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仲宫北道沟村普门寺朱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12/05|浏览量:2294
出泉城济南,沿省道103线南行10公里,有一座新崛起的山城——仲宫,仲宫以南的锦云川内,有一深山名曰四道沟,这里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山内,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在满目青翠的深山处,有50余亩地的开阔地域,这便是当年普门寺所在地。兴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普门寺座西朝东,并建有古塔一座。
明崇祯十年张洪重修,该寺盛行时,僧道多达500之众,后因僧人越聚越多,逐而迁至长清灵岩。如今,当年所建普门寺所用青砖、料石、小瓦等物均犹在。古人选择建寺之地,大凡都在山青水秀之中,普门寺也是如此,这里虽处深山崇岭,但泉水叮咚、长年不断,圣水泉、官井、东井等泉井就有5处之多,且水质清澈,四季水流。更为传奇的是周长5米,树高5米的雌雄两株白果古树,虽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仍显得枝如铁、干如铜,枝繁叶茂、倔强峥嵘。
普门寺北面有一大山为穆柯寨,相传是穆桂英占山为王操练兵马之地,山顶处有当年穆桂英竖旗杆、练骑兵留下的旗杆窝、马蹄窝等古迹。西面的圆铜山腰间天然石壁上,雕有石刻佛像3尊,现仍保存完好。
附近有圣池泉,又称“圣水泉”,在仲宫镇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因处佛门圣地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池旁墙壁上嵌“圣水泉”碑。
济南仲宫北道沟村普门寺遗址旁有一支朱氏家族,古寺松峰,风景优美,朱氏碑记与古寺不远。
济南的佛教摩崖造像,自北魏黄石崖始,历代延续不断,足有上千尊,非他处可以比拟。如龙洞魏晋造像,隋时的千佛山、玉函山造像,盛唐的千佛崖造像,北宋的佛慧山造像,金代的黄花山造像,元朝的赵八洞造像等等,都是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这个造像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代。
明洪武年间的某一天,济南府仲宫西南的普门寺发生了一件重大法事:寺内的一位高僧在西佛寺山半山的石棚内经过若干寒暑的修炼,终于道行圆满,安然圆寂。
四方的信众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祥瑞之兆,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将普门寺所在的村寨改名为得道沟村,寓意高僧得道、降福于民。日后,为了区别邻近的“倒沟村”,便依照方位沿称为“北道沟村”。
如今的普门寺,是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坍塌的庙宇,横陈的残碑,粗大的银杏树,古旧的砖砾之中犹可寻见当年所建普门寺所用青砖、料石、小瓦等物。这一切昭示出,昔日这里是一处规模颇大的寺院。
山因寺得名西佛寺山。 如今攀援西佛寺山,在半山腰,还能看到得道高僧修炼时住过的石棚。
石棚原本是一块天然的巨岩,经过人工开凿之后镶嵌在绝壁之间,为了遮蔽风雨,又用块石垒砌。棚内北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三尊摩崖菩萨像。那么,这些佛像究竟开凿于什么年代呢?
它们于史无载,甚至连周围的村民也说不清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朱氏家谱,联络朱氏族人,品“中华朱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