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轨先生碑记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6/20|浏览量:1460

朱仁轨,字德容,唐代永城人,是朱敬则的哥哥。终生未仕,隐居养亲,死后人私谥孝友先生。

一、重建后周孝友先生朱仁轨碑记

   元永城令张思立撰

昔张仲孝友,君陈令德,闵子骞之化家门,姜伯侯之称兄弟。清风不坠,盛德在民。谁其嗣之,先生是矣。先生讳轨字德容,沛国郡人也。汉大司马、新息侯之后,司隶校尉禹之十二代孙。赫矣,朱襄声震葛天之上。贤哉,朱虎名传大舜之朝。源广流长,仁深庆远。故有应图佐汉聚众攻秦,八俊齐行,四友同聚,异方解印。惮翁叔之威,齐郡移风。承子元之教。岂止夺货请剑震动当时,保死藏亡名盖天下而已。曾祖讳建,事亲以孝闻。居丧哀毁,结庐墓侧,负土成坟,昼哭而百鸟齐鸣,夜寝而群兽围卫。若是者累年。周宣帝闻之,大象元年,表其门闾,拜太子洗马。大隋弋阳郡侯祖讳昌宁,母患思瓜。时方四月,乃于瓜田中大哭,声举而瓜熟。母食之患愈。郡邑以闻,开皇十三年,勅下旌表。父讳操,堂上开府。先生器质混成,浩然自远,言必忠信,行必诚笃。未见喜愠之容,不闻得失之变,蒸蒸色养,志在安亲,朝夕只惧,恪勤其事。父母有疾,伏侍床前,汤药必亲尝,未尝解带。及苴绖在身,哀毁柴立,其后遂不衣锦帛,不茹荤辛。加以非道不言,非礼勿履。尝诲子弟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安以小事取怨于民邪!然不加察以自明,不矜名以取,则以仁恕为己任,以博施为己能,故得清劭驰名芳蔼垂裕,闻高名者似长风之偃草接馀,论者等悬泉之洗心,虽王睿之广路,管宁之止讼,伍尚之功行,无以过也。仁寿二年,有赤乌白鹊栖其庭树。议者以为至孝之所致。于时河南道观察使赵承恩闻名而悦之,乃奏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五代共居,百口同炊,阖庭雍睦,少长无违。帝用嘉之。旌厥闾里。方将保孝亲之益等,成福善之遐皊曾不慗遗奄然长往。春秋七十有五,圣历二年二月六日终于私第。呜呼哀哉!时州县各遣吊祭,远者望奠而哭,近者至墓而哀。从古以来未之有也。有四子:景上柱国、曰晕、杲、徵等,竝克负余庆不忝家声。弟玘珉著作郎,敬则等哀独行之悖悖念花萼之靽靽,痛连体之中绝,叹同生之不归。后有成均监太原郭山怿,太子谕德琅琊王绍宗,太子中允高元思,平原员半千,著作郎魏征、张玄简,张讷之,右史拾遗张立悦,司礼博士清河房元阳等相与谋曰:没而不朽者盛事也,累行易名者高誉也,况德容因彼孝慈生兹友悌,惕厉君子,式为仪刑。岂而没而不称者哉,传曰善事父母为孝,善睦兄弟为友,乃谥为孝友先生,且以感激将来旌劝后进,庶天经地义,焕然储休,显亲扬名,森乎在耳。乃共刻石记铭以光休烈。铭曰:道尚纯孝,行贵能仁,显允君子,于此立身,高不绝俗,隐不违亲,孝友兄弟,比协其邻。其二曰:水盈而流,德克而显,同声慕义,异类钦羡,动之斯来,应之称远,匪爵匪禄,荣名不浅。其三曰:赤乌戾止,来集我庭,孝友而应,神不虚行,使臣献状,帝乃加旌,表厥闾里,树之风声。其四曰:万化同归,六龙不息,天乎与善,福乎罔忒,砀山之南,睢水之北,铭之玄垅,垂之无极。

永城朱艳召抄于《永城县志》

二、读《重建后周孝友先生朱仁轨碑记》札记

《重建后周孝友先生朱仁轨碑记》一文见于《永城志下》,乃元永城县令张思立撰写。

文中首先列举历史上一些孝行昭著,德业显赫,包括朱姓者在内的一些名人。接着叙述朱仁轨一门三代,即其曾祖朱建、祖父朱昌宁的感人孝行,特别是仁轨公的孝行与道德修养,更是远近闻名,令人景仰。故仁轨公逝世后,当朝名臣会议,公谥仁轨公为“孝友先生”,并勒石铭碑以纪之。孝友先生朱仁轨及其弟唐宰相朱敬则是继肇姓祖朱秺和第一个有世系可考的始祖朱浮之后的两个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现在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的华人朱氏大都尊奉他们为祖,称沛国堂。

仁轨公是何时人?很多人知道“唐孝友先生”之称,当然应是唐朝人。但还有不同说法。一说是隋朝人;二说是被隋灭掉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时人;三就是本文即《重建后周孝友先生朱仁轨碑记》中又把朱仁轨标为“后周”人。仁轨到底是何时人?读此碑文即《重建后周孝友先生朱仁轨碑记》,对我们理清仁轨的籍贯,家世及其生平具有重大意义。

按碑文所述内容:

一、仁轨公,字德容,沛国郡人:按《新唐书》及各种典籍皆记有原立国山东的邾被楚灭后,子孙去邑为朱,世居沛国相县。族裔蕃昌。秦汉至南北朝相邑一直为泗水郡、沛郡、沛国之首府。朱氏沛国堂因之产生。至北齐废沛郡,相县南部划归符离县,北部包括相邑划归彭城郡萧县(时名承高县不久改回萧县名),原属萧县之大回村(朱氏家族林墓所在地)划归新建之永城县。故隋及之前的北周时的朱建,隋代的朱昌宁,甚至唐代的朱仁轨,萧县志书及萧县乡贤碑基于历史原因仍把他们列为萧县人。实则沛国即以萧县为中心的一带地区。而此碑文定仁轨公为“沛国郡人”,是依历史旧称。

二、“汉大司马、新息侯之后,司隶校尉禹之十二代孙。”汉大司马、新息即朱浮,史载乃“沛国萧人”。据考证朱禹应为浮公之五代孙。而仁轨公为禹公之十二代孙有误,应为“二十二代孙”。

三、仁轨公之曾祖朱建:周宣帝大象元年(约公元579年)表其门闾,拜太子洗马。

四、仁轨公之祖朱昌宁,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敕下旌表。

五、仁轨公之父朱操,上开府。

六、仁轨公于圣历二年二月六日终,春秋75。

按唐代“圣历”是武则天为帝的年号之一。圣历二年应为公元699年。终年75岁,上推75年,则仁轨公应生于公元624年,时为唐高祖武德7年。仁轨公有三个弟弟,四弟朱敬则生于635年,小于仁轨公11岁。故文中所记仁轨公的生活年代是符合事实的,可信的。

再如仁轨公逝世后,参予会议公谥仁轨公为“孝友先生”的九位大臣,如郭山怿、员半千等皆为唐朝名臣,所以读此碑文后可以确定。仁轨公完全生活在盛唐时代,他的籍贯、家世、生平,特别是他的生卒年代,都清清楚楚。所以称之为唐“孝友先生”是完全正确的。

但《重建后周孝友先生朱仁轨碑记》一文尚有误记之处,应予指出、说明。主要是文中的“仁寿二年有赤乌白鹊栖其庭树,议者以为至孝之所致·····帝用嘉之,旌厥闾里”。按“仁寿”为隋文帝年号,仁寿二年为公元602年,距其祖父朱昌宁的“敕下旌表”仅有九年,当时仁轨尚未降生。此处旌表的应是其祖或父,不可能是仁轨公。故此句应有误。

还有此碑文的标题中之“后周”,应为“北周”,即南北朝时代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名,它仅存在25年就被隋朝取代。北周应为仁轨公之高祖朱建为太子洗马的时代。后周乃五代时郭威灭后汉建周史称后周。后周距北周约370年,两者应予区别。

以上各点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学者及宗亲们指正。

朱汉民

2018年5月19日

三、明代朱仁轨墓碑重现记

2011年新年伊始,河南永城大回村附近宗亲电话告知:在宰相林附近的大田里发现朱仁轨的墓碑。我们萧县朱氏两会立即派人驱车前往。在当地知情人的引导下,踏过二百多米的麦田,在早已废弃的一个机井边上,果然有两段残碑:一个是碑额,一个是石碑残段。据说另一残段,早已掉入井里,很难拉出来了。又说此碑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摧倒砸断后拉到此地当作机井的出水槽石用。估计该碑厚度约70多厘米,高约二米八左右。经过辨认,这正是朱仁轨公的墓碑残段我们当即擦拭清理,并由朱安领将可辨认之字句逐一恭抄如下:

“重建孝友朱先生墓碑记……

先生讳仁轨,字德容,永城人……先生而弥著。

自周至隋唐……虽樵牧竖子遇者皆知敬……

姑苏朱君希颜……蔡之乱五世祖荣避地自……

嗣我明本支愈蕃则有若宪副公之发……所载只认高祖为睢阳人而不……景贤奉敕恤刑河南初入永城乃考邑乘诵墓……简命方殷乃遍莅郡邑理冤仰别幽滞……

之门石亲题其额曰:唐孝友朱先生……先生吾乡之善士也。司寇江表……帝命优

恤我一方实天启祖孙之奇遇……以族祀幽认……南北异地而一。

铭曰:赤乌不……

嘉靖四十一年岁次壬戍冬十……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奉

敕河南审录 裔孙姑苏朱景贤

文林郎永城县知县李元芳同建


从以上不完全的碑文中可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奉敕河南审录姑苏朱景贤因公到永城在县志中得知先祖朱仁轨之墓就在回村。于是在文林郎永城县知县李元芳的陪同下前去拜祭。为纪念先祖乃立碑铭文,即此碑也。

朱景贤的先祖朱贯乃仁轨公裔孙,迁居睢阳,北宋时官任兵部郎中,为著名的“睢阳五老”之一,朱贯的五世孙朱子荣因金兵南侵而南下,六世朱大有迁吴,文中之朱希颜(1133-1200)应为七世。九世朱德润为元代大画家。朱景贤为15世,即仁轨公裔孙朱贯的第十五代孙。

史载仁轨公为沛国人,是沛国萧人朱浮的裔孙,沛国即以萧县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我萧县朱氏是仁轨公的裔孙,奉他为一世祖,历代传承有序至今已有50个世代了。萧县朱氏尊崇仁轨公,对仁轨公的碑铭有特殊的感情,对仁轨公墓林和碑铭的毁坏,深感痛惜。我们认为如再将仅剩下的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残碑弃之田野而不顾,不久必将湮灭无闻而悔之晚矣!考虑到茴村附近朱姓人少难以保护,故萧县朱氏两会主要领导当即议定,立即派专车将两块断碑装运至萧县朱氏祖庙思源厅内供奉,祖庙在2016年拆迁后,朱功举又派专人看护,最近又同朱安清、朱海良、朱安领等人专车运至朱氏源头之地的相山庙村朱氏思源亭院内供奉。现两段祖碑完好,堪以告慰朱氏族人矣!

朱汉民 朱功举

2019年6月1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