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唐县朱楼村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4/20|浏览量:2144
朱楼村位于高唐北部,距高唐县城20公里,距镇驻地8公里,村聚落呈长方形,县境内主要河流唐公沟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河上一木桥连接村落南北。
明朝初年,朱氏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当时曾修建一土楼,村名遂为“朱楼”。居民以朱姓居多,后有张、董、黄等姓相继迁入。朱楼村闻名于当地,是由于朱氏家族出现了朱昌祚、朱宏祚等几位著名人物。
朱昌祚(1627-1667) 清代大臣、名宦。字云门。高唐州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梁村朱楼人)。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攻下山东各州县,昌祚年12岁,被掳往北方。后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官至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元年(1644),随清兵入关,十八年(1661)由工部侍郎任浙江巡抚。主要政绩有平盗贼、减赋税、免欠饷、抚难民、除兵役等12项,均载入史册,被称作名宦。在任期间,大旱不雨,灾情严重,他劝说富户献粮,请求朝廷赈济,自己也得捐出俸禄救济灾民。由于他的积极操劳,得以全活的民众达数10万人。3年后,迁江西总督,未到任。再迁兵部尚书,督燕、鲁、豫3省。此时辅政大臣鳌拜肆意圈地,令昌祚及尚书苏纳海、巡抚王登联理其事,昌祚毅然抗奏,力陈其不可。鳌拜以忤己意,大怒,将昌祚及其子与王登联立绞。康熙亲政,鳌拜伏罪,知昌祚冤,诏复原官,赐祭葬,子朱绂以荫入监,官大理寺卿。
朱昌祚子弟、后人名流辈出。其弟朱宏祚,历任盱眙县令、兵部督捕郎、直隶天津道从事、闽浙总督等。曾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负责编绘区划版图。他东达海岸、西到边陲,攀高山、涉急湍,晓行夜宿,凡隘塞要害,人迹罕至之处,必亲自察访,纤屑必录,该书被称为“职方”善本,留下了宝贵的图籍资料遗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受命督修淮安高家堰,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其子朱绂,以学业优异入国子监就读,后官至大理寺卿。其弟朱光祚之子朱 在刑部任职,秉公执法,为刑部最有影响的官员。朱宏祚长子朱缃,少有才华,以诗歌见长,被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誉为“近代作手”。其后人朱令昭,诗、书、画都自成风格,朱绛、朱纲、朱纬、朱纹、朱怀朴等或以清官名世,或以文章彰显。
朱昌祚家族墓地位于高唐县梁村镇朱楼村西南约2公里处,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墓地规模宏大,墓中广植松柏,古木参天,林涛阵阵,声传数里,为鲁西百里内一大景观,且民间对其墓地有“头枕泰山,脚登马颊河”之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南逃,当地土匪李俊兰乘机明抢暗夺,将墓地毁坏,林木盗伐。现存台地南北长39米、东北宽75米,高1.31米,台地上有墓葬封土5处,清乾隆年间碑刻3块。
由于当地农民种地除碱,不断把田间地表面碱土往墓地堆积,至使该墓地逐渐形成高80cm的台地,现墓地(即台地)东西长75m ,南北宽38m。墓地共有墓冢九座,依次是:1号朱仲卿墓,2号朱美先墓,3号朱弘祚墓,4号朱昌祚墓,5号朱朱先墓,6号朱东朴墓,7号朱德祚墓,8号朱锡祚墓,9号朱茂祚墓。朱昌祚二世祖朱仲卿是明朝时期从山东青州府迁到高唐县朱楼村,到朱昌祚已是第四代。朱昌祚,字云门,生于1628年前后,自幼天资聪颖。清兵第一次入关至高唐,将他掠走,编入汉军镶白旗,因为他既懂汉文,又懂满文,很快官至宗人府启心郎。
(来自网络)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微信号:19819884266)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
点击: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