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风】开国上将朱良才:人要靠自己,不要搞特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19/10/09|浏览量:1658
朱良才(1900-1989)湖南省汝城县马桥镇外沙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上将。1925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1950年,朱良才夫妇在北京
▲左起:王平、关向应、舒同、赵尔陆、朱良才(1939年)
▲1982年6月,朱良才夫妇及儿女们在北京家中
不搞特权•自食其力
大儿子6岁时,朱良才就离开了家乡,投身革命,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解放后,原名朱兰瑞的大儿子回到了他身边,为了让儿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人民的一员,朱良才给大儿子改名为朱庶民。
大儿媳黄淑华回忆,朱良才对后辈们要求极严,从不准后辈因为他而搞特权、走捷径。朱庶民也是“打铁自身硬”,自幼书读得好。朱良才参加革命后,家被抄过,房被烧过,日子一天天变得艰难,为补贴家用,年仅13岁的朱庶民便去教书,扛起了家庭重担。
回到父亲身边后的朱庶民继续读书,在中国人民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朱庶民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两年,但朱良才动员他回汝城,用所学回报家乡。朱庶民听从父亲的安排,回到汝城,到当时的县文教局工作。回到汝城,朱庶民受朱良才的影响,既不托关系谋职位,也不准家人走捷径。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2011年10月去世,朱庶民都待在汝城。
上世纪80年代,黄淑华所在的汝城县电影公司因效益不济,发工资很困难,她想让时任汝城县政协副主席的丈夫朱庶民想办法,把她调到一个好点的单位去,但朱庶民“不吭声”,黄淑华深知丈夫的“意思”,再也没敢提此事。直到汝城县电影公司倒闭,黄淑华也没调到其他单位。
朱庶民的儿子朱十弟16岁到北京参军,本以为凭着爷爷朱良才在部队的声望,可以“有所作为”。但朱良才多次教导他,人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靠爷爷是靠不住的。一直到朱十弟退伍,他也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没提干,没优待”,和其他人没任何区别。朱十弟说:“爷爷和爸爸都是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家人。”
退伍转业时,朱十弟被安置到河北石家庄一家飞机制造厂当工人,他在一线一干就是6年,没享受任何特殊待遇。1990年,25岁的朱十弟受爷爷“回家乡效力”观念的影响,以工人身份到汝城县工商局工作。1996年,朱十弟在一次统考中,凭自己的优异成绩,转了干部身份,到现在他也只是一名副科干部。
很多人劝朱十弟,为什么不去找亲戚、找关系?朱十弟总是笑笑说:“祖辈们留下的规矩是要靠自己,找谁也没用。”朱十弟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是自己去深圳找工作,他告诉女儿:“要凭自己的能力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