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及变革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10/31|浏览量:458
一、地方志工作者在新时期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一)记录历史是根本使命
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地方各项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各项政策的实施进程及结果,反映地方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彰显规律,体现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让今人有所依凭、后人有所借鉴。
(二)承载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反映文化活动、文物遗迹、民间风俗事项、碑文资料、家族谱碟等内容;记述中医药养生、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地方曲艺、功夫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雷·罗森说:“我们的经济将向何处发展?什么能够带动我们前进?——那就是文化。”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志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能够通过语言、饮食、器物、礼仪、风俗、制度、法律、艺术等细节的记述,或显或隐的透露出价值取向,地方志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与途径,必定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直面世界经济与文化大融合带来的冲击。
(四)为“一带一路”及世界文化大融合服务
历史上,地方志一直承担着为政治统一服务的任务。君王施政之前,总要有大臣将各地方志汇集上交,襄助帝王完成一统大业。在各国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时期,记载着各地风物的地方志无疑是一张内容厚重的名片,更是文化符号的传递。并可以尝试通过方志论坛的方式,促进与各国间文化的融合。
二、地方志作者者应有的文化自信
(一)历史的皈依感
“中国的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1]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澳门地方历史的志书,是《澳门纪略》,出版于清朝乾隆年间,“清代治台不过200余年,仅《台湾府志》就编修了6部,平均30多年一修”[2]。香港回归的几年后就动议编修地方志。地方志真正发挥了聚拢人心,激发家国情感的作用,可谓“明主权、彰治政、昭鉴诫、教来者,其传世资政之功可谓大矣”[3]。远、近代大量的文化产品都不自觉地带有史志气息。沈从文、萧红、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被称为方志体小说,并广泛受到赞誉。许多文化工作者都在地方志构筑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皈依感,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中正的内在
秉笔直书的内在精神诉求,使得地方志的历代编纂者们保持较为中正的笔触,从而使其以不偏不倚的姿态,被所有的争端方所共同接受,这也是地方志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三)兼收并蓄的格局
地方志兼具自然、人文、文化、经济、生活、政治等重要质素,涵盖仕、农、工、商百业,横分门类、纵述史实,实现空间与时间的经纬交织,内容广博。
(四)以中华文化的普世情怀为底蕴
儒家仁学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的“天下观”,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同时又有“先礼后兵”①的劝诫。《孟子·离娄上》)《大学》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定国安邦到个人修为,在中国文化典籍中都有系统的、取之不尽的宝藏。
三、地方志工作将要面临的八项变革
(一)传播途径,从单一到发散
地方志书以大部头、厚重感的传统方式示人,资料齐全、体例完备,但因携带不便,多数在官方、科研及历史研究者、业界流通,在民间稍受限制,并不是普通大众的读物,传统意义上的志书走的是高端路线,距离畅销于民间的各类报刊有一定的距离。相对于正统的志书,其资料二次研发的读本拥有大批的读者。有的方志内容被制成了专题电视节目、旧闻题材、电视剧,也有的在网上流传,传播途径有了全面改观。在全世界范围看,facebook、Twitter等数字媒介广泛流行,但人们对可信性、直观性要求的认知习惯,纸介质还有较广阔的空间。只是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制约,尤其是年鉴,经过数年的艰苦工作,社会认知度有所提高,方志馆查阅量、年鉴发行量有所增加,但要实现资政、教化的作用,还需更换思维,全面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并善于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地方志框架与运营模式。
(二)立足长远,重新确定读者群
官修官用,以我为中心的单向模式将被突破,视角调整至民间,方志产品走进校园,真正做到以文感人,以情化人。增加人文内容比例,提高编纂水平,注重语言的准确运用,做到史实跌宕起伏,事件全面具体,人物百花竞放。
(三)拓宽工作领域
广度上的拓宽是开展地方志资源开发,多出方志精品;开展资料长编工作,抢救与保存资料。纵深上的拓展是开展乡镇、村级志鉴工作。桦甸自2006年完成二轮修志后,选择志鉴工作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做试点,开展村志、村史编纂工作;2013年资料长编工作启动后,又展开系列培训,试点村不但完成二轮村志编纂还建立了年鉴工作机制。
(四)实现方志工作的社会化
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优秀的方志产品出版,与影视剧、媒体等文化走出去工程结合,讲好自己的故事,传播好自己的声音;与旅游部门合作,增加地方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内容上,把崇高的情操寓于平实的故事当中,《史记》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故事中既有王侯将相,又有刺客游侠,既有忠孝节义,又有奸盗佞谗,既有现实写真,又有思想升华。用这样的视角衡量,值得开掘的范围确实无限广阔。
(五)资料获取渠道多样化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行业的出现与兴衰是地方志的资料源泉,在资料渠道上提倡多样化,基层撰稿单位资料为基,编辑与组稿人员采访资料为辅,鼓励资料采集工作的社会化。克服人员、时间等限制,有些资料可采取向社会购买与合作的方式进行。以吉林省桦甸市为例,家政服务、快递业、美容美发业在年鉴中一直缺位,编辑人员多次与市场监督管理局、邮政局、妇联等部门沟通只采集到了3个数字,距编纂要求相去甚远,大量的资料需要实地走访完成,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期待资料采集方式的创新。
(六)编纂与弘道兼顾
伴随“一带一路”而来的,是世界性的文化大融合,如何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化解来自各方的文化碰撞,争取诸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已作为一项工程被摆到首要位置。地方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有计划地做好工程设计与构建。“文学也显示出它的爆破力,只不过它释放的爆破力要延迟一些,可以说是在慢镜头里发生并改变世界的。”②从工具这个角度理解,文字的力量产生模式应是一致的。佛教的传播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从阿育王到公元前1世纪中期,200余年时间里,僧侣的足迹遍布西亚、中亚、东南亚,并不像西方的诸多宗教那样通过战争,而是通过更为平和的方式广泛传播。方志与方志人所承担的角色应是弘道者、代言人。
(七)从“存史”到服务
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地方志产品,并形成品牌。借鉴美国《老农夫年鉴》“新鲜、实用、有趣”的内容定位。美国创刊一百余年的《老农夫年鉴》由一本农业科学性质的专业历书,转变成面向广泛大众的科普性读物。“刊物基本定位的转变和确立,奠定了《老农夫年鉴》如今的样貌”[4]。占星术、户外、宠物、天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受众,年销售量达400万册。贴近大众与民生疾苦,才能起到在工作、生活上服务,在精神上引领的作用。
(八)依法治志
经历法制到法治的过渡,制订、修订、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与地方法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坚持“一纳入、八到位③”“六位一体”④的工作机制入手,全面规划、规范方志工作,直至方志工作变成社会的内在需求,实现不治而“志”。
参考文献:
[1]刘蜀永.编修《香港地方志》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中国地方志,2004(6):4.
[2][3]卢美松.从台湾地方志编修看国家主权行使[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1:1526、1531.
[4]刘书峰.简析美国《老农夫年鉴》的内容特色[J].中国地方志,2015(10):52.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②君特·格拉斯:《未完待续》(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节选),载《散文》,2012年第12期,第4页。
③《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第五条。
④《吉林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第一条。
(作者:于丽娟,吉林省桦甸市档案局方志科)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