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渊源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3/23|浏览量:2683
目录
1、宿松朱氏概况 1
2、朱氏历代世系 4
3、朱氏世系 7
4、江西世系 10
5、宿松世系
6、华夏朱氏之源 13
7、朱氏郡堂 19
8、沛国郡由来 21
朱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十四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5%。
1、从盘古开始41世
2、邾氏邾侠开始18世
3、朱氏得姓朱夷鸿开始45世
4、江西世系介公开始26世
5、宿松世系相三(本三)公开始
朱氏历史上曾称帝者二十一人,(明朝276年十七位皇帝,朱夷鸿公世系。五代后梁17年二位皇帝朱虎后裔。)称王者无数,政治地位显赫,家族兴旺。
洪武皇帝在江西老谱中记载,与宿松世系三世同一祖,师吉公子四,古训公由黄墩复迁金陵乌衣巷其后支迁豪;古僚公四子第三子延儁(jun)公即微国文公嫡派之祖,明洪武祖;古祝婺源香田;古佑公宿松世系祖。
朱熹与宿松世系在江西老谱中记载。四世同一祖,古佑公师吉公幼子生子五,春满园秀林,满公生文豪公,秀公立文豪公为嗣,文豪公即我宿松世系嫡祖。秀公后生二子,文强、文甫,文甫公是熹公六世祖。
宿松朱氏有四个支系:建二公、兴二公、敬二公原在江西是叔伯兄弟,洪武二年奉诏由瓦屑坝迁松,当时建二公居县西北乡之白鹤冲,兴二公居杜溪附近之朴术村。鉴一公(淳公)是明初由闽建阳迁松朱熹后裔。
各支系派字:
建二公支下:本建任仲友 仕联槚滋可
应国宗孔孟 诗书礼义风
兴二公支下:相兴玉洪友 文伦朝希世
日效惟斯鸿 宪承家以之
敬二公支下:O敬荣德永 王曰?应国
宗有思必得 世际升泰道
宿松四个支系从二十代开始统一派字
人才咸振起 经学愈宏通
忠厚绵先绪 勳名永久隆
续统派(公元一九九三年)
木水开源泉 昌盛皖松延
白鹿留芳训 前锦同长天
宿松各支下居地:
兴二公支下 碎石
敬二公支下 九姑
鉴一公支下 二郎河、隘口、铜铃
建二公各股现居地:
友瑛股住河塌、坝头、西源亭子岭、陈汉独山岭。
友琎股 二郎河街、陈汉白鹤冲、二郎墨烟
友㻞股 陈汉上梅冲、陈院村、广福街
友瑚股 破凉小湾朱屋、五里弓箭、韩文石嘴头、凉亭保池朱屋、破凉梅墩
友理股 汇口张月、凉公村、长铺荆安村、五里墩朱屋、马塘百文畈、宿松县东门
友琏股 长铺徐家大屋、碎石张家田铺、凌家塘、河塌鲁因村
友瑄股 隘口花学
友珪股
朱氏历代世系
第一世 盘古
第二世 天皇氏
第三世 地皇氏
第四世 人皇氏
第五世 有巢氏
第六世 燧人氏
第七世 伏羲
第八世 神农
第九世 黄帝
第十世 昌意
第十一世 颛顼
第十二世 伯称
第十三世 卷章
第十四世 吴回
第十五世 陆终
第十六世 晏安
第十七世 均连(运)
第十八世 彩白
第十九世 季札
第二十世 武卒
第二十一世 主廷
第二十二世 伯虎
第二十三世 浚公
第二十四世 伉公
第二十五世 添公
第二十六世 贞公
第二十七世 明公
第二十八世 乙凯
第二十九世 德禄
第三十世 碔公
第三十一世 德辅
第三十二世 灿公(汕)
第三十三世 骏公
第三十四世 露公
第三十五世 遥公
第三十六世 仕世
第三十七世 茂迹
第三十八世 芳公
第三十九世 窗公
第四十世 虎公
第四十一世 奇公
邾氏先祖受封于邾
第一世 邾侠
第二世 邾非公
第三世 邾成公
第四世 邾车辅
第五世 邾将新
第六世 邾訾父
第七世 邾夷父
第八世 邾夏父
第九世 邾威公
第十世 邾仪公
第十一世 邾宪公
第十二世 邾文公
第十三世 邾定公
第十四世 邾宣公
第十五世 邾悼公
第十六世 邾庄公
第十七世 邾隐公
第十八世 邾桓公
朱氏得姓世系
第一世 夷鸿,字成子,为茅邑大夫,世袭于邾
第二世 秺公,仕齐大夫,朱姓始祖
第三世 胜公,上官大夫
第四世 亥公
第五世 英公,上官大夫
第六世 章公,丞相府左参军
第七世 家公,居关东,时大侠也
第八世 濞公(汉高祖封隐陵候)、轸公(都昌候)
第九世 买臣,字翁子,居会稽
第十世 凤公、鹤
第十一世 摄公
第十二世 邑公,字仲卿,居舒,北海太守
第十三世 云公,字游,为槐里令,折槛堂鼻祖
第十四世 翊公(大司马长史)、鲔公、勃公
第十五世 浮公,字仕元,位列司空,封新息候
第十六世 祐公(大将军封鬲候)、辅公(益州刺史)
第十七世 永公、博公(乌府刺史安阳候,子隽)
第十八世 武则公
第十九世 辉公,字文季,临淮太守、吏部尚书
第二十世 震公,字伯厚,陈留县令
第二十一世 郢(吏部尚书)、穆公(益州刺史)
第二十二世 质公(子序、修)、寓公(“八俊”之一)
第二十三世 序,义阳令迁襄州刺史,官至尚书
第二十四世 卓公,青州刺史,党祸子翻逃于丹阳
第二十五世 翻公,扶风太守
第二十六世 越公(子元胜,洛阳太守)、朔公
第二十七世 元胜公(吏部尚书,子嘉信、嘉乡)、光祖公(子熙、耀)、光志、光转(生子衣)
第二十八世 熙公(子绚、询)、耀公
第二十九世 绚公(子济)、询公(魏封相国迁青山)
第三十世 济公
第三十一世 申公
第三十二世 咸公,西魏散骑常给事,子腾、斌
第三十三世 腾公(子绰)、斌公(安南太守)
第三十四世 绰公(子超石、龄石)
第三十五世 超石(县尉)、龄石(子君建)
第三十六世 君建
第三十七世 秘、随(子僧宁)、毅
第三十八世 僧宁(子操、桃、柱)
第三十九世 操(子仁则、仁轨、敬则)
第四十世 仁则、仁轨、敬则(子光迪)
第四十一世 光迪(灵州别驾,子守质、守同)
第四十二世 守质、守同(一名守涛,子焕)
第四十三世 焕(子穆、重熙)
第四十四世 穆公字作衡,居金陵凤凰台,草树荒鼻祖(子梁)
第四十五世 梁公(子介)
第四十六世 介公,讳尚,字光焕,居婺源,配金氏,子二:禹一、禹二(迁安庆怀宁),公妣合葬香田大墓林泥池园,亥山巳向。
第四十七世 禹一,讳渴,通州太守,配汪氏,子师吉。由通州迁金陵,因子迁歙之黄墩,合葬桐州(今汪庄林)。
第四十八世 师吉
自介公下接江西老谱
西江老谱世系
第一世 介公 子四:守温、守同、禹一、禹二
第二世 禹一 子二:涔、滋
第三世 师吉(讳涔字) 子四:古训、古僚、古祝、古佑
第四世 古佑 子五:春、满、园、秀、林
第五世 秀公(胞兄满) 子二:文豪、祖庆
第六世 文豪(秀公嗣)(惟甫) 思政:新、荣、符
第七世 荣公(振) 子一:承裕
第八世 承裕(询) 子四:弼、恩、頵、膺
第九世 頵公(森) 子四:思政、思简、思海、思允
第十世 思政(松公) 子三:元长、元勤、元经
第十一世 元长(熹公七世堂弟) 子二:绛、绘
第十二世 绛公 子三:比、府、蒙
第十三世 比公 子一:亨
第十四世 亨公 子二:安显、文显
第十五世 安显 子二:大亮、大名
第十六世 大名 子二:彧、武
第十七世 彧公 子二:一甫、一荐
第十八世 一甫 子三:梦魁、梦元、梦熊
第十九世 梦魁 子三:益明、季仲、季曾
第二十世 季仲 子四:九绶、九万、九谔、九论
第二十一世 九论 子一:宗濮
第二十二世 宗濮 子一:小章
第二十三世 小章 子二:文观、武观
第二十四世 文观 子一:黄麟
武观 子一:苍龙
第二十五世 黄麟 子一:充
苍龙 子四:忠、孝、平、浩
第二十六世 充公 子一:相三
忠公 子一:庆九
孝公 子一:庆十
平公 子一:本三
浩公 子四:杰、太、泽、恩
本三:明郡学仕,又号千一,籍江西汪谢坝(又名瓦屑坝),配廖氏,子三:建二、寿二、良二,避元季兵扰,率三子渡江而北,建二公迁宿松,寿二公迁太湖,良二公迁舒城。
明初,本三公命房弟相三公同迁宿松。
相三:子三:兴一、兴二、敬二;兴一据传迁浙江绍兴,后与本宗失考;兴二公卜居杜溪庄国峦,又称杜溪股;敬二公支下又称朴树股,居宿松二郎墨烟等地;其中,兴二公为清太史朱书紫麓(字绿公)鼻祖也。
华夏朱氏之源
曹姓朱氏虽得姓较晚,却又发祥最大,因而成了当今朱姓主体。若究其渊源,概括地讲基本就是:两种崇拜图腾(赤心木、蜘蛛)、七个肇姓始祖(朱襄氏、朱虎、朱宣、丹朱、公子朱或微子启、邾挓、可浑长生)、九大郡望堂号(唐宋之前的沛国、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和宋元之后的紫阳堂)。
一、肇姓始祖
肇姓始祖就是受姓祖,确切的说就是一世祖,有了朱姓,才能谓之始祖。朱姓始祖肇自多元。
(一)远古始祖朱襄氏
众多族谱世系表在始祖(一世)之前,往往有“襄公,讳朱襄,此远不胜述矣”之载,说的就是比各姓朱氏还远古的朱姓,最古老的一支始祖朱襄氏,所以《路史.后纪》载:“朱襄氏都于株”,而《续汉志.郡国志》说:“陈有株也,盖朱襄之地”。这个居住于株地(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并崇拜赤心木为图腾的朱襄氏,又名飞龙氏,原是伏羲帝的大臣,因在其治下创造了象形书契文字,又把容易生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的赤心木带到了领地,作为大臣有功于国、利于民,其部分后裔就以朱为姓,并尊朱襄为开姓始祖,其后裔后来大批移至我国西南方,逐渐融合到朱姓大宗支,所以现今难以确认嫡传后裔。今河南省拓城县境内建有朱襄墓,有题诗云:“拓城十里极苍茫,碑石尤传是上黄,鼓瑟调和花木实,空余陵寝在蓁荒”。
(二)崇拜朱木图腾的始祖朱虎
历史文献记载:朱虎又名伯虎,是帝啻高辛氏部落中朱氏族的酋长,他率领本氏族加入高辛氏为核心的中原部落后,成为帝啻的大臣。尧继帝啻之世后,因未受重用而隐入深山。到帝啻时起用老臣才复出,为大臣伯益的顾问,被尊为当今朱姓最古老的一支肇姓始祖,该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西周隐士朱张、齐国人朱毛、魏国人朱亥、汉代中邑候朱进、鄢陵候朱濞、唐朝朱怀智等。朱虎一支也崇拜朱木图腾,以朱木为族徽,因而以朱为姓,与朱襄氏同宗,一说为朱襄氏之后裔。有的族谱记载河南砀山朱氏后裔、后梁太祖朱温都是朱虎后裔。今广东仁化县仁化镇和河南省汝城县仍有朱虎裔孙。
(三)嬴姓朱氏始祖白帝朱宣
黄帝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所生次子昌意,史称朱宣氏,又称白帝朱宣、少昊金天氏。传说他就是东夷凤鸟部落的大酋长少昊嬴挚(姓嬴名挚)。据有关专家考证,三个名号其实就是嬴挚朱宣氏一人。《河图》说:“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意感,生白帝朱宣”。《姓氏寻源》也说:“朱姓远矣,当从白帝朱宣氏也”。他的一支后裔以朱宣之好为姓,成为嬴姓朱氏的肇姓始祖,显然其后裔也融合到其他大支,今河南省寿丘县云阳山就有少昊朱宣墓。
(四)祁姓朱氏始祖丹朱
帝尧长子丹朱,姓祁名朱。据《尚书》、《世本》、《方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正史记载:丹朱是弈棋高手,每天和朋友一起下棋喝酒,置身于氏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之外,因此遭到以舜为首的一些人的诽谤,挑拨帝尧父子关系。帝尧因而下令丹朱到丹水(今河南省浙川县丹江流域)做诸侯,故号丹朱。后闻舜逼尧让位,欲夺其父君权,便联合南方苗裔起兵反对虞尧继位,双方大战于丹水,丹朱阵亡。其后裔便远徙西南,并将丹朱迁葬于今河南省宁远县境内的九㠜山麓,距舜帝陵不远的地方。后来丹朱的多支后裔中有一支以祁为姓,以朱为氏,成为朱姓中的大支,因此丹朱便被尊为祁姓朱氏的肇姓始祖。
(五)子姓朱氏始祖宋微子启或公子朱
西周时的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开国国君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史称宋微子,其后裔因避难而改宋姓为朱姓,宋微子启被尊为宋姓朱氏始祖。
子姓朱氏出自宋微子启之公子朱。东汉学者蔡邕著《朱公叔鼎铭》云:公子朱既是宋国国君微子启之子,也是商代第29代王帝乙之孙,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有史学家认为子姓朱氏真正始祖应是微子启,如东汉人刘珍在《东观汉记》中认为子姓朱氏直到东周时期才形成。《姓氏寻源》和现代《汉语大词典》也从此说。
(六)崇拜蜘蛛图腾的曹姓朱氏始祖邾(朱)秺
传说古时天下洪水泛滥,人们一度无所食,伏羲愁闷间忽见一蜘蛛结网捕蛾,顿悟,乃仿之,以绳结网,入水捕鱼,救于民,民乃有所食,得以延续。伏羲认为蜘蛛于人类危难之时显现,系上苍神使,便极为崇拜。“邾”即由蜘蛛的图像转化而来,因此崇拜蜘蛛,把自己的氏族称为“邾氏族”,把蜘蛛作为氏族图腾。后曹侠封于邾,邾人以国为姓。根据《夏商周年表》确认周武王(公元前1046-公元前1043)克商,约发生在公元前1043年,曹侠在公元前1065年左右出生于邾邑(初方圆仅三十里),为鲁国附庸。春秋时晋升为子爵之国,子孙以邾为姓,故改称邾侠。传20余世后,据《辞海》云:“楚宣王灭邾”。而楚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20年(有谱说楚灭邾发生在周显王元年即公元前368年),期间邾国为强楚吞并。邾人外逃避难,为纪念故国,“去邑为朱”,寓国破家散,遗民求兴之意。也许正是失去国都、国土的邾人后裔,具有奋发图强、振兴再起的血缘基因,才使这支朱姓兴旺发达,成为当今朱姓主体。
肇姓始祖(得姓一世祖)有三种说法:曹(邾)侠、朱夷鸿(茅成子)、朱秺(朱夷鸿之子),原姓曹或姓茅,还不是姓朱。去邑为朱的是朱夷鸿子孙,这就和古典姓氏学权威《通志.氏族略》:“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相吻合。因邾(茅)夷鸿在危机关头,曾救过邾国,称其为肇姓大始祖;说朱秺为得姓大始祖也是可以的;而根据各族谱现存资料,称朱秺之子正公(字子)是得姓始祖,也有史佐证,不作赘述。
多数族谱记载“始祖正公,配张氏,生子沛”,而正公就是朱秺的儿子。正公肇姓后,为纪念故国,“去邑为朱”,尊其父朱秺为开姓始祖,也在情理之中。
(七)北方可足浑氏和渴足浑氏等改姓为朱
中华民族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不断相互融合,南北朝时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制度时,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宗本广韵》、《元和姓纂》等典籍载有“北方可浑氏,后改为朱氏”,又有可足浑氏也改为朱姓,也写作可朱浑,还有鲜卑族人朱浑昌改名朱瑞,胡人官员可足浑长生,改叫朱长生,因官徙居河南,其同族后裔就成为六朝旺族而肇基《河南堂》,成为唐宋之前的八大郡堂之一。
另外,他姓因有功德,明朝皇帝赐姓朱;也有避祸改姓朱,如江西宜黄县“蔡川朱氏”,本是夏禹幼子罕之后,“秦穆公时,有余者贤而谋,遂以余为姓,传至宋朝有重二、重三两公,为避祸而改姓朱”,族谱称“公本姓余,传至重二公、重三公兄弟,当元初世,潜远避祸,易姓为朱”。
二、古今九大郡堂
郡望,也称郡脚,原指某一姓中的望族所在的郡名,后演变为这一姓氏的发源地。
朱姓郡望的演变繁杂,从汉至宋,共有九大郡望。
1、沛国郡:邾国亡国后,邾人逃难于沛(位于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去邑为朱,尊邾夷鸿之子朱秺为开姓祖,历经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人望族大,到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时设沛国,沛郡朱氏又英贤辈出,代表人物有东汉大司马朱浮、东晋武将朱龄石等。沛国郡朱氏距今两千六百多年(邾侠出生约公元前1065年,传二十世后,楚灭邾发生在周显王元年,即公元前368年,朱秺为邾侠二十世孙)。
2、吴郡:今属江苏苏州,以汉功臣都昌候朱轸为始祖。代表人物有朱买臣(会稽太守)、朱桓(三国吴嘉兴候)、朱子奢(唐朝谏议大夫)等。朱买臣为朱秺七世孙。
3、丹阳郡:今属江苏镇江。以东汉大司马朱浮和名列“八俊”之一的朱寓为代表人物。东汉名臣朱质长子朱禹,因党锢之祸死于狱中,子孙避难丹阳,后成为丹阳旺族,遂以丹阳堂为郡望。朱质为朱秺二十世孙。
4、钱塘郡:今杭州。又称折槛堂,以汉槐里候朱云第八世孙朱宾、吴国名将朱异为代表。朱云为朱秺第十一世孙。
5、太康郡:今河南开封。以东汉初朱岑为始祖,以朱岑之子朱晖为代表。
6、义阳郡:今河南信阳。以汉冀州尚书朱穆、晋刺史朱序为代表。朱穆为朱秺第十九世孙。
7、永城郡:今安徽亳州,又称孝友堂,以唐朝宰相朱敬则和兄长朱仁轨(太子洗马)为代表。
8、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原不设郡,到南北朝时,由北方少数民族渴浑氏所居之地,北魏孝文帝有朱瑞、朱长生等名臣,遂称朱氏河南郡。
9、紫阳郡:南宋理宗皇帝赐理学泰斗、圣人朱熹及其子孙的居住处为“紫阳义居”,朱子后裔遂以紫阳为郡望,成为宋以后与八大郡堂齐名的大郡堂。
三、沛国堂由来
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历王(姬胡)共和元年,曹(邾)侠后裔继承爵位于邾(邾邑,初方圆仅三十里),以封国为姓。战国时期,邾国为楚国所灭,邾人逃难于江苏沛县,去邑为姓朱。东汉(公元26年)沛县改为沛国郡。朱氏后裔为纪念祖先,将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沛国堂或沛国郡。宋编《百家姓》时,朱氏的郡(堂)被称为沛国郡(堂)。沛国堂是朱氏总堂。
沛国堂后来又发展了其他郡堂,都是朱氏先辈通过迁徙发展的写照,是一代代奋斗的成果,是朱氏子孙绵延昌盛明灯!
(信息来源:朱才宝)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