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朱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5/27|浏览量:688
安庆篇
A、古城风采
浩瀚的江水世世代代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它流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也流出了亘古不灭的中华文化。
在长江中游的北岸,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南岳天柱山耸拔于西北,佛国九华竞秀于东南,山水相印,得天独厚,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早在300多年前,乡贤朱书就无不自豪地赞叹,“吾安庆,古皖国也……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5000多年前,就有先辈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这里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故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春秋时期,安庆先后属楚、吴两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武帝刘彻南巡,登盛唐山(今市内登云坡)时曾作盛唐之歌。东汉末三国时,市西皖口(今山口镇),为孙权督兵和诸葛恪屯所。汉魏时修圩筑堰及其后北方文化的融入,有效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种植、造低、采矿、冶炼、陶瓷诸业纷纷兴起。阡陌驰驿及长江水道,将这里四方相连,形成盛唐、皖口、枞阳等商市。无怪乎东晋著名文学家、风水家郭璞当时伫立盛唐古渡,大发“此地宜城”之感叹,当历史的车轮转至隋唐,安庆的行政区划已显雏形,唐武德时为皖阳县治,地处东郊的长风沙(现迎江区长风乡),是长江知名的舟船停靠地。至建城前,境内已建有三祖寺、三城寺、宝善庵等寺庙,而北宋熙宁八年(1075)为铸铜制钱在市境所设置的同安监,更是全国十大钱监之一。缘此,徽州乃至全国各地商贾纷至沓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镇。
安庆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南宋。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时治在今潜山县梅城镇)为安庆军。宁宗时升安庆军为安庆府,辖五县。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在安庆筑城,府治由潜山迁至安庆。后怀宁县也迁移附廓。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为防范蒙古军,又筑城周“九里十三步”的城墙,进一步奠定了安庆城的基础。康熙六年(1667),以江南左布政使司建立安徽布政使司(今安徽省)寄治江宁(今南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至安庆,从此安庆正式为省治(省会)。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安庆为安徽省省会达170余年,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英勇悲壮的乐章。
近现代史上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柏文蔚焚烧鸦片,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会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我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年在此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安庆制造。电报、电灯、自来水等一大批文明成果均在全省率先使用。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是独领风骚二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是徽班进京的始发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这里曾涌现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文化巨人和文化名流。那么,这个在全国版图上不起眼的小城,为何出现如此多的文化景象,人们在探究这个秘密时发现,支撑这个文化的基石是连绵不绝的教育文化。渔樵耕读,诗礼传家,通过耕读崛起于阡陌陇亩的寒门学子,成为安庆人羡慕效法的对象,以至形成传统,直到今天,安庆民间还流传着“穷不丢书”的古训。从明清到民国,众多教育办学机构在这里创建,如明朝时期就有青阳书院、二良书院、近思书院、山谷书院、龙山书院等在这里办学。到了清代,安庆成为安徽省的教育中心。其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和办学机构是官办敬敷书院。敬敷书院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操江巡抚李日芃捐款创建,办学时间长达25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对安徽教育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对全省科举教育起到了旗帜般感召作用。自隋代实行科举考试至清代光绪止,在这一千三百多年间,安徽总共有状元25名,而清朝便有状元12名,清代安徽进士达到1182名。单从数量看,安徽进士人数虽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三鼎甲和会元、传胪的总数看,安徽居江苏、浙江之后,位列全国第三位。当时的清代安徽,能有如此的人文景象,应该说与官方和民间重视教育密不可分,也与敬敷书院大师们精心传道授业密不可分。清末(1901),敬敷书院奉旨与求实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创了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清末至民国年间,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相继在安庆创建办学。1928年,安徽大学在安庆建立,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30年前后,安庆高等、中等、初等、学前教育齐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业余教育配套,(安徽)省立、(怀宁)县立、私立、联立等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民国元年(1912),这里创建了全省第一个图书馆,这又为安庆增添了新的教育元素。
安庆是千年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热土孕育了一大批政治、军事、思想、艺术、科学、教育、医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明嘉靖年间武进士,多次平定海盗倭寇,官至浙江总兵官的黄应甲(1510一1582);明万历五年进士,任职广东惠潮道,抗击倭寇明将任可容;敢于直言进谏的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刘尚志;文思敏捷、口出成章的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历官左谕德,掌修国史的刘若宰(1595一1642); 康熙三十九年登进士第,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铁面清官杨汝谷(1665一1740);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参加编纂《子史精华》,被誉为“八绝”的书画家 昝茹颖(1672一1740);清朝名将,武探花及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被称为东南半壁福星,卒赐祭葬,乾隆帝亲撰悼文,荣封“三代正二品”的马大用(1691一1759);受到国内外书法家崇拜,成为一大流派旗手,雄居于书坛、印坛之巅的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1743一1805); 38岁时被清廷内务府委为“精忠庙”会首,令四大徽班誉满京城,为促进徽剧向京剧演变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朗亭(1774一1827);嘉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官至兵部员外郎,善画墨竹,花鸟的龙汝言(1778一1829);创办安庆电灯厂、农工银行、菱湖小学的清末进士舒鸿贻(1867一1947);医德高尚,善治各种疑难杂症的著名中医潘箬泉(1880一1950)、金灌之(1888一1948);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 陈独秀(1879一1942)以及为革命献身的两个儿子陈延年(1898一1927)、陈乔年(1902一1928);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一1986);杰出的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开拓者严凤英(1930一1968);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卓越的佛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07一2005);在安庆省立安大精耕数载、誉为清华四子之一的著名诗人朱湘等,可谓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名字曾传遍大冮南北,他们的事迹,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安庆儿女。
安庆别名“宜城”,有“平安吉庆”“此地宜城”之意,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令人神往。如:位于宜秀区杨桥镇龙山村境内的龙山石树;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的 迎江寺、振风塔;始建于唐代初年, 坐落在宜秀区余湾村的 圆照寺;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位于宜秀区十里铺乡的三城寺;1652年始建在魁星楼旧址、1862年曾国藩移建于近圣街后岗、1897年移建于菱湖南岸的 敬敷书院;位于司下坡与龙门口街交界处的古谯楼等。 安庆市区内,还有诸多名胜古迹,如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大观亭、龙泉寺、宝善庵、观音石、菱湖、世太史第、邓石如故居、焚烟亭、独秀园、清真寺、朱家坡、朱子国学馆等。这些古迹和名胜,是安庆文化的灵魂,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与文明。
(本文作者系《湸澋堂》十四世裔、安庆师范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长、
统战部长朱守良)
B、宜城朱氏源流
在安庆市区,居住着十五支朱氏族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一世祖介公,妣金氏生子二,禹一,禹二,介公卒葬香田,在今歙县大基林泥池源,妣同塚。
二世祖禹一公,妣汪氏生子二,師古,師传。禹一公妣合葬桐川今號汪莊林。
三世祖師古公,于唐乾符戊戌陪祖父自金陵迁歙之黄墩(今徽州),妣程氏生子四,古训(珉),古僚(瑰),古祝(璋),古祐(革,加斜王旁)。師古公葬汪庄林,妣同塚。
唐天佑中(约公元906年),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四世祖瑰公古僚受命领兵三千镇戍,并定住下来,是为制置,世称茶院府君。其后人统称茶院朱氏。瑰公弟,革公古祐,大中进士,初授修职郎,乾符三年授河南节度使,广明元年授都总管兼讨击使,光启三年制授勇卫将军,龙纪元年任勇卫将军兼观察使,景福元年制封银青光禄大夫宪都御史,爵授开国亭英侯,食邑五千户。安庆市区的朱氏族人便分别出自这兄弟二人。
安庆市区朱氏现形成以下几支:
一、敦本堂缪山朱氏
二、会宫朱氏支系
三、文渊堂朱氏支系
四、大观区黄家巷育书堂朱氏飾公支系
五、白鹿堂朱家大圩朱氏支系
六、沛国郡三槐堂朱氏支系
七、湸澋堂朱氏嗣清公、钧成公支系
八、朱家楼和乐堂朱氏
九、凉亭朱氏凤股
十、杨桥雨坛响山朱氏
十一.惠迪堂朱氏支系
十二、白鹿堂簪儿铺朱氏及朱曹氏
十三、大观区海囗镇安凤敦本堂朱氏支系
十四、浮山女儿桥朱氏支系
具体如下:
一、敦本堂缪山朱氏
这一支较为特别,是由古僚公和古祐公的部分后人共同组成:
“古祐"生五子:春、满、园、林、秀,春生仙、符、默、柯,仙生楥,楥生询,询生令泽、令滔、令池,令滔生承应、承护、承奉,承护生帷诏帷诠等七子,帷诠生効,効生偕、仪、伸,伸生彦舟、彦享、彦粹、彥辅,彥享生鄱阳令妆励,妆励生南寿、仁寿,眉寿、天寿,天寿生翊、翔,翔生璘,璘生希高、希舜,希舜生正一、正道,正道公自鄱阳迁居桐城南乡,在罗家岭的赛湖之畔缪家山安了家。定居三百年后,即1680年,正道公后人开始修谱建祠,称繆山朱氏,敦本堂;
“古僚”生廷儁,廷儁生昭元,昭元生帷赞、帷则、帷甫、帷节,帷甫生迪、郢、振,振生中孚、绚、发、举,绚生森,森生松,松生文公熹,熹生塾、埜、在,在的八世孙名积,积公迁居桐城西乡,后人以桐西称其居地。
缪山朱氏一修宗谱后,先后又经历了宗谱二修和三修。到了1847年,缪山朱氏与桐西关童公、文七公支下,见双方宗族数十世一脉相传,便决定合修谱共祠堂,近两百年来,已共同完成了四修、五修、六修、七修《缪山朱氏宗谱》,两次修建宗祠,号紫阳郡、敦本堂。正道公、积公都是介公的二十世孙,同被尊为缪山朱氏一世祖。先人的决定,见证了朱氏族人敬重远祖,千年一家,血浓于水的宗族情怀!值得后人尊崇和敬重!
宗谱一修前已形成四个字辈,一修续定四句十六个字辈,三修又续定四句十六个字辈,是为:
羲、良、光、应,
芳绍先儒 道延来世
永振人文 为家之式
诗书泽远 礼乐声长
千年爼豆 百代冠裳
如今,缪山朱氏族人有部分仍居住在老桐城县治现属安庆市宜秀区的罗岭镇,其他都先后迁移到他乡。
谱载:
正道公生“谦”,“谦”生“文”,“文”生四子:“铎”、“铠”、“铧”、“锦”,铠公无传,锦公迁长河沿。
铎公生二子“珊”、“璋”。
珊公支下良缘公二房光通公之后分别迁居罗岭林冲、杨桥官兵、望江烟墩、桐城新渡、逝江建德县梅城镇黄栗坪村,良能公后人现居狮岭一带,
先烈公支下来福公迁居安庆老峰镇秦谭村;先旺公后人迁居杨桥龙山村;璋公支下良玉公之后迁到桐城王店,已繁衍到为字派,现有二百余人居在这里;
良仕公长房光远公支下现居罗岭三义堂;
良仕公二房至六房后人现居罗岭妙山村和姥山村,其中,先杰公后人有部分迁居铜陵老洲乡,现已有为字派出生;
延雨公后人迁居南京,已繁衍致人字派;
良仕公七房光旦公后人有部分现居罗岭朱前屋,大部分都外迁了:先理公迁移到浙江,其后道正公后人现居浙江武义县,道国公后人现居浙江金华安地镇。两地现有二百余人。先桂公支下道周公后人现居双港镇鸭子村;先彰公及先探公后人现居金神镇。
儒旵公后人迁居南陵烟墩,已有人字派出生;
光显公支下先贵公后人迁居舒城晓天;
光壁公支下先栢公后人现居怀宁马庙,之后,来贵公又于1932年由怀宁迁到东至洋湖居住。先从、先柱公后人现居潜山县源谭镇东畈村;
良宪公六子光巧公后人大部分居住在小龙山一带和东至张溪;先兆公后人现居雷池套囗;
绍彩公后人迁居金神黄盆咀;
光冒公后人迁居嬉子湖;
绍结公后人迁居宜秀五横;
铧公之下大多居住在罗岭妙山村和黄梅村。
琪公房良珑公支下现居桐城朱小圩和新渡姚坂丰山村,另有一部分迁居东至张溪;
琪公房良玾公支下现居潜山源谭镇东红村,另有一部分迁居卅铺和吕亭,一部分迁居青阳庙前,一部分现居双港镇朱大塘;
另有朱熹文公裔可代公后关童公支下,部分现居怀宁金拱镇双河组,以及桐城毕家仓,大部分居在双港镇朱塘埂;文七公支下现居桐城卅铺、吕亭和徐河村一带,其中世仪一房迁北京定居。
数百年来,另有迁居陕西、来安等各地的,寻访无果。改革开放以来,流居全国各地及其他国度的己不在少数。2016年七修谱虽只有四千余人入谱,依老谱推测,现人囗应不下万人。
七修谱记载:乾隆年间,正道公十三世孙先理公,为讨生活辗转到浙江严州府,娶妻生子,后人分别定居在金华府安地镇和武义县,渐与故地失去联系,音讯断绝二百余年!2015年缪山朱氏七修宗谱时,住在大山深处方麻车村的武余、武旭在网络上看到了相关信息,并于谱委永红取得了联系,于是千里寻亲,终于寻访到一世祖居地,并协助谱委会将安地镇和武义县的所有族人融入缪山朱氏七修宗谱,让失联几百年的宗亲回到了宗族的怀抱!如今,有不少前朝外迁宗亲仍处失联状态,有待相互积极寻访,以期早日归宗。
宗祠方面,清初,族人利用堂屋设了享堂,乾隆三十一年,正道公十二世孙绍韦公“见家祠厅堂向来规模狭隘,厅旁楼屋供佛,族人恐神祖不安,每于祭毕议更新之,数年不果。公独以一身肩其任,营材木,督公役,昼夜寒暑不輟,谓建祠以垂久远,修之必固,是以耗费愈大,用多不支,公则解襄以办,且不令人知,越三年乃成,公积劳成疚,于祠竣次年病逝。后人临祠,感公之辛劳,常不觉泪下。(宗谱文)”。咸丰十一年,族人合力对祠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时被征用作花炮厂,一九八七年发生事故,宗祠被炸毁!二0一五至二0一七年,由双港鸭子村永红、三义堂正权、朱老屋国顺、双港朱塘埂朱张应、金拱双河正青、潜山东红世权、潜山东畈林生、姥山村仁志领头,率领族人在老祠堂原址成功重建了缪山朱氏宗祠,并创建了朱熹国学馆,世界朱氏联合会时任主席朱耀群先生亲笔提写贺词,并赠送世界朱氏联合会会旗一面,安徽省统谱办朱传龙先生也率团参加了缪山朱氏宗祠(朱熹国学馆)的竣工庆典!一时声闻海内外。
缪山朱氏与朱氏其他各支一样,向来勤劳、拚搏,进取心极强!历代仁人达士频现。双港朱大塘埂的来璋公自小为人牧牛,却最终将儿子培养成部级官员;朱前屋的陈菊英女士自小以乞讨为生,经过重重磨难,终将儿子培养成了厅级官员;黄梅的朱小辉火场救人,自身严重烧伤,仍救出数人,感动军民,获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等多次探望慰问,获评特等功臣!众先贤在当地传为佳话。而今,本族有部、厅级官员数人,如福寿(原副部级)、荣生(正厅级)等;有顶端科学家,如永刚等;有商界俊才,如怀宁金拱振武、罗岭黄梅振兴振锋兄弟等。后生学子们也正在刻苦奋进,大有逐浪之势!
二、会宫朱氏支系
世系:介_禹一_师古_古僚_廷儁_昭元_惟则_纶_楫_大成_根_炅_琛_土覬_之江_鑰_垠_万四
介公十八世孙万四公,时为处士,由婺源长田徙桐罗塘州,现为安庆市迎江区老峰镇罗塘村,后因水患,迁居枞阳会宫,为会宫朱氏一世祖。万四公递传祖二、朝六、仕荣、子琴、景屏、起佐、志琥、兴镇、尚祥、应文。应文公是万四公十一世孙,生于万历丙申(1596)年,后回迁并定居在安庆市,现为老峰镇长山村朱祠组,已在此繁衍四百余年,族人大部分住此。乾隆丙辰(1736)年前后,万四公十六世孙、应文公六世孙先臣公迁居长丰乡柘林村,其后裔在此已生活十五世,现有后人近百人。另有万四公二十世孙来土、来彬、来才、来和、来麒诸公的后人迁居江心洲新洲乡的青龙村和南木村,近二百年来,繁衍到人字派,现有百余人;来全、来宾、来久、来先诸公后人迁居望江华阳及雷池雷港村;来胜、来根、来师、来恒诸公的后人迁居宜秀区白泽乡的饶板、月形、章圩等村;来全公长子世贵公后人再次迁到万四公始迁安庆的处女地罗塘村。
三、文渊堂朱氏支系
文渊堂朱氏为朱熹文公之后。文公递传塾、鑑、浚、林、栗、宽、宏、凯,凯公字思通,生于洪武二年(1369),为文渊堂朱氏迁怀一世祖,后人大多居住怀宁茶岭一带,
凯公十六世孙宗志公生六子,其中长子续旺公和四子续功公迁居安庆宜秀区白泽乡午公坝,现有二百余人。
另外有一支暂未接上宗谱,居江新洲,共六房,现约四十余人。
文渊堂字派:
①老派:思有伯文恩 尚儒朝希士 之庆自世叶 宗续启道昌
②续派:礼乐家声远 诗书祖泽长 辉名传后嗣 余德发贤良
敦信诚为本 雍容福正芳
四、育书堂朱氏飾公支系
大观区黄家巷这支朱氏为育书堂朱氏,来自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后巷镇西分祠,为朱熹文公嫡后。
育书堂朱氏世系:熹_埜_钜_淵_荣_飾
介公十七世孙飾,行大九、字彩之,生於宋嘉定申年七月,理宗朝授承侍郎, 因从福建建阳考亭书院,回徽州婺源扫墓,为金兵所阻,遂定住润州之云阳滥泥泓,是为西分祠始祖。妣譚氏,生子四,筬,简,策,範。飾公二十世孙持跃于公元一九五八年携妻杨瑞珍自上海杨浦区迁居安庆,已繁衍四代,现有近四十人。
字派是:
诗书世泽昌
忠孝家声远
五、白鹿堂朱家大圩朱氏支系
本支世系为:介_禹一_师古_古僚_廷儁_昭元_惟甫_振_绚_森_松_熹_埜_钜_洽_文贵_宗烈_英_龙_祐卿_崧_文世
文世公乃介公二十二世孙,为朱家大圩朱氏一世祖。文世公生子六:永玺、永立、永昌、永林、永政、永甫,永林公无传,其他五支分流情况如下:
永玺公后裔先迁怀邑,后分别迁住金拱、马窝子、江新洲,大部分后人迁住浙江开化;现住江新洲康宁村的二十余人为十八世裕盛公四子泰铭公后人。
文世公次子永立公长房迁住桐城双港朱家圩,二房住在安庆山口镇。
文世公三子永昌公后人现住居在大龙山桃源村张畈组,现有百余人生活在这里。
文世公四子永政公定居安庆枞阳门朱家坡,在此繁衍四五百年,因历史变迁,现空留朱家坡、朱家巷等遗迹在繁花市区,仅朱家巷就有六栋商居楼,其中有居户有租客,朱家巷原主人的后裔已难寻其踪。
文世公六子永甫公后裔迁桐东乡杨公庙和三桥。
朱大圩朱氏迁桐至今已六百五十余年,后裔派衍支繁,现正在进行宗谱八修,已入谱千余人。
字辈为:
文永远嘉兴 创勉学尚应
国正天心顺 克炉裕泰昌
万世传经古 光禄大名扬
新派:
蝉联辉甲第 玉振重宗邦
愿永玺公、永立公、永昌公、永政公、永甫公的后裔能取得联系,同族同心,源远流长!
六、沛国郡三槐堂朱氏支系
大观区海囗镇这支朱姓来自东至胜利镇,为文公朱熹谪裔,文公次子埜递传铨、溥、斌四、宪十、荣一,荣一公为介公十八世孙,生于明洪武年间,由鄱阳瓦屑坝迁居安徽东流八都维新乡小汊,今东至县胜利镇朱村,为东流沛国朱氏一世祖。荣一公为介公十八世孙,递传世臣、升俊、谦、瓘、冲美,冲美公为荣一公六世孙,为介公二十三世孙,冲美公次子世俊九世孙:家言、家礼、家金、家丰、家仁、家义、家礼(同名)、家智、家信等迁居怀宁县海囗乡朱家墩,现为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朱家墩。已在此繁衍六代,现有三百余人。
老字派为:
家国昌大 福寿源长
广开来学 道德贤良
新字派为:
廷天承运 世品有光
文章显达 科教兴帮
七、湸澋堂朱氏嗣清公、钧成公支系
嗣清公、钧成公乃文公朱熹二十三世裔。
熹公递传:在、铅、澋、莱、庆、佛、大有、思行、仕俊、以瓘、德义。德义公是澋公九世孙,于明嘉靖年间,与族兄希悦公(湸公九世孙)从徽州屏山迁至怀宁县洪铺镇冶塘村 (稀悦公迁至月山广村),兄弟二人开创湸澋堂,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开枝散叶,代代传承,后裔遍及全国各地。
德义公是怀宁冶塘《湸澋堂》一世祖,递传岩奇、富、文学、国祥、上议、有才、传芳、家锡、法龙、贤旺。贤旺公生有六子、五女,第三子名为嗣清。
嗣清公,字且涟,《湸澋堂》十二世裔,清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出生在怀宁冶塘,生有三子三女。
长子善仁,字道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怀宁冶塘迁居安庆市西门外海口洲,今为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皖怀队,生有四子三女,繁衍后人五十二人,今多数定居在安庆大观区皖怀队。其长子长孙之强生子承健,居住深圳。善仁公四子守良守岛戍边17年,转业至安庆师范大学,定居校园,其子之润,从事纪检工作。
次子善义,字道起。抗战时期迁居安庆莲花州(今安庆市望江县雷池乡双新村押茬组),生有两子四女,现繁衍后代59人,大多定居在雷池乡。长子长孙之林生有两子,长子成明,博士后,生命科学专家,现为中囯科技大学副研究员,他参与承担的核糖核酸核心物质研究课题,是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次子成磊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术成果卓著。人称两兄弟“紫阳世家,一门双杰”。
三子善行,字善礼,1952年在老家怀宁冶塘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官至副团职,1976年转业至安庆市,任安庆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定居在安庆市新义街,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房子已拆迁。生有一子三女,现有后人12人,散居合肥安庆两地。其孙之磊也较优秀。
德义公十二世孙钧成,乃文公第二十三代世孙,抗战时期从怀宁冶塘迁居安庆,住西门大新桥3号,生有两子:朱静、阳春,繁衍后代33人。原住房已拆迁,后人散居市内各地。钧成公曾孙成德,现为安庆市公安局大观分局辑毒大队警员。
另外,有才公八世孙守四及湸澋堂裔孙朱斌、朱云、中奇等也迁住安庆,现信息不详。
湸澋堂字派为:
皖怀冶塘五世派歌:
德义公迁始冶塘
岩奇克绍置田庄
荣华富贵恢先绪
文国人繁万代昌
重修宗谱世派歌:
上有传家法
贤嗣善守之
承先延世泽
盛才昱春贻
广训常怀祖
仁扬理学时
邦安开新纪
奕祀庆咸宜
八、朱家楼和乐堂朱氏
本支主体居地桐城,有部分今划归安庆宜秀区,故整体记录在这里。
朱家楼朱氏是古祐公长子春公之后。春,讳逢,字用邦,号阳明,乾符進士,庐州知州兼领軍事,迁休宁休首村,谱称休首村派始祖,配程氏,赠宜人,续配戴氏,生四子:仙、符、默、軻。仙公讳德直,号清溪,隨祖勦賊有功,恩赐宣议郎,配吴氏,生一子楥。楥公生询,询公讳性之,号首村,登第,授从事郎,赠朝议大夫,配戴氏,生三子令泽、令滔、令池。令滔递传承护、惟诠、効、効公生三子偕、仪、伸(伸公乃桐城缪山朱氏先人),仪公递传彥才、煥、权。权公讳圣兴,号默斋,魁举科甲,历仕广东惠州知府,配程氏夫人,生沂、汶、深,三子俱甲第,其孙錡、锡、鑑、钥、锁、铸、钺七人皆显耀。权公卒后,吏部左侍郎張得荣为其题像序贊,文林郎江迪題墓序,修职郎程乐政作序。汶公讳次衍,补太学以郊,恩授從事郎知司院,配吳氏,生钥和锁。钥公传清公,递傳隆公、陽公、菊公至端友公。端友公讳本怀,号万里,知州事,迁东邱莊,后裔称其为东邱宗祠一世祖,配程氏,继配失考,生三子曰庆一、文一、幸一。文一公次子祿讳彥清,祿公三子曰景三,景三長子真护讳孟善,生三子希美、希恭、希礼。希礼公生文玉、文興、文英。文興公讳启云,生子三:天德、天楊、天寄。天德公讳振雷,天寄公讳振宇,二公乃介公二十九世孙,被后人尊为迁桐一世祖。
天德、天寄公迁桐三百年后,后裔开始纂修支谱,先与休宁东丘朱氏统修过四次宗谱,时间分别是明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这四次修谱序言及世系尚存完整,但世纪记载过于简单、各支:各房传承字派不一,源流老谱也无明确记载字派。
《和乐堂》支谱首修是嘉庆九年(1804年),由诰授资政大夫、欽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任江苏廵扶的汪志伊撰写谱序,确立字辈是:
德应建昌
永振宗邦
家道兴起
四海名扬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修,由道光甲午科举人、山东曲阜县正堂左德泰撰写谱序,改立字辈:
永世惟谋道
承家在继贤
名扬思祖泽
代盛保先传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修,由后裔国学生朱惪写序,民國三十七年岁次戊子(1948)四修,由国民党陆軍裝甲兵十二師少將師長王澗璋题序,这两次续修均遵同治年间确立的字辈,二零一六年启动五修,现接近收绾。
据老谱记载,天寄公生六子,主要是三子岳公和五子现公的大部分后裔在老桐城的陶冲驿、新安渡、双港、罗岭、白泽、铁铜等乡镇形成几个聚集地,人口仅一千多人,按照纂修宗谱登记情况统计,建国以来,获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2人,学士学位40人。
天寄公的四个儿子洪、浇、鼎、禄以及天德公的后裔,很久以前便迁往外地,如陕西的云昔县、兴安府平利县等,江苏的江宁、六合、来安等,浙江的杭州、嵊州等;六安陈家港、舒城乌沙三里湾、潜山陀嶺官庄、怀宁马庙凉亭山口、江南楊家牌、贵池、东至、祁门、旌德、休宁等地,都曾有族人聚住。如今这些地方的宗亲,大多已经失联,只有部分登记在册。也有逃荒远迁或兵荒年代被虏的,都没有了音讯。
《和乐堂》朱氏宗祠旧址位于现在的宜秀区罗岭镇花园村朱家楼,原来隶属于老桐城县练潭镇山西舖保,练潭镇古时水陆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商贾云集,市面繁荣。
练潭镇因景得名,建镇历史悠久,始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当时桐城县设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练潭9镇。练潭位于菜子湖西畔,河湾有一巨石,奇伟峥嵘,形如卧龙昂首,名龙头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荡,形成深潭,澄净如练,“练潭”之名由此而生。每当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银海浮华,誉为“练潭秋月”,成了古时候桐城八景之一,曾载入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首部《桐城县志》。
天德公、天寄公兄弟两人,于明朝中期,自徽州休宁东丘来桐城练潭镇经商,讲诚信,守规矩,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盈貲捆載。其子孙爱练水之美,慕三峰之秀,遂于练潭之南,购买田地山川,筑楼屋,建围墙,修祠堂,族人绕祠集中居住,繁衍后裔,地方取名朱家楼。宗祠背倚三峰,面临練水,为五进砖木结构,宏伟壮观!可惜毁于一九五四年的大洪水!所遗材料,建成了练潭粮站仓库,继续造福乡梓,绵延祖德。
九、凉亭朱氏凤股
本支属怀宁凉亭朱氏凤股。怀宁凉亭朱氏一世祖为古祐公三子园公十四世孙福七公。始迁大龙山桃园村的为福七公十四世孙登泗。登泗公字绍鲁,生于康熙十年前后,配王氏,生子四:华栋、华辑、华椿、华桃,女四,长适程,次适姚,三适蒋,四适董,后人已在此繁衍 约350 年,主要聚居在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朱屋组。现有两百余人。
另外福七公二十二世孙朱训利的曾祖父迁居安庆前江口后又迁长风乡,现有三大房共百余人在此居住。
还有福七公二十世孙传喜公随父迁居江新洲,一百多年来,后人分居在康宁、永存、青龙第村,已传到章字辈,现有百余人。
凉亭朱氏字派:
文金崇木瑞
学士世期登
华国言三雅
传家训一经
豫章贻厚泽
皖上振鸿声
余庆承先绪
象贤启翼昆
十、杨桥雨坛响山朱氏支系
雨坛响山朱氏属沛国郡,笃叙堂。先世始于茶院介公,为古祐公四子林公后裔。世系为:介公递传禹一、师古、古祐、林、俞、纯、建二、仁秀、文金、佃、进、倩、芬、盛、细、德先、念、四二、贵一。贵一公为介公第二十世裔孙,因元代兵乱,由婺源迁到桐城雨坛(现为枞阳雨坛)。生子二,长应祖,次胜祖,应祖公传十世而无考,胜祖公生四子:敬、亮、海、社。海公传二世止,现在流传的都是敬、亮、社三公后裔。敬公子三:友忠,友泰,友春。友忠公子二端、礼。端公后裔亨贵公迁潜山周家湾,又迁河南骆驼店,举孝廉登进士第,名曰白门朱氏。可闻公后裔一部分迁孔城,具体人数不详。一部分仍在雨坛,已传至长字辈,有三十人左右。礼公子一止。友泰公子二皆止。友春公后裔迁潜山东乡.估计已传至敦字辈。亮公子四:友湛(止)友演,友通(止)。友淋(止)。友演公三子:尔、音、琴。尔公子二:长(止)次(止)。音公至十一世止。琴公子一:锡。锡公子四:權、樈、橓、枝。權公至十一世止。樈公子五:自观,自朋(止),自敏,自定(止)自卯(止)。自观公子三:国计(止)国年,国政。国年公女一。国政公后裔迁安庆市杨桥镇鹿山村,官兵村。已传至长字辈,人口四百左右。自敏公后裔迁到桐城松山松崖。已传至长字辈,人口一百五十左右。橓公子三:自贵,自强,自谦。自贵公传至十二世止。自强公后裔未从祖居地迁出,传至延字辈,现有五十人左右。自谦公后裔迁居五里潭,云天坂。枝公子五:自希,自魁(止),自语(止)自贤,自菊。自希公传十六世(止),自贤公传十六世(止)自菊公传十七世(止)。海公子二:友財止,友澄止。
社公迁居练潭,生子一:报,报公子二:星、鼎。星公子三:量,绣,茵。量公后裔迁怀林;绣公后裔一部分迁怀宁、马鞍山,马踏石虎形,怀宁县马庙镇合一社区东风组(即老谱中朱庄)最小的字辈是延字辈,现有二十人左右,其他不详。一部分迁桐城挂车山,挂车河老梅。最小的字辈已到长字辈。近二百人左右。茵公子臣公止。鼎公子三:魁公,玉公,光公。魁公后裔迁桐城,舒城。玉公子祥公,止。光公子三:芳公,祥公,相公皆止。
响山朱氏后裔子孙散处枞阳雨坛乡、枞阳黄圩、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怀宁、桐城市、潜山县、舒城、来安、河南、陕西等地。十六世祖志彦公补陕西商南典史,十七世祖兆兰提举卫陕西候补通判,十七世祖兆蓉,陕西候补典史。
雨坛响山朱氏家谱一修在徽州,文公再修,贵一公迁桐城遭元代兵乱譜牒缺失,自明至清康候公创修于崇贞十年,霞周公重修於雍正八年,斌臣公又重修於乾隆四十七年宗洛公四修於光绪二十九年。字辈是:
承先启后
嗣世延长
克勤敦素
乃德之光
承字辈为第十五世。
纵观古今,响山朱氏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介公第三十九世孙贵一公第二十世孙世同敬撰)
十一、惠迪堂朱氏支系
惠迪堂朱氏源自胡姓。周初,“满”被封于陈,谥胡公,世称胡公满,后人以谥号而胡姓。胡公三十一世孙瞻秦时为遷中大夫,其曾孙安在临邛设教于白鹤山,再五传至汉义勇将军鸣。再三传至昌邑令转淮州别驾颙,又五传生大都尉珍,珍子元兴为宁波令,元兴之孙徵除饶州判,徴之孙度补榮阳令,度之曾孙武为益州刺史,有惠政。再传而生忠四为湖口教授,其子朝家于鄱阳,称为瓦屑坝祖。朝子御为中书,御之孙昌官至太傅,昌子廉登进士第,廉八世孙击宋时为潜江令,击之弟肇为豫章刺史,自此经历宋、元两朝,十世裔孙都居在鄱阳,元至正末,贵一公率弟贵二度江至怀宁受泉,有朱公字隆享者见贵一公状貌魁伟,言行雅致,留而宝之,妻以女,朱公无嗣,贵一公感其恩义,以朱为氏,这就是易胡为朱的由来。
贵一公后人世住怀宁江镇朱家大宕,传三世至应海公,生五子,末子幼殇,长次三四子孙极番昌,析为四大房,除本境外,有迁居三桥坂、清河鲁家巷、钦化尧年、安庆大官区、江镇龙王嘴、望江赛口镇金堤、白塘湖朱家桥等地,号惠迪堂朱氏,族众数千人。宗谱已五修,字辈为:
贵妙应志子
永得木希嘉
梦九振国泰
昌大代增华
懋学能明道
崇善可传家
啟世贻谋厚
承先笃庆遐
十二、白鹿堂簪儿铺朱氏及朱曹氏
本支一世祖伯铭公于元末自豫章司迁怀,最终定居在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桃园村汪屋组。伯铭公生子晟,晟生子四:孔晹、贤、和、拱晹,贤公、和公无传,孔暘公和拱暘公后人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伯铭公卒葬簪儿铺。
后有一支迁居迎江区前江口,这一支是孔暘公后裔。前江口这一块约百余人,崇字派已出生。
宗祠始建于雍正三年,嘉庆二年重修,又于嘉庆十三年再修复了一次,当时,身为太学生、修职郎的十二世孙大观还作了《重修宗祠寢楼记》,祠堂坐落在安庆西门,柴家巷上首,面西南。
本支字派为(自九世):
修治宗大道,
家世应廷延,
启受维崇本,
新光祚永传
新字派为:
德沛承先绪,
诗书玉後坤,
富贵荣华久
庆祝万年长
现已传致崇字派,有三百人。
白鹿堂簪儿铺朱氏一世祖公为伯铭公,一世祖婆为曹孺人,本支的大部分后世子孙约定,居在大龙山原籍的后裔,都以朱为姓,无论哪一世裔孙,远迁外地后,在世时依一世祖婆曹孺人姓曹,在族谱上或世逝后的碑文上仍以朱为姓。
伯铭公十五世裔世全公之长子名应林,应林公外迁到白泽乡五公坝,其孙辈有六,延和无出,延苗、延周、延清、延证、延明五公至今已繁衍三代,现共有百余人,称为五大房,聚居在安庆宜秀区白泽乡石塘村五公坝。为不忘根本,应林公的后人在世时姓曹,过世后以朱姓入谱(墓),依白鹿堂簪儿铺朱氏字派起名。世称朱曹氏。传为佳话!
十三、安凤敦本堂朱氏支系
海囗镇这支朱氏来自枞阳安凤,一世祖诚一公先人居徽之婺源,迁建溪又迁江西饶州鄱阳,因宋末兵戈满地,府君举家避乱至皖桐竹子湖,爱其山川秀丽,遂于沙港河择地定居。是为迁桐始祖。诚一公递传朝一、贤一、云二、华三、荣山、元、贯。贯公递传印、浒、桥、火、时厚、希是、之太、士华、孝克、友堂、传兴、家栋、远发、诗福,诗福生于一八八九年,取曹氏。
据传,本支与会宫朱氏同源,当时,有夫妻二人带领几个儿子来到安凤,为了生存,丈夫带了几个儿子住畈区定居,其后裔便称作公朱;妻子带着另一部分在山区定居,其后裔便称作母朱。贯公这一支就是母朱,会宫那一支称作公朱(待考)。
十九世纪初,贯公十五世孙诗福公迁居海口双河小朱庄,还有族人迁居舒城小天。安凤朱氏自十七世开始使用字派,字派为:
孝友传家远
诗书泽阴长
芳型千万祀
兰桂绍雲香
祠堂曾建在枞阳安凤,已近朽毁。
十四、枞阳浮山女儿桥朱氏支系
安庆市迎宾西路的经开区,分别在久华小区和瓜园小区住着一支朱姓,有四百余人。他们说祖上是从桐城迁到这里的,先住九华岭,前些年因拆迁便居在这两个小区,经考证,为枞阳浮山女儿桥朱氏,
字派为:
有才真可用
盛代重贤良
忠孝传家远
诗书泽世长
因该支未见宗谱 ,现将青阳朱锦铭宗亲的寻亲日记整理后录在这里,可供参考:
许久以来,因战乱和贫穷而流落江南青阳的朱氏部份后裔,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回江北老家看看,拜谒宗祠。经联络,2020年9月6日,乔木乡官塘村朱木林、朱代银,乔木乡塔山村朱前进,木镇镇武圣村朱代清,朱锦铭、朱锦华、朱代银,木镇镇黄山村朱忠民、朱忠峰,丁桥镇泉庄村朱道平、朱义平,一行十一人,前往枞阳寻根问祖,完成夙愿。
在朱代清的引领下,来到朱代林家。他家前面是个大塘,大塘边有一片树林,那儿就是朱胜华、朱胜才祖上屋基场,据说两家房屋相连,门前(南)朝塘,背靠青山。经查证,朱柏才及侄儿朱毛丫老家也在此地,朱福喜、朱光辉老家是否在此,没有老人在世,无法考证。朱代发老家据说在该县钱桥镇,因没有可查线索,只能再议再巡,甚是遗憾。
此行首要的是想找到朱氏宗祠。根据朱超胜提供的信息,我们驱车会宫镇会宫村,在朱家祠堂组,找到会里朱氏祠堂。该祠堂首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址就座落于枞阳县会宫镇会宫村朱家祠堂组,现址向北移约200米,于2013年建成,为三进式仿古建筑,该祠翘首西南,巍峩壮观,门前一对石狮威武雄壮,室内一只警世大钟常呜。广场松柏环绕,四季常青。半圆形池塘像一轮明月深嵌其中,熠熠发光。祠堂是祖先灵魂的栖息地,是全体族人精神家园。每年清明、冬至,朱氏族人都要举行大型祭祖活动,以缅怀先人。
宗祠还有个朱光潜美学研究会。朱光潜乃会里朱氏二十世孙,是享誉海内外的美学大师。祠堂管理人介绍,朱氏这脉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后裔。
据传,江北有朱公祠和朱母祠,会里朱氏宗祠是助祠,众说不一。我们青阳这朱姓人家又归属哪祠?有人说会宫镇安风村有个朱母祠堂,于是我们又驱车前往。在村妇女主任,也是朱氏后人的帮助下,找到当地老者,领我们察看了村里的一个小祠堂。该祠堂有三进,北边一进县房管局早年拆除,剩下两进已破烂不堪,频临倒塌,紧靠祠堂南边建有三间二层楼房,是原安风村村委会。当地人说这是朱公祠堂,又有人说这是朱母祠堂,无以为证,而且所述辈份,与我们不同。
大家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找到朱氏家谱,有人提议到朱公村看看,于是又找到朱公村,村委会干部帮我们从电脑上查找朱姓户籍,发现该村只有26个朱姓居民,且大多数是外迁过来的,查找信息又断了。
这时朱忠峰又提供了一个信息,在枞阳县和桐城市交界处,有一个麒麟镇,那里有一个镇村干部叫朱代玉,于是我们开车到麒麟镇,经镇干部介绍,该镇梅花村支书叫朱代玉,镇干部热心的电话联系上该支书,在麒麟生态农庄,我们见到了朱支书,向他说明来意并询问家谱之事,朱支书说我们辈份相同,应当是一家,支书老大拿出两本家谱,上面有朱家先人的画像以及先人埋葬地点。隔壁一朱姓代字辈老者也拿来两本家谱,上面记载了朱姓二十个字的辈份,内容更详细,更全面,我们如获至宝,朱锦华、朱忠民将家谱和朱支书墙上的祖宗牌位,都进行了拍照。
在枞阳,我们还亲自见证了朱氏孝道文化传统,每家堂屋上方中央,都供奉着祖宗牌位,牌位左方悬挂着仙逝长辈照片,辈份小的,挂在左下边。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我支只有十个辈份,这才知道有二十个辈份,分别是:有才真可用,盛代重贤良,忠孝传家远,诗书世泽长。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家谱、知道了字辈、看到了祠堂。
事后和安风村妇女主任,也是朱家后人闲聊,她讲她们村三分之一是朱姓,安风村有个自然村庄名字叫朱家祖,那里有祠堂,早已成断壁残垣了,祠堂附近一人还有家谱。可惜那天没有听到这个消息,听我们老人说我们家祠堂就在朱家祖!只能等下次去了。但她的辈份和我们的不一样,她们这族的辈份是:孝有传家远,斯书泽英长,芳行千万继,兰桂绍云香。她们前十个辈份和我们后面十个辈份相近。她爸爸讲她是行字辈,是二十八世。我们和她这个祠堂一脉,究竟哪个地方讹了,也只能等下次再考证了。希望下次能够了解更多。
图注:
(1)、万四公是介公十八世孙,为会宫朱氏一世祖;
(2)、凯公是介公二十世孙,为文渊堂朱氏一世祖;
(3)饰公是介公十七世孙,为育书堂朱氏丹阳后巷镇西分祠一世祖;
(4)、文世公是介公二十二世孙,白鹿堂朱家大圩朱氏一世祖;
(5)、荣一公是介公十八世孙,沛国郡三槐怀堂朱氏一世祖;
(6)希悦公、(8)德义公,为介公二十三世孙,同为湸澋堂朱氏一世祖;
(7)积公、(10)正道公是介公二十世孙,同为缪山朱氏一世祖;
(9)、天德、天寄二公,同胞兄弟,介公三十世孙,同为朱家楼和乐堂朱氏一世祖;
(11)、福七公是介公十八世孙,凉亭朱氏一世祖;
(12)、贵一公是介公二十世孙,为雨坛响山朱氏一世祖。
另外,簪儿铺朱氏、惠迪堂朱氏、安凤敦本堂朱氏、浮山女儿桥朱氏,因世系原因,暂未列入此图。
日记二则:
2021年11月22日 晴 朱永红
昨天,根据振年、河清宗亲提供的,在大龙山上曾看到很到朱姓墓碑的线索,独自开车奔赴大龙山,结果,好象被人引导着一样。第一次下车问询的地方就是桃园村,遇到的第一个人是朱家媳妇洪月霞,交谈之后,发现她对朱氏信息很了解,说这就是朱屋,存在很久很久了,带我到了有宗谱的大潘家,从谱上了解到,原来这是凉亭朱氏凤股的发源地!在谱上根据葬地追索、分析先人何时迁居这里时,月霞女士对古怪的地名都能说出位置,最终将先人迁来时间定到了康熙年代,用她的话说,朱家知识及当地老地址,她比一般朱家男人懂得的都多,因为她与人交流时,热衷记住这些。钦佩这位中年朱家媳妇!
看得出,大潘宗亲非常细心和孝顺,宗谱保存得很好,中午将几乎失去意识的老父亲,用车推到阳光下,每喂一囗饭几乎都要叫醒老父亲一次,非常不容易!我从内心向大潘宗亲表示深深的敬意!
搜集完凤股信息后,月霞女士告诉我离这不远还有一个朱圩队,是另外一支朱姓,我请她陪我去一下,她爽快的答应了,开车只几分钟,就来到汪屋廷来老人家,宗谱已很老旧,我非常小心、珍惜的查阅了一下,发现我已见过该谱的复印件,那是在安庆潜江囗调研时,从住在龙飞凤舞小区的朱群宗亲那里发现的,但当时并未了解到桃园情况,只谈到祖先来自怀宁,祠堂地址也未弄清楚,现在终于清楚的了解了这一支,了解了这支就是老安庆原居民,祠堂曾在安庆西门柴家巷上首。
为宗亲完整的办完一件事,内心是很欣慰的,虽然有些累,虽然自掏油费,虽然还要回去整理。但也希望宗亲们能象朱家媳妇月霞那样,能理解、参与和热心配合我们的无私奉献!希望我们的热情不被冷漠浇灭......
2021年11月28日 晴 朱永红
人,大慨都是亲水的,我也不例外。
小时侯就听说长江中间有个由沙尘堆积成的小岛,觉得很神奇,当然,那时连长江都沒见过,只是对老人说的“江里无风三尺浪”有无限的想象。后来,因工作和生计,一直未能实现到沙洲走一走的愿望,今年初在江堤上路过,看到江心之洲仍有些向往和遐想。
前不久,听说江心洲上居有朱姓宗亲,我有责任去搜集资料,打算亲自去一趟,前天,潜山的红福主任提议与我一齐去一趟,我便一口答应了。
2021年11月27日上午,我与红福驱车经轮渡终于登上了江心之岛——新洲,长长的圩堤、平坦的农田和田间幼树,民居散布其中,间或有聚居点,绿树掩映。农民点缀田间,时而鸡犬相闻,似有世外桃园之意!
因我对新州一点都不了解,来之前也作了些功课,知道了新洲乡政府旁有位卖熟鸭的姓朱,也不知其电话,但既知其位置,认为找到他应该不难,便导航乡政府,显示有八公里,可见沙洲面积不小!沿途走到第三个村落时,我似乎心动了一下,便停车询问,村民说,那排房子后面叫朱家墩,有姓朱的,喜出望外!进村寻找,联系上了朱正学宗亲,二十分钟电话,知其为会宫朱氏,曾祖父辈迁到这里已近两百年,已繁衍六代,现有几十人。
采集完毕后,再依导航去找卖熟鸭的,走到一处似街非街由平常房屋组成的丁字路口,有几个人在走动,叫红福下去寻问一下要找的人的位置,红福下车找就近的一位问了一下,兴奋的叫道:“永红会长,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我们不惊奇找到了他,而惊奇于下车问的第一位路人竟是目标人物!事后,红福与我谈论这种奇遇时,我告诉他,我在寻亲时常有这种经历,冥冥之中似有神助。
顺久宗亲很热情,也很热心,通过他,我了解到他这一支为凉亭朱氏,应在雅字辈迁到新洲,至今已历六代,分布在康宁村、永存村、青龙村,现有近百人。还通过他提供的信息,联系上了朱昌宏宗亲,通过电话采集,了解到昌宏宗亲这支为双港朱大圩朱氏,爷爷辈迁到这里,已历五代,已有几十人。然后,顺久宗亲再三思索,认为定居新洲的朱姓只有这三支。
中午,顺九宗亲热情招待了我们,重点品尝了他的鸭子,鲜、香味美,有嚼劲,饭罢,我和红福各买了一只,不顾顺九阻止,强行付了款。算是满载而归吧,不虚此行!
感谢以下宗亲提供信息:
振年 永祥 正才 正学 昌勇
海康 万里 泽高 守良 腊佩
启顺 世同 朱群 海东 和清
传武 顺久 昌宏 盛和
采集、汇编、图文: 永红、守良、红福
宗亲们若发现错误和遗漏,请及时提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