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柞水朱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15/03/14|浏览量:1725

天南海北的移民聚合在柞水,黄河、长江两大文化圈交融在柞水,这就是柞水县域文化的特殊性。估摸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象柞水这样的县域文化现象,实属罕见。
  氏族宗源,反映了移民的迁徙历史轨迹,记述了姓氏文化、族谱文化、民俗文化、族规族训文化、宗祠陵园文化等多元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人们寻根问祖的历史资料,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浏览移民宗源,可以唤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投身建设家乡,倾心建设新柞水的精神和热情。
移民的历史背景
  柞水县域人烟,多系朝廷移民和民间流民聚合构成。朝廷移民主要是唐代、明代和清代三个朝代。
  唐代的咸宁县,已将今柞水界牌弯以北划归咸宁县。当时界牌弯以北至秦岭主脊一带,原始森林密布,基本上没有人烟,是一处空旷的无人区域。随着秦岭各个峪道的逐步开通,咸宁县则将本县人口向秦岭南坡移居,让其开发县域边陲地带。这种移民,属于县内均衡人口的措施,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大的波动,也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明代洪武时期,先将“关陕人”向岭南移居。“关陕”系指河南陕县以西至甘肃嘉峪关以东的黄河中上游地域。八百里秦川居中,故称“关中”。这一时期移居柞水的人口,主流来自甘肃南部(甘南)和陕西关中。后来再把中原人(山西、河南、河北)即黄河中下游密集的人口,向全国各地分流迁移。其中,有直接移居柞水的,也有辗转多次后移居柞水的人口。关陕移民和中原移民迁居柞水被称为“本地人”,约占移民总数的30%左右。
  清代康熙、乾隆至咸丰年间,朝廷从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向陕西移民,其中迁入柞水的人口被称为“下户人”,约占移民总数的40%多。
  逃荒流民,情况比较复杂,朝朝代代皆有,难以作出精确统计,估计约占全县人口的20%。本县土著人虽少,但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只因缺乏源流文化记载,后辈人又说不清楚,故难以肯定,粗略估计约占全县人口的10%。
  ……
丰北河朱氏宗源
  
  〔朱姓源考〕丰北河大石板朱姓源于上古皇帝之子昌意之后代、原为“姬姓”。自昌意于颛项传六世至陆终曰“曹姓”,陆终子安传二十世至奇、奇子挟(曹姓)为武王克商有功,封于邾国(今山东省邻县)为附庸令,始分土受爵于邾(千曹国)。至二十五世茅夷鸿弃爵避于沛国(今江苏省沛县),改曹姓又除繁弃“阝”为朱姓,从此,后世子孙便于沛国发源繁衍,成就了天下朱姓一族。
  〔迁徒发展〕丰北河大石板朱氏家族源自分土受姓由周而来。系文质支下洪统之后裔。唐天佑时,环领兵三千戌婺源,其子焦遂居婺源,而文(朱熹)则徙迁新安,传四世孙振字希周,神宗时任河南归德府夏邑罢教渝、其子沦即在此定居,越五世至明,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长子宝一、次子正由夏邑访迁安徽潜山之鹿角山,其土沃地肥、山清水秀逐以定居。宝一幼子贵清入岳西羊角河(今皖之岳西县境内),至十五世洪统之孙(十七世)世英、世显兄弟,于嘉庆年间因灾携母迁徙丰北河大石板定居至今,在大石板已历世十一代,共有33户150余人,有少部分分散迁居蓝田县红门寺松树沟、柳林子等地。
  〔族规家训〕朱氏宗谱记有积阴德、忠孝节义之家本;谨言语、慎举动之家范;全人格尽子道、正嫡庶之家政;重婚姻慎丧葬、严祭祀之家礼;建宗祠修宗谱慎名讳、明宗祀敬茔墓之家庙;别尊卑、和族党之家族等六大家规。
  谱内同时还载有教子弟、肃闺门、崇俭约之家训;勤耕织、习文艺之家业;旌奖孝友节烈、旌表尚义德行之家劝;禁家讼、禁习恶、禁淫嫖、禁赌博、禁杂贼之家禁等篇章。
  新版谱文新定族规有十条。即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婚姻自主、作风正派、清明祭祖、谱栽名讳、子孙取名等。
  〔家乘谱牒〕朱氏宗谱有六不书之规(即弃祖、叛党、刑犯、败伦、背义、贱杂者皆不得纪录入谱)。朱氏宗谱老版本为木刻繁体竖写横排,按支系分卷。新版本为简宋体竖排铅印22卷,新谱保留旧谱序和文公家礼家规,新订族规字派。内容有宗族发展史,世系图表,家礼杂仪,清诰命,宗派,名贤录,像赞,历修宗谱记,传记等,内容丰富。自明嘉靖三十三年至1988年间,经历了11次修辑校理。
  郡望:沛国世第;
  堂号:白鹿堂;
  堂书槛联:沛国世第承先绪,鹿同宗风继后裔。
  新谱贺联:
  鹿角峥嵘,羊河浩渺,看那山水英灵朱氏名门光华夏;
  人丁繁衍,世系绵延,庆这子孙雄杰族谱新传锦章留。
  辈序派行:
  老派四十字为:启用嘉吟远 洪大世盛昌
荣华显帮国 余庆永贤良
仁德培基厚 宇勋发幅长
森枝芳万代 迪吉本纲常
  续修新增六十字为:传家诗礼训 品学重端庄
信义为珍玉业修道益章
和平思树立 爱数奉高堂
进达尚廉节 兴隆定百祥
履泰观丰运 恒谦咸萃香
环球中秀赞 建造美羲黄
  〔迁陕先祖〕一支是洪统之孙盛琮(生于乾隆六年五月十三日,殁于嘉庆五年四月三十日,葬大石板),于嘉庆庚午年因灾荒携母张氏自安徽潜山县玉井乡迁徒宽沟乡朱家坡(今高桥)定居,娶妻张氏生二子昌耀、昌炽。另一支是世显之长子盛瑛(生于乾隆十五年十月二日,娶妻叶氏生一子三女、殁于道光十一年十一月五日,葬蓝田县南乡大石板沟坐北向南),于嘉庆庚午年,携母李氏(嘉庆七年三月二十日殁后葬大石板沟)自安徽潜山玉井乡迁陕西淳化县后北山暂住、续迁蓝田县(今柞水县)宽沟乡大石板(甲)定居,至今已历世十一代,枝繁叶茂,可谓迁柞二先祖。
                 (何 君供稿)
红岩寺镇大沙河朱氏宗源
  〔迁徙分布〕朱氏家族祖籍湖北省大冶县朱兴镇,迁陕始祖朱应瑞。一支居住分布在柞水县红岩寺镇大沙河朱家坡、双沟村,现有族人60多人。朱家坡因朱姓而得名。另一支居住分布在镇安县铁厂镇,现有100多户。
〔香火派行〕香火为:“派衍鹿洞”,继祖宗克勤克俭,教子孙读书耕田。在柞繁衍10代,辈份排列为:
绍荣太幸祖 至壹德重永
文宗正学之 道应啟元自
格致端其本 修齐品克全
有书遗世泽 作衍家善传
仁基刚毅朴 平治尚维新
律己光宜慎 康民首润身
(党海章供稿)
                 
丰北河宽沟朱陈氏宗源
  
  〔姓氏流源〕丰北河宽沟朱陈氏先祖本朱姓,唐天佑时居婺源。宋朝时2700余众分108支系,继迁南康饶之翻阳县瓦硝壩,元至正十五年迁皖之潜山鹿角山,后朱熹徒迁新安芝阳。明初,始祖庆一皆诸弟由江右而迁江左赘于曹氏。庆一居长迁积之北乡里常河栗树觜入赘于陈丁、陈荣2户,丁已故。传至5世福济、福淮、福渊。渊迁对塔桥买蔡姓花园营造田宅,推之二昆时,皇支分派别,子孙浩繁,皆预善谋之旺族。宽沟朱陈氏人等现尊崇“生在姓陈,死后姓朱”的祖传,堂上祭拜朱陈氏宗祖。
  〔繁衍分布〕丰北河宽沟朱陈氏是清乾隆三十二年由其十五世祖天柱、祥、禧、桃四人从安徽迁入陕西蓝田县南乡(即原宽沟乡)的,至今,已在这里繁衍12代人,约有140多户430余人,仅丰北河宽沟就聚居有71户294人,约占全村人口的25%左右。除此之外,西安、长安、咸阳、蓝田、周至、户县、武功、三原、乾县、礼泉、富平、眉县、太白、柞水等地也有分布,尤以柞水县的丰北河、曹坪、蔡玉窑、下梁西川、红岩寺大沙窝、马家台等居多。
  〔鹿洞家藏〕《鹿洞家藏》为宽沟朱陈氏宗谱名。老谱为咸丰四年甲寅风小春月孙友五世孙族清号岚峰首记;咸丰十年庚申岁春孙友六世孙繁泰敬书;民国十年再修付之剞(音jian)书(木刻本);此三批原谱均在文革中被焚无存;重修谱始于渊股其策支下楚敖世系,《朱陈宗谱》卷十九为古文繁体竖排活字本(全本保存完好),记事始于清康熙年间天柱,止于典字民国二十六年,系天柱22世孙陈典意前安徽祭祖时参与编纂的重修版本;新增续谱共上下两册不分卷,简体竖排A4纸张铅印本,系2005年冬月由陈典瑞捐资,23世孙陈慕言集录成谱,封面题“皇锡我后”居顶,“鹿洞家藏”居中,“颖川郡”居左竖排宋体印刷。
  郡望:颖川郡;
  堂号:婺源堂。
  仙殿楹联:颖川世泽承先绪,鹿洞宗风裕后腐
  辈序派行:颖川郡首排朱陈氏辈序老派行为:
      庆妙仕智福 永月文善应
      其之昌大天 开我族繁兴
      守典慕先哲 长世思有恒
      辉光昭祖德 忠厚振家声
  1999年颖川老家续谱时新增的辈序为:
      织耕攻读笃 朴俭温良诚
      卫国展英武 清廉浩气存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