很赏识朱璋的革命精神和工作魄力,1927年春,派遣他去长沙参加对英经济绝交委员会工作。在长沙,朱璋参加了编写《英帝国主义-》一书。这年5月,他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不久回到平江,任中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长兼共青团县委书记。
“马日事变”发生后,平江县委决定扩大武装,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群众和共产党员的-。朱璋在县委书记毛简青的统一安排下,先后介绍余栗卿、钟让兴、何晋、曾蕴辉等农民和青年学生入党,同时,积极参加了0弹药的筹措和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当时,他家堂屋里住着一部分国民党军队。朱璋竟敢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起地下军火仓库,把从外面搞到的20多支枪,陆续-在茅柴里背了回来。他笑着对同事钟菊和说︰“有国民党军队放哨,0放在家里很安全。”果然,这些0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后来武装工农、开展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初春,朱璋秘密回到平江县城。因叛徒告密,2月21日夜晚,平江国民党当局将他逮捕。但是,任凭敌人酷刑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党组织为了营救他和其他革命同志,于3月16日(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发动了平江有名的“二月扑城”。终因敌人调大批部队增援,扑城未能成功。第二天,朱璋被杀害于孔庙前的月池塘广场。年仅18岁。
1930年秋,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克平江。平江苏维埃政府为朱璋举行了追悼大会,在烈士墓前立了一块石碑。碑文写着︰
朱璋烈士,号菡初,读书有大志,尝以革命自期,邑人重之。生清光绪庚戌年十月十七日(应为宣统二年,原碑文有误——注)。事为反者知,系在缧绁。公历一九二八年旧历二月二十五日,群众扑城未遂,二十六日被害于城。尔时浩气塞天地,鲜有及者。邑人惜其志未伸,而来者当知加努力,虽死如生,兹识之以为纪念。
中国共产党平江县同志建
公历一九三○年十月十八日黄去由代竖
红军撤离后,当地群众悄悄用砖土将石碑封砌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使石碑重见天日。
来源:中国军网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9日18:51:35)
请熟悉情况的朱氏宗亲补充完善,联系微信:19819884266.
- THE END -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