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南朱寨朱氏源山东兖州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5/12|浏览量:2710

   安徽阜南朱寨朱氏始迁祖朱汝昌,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响应明政府移民垦荒令,由山东兖州府滕县迁往颍州府,定居于颍州府东南黄沟北岸,今阜南县朱寨,迄今已有600余年。   

一、朱寨朱氏始迁祖

朱寨朱氏始迁祖(一世祖)朱汝昌,字启运,号开祥,配李氏、继陈氏,生四子一女。长子朱恒昌(二世祖)配陈氏,合葬始迁祖朱汝昌右侧,其后人迁居固始朱集、陈集。次子朱恒士(二世祖)配张氏,生一子朱守义;三子朱恒心(二世祖)配王氏,迁居太和旧县镇,葬于旧县镇西南八里朱家营。

   三世祖朱守义配徐氏、继李氏,共生九子,朱寨朱氏二门支系被称为老九门。

    四世祖长门朱全,居曹家店。自始祖十三世至长福、长仁、长德、长义;十四世学思、学礼、学克、学曾、学尧等,十五世朱烈、朱蒸、朱顺、朱默、朱标。
    四世祖二门朱清,配张氏生一子,椿树坟自始祖十一世至乾、坤、印、玺;十二世至宗尧、宗舜、宗禹、宗孟、宗天、宗长;十三世至应梅、应芳、应聘等“应”字派;十四世至“思”字派;十五世至“硕”字派。

   四世祖三门朱贵,居王市集,以及河南省息县柴家集等处。

   四世祖四门朱惠,居曹家集北李庄,自始祖十一世至文、凡、洪、成、继武、继清、继绍,十二世至三魁、三元、三贤、宗天、宗地十三世长洽、长年、硕礼、硕义。
    四世祖五门朱学,生九子,居住朱寨李庄西;

四世祖六门朱永,自始祖至成年、利年、纯年十二世;
    四世祖七门朱贞,居住阜南黄沟沿庄前;

四世祖八门朱开,后人迁居河南省汝宁府,后人属二、五、八门,人丁昌盛,门数过多,居河南省,后来还有后裔迁回阜阳、阜南县,后人分支阜南县公桥、会龙、地城、龙王、洪集等地。

四世祖九门朱泰,后人分居今颍州区洄溜集。

由四世祖九门传承的后裔枝繁叶茂。目前,自朱寨朱氏始迁祖至今,已经传至26世。
    朱寨朱氏自2003年重新编印《紫阳堂颍州朱氏宗谱》,并重新续排了字派,从第18世“昭”字派始,续40字派:“昭子祖宗洪德永昌相传敬首百世荣光高登学科建国安邦继承先志钦叙名扬家训万载孝尊为纲”。

二、朱寨起源及朱氏名人

    朱寨位于阜南县城东北部,东至颍上六十里铺,南接黄岗,西邻三塔,北与王店等毗邻。相传清朝初期朱姓在此建寨,后兴集,故名。解放前朱寨属阜阳洄溜区。建国后,属阜阳县袁寨区。1950年建朱寨区,区公所设此。1952年由阜阳划归阜南县,1969年撤区并社时,划为朱寨、袁集两公社,1979年再置朱寨区。
    朱寨朱氏家族原建有祠堂,位于朱寨北,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朱氏第15世裔孙朱凤鸣发起建造,主体是三进两层院落,占地10余亩。同时还建有专门看护祠堂的院落一座。1910年,第18世裔孙朱炎昭倾一生积蓄,重新维修。遗憾的是,朱氏祠堂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毁。
    朱寨朱氏历史上有名望的有第15世裔孙朱凤鸣,清乾隆年间考中举人,后在家乡牵头,积极筹措,出资一半,建起朱氏祠堂。
    朱寨朱氏第16世裔孙朱品山,朱寨宋家湾人,清咸丰年间参加洪秀全农民起义,为起义军重要将领。
    朱寨朱氏第18世裔孙朱炎昭,字鸿升,号飞仙,朱寨常白庄人。清道光年间举人,曾任郑州东里学院学正,卫辉府教授。朱炎昭一生极其厌恶“堕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谒来折腰多”的幕僚生活,一生潜心于诗书画,多有精品佳作传世。朱炎昭的诗词有《飞仙东游记》、《蔬香阁诗草》传世。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皇帝敕封其父朱依中为修职郎,封其母王氏为八品孺人。

    三、朱姓的历史播迁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开疆拓土,建立了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后国亡改为朱氏。
    战国时期,朱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两汉三国时期,朱姓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的小规模移民。同时,中原地区的朱姓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朱姓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姓,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
    隋唐时期朱姓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朱姓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个时期值朱姓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姓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这一时期,朱姓形成了山东、吴郡、庐陵等十三处地望。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代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姓再一次大规模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姓,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姓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明清时代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姓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明清时期,以凤阳朱氏为代表的朱姓族人,已经开始由内地向海外大规模地迁徙,如明末朱姓族人向台湾、日本、朝鲜、南洋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时至今日,随着朱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统计,朱姓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两千万,在全国100大姓中排名第14位的大姓。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朱姓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信息来源:https://www.fynews.net/article-77409-1.html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