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赵王(二)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5/29|浏览量:1896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民间,一生勇武,雄才大略,颇知民间疾苦。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上废丞相,设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以三司分掌权力;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丞相,皇帝自身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工作中,立志要创造一个太平盛世;他在位期间颁布《大明律》和《大诰》,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政治清明;军事上,他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统一中国;经济上,他大搞移民屯田和军队屯田,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与民休息;文化上,他大兴科举,重视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方面,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的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明孝陵
明初朱元璋曾经册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太子早逝,使皇位传承出现波折。太祖朱元璋深知诸皇子中,燕王朱棣最为雄才大略,战功最多,颇有乃父之风,所以曾一度属意于他。于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向翰林学士刘三吾试探性地作出暗示,不料这位翰林学士收到暗示之后却痛哭流涕,说道:“太子天下本,若欲再立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这秦王排行在二,晋王排行在三,您老人家立老四燕王为太子,那么老二和老三往哪里摆呢?这书读得多了,难免迂腐,在刘三吾头脑中,立长不立贤是一条不可更改的原则。于是,他又进言道:“皇孙世嫡承统,礼也。”依据礼法,皇上您应该立皇长孙为继承人。这就出现了一个连刘三吾自己也难以解决的问题,立皇长孙为继承人,您把那些做叔叔的藩王置于何地呢?这些叔叔们能够唯命之从吗?恐怕他当时满脑子礼法,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太祖皇帝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没有机会读书,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十分尊重文化人,夺得天下后,经常让饱读诗书的翰林学士为他授课。既然翰林学士刘三吾这样说了,他也只好照章行事,传位于长孙朱允炆。
朱允炆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十二月五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因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朱允炆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朱标的温和善思的脾性。他腼腆,而且毫无治国经验。这位温顺性格的年轻皇帝深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朱允炆的心腹是三位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
黄子澄
黄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县(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他是一位很受朱允炆尊敬的儒家学者,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
齐泰
齐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临终,齐泰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以上两位都擅长考试,在考试中都曾经考过第一,都是应试教育中的学霸型人物,即使现在参加高考,保不齐也能考一个九八五院校。我们再来看第三位人物。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号逊志。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着这位年轻的朱允炆皇帝。黄子澄和齐泰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大明王朝的行政体制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这三位大儒都是勇敢、正直和满怀理想的理论家。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缺陷,即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缺少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于是,他们给年轻的建文帝出的主意往往迂腐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朱允炆当太孙时就已顾虑“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太祖驾崩,在遗诏中赫然写着“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官民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很显然,这份遗诏体现的是朱允炆的主张。
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允炆即位,立刻采纳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开始削藩。七月,即废周王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四月,召湘王、齐王,逮代王、岷王。接着,湘王“暴卒”,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并派重兵驻扎北平附近,以便造成对燕王朱棣的包围之势。一场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序幕。
面对包围,燕王朱棣是怎样应对的呢?作为燕王第三子的朱高燧在这场武装冲突中又有何表现呢?请看“大明赵王(三)”。
(信息推荐:朱国强)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聚会就喝茅台系列"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
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