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祠牌位安奉仪式过程及后感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01/26|浏览量:1327

收到宗长发来的微信信息,深感垂爱,受邀厘定先祖牌位安奉仪式的整个流程。这位宗长又是我最敬佩的宗亲之一,没有他的贡献于支持就没有现在的源流志办公场所。自知责任重大。因为平时接触这样的仪式比较少,也没有经验,第一反应就是查阅朱子《家礼》。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子《家礼》的出现,它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宋代儒家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其中,朱熹尤重祭礼。

1.jpg

朱熹认为“盖人之生,无不本乎祖者,故报本返始之心,凡有血气者之所不能无也”,“报本返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时,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于是他要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将这个问题继续推进,并且付诸文字,形成可以被直接运用于生活的理论主张。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朱熹提出了祭祖以祠、祭主诚敬、重大节略浮文、祭物随宜的四条基本原则,建议人们按照这四条原则执行即可,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朱熹对祭礼发展的贡献还不仅如此,他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代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祭祖是一件神圣、庄严的礼仪活动,一切事项必须审慎对待。首先是确定祭礼时间。

清代徽州各姓氏家族严格按照朱子《家礼》的要求,冬至一阳之始,祭始祖。立春生物之始,祭先祖。四时仲月因时而祭,祭四世祖先。季秋成物之始,祭祢。另有忌日之祭和三月墓祭。自宋代以来,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就成为中国人祭祖的首要选择。一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宗族祠堂,不仅是后人祭祖以隆孝的空间场所,更是彰显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性建筑。中国人相信“祖先不歆非类”,只有家族男性成员才拥有参与祭祀的权利,女性成员和其他外姓人绝不能参加祭祖。同时,参与祭祖还具有强制性,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祭祖,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如有无故不到茔拜扫者,加罚,罚金作公用,决不徇情。”在祭祖之时,族人需按照辈分逐次排列。祭祖时,主祭、陪祭、献爵、献帛、捧香、拜垫、守焚池。子孙们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之情,在祭祀之前要诚心斋戒。斋戒期通常为三天,在这三天里,人们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都不能参加。除了自身的准备外,还要准备丰富的祭器和祭品。到了祭祖这一天,族长率领全体族人在祠堂整肃待礼,按照朱子《家礼》的程序进行。主要仪节包括参神、降神、初献、亚献、三献、辞神、撤。核心部分是初献、亚献和终献的三献礼,通过三次献祭将准备的祭品依次献给祖先享用。祭祖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颁胙,即将祭祖仪式中使用的肉类、面食、蔬果等祭品均发给参与此次祭祀的子孙。嘏词曰“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来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颁胙是祖先和子孙的一次互动,祖先通过带有福气的胙食,把自己对族人的爱和福佑传递出去,让子孙在食物的芬香中感受爱,接受福佑。第二想到了几位宗长他们有过祭祀主办经历,通过微信联系,得到了几位宗长的建议。因为疫情期间需要简化流程,方案通过商定并修改了几次最终落实。流程如下:

在先祖神位安奉仪式还没有开始给大家讲解一下祭祀要注意的细节规范。仪式进行中全程要保持肃静,手机关在静音模式。为了统一整体性,下面给大家示范三拜敬香、三跪九叩动作规范。

第一项:开场白(主祭)

第二项:净手(擦干手)

第三项:点光:事先准备个大公鸡,在点光之前在牌位上用一个坚硬的木材或竹片在(位字)上刮去绿豆大的油漆,然后再用公鸡头冠上最高的冠用手指掐断,用鸡冠上面的血滴到一个小碗里)用毛笔描红(有德高望重或族长、长辈)这项简化了

第四项:先祖、先人神位安奉落位。(直系子孙长子安奉)

第五项:供奉祭品(族长)

第六项:点香烛(德高望重,克己奉公的宗长点燃)

第七项:致词(宗长)

第八项:祭文(校长)

祭曰:

天地茫茫,江河浩荡。井湾朱氏,人文大昌。浏河此门,人丁兴旺。

家声丕振,世泽绵长。今设家祠,沛国郡望。白鹿堂号,必泽各房。

先祖之风,山高水长,后世子孙,传承发扬。喜逢盛世,发奋图强,

勤作苦读,为族争光。乞伏祖佑,后裔兴旺,代生俊杰,供果焚香,

虔诚祷告,佑我族帮,慎络追远,千古流芳!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第九项:三拜敬香:每个人拿三支香,点燃后,男右手握香,左手在外;女左手握香,右手在外。两个大拇指内扣,手心成空型。双手举香齐眉面向灵位三拜后敬香,敬香也有讲究的,男右手握香,左手插香;女左手握香,右手插香。第一柱香插在香炉的中间,第二柱香插在面对的自己右手(左昭),第三柱香插在面对的自己左手(右穆)

第十项:三跪九叩 :跪,左腿向前一步,右腿跪下,收左腿跪下;叩,双手合并举手齐眉,俯首额头贴地。

第十一项:仪式收场(宗长发表感言)今天安奉祖先牌位是要让我们学会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尊重生命,恢复自身纯净、纯善的本性和良知。通过家祠设立,懂得慈心于物、积德累功、学习前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使我们具备接纳尘世的胸怀,人性本善能自然流露。把家族中家训、家规这些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年轻人,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使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一定层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以家族为社会基础组织的国家,家族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完成家族使命的过程,即人生拼搏的过程,“少年强,则国强”。这即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家族文化的核心即伦常道德的教育,千年万世以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这才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根本。

这次仪式整个流程得到宗长的认可,首先衷心感谢明辉宗长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我也从中享用很多知识,并通过学习了解牌位上的字结构的含义,比如:天地君亲师位(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牌位上字数要求:6、7、11、12、16、17、21、22。字体牌位上的字体规范大多用隶书、楷书。

2.jpg

 

祭祀供品的摆放及注意事项:祭品头朝向自己

                     猪头    素菜     鲤鱼

  

                     素菜    公鸡     素菜

 

供品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带有祖宗的灵气,吃了它可以给自己带来好的运气,运势长命百岁,孩子吃了,据说可以壮胆。祭祀期间,如果有人想吃供品也可以,但必须要用同等的东西去换,祭祀三天后,祭品撤下来应供大家享用。

家祠是祖先灵魂的栖息地。幸运之至,感概甚多。通过家祠祭祀的学习,我不仅了解家祠的文化是孝道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落实孝道,真正做到“孝亲尊师”。我们作为世间人,人人都在为名闻利养劳碌奔波,后天污染的习性障碍了我们的先天的良善,盖覆了我们本真的自性。浮躁的社会竞争让我们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人生的智慧。今天,无论地位显赫之人或是普通百姓,没有不追求“五福临门”的,但是如果不知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的真相,总是徒劳辛苦。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圣贤将福报分为“三福”,就是根据福报的高低分为三个层次,“五福临门”只属于第一层福,称为“人天福”,这是最低的层次。即使求得这最低的福报,也是必须具足条件的。而最低福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孝养父母”、第二个条件是“奉事师长”…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孝亲尊师”常常是相提并论。“孝亲”非常重要,人首先能够“孝亲”,这才能够“尊师”。作为寻祖人,如果不懂得孝养父母 、不懂得奉事师长,这就是违背性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成就都谈不上。离开了孝道,决定是不得其门而入,即使是最伟大的事业也会变得毫无意义。通过以上对于家族文化的讲述,对于孝道的诠释、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天的寻祖,不能简单、肤浅只停留在对于姓氏来源 、堂号、郡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扎根于孝道的学习,从孝道做起,我们有更多对于生命、以及性德回归的思考,当我们希望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宇宙人生真相之时,当我们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表现出精进勇猛之时,这就是我们开始了生命的觉悟。

我们今天寻祖的目的实际是在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追寻祖先的足迹。就是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遭受的苦难、就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学习和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学习家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家族宗亲不断的成长和成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炎黄子孙注重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这是人类真情最朴素的流露。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家族文化、不知道尊重生命和亲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家族的根本使命,更不可能将家族文化升华成一种名族文化或一种名族气节,因为其人性已经扭曲,基础已经没有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祭礼的生命历程中,它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饱经汉唐宋明历代王朝变迁,直至当代仍生机勃勃。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化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考”,即指祭祀祖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考”字,体现着个人、家庭、家族,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逢冬至、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人们就会在神圣的氛围中虔诚的奉献酒食、币帛,追忆祖先,缅怀家族历史,也规训着现世族人。中国人祭祖与西方人信仰宗教不同,它不仅是仪式,更是礼。中国人在祭祖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祖先的崇拜、感恩、怀念多种复杂情感诉求,也通过跪拜、奉献,确认了自己的孝子孝孙身份,开始承担起一份延续家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祖先既是家的来源,亦是家的归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礼是对祖先的祭祀,亦是个人对生活价值的探求,是祖先让我们把过去、未来,个人、家庭联系起来,品味生活的酸甜,追寻生活的意义。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尚未发明祭礼,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最初的时候,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都非常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离奇的事情。后来,经过漫长时间的探索,人们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灵魂。史前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赋予其神秘的力量。灵魂是独立的,它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偷偷的离开身体,到别的地方去活动,当人死了以后就会永远的离开身体,再也不回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亡人的肉身会慢慢腐烂消失,但他们的灵魂却一直存在,永远不会消亡。那么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于是,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祈求祝福。正如胡适所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以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如果说殷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重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那么,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周代重礼,《仪礼》一书作为该时期的权威礼仪著作,对当时的祭祖礼仪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当时祭礼程序繁复,前期准备包括筮日、筮尸、宿尸、宿宾、视濯、视牲和请期。正祭当天要杀牲、阴厌、飨尸之迎尸、妥尸、尸饭、飨尸之三献、加礼、送尸、馂、阳厌、礼毕宾出,撤馔。从筮日开始到祭礼当天,一次祭祖礼仪要耗时数天才能完成,足见周人对祖先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礼是外在表现形式,仪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清代孙希旦所说“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祭祖礼仪的施行有利于孝道思想的传播和发扬。虽然孝道思想与祭祖礼仪很早就发生了联系,但最终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建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 “以孝治天下”,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以孝为谥、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思想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按照孔子的思想,在家庭伦理层面,孝首先是“养”,即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孝。在“养”的基础上,父母殁则葬,葬后祭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有养、丧、祭三方面都做到了孝,才是真正的“善事父母者”。汉儒继承了孔子重孝的思想,并通过《孝经》、《仪礼》、《礼记》等礼仪著述大力倡导将“养”、丧、祭作为展现孝行的重要方式。《大戴礼记》云“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重孝是汉代社会重要的伦理文化取向。在汉代皇帝中,东汉明帝尤重孝道,他开创的上陵礼,直接影响了东汉民间墓祭的兴盛。 刘秀中元二年(57)三月葬于原陵,次年春正月刘庄率领公卿百官前往祭祀。《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此后,上陵之礼形成定制,直到东汉季世灵帝时仍是如此。蔡邕在建宁五年(172)正月以司徒掾的身份随灵帝祭原陵,“到陵,见其仪,慨然谓同坐者曰‘闻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其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旧’”。在蔡邕看来,“明帝”本意是彰显“天下事亡如事存之义”,以使天下人皆效法。王充在《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事实上,受皇室上陵礼的影响,东汉民间墓祭盛行。虽然皇室墓祭与民间墓祭的外在表现形式有诸多不同之处,礼仪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即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便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礼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僭越现象的出现。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礼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中国社会自古重视血缘亲情,祭祖以隆孝是我们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冠婚丧祭等特定时间,集合全家、全族之人,举行隆重的祭祖礼仪,培植后人的孝道观念与感恩情怀,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伦理依托与仪式保障。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本上就是“族盲”了。当一种文化后继乏人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面临灭亡的预兆。自“文革”时期以来,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家族的历史随着家谱的毁灭已经淡出宗亲们的记忆。特别是近40年以来,各村庄之中大部份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家族文化被视为旧时代产物与市场经济相比尤显格格不入。这种舍本求末的观念让我们每一个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都错过了整理家族资料的最佳时间,最能知道家族历史的老人基本上不在了。直到今天,家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仍然没有人关心,非常不易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很多姓氏的寻根朔源,致力于家族资料整理和姓氏文化的研究,伴随专业家族文化资料的巨作问世,填补了谱根文化资料的残缺与空白,整卷谱书的框架和格局从特别的视角,将一部家族的生命历程展现在每一位宗亲的面前,激励和招唤着每一位宗亲由此有感的家国情怀。我们知道几十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生存确实是一把利剑,但不应该成为宗亲们漠视家族文化的借口,由于抛弃家族文化太久,有的宗亲之间已经非常冷漠,各宗亲背井离乡无非只是为了找到更多的金钱而已,即使找到足够多的金钱,仍然不能意识到家族精神和灵魂的缺失,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蒙蔽一定只能在背离家族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心里充满私欲必然出现伤害亲情的现象、价值观念的错误颠倒会导致家族宗亲在苦难的泥泞里愈陷愈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即是一种灾难。

过去的祠堂,也叫做家庙,主要是教人孝道,春天和秋天祭祀先祖。这是人本能从内心发出的情感,道理在哪里?人对祖宗没有忘记,就不会不孝敬父母。如果祖宗不要了,可能父母也就不要了,中国人要谈家族的亲情,首先离不开孝道,而孝道的教育在每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还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的根扎好,扎好根不是当今社会各种花样技能的培训,这个根就是孝道。一个人能孝亲,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能尊师,他能尊师就能够尊长,所有的德行都从这里流淌而出。从佛教的理论上说,这是自性圆满的教育,是让孩子播种福田,孝养父母是培植个人福报,犹如播种田亩,则有秋收之利。天地有正气,孝顺父母生出的气蕴,是天地间至贵至珍生气最强的气蕴,养得住一切福德,镇得住生活中各种不顺,感得来“福”、“禄”、“寿”三星护体。这里蕰含着极深的真理,所以教育子女一定是从孝道教起,因为圣贤的经典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

朱德文拜撰

2022年元月22日


(中华朱氏网)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凡是朱氏宗亲生产或加工的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中华朱氏年货大集开通了,请您报名!您需要什么产品请告诉商品中心。

以下是宗亲提供的产品,您如需要,请和他们联系:商品部主任:朱华情,19819884266!

image.png

中华朱氏专用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朱家有喜事,就用囍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和浓香型系列,贵州茅台发货。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清水蓝天ZDW痴差疯晕2022-01-27 11:14

凸显宗祠、祠堂、谱牒文化的独特人文价值,就必须把祠堂文化放到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在恢复、保护、建设历史遗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宗祠、祠堂、谱牒文化的文化内涵。

查看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