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邑县白彦镇毓秀山的鲁王墓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5/29|浏览量:3287
白彦镇东部毓秀山南麓,分布着两处古代大型墓地,西边的一处位于小山后村东北,东边一处位于大营村北。西边墓地有王坟两座,封土保存尚好,据史书记载和出土墓志证实,墓主人分别为明代鲁怀王朱当漎和鲁悼王朱健杙。东边墓地封土已被夷平,地面建筑除御河桥外,其他损毁殆尽。从地表遗物、遗迹看,也应为明代鲁王墓,但墓主人何人史书尚无记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使朱氏王朝"长治久安",制定了一套嫡长子继承皇位,余子分封王爵的制度。制度规定,皇帝的所有次子都要封为亲王,亲王长子、长孙,年及十岁封世子、世孙,是亲王接班人,代代世袭。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洪武三年(1370年)生。出生两月后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檀就藩兖州,辖四州二十三县。鲁王共传十代十三王,前后延续达283年,贯穿整个明代。
朱当漎和朱健杙分别为第五代和第六代鲁王。两墓东西相距50米,怀王墓位东,高3米,直径11米;悼王墓居西,高5米,直径11米。墓区原建有陵园,后破坏殆尽,附近地表留有大量砖石和琉璃瓦片。1972年冬,两墓曾被挖开,后又封固。据当时参与挖墓人员介绍,墓葬均座北朝南,墓室为劵顶砖室结构,底部用条石垒砌,有左右耳室,石质墓门。由于该墓早年被盗,仅出土两合墓志和部分陶俑。陶俑出土后被毁,墓志现存平邑县博物馆。
明鲁怀王墓志青石质。出土时吊在墓门上方,志石与盖相合,外用铁箍相束。志石、盖正面四边雕刻纹饰、内容、雕刻技法均相同,单线边框内阴刻蟠龙祥云。志盖长91厘米,宽88厘米,阴刻篆书"御赐鲁府怀简世子圹志"。志石长90厘米,宽87厘米,志文楷书。内容如下:(/表示另行,下同,)
大明怀简世子圹志 世子讳当漎,乃/鲁王之子也。母,妃张氏。于成化玖年玖月初/壹日未时生,成化拾玖年玖月拾捌日册封为/世子,弘治拾捌年拾月初叁日以疾薨,享年/叁拾贰岁。妃王氏,临清州南城兵马指挥副/王轩嫡长女,生子壹人,讳健杙,受封为/世孙。女叁人:长女受封清远县主,次女受封/怀远县主,未受封女壹人。讣闻,/上辍视朝壹日,遣官赐祭,特谥曰"怀简"。仍令有司/治丧葬如制。在京/亲王皆致祭焉。以正德贰年柒月贰拾日葬/于毓秀山之原。呜呼!世子不以宗室至亲,为国藩/辅,茂膺封爵,贵富兼隆,胡不永逸止于斯!爰/述其概,纳诸幽圹,用垂不朽云。/正德贰年柒月贰拾日。/长子健杙泣立。
根据墓志铭文可知,朱当漎生于成化九年(1473年),成化十九年封为世子,娶王氏,生一子三女。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当漎病逝,享年32岁。朱当漎是鲁荒王朱檀的五世孙,鲁庄王朱阳铸之子,因病故未及封王,故称"世子"。又因其死后特谥"怀简",故又称"怀简世子"。嘉靖七年(1528年),朱当漎被追封为鲁怀王。
鲁悼王朱健杙墓志 墓志四边雕刻的纹饰、内容、雕刻技法与鲁怀王墓志相同。志盖长88厘米,宽82厘米,阴刻篆书"明故鲁世孙圹志"。志石长87厘米,宽81厘米,志文楷书。全文如下:
明故鲁世孙圹志 鲁世孙乃/太祖高皇帝七世孙,今/鲁王嫡孙,已故/鲁世子怀简之嫡子也。弘治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御赐名健杙,弘治十六年三月初五日受/封为鲁世孙。正德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奏奉/敕给与世子冠服,代行礼仪,娶孔氏,已故袭封衍圣公孔弘泰长女。正德九/年十月初三日,/鲁王因世子蚤卒,在己年老,奏/请世孙代理府事,/奉武宗皇帝圣旨:"王既年老有疾,着世孙健杙代理府事,钦此。"遵钦奉/命以来,代理府事,至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未时以疾卒。生于弘治七/年十月初七日未时,存年二十七岁。庶生四子皆夭卒,后次月夫人孔/氏嫡生一子。奏,/闻荷蒙/武宗皇帝于准奏暂理府事,/敕内开谕"有待健杙夫人孔氏所生子长成,奏请名封之"旨。此/朝廷亲亲之恩,重嫡之典也。女二人,尚幼,俱未/请封。世孙病故,讣闻,/上遣长史/赐祭。爰念亲情,首七窀穸十旬期,岁再期,禅除,皆/赐祭焉。命有司营葬如制。工部委主事一员督工,以嘉靖元年八月二十九/日圹成,葬于兖城东费县毓秀山之原。呜呼!生长宗藩,早膺封爵。正宜/永年,以享荣贵。夫何一疾遽尔云亡!爰述其概,纳诸幽圹,用垂不朽云。
从志文可知,朱健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七世孙,鲁庄王的嫡孙,怀简世子朱当漎的长子。健杙生于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年由武宗皇帝赐名,十六年封为鲁世孙。正德三年(1508年),健杙娶孔氏袭封衍圣公孔弘泰长女为妻,九年因祖父鲁庄王年迈代理鲁王府事,十五年病卒,享年二十七岁。嘉靖七年(1528年),朱健杙之子朱观火定袭封为鲁端王后,朱健杙被追封为鲁悼王。
大营村北古墓当地俗称 "东皇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隔祊河与凤凰山遥遥相望,是完全按照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方位选址营建的。从文物部门考查的结果看,陵园方位呈南北轴向,地势北高南低,次递延伸,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陵园四周原建有围墙,现部分墙基、享堂柱础石尚存,青砖 、琉璃瓦片遍地。陵园东临自北向南流的小河,西有溪水环绕,似二龙吐须。在溪水东部现存砖拱御河桥一座,桥宽10.40米,南北跨度5米,高6米。桥南为神道,因修建水库神道北部已西移。
墓室位于陵园北端,封土已无。从北侧山体看,墓室凹下约5米,直径约20米,当地群众俗称 "王坟坑"。 近年来,因国内外文物交易市场的白热化以及利益驱动,该墓也多次遭到一些不法分子的破坏和盗掘。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好文化遗产,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2012年7月平邑县人民政府拨款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自7月17日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悉心关怀下,在白彦镇党委、政府及大营村两委的大力配合下,历时12天,于7月28日圆满结束。这次发掘占用山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揭露面积600平方米,挖掘搬运土石3600立方米,清理明亲王墓1座,其葬式结构为研究明代经济状况、生活习俗、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该墓室依山凿石开圹,坐北面南,东西16米,南北21米,深15米。圹内以砖建东西墓室两个,券顶,上用石灰糯米浆浇灌封固,方砖铺地,双扉枢轴式石质墓门,前为斜坡式墓道,后接绿琉璃瓦覆顶的金刚墙。墓室均有墓门,应为夫妻合葬墓。由于该墓多次被盗,墓室破坏严重,此次出土文物数量极少,仅有绿釉瓷马、龙纹瓦当等。虽然未发现墓志,该墓的主人不详,但从墓室结构及发现的文物标本看,该墓为明代亲王墓是确凿无疑的。
关于明代藩王陵墓规格,《明会典》、《明史•礼制》中有详细规定。亲王墓"茔地五十亩、房十五间","享堂七间,广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王国茔葬,夫妇同穴。初造之时,遣官监修。开圹合葬,乞止命本处官司"。对藩王陵墓的规模、重要建筑的尺寸、王与妃墓葬等也都给以明确的规定。
从现存的遗迹及发掘的情况看,大营王陵的面积、玄宫形制与明代亲王陵墓的规章是相符的。特别是大营王陵享堂建筑遗迹十分明显,面阔36米,进深15米,现存柱础两个,绿琉璃瓦片遍地,这与明藩王享堂用绿琉璃瓦覆顶,享堂面阔35.04米,进深13.92米,高9.2米,七开间的规定吻合。大营村名也应源于王陵。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每个藩王墓有两营兵把守。大营及西面的小营村都是因驻有看守王墓的陵户和驻军而得名。
目前,明代鲁藩王的墓只有宪王朱寿鋐和肃王朱寿镛的墓尚未发现。第十代鲁王朱寿鋐,恭王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封鲁王,崇祯九年(1636)病逝,谥宪王,在位36年。第十一代鲁王朱寿镛,恭王庶五子,崇祯九年(1636)封为鲁王,三年后逝,谥肃王。大营王陵应是其中一位鲁王的陵墓。
同鲁怀王、悼王墓相比,大营王墓的规模要大,特别是墓室开掘的难度更是远远超过怀王、悼王的墓室。但从大营墓残存的建筑构件看,大营墓的建筑显得较为粗糙,损毁的也早,给人的感觉是仓促完工使用的。大营王陵墓室后壁是高3米且精心处理过二层台石壁,推测该墓修建之初应为崖洞墓,由于墓主过早地离世,崖洞墓改为砖砌墓。因此,我们推测大营王陵可能是明朝鲁肃王朱寿镛的墓葬。
朱寿镛去世时,附近已爆发王肖武起义,不久明朝灭亡。大营王墓应是此时遭到农民军或清军的毁灭性破坏,以致史志无载。
(作者李常松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编审,王相臣系平邑县博物馆馆长,郑显国系白彦镇大营村党支部书记。)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聚会就喝茅台系列"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
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