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集散地09——山东枣林庄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19/10/12|浏览量:2867

中国移民集散地09——山东枣林庄

资料来源:我有家谱 



作为中国著名的移民集散地,山东枣林庄与麻城孝感乡、南雄珠矶巷和洪洞大槐树等著名的移民出发地、集散地相比,实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枣林庄的故事相比于其他寻根圣地,加更神秘和传奇。

 

为什么这么说呢?关于枣林庄的移民史,几乎没有史料记载,族谱记录也少,但是家族来自枣林庄的移民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影响范围之广,移民后人诉说的一致性,都令人震惊。

 

枣林庄 ”的传说。通过方言、风俗、饮食习惯等比较,也许得出很多有趣的佐证。距离那次移民有六百多年了,这六百年间,风雨变幻,然而通过口口相传,移民的子孙们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枣林庄移民的传说



如果说,在历史学家眼里,山西大槐树移民,可以说是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那么枣林庄就完完全全罕有史料记载了。          

 

但是关于枣林庄的民间传说之多,仅次于大槐树。


今安徽利辛县明初属颖州,古代是凤阳府辖境。这一带关于山东移民的传说很多多,如一部《纪氏族谱》称其先祖于洪武八年(1375)由山东莱芜县迁来。莱芜县在明初也属济南府,看来迁人凤阳府西部的移民也是以济南府为主要来源。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民间传说中保持着一个共同的移民出发地名。


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调查。尽管这次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调查质量不高,形成的资料难以运用,但调查中众口一词的说法却特别引人注目——祖先于明初迁自山东,很多人都说祖先来自山东“枣林庄”。需要说明的是,“枣林庄”并未见到书面记载,“枣林”二字只是按照发音记下来的,而一部分人将第二个字读为"Lian",而不是‘'Lin"。至于枣林庄在山东哪里,却谁也不知道。 



南下寿县,发现这里也到处是山东移民的后裔。1989年编纂的《寿县志))(初稿)记录了当地23个氏族,其中21族都是明洪武年间迁人的,大多迁自山东,几乎所有的口碑记录都说是来自枣林庄。霍丘县的情况也是如此,《霍丘县志》(1989年评议稿)说:“据孟集区《孟氏宗谱》、叶集镇《台氏宗谱》、岔路乡《田氏宗谱》、长集镇《张氏墓地碑记》,明初到明中叶,霍丘接受了大批的山东移民。”不同的只是,寿县、霍丘一带的山东移民大多迁自济宁,而不是济南。明初济宁属兖州府。     

    


枣林庄真的存在吗?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里记录了这样一条材料: 安邱府,位于县城北3. 5公里,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169户,686人,汉族。耕地1005亩,以农为方,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种棉花。 


此村历史悠久,曾有汉代文物出土。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清康照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检《明史·诸王世表》,第一代安邱王是鲁靖王肇辉的第四子,始封于宣德十年(1435),延续至明亡。所以从1435年开始,枣林庄这个地名已成历史,虽然清朝有200余年又恢复了原名,但再称安邱又有近百年之久,湮没无闻就不足为奇了。但明初的枣林庄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村庄或集镇,离兖州府城又只有七里,所以才会作为郡王的封地。 

 


由此可见,枣林庄应该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枣林庄是不是明初山东移民的出发地呢? 


----枣林庄



从元末的人口分布看,山东境内的济南、青州、莱州、登州等府相对密集,东昌府(治今聊城市)人口最稀少,兖州则仅次于东昌府。但兖州辖境广大,东部和西部差别很大。西部是黄河泛滥区,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决口,这一带成为一片泽国,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堵塞了决口后才使黄河恢复故道,但兖州西部依然荒无人烟。


兖州东部属丘陵山区,既未受河决影响,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损失也较小,到战后就成为人口相对密集的移民输出区。而枣林庄一方面地处充州府治城郊,充州府东部的移民先集中到这里出发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又处于由济南府各县南下的交通要道上,来自济南府的移民也大多会经过这里,可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成为他们心目中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名符号。

 

移民流入区域


从山东移民不见于明初官方的文献记载看,这些移民基本都是自发的、分散的,所以他们大多分布在官方主要的移民安置区之外,即凤阳府的西部与相邻的庐州府西北。由于并非出于官方安排,所以多数移民没有能够顺利人籍,成为合法的定居民户,多年后才得到官府承认,被编人当地户籍。 

据正德《颖州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颖州有土著1700户,正统七年(1442)增加了338户流移客户;至成化十八年(1482)土居主户增加到2544户,流移客户增加到6356户,移民户占总数的7100。但这并不意味着颖州到正统七年才接受外来移民,只是说明从洪武初开始迁入的移民,直到正统年间才陆续获得合法的居留权,被编人户籍。在《明英宗实录》卷89中正好有一段正统七年凤阳府收粮监察御史胡鉴的奏章,可以证明这种做法: 

本府太和等县,地土宽广,荒闲者多,以致各处人民逃来趁食。先是,御史金敬给与勘合,暂编居住,以待原籍来取复业。今经年久,原籍差人来取,有发遣起程至中途逃回者,有聚众打伤来人而回者。展转在彼居住,又不入籍当差,至有窃人财物肆为不法者。合行禁止。 


朝廷作出的决定是重申都察院以往的规定:“凡逃民离乡年久,产业已成,不愿回还者,许就所在官司报籍,三年一体当差,敢有不遵者,治罪不饶。”并命令巡视凤阳等府通政司参议王锡负责调查实施。已在凤阳府西部居住很久的山东移民显然都符合就地人籍的条件,所以他们从正统七年开始就陆续人籍了。当然,山东移民并不都是在洪武初年就迁人的,有的可能迟至正统七年以后。 



明初迁入凤阳府西部的山东移民的数量并不很多,估计不过数万,但由于当地土著人口稀少,移民在总人口的比例很高,并且有较高的增长率,百余年后山东移民及其后裔已占总人口的70%左右,他们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移民后裔念念不忘山东故乡的原因所在。 


当然,与前面提到过的麻城孝感乡、江西瓦屑坝、苏州间门外、南雄珠现巷一样,山东枣林庄也是一个移民的出发地或集散地,并不是在淮北的山东移民的真正故乡。但它在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它同样凝聚着移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在庆幸枣林庄被重新发现时,我们又面对着新的疑难,在漫长的中国移民史中,需要我们寻找的移民发源地还有很多。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