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河口碧冲朱显祥家史传承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2/28|浏览量:1588

0.jpg

江西萍乡河口碧冲朱显祥家史传承

微信图片_20210228204546.jpg

清朝嘉庆廿五年(1825),萍南新村朱氏光远公第四代孙朱显祥承父志由萍南新村东轩迁陡萍东上埠镇陶瓷之乡一一河口碧冲从医。购置田产,山丘,土地,于(萍南天子庙四堡米市田至萍东上埠镇水口燕科里)约2000公倾。

微信图片_20210228204616.jpg

清朝道光二年(1827)朱显祥的长子朱滨昌暨领兄弟8人承父志购置河口碧冲谢姓大房祖居一座,进行修缮拆后重建。名曰:斗魁堂。斗魁堂奉显祥公为一世祖,是八兄弟共管之香堂。

朱显祥(1773一1829),皇清例授登仕郎,字华斗,名启光,号魁。妣刘氏,萍南丹江亮九公女九珍。生子有八:滨昌,汉昌,洪昌,涌昌,淑昌,淮昌,沂昌。

微信图片_20210228204621.jpg

相传,朱显祥医经重道师承萍南新村牛岑上珍公房堂伯朱定玉。父亲周玉是当朝榜眼,仕途在京城瀚林院隆中阁大学士。后来得罪权贵被调往萍乡县城制置南山书院。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周玉不愿显祥公学医,14岁时便随父亲到湘西长沙应试,中登仕郎而归。

朱显祥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三次赴长沙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16岁时随新村牛岑上珍公房堂伯父定玉正式学医。得到堂兄显瑚的指点,传缔了《医林改错》绝学,医名日盛。

微信图片_20210228204633.jpg

朱显祥18岁的时候,娶得佳妻刘九珍,生有八子。其中第六个儿子涛昌对医学之道独具慧眼,朱涛昌6岁的时候,便经常跟在父亲显祥公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捲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芳草。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花的是牵花草。朱显祥闻看到涛昌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开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朱显祥的启蒙教育在涛昌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涛昌从12岁起,便在父亲朱显祥严格的监督下开始学医。16岁的时候,以他的勤奋好学,聪慧过人便中了登仕郎。朱涛昌家里有丰富的医学藏书,其中祖传的典籍就是《医林改错》,他在阅读还本书的时候发现许许多多药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决心错误纠正过来,按照医经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改正。这才算真正相信医书上的说法。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5),朱显祥的医学越来越精堪,不缘千里来求医者不计其数。为了使悬壶济世,广为流传。朱显祥得到父亲周玉的同意,带着第六个儿子涛昌将医庐迁陡到萍东上埠镇陶瓷之乡,寄寓在河口碧冲匡扶医德……

清道光三年(1828)孟春,江南一带水灾横行。很多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病疫,纷纷地流浪到江西萍乡。难民们有部分人数二三十人乞讨柱杖来到了河口碧冲斗魁堂,乞求显祥援助。朱显祥豪不犹豫地把家中的米粮分给穷苦百姓,并且安排住宿赠医施药,而德泽难民……

清道光四年(1829)严冬,朱显祥56岁驾鹤归西。三代同堂哀鸿遍野。贤母刘九珍执掌家业,将朱显祥公的产业抓阉决定分配。长房朱滨昌(为人喜欢乐善好施,修桥铺路,为着本族修缮宗祠和家谱做出过很多贡献)。分到萍东上埠镇水口燕科里和斗魁堂东厢祖屋。后来,朱滨昌在萍东燕科里建香堂一座,名曰:宝田堂。其子孙分布在(萍东河口碧冲,大安里张佳坊,燕科里,新疆,上海,萍南莲花)等地居住。

二房朱汉昌有着自已的产业,没有参加抓阉。三房,四房,五房,七房,八房得到萍南新村东轩继承祖产。民国时期七房淮昌公的子孙,由萍乡莲花南岭迁陡萍南窟老上做瓦匠,直今繁衍不息。六房朱涛昌得到河口碧冲继承祖西厢祖屋外,还有天子庙四堡米市田至河口碧冲的田产,山丘等地。而此慈母刘九珍跟随六子涛昌在此处落地生根,姿文仪武子孙昌隆到现代。后来,朱涛昌便将他一生的医学精髓传给了次子朱荣莲……

朱显祥选择了一条在当時不为所称道的路,背离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所谓“坦途,却怀着一份救死扶伤的梦想和执着”,成为朱氏家族医药传承下来的一代宗师!

2020辛丑年2月25日

(江西萍乡朱潼义草啓!)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