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朱氏分布简述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朱开南 | 2020/06/01|浏览量:2080

7.jpg

春秋以前,作为后世朱氏主体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氏历史舞台自然都由发源于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占领。

这个时期有史可查的朱氏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开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还有朱汗漫和朱张。朱汗漫曾耗尽千金家财去学习屠龙技术,三年之后学有所成,但却无用武之地。朱张则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隐士,属于朱虎的后裔,孔子在《论语》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混战,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作为朱氏主体,刚从亡国阵痛中新生出来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过弱小,族姓太过稚嫩,根本无力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称雄天下,甚至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雄霸一方。相反,这一阶段的朱氏,大都湮没于当时的历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经典文献中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而其他来源的几支非曹姓朱氏,在战国时期也衰微不振,默默无闻。

当然,朱氏整体的衰微,并不妨碍朱氏族姓中个别优秀人物的产生出现。正是根据文献中的零星记录和这少数人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才可以尝试粗略地勾勒这个时期朱氏发展的大体脉络和轮廓。

据史籍记载,整个战国时期的朱氏,见于典籍记载仅有四人,他们是:魏人朱亥和朱仓、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厉附。

a0772a089a299ea4d602ba3b25ee284.png

朱仓是战国魏惠王时代(公元前369~前319年)的一个谋士,曾为魏王献上一计,使齐国将魏国留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放回魏国,事见《战国策》。朱厉附是战国莒穆公之臣,虽然不为莒穆公重用,但却以德报怨,为君殉死,事见《万姓统谱》。朱英则是战国末年楚国观津人(今山东观城),楚相春申君的门客和知己朋友。曾以“无妄”之论劝春申君杀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朱英恐祸及其身,遂逃隐山林不知所在。事见《战国策》与《史记》。

在战国朱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魏国人朱亥。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魏安釐王二十年甲辰(公元前257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二十公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之围。

此外,还有一些见载于朱氏族谱上的战国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谱中的楚上官大夫朱胜、丞相府参军朱章,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中韩魏上将军朱隆,吴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

战国之世,(曹姓)朱氏主要有四大支:一支留居沛国相县,并出仕附近的鲁、莒、齐国,如沛国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厉附等即是;一支居吴国也即今江苏苏州一带,形成吴郡朱氏的前身;另一支则是居于魏国的那一支,以朱仓、朱亥为代表;再有一支则是楚国的那支朱氏,以朱英为代表。

朱氏最初发源于今河南东部淮阳古朱襄氏故地和山东西南部邹县一带,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全国各地转辗迁徙,到隋唐时期形成所谓朱氏十一大派,即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朱氏十三望。

时至今日,随着族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朱氏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人口数千万,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朱氏族人已广泛分布于全国每省市,其中最集中的为江苏、云南等省。

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朱氏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南亚,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朱氏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移民历史同步。可以说,朱氏的迁徙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移民轨迹。

中华历史上的移民,总体上呈由北向南迁徙的态势,朱氏在历史上的迁徙轨迹,总体上也是由北向南迁徙。朱氏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朱氏的迁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迁徙到江南甚至远至西南地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支南迁的朱氏族人,把他们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古人把中国南方称为“朱方”,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还把南方生长的一种赤色树木叫做“朱木”。这些都是朱氏氏族南迁的历史痕迹。

当年朱氏的一位肇姓始祖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打败,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逃避舜帝的迫害打击,就曾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苍梧之野”。这支南迁的朱氏把他们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带到了苍梧,因此《山海经》有丹朱葬于苍梧的记载。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多朱氏,很可能就与此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朱氏第一次大迁徙的时期。

据史籍记载,曹姓朱氏在邾子国灭亡之后,开始大规模向外迁移:邾国君主和一部分被俘的邾国王室成员被强迫离开世代居住的邾国故地,迁徙到当时的楚国内地邾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黄冈县一带。

邾城即因邾国遗民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在国破家亡之后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

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据史籍记载,小邾国的后裔朱氏则有一部分南逃到阊门,成为后世吴郡朱氏的祖先。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便把曹姓朱氏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

与此同时,许多非曹姓朱氏也因为避难、征战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国间迁徙。如丹朱后裔朱氏有一支迁到沛国相县,构成沛国朱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宋国后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宋国迁江苏砀山,然后再迁河南宛县。(摘自搜狐)

核心价值观2.jpg

蝴蝶.gif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

中华朱氏酒.jpg

朱氏家族酒2.jpg

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