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固始县朱氏源流概述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2/09|浏览量:2525

合河朱氏祠堂_20191106095012.jpg

一、源流略考 

固始朱氏乃古帝颛顼高阳氏后裔,陆终之子晏安佑舜食邑于曹因姓曹。周武王克商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附庸鲁国,从国为氏因得邾姓。春秋时为楚所并,子孙去邑为朱,世居沛国相县。至唐代十国出现了永城朱氏,其开基始祖为朱贤正,官至金吾卫上将军;第二世为朱学礼;第三世为朱日泰。朱日泰有4个儿子,长子朱玉渊由进士第官任四川监察御史,居河南毫州,其后裔分迁漳潭、蓝田港、沪沙、岳州、桐坪、车坝、坪头、南渡、石湖、龙须、宁川以及楚通山等地。四兄弟中数朱仁轨、朱敬则兄弟最为显赫。传自唐朝臣相朱敬则为一百零七世。敬则,字少连(635一709)居毫州,唐显庆年间官谏议大夫,武后执位时晋银青光禄大夫,居相位。在朝为相时因他本人性情直爽,执政清廉公正,不为斜恶所用而被招贬罚。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而名世。

周武国末期,朝纲混乱,皇帝昏庸无道,敬则公因未能顺应朝中纂权之求而被扣上“犯政”之罪,于706年遭贬回乡。后因怕当朝讦臣报复并波及到儿孙和家族,便率其儿子朱光顺(长子)、次子朱光迪(为灵州别驾)等儿孙们,分批各带其家族向南迁移至光州固始。初居于淮河朱皋里,为了行善济民,他们还在此地还修建了寺庙祭拜天地神灵,保其一方民众的安宁(此地被后人称之为朱皋大寺)。因时局及环境的发展,数年后他们族群大部分又逐渐迁往中部(县城)及南山黄岭 (现平阳山)一带居住,人称“朱家寨”。

朱敬则被固始朱氏尊称为始祖。历经百年年发展,前后一个由隐居的低谷期转至为人旺才出的朱氏旺族实为不易。当时有敬则公玄孙朱熏熙(840年?)在此任职光州军事参事管辖固始之时,在蓼城老城城南新城(即现城内)中心筹建了“朱家宅院”,建筑风格及为少见,系五进直古式天井大院(据传,当时是专为分“老五门”而建)。院内有大、小房屋百余间,总建筑面积约万余平方米,(见《朱花门褛之谜》)。随之,一个由固始城为中心的淮河朱、南山朱及蓼西朱的固始朱氏群己初步形成了体系。 

从现存的《朱氏族谱》《朱氏支谱》及“朱花门楼”古宅中均可清晰的记载着家族的起源、发展、迁徒、定居地域等来龙去脉,都斑斑可查。固始朱氏有祖传的完整家谱(包括荣恩禄、像赞、族规家法、族产记事、祠堂坟茔等)。虽经千年之久但部分精华也得己以保留下耒,不幸却在一九三八年九月固始被日本攻陷时,曾代表着固始朱氏一族历史文化的朱家千年古宅(朱花门楼)被炸毁,罕有的族氏史料也被付之一炬。古宅旧址,解放后也被当地政府修建为“党校”和“县人民广场”。多处古老的坟地也已消失灭迹,幸运的是现在还尚存有几处残缺不全的“牌葬茔”、“玉葬茔”,华阳山上的“皇姑坟”等等。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的繁衍发展,固始朱氏如今以传至四十八世,分多个支系,分别分有“世贤堂”、“和顺堂”、“书香堂”等,共有人口二万八千二百九十人(来自2010年县人口谱查资料),占全县姓氐人口中的笫十一位。从史书、《朱氏族谱》及查找各种资料中得知,仅在唐、宋两个朝代中固始朱氏在朝为官的近百人,六品以上的就多达十人以上。而且还先后往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诸地,迁移定居的达二十余批、人次,数百余人。为巩固其当地的长治久安,发展该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他们已繁衍发展成为南方各地朱姓一族的主要族群,并扩展至多个国家、数十个国际区域,成为了朱氏一族的一支主力军,固始已经成为南方乃至中华各地朱氏的寻根之地。

二、源流略述  

我国历史悠久,但无完整的族史记载,朱氏一族也是同样。即使在古老的《尚书》《庄子》《六韬》《山海经》和《史记》等多种正史及典籍中虽有极少量的 不同记载,说法各有不一,乃至相左。唐朝时期谱牒之学才得已兴起,不过当朝搞的官载姓氏谱牒也只是为已私利。据查可见,唐朝曾历经三帝四相之后才诞生了这部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以宰相朱敬则为代表的朱姓才被列入其中的。所以后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 清。理学大师朱熹研究、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明、清时期,朱氏修谱之风盛行,据称在此期间所编写的官方谱牒及地方各类“族谱”数千、万份。再说民国期间也是如此,不过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而择成的。况且,相当一部分的续修“族谱”中各自为主,相互抄袭,造存重迭和混乱。固始朱氏在历史发展中又何况不是如此呢? 朱氏源于何处,根又在哪里?不论是“史书”还是官方“谱牒”也均很少记载,从现存最早的光州固始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2],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中仅只能从唐末王审知从其兄王潮随王绪起兵(885年)入闽的姓氏中有朱姓随致,但王审知之亊也只是从史书中所载而非来自姓氏祖谱。

对家族史的研究,除了“史书” 、“地志”之外,三大支柱的家族史也是极为重要的。家谱是家庭的历史,她记载着家族起源、发展迁移、定居的时间地域、写出家族的根及来龙去脉,它收录了一 个家族在各历史时期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地位,因此家谱是研究家族寻根连祖的重要文献。那么,我们就从多地《朱氏族谱》和有关祖传资料中梳理一下。

A: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往流船民公社发现一套民国三年十月由三十七世后裔宣成公字升旭及朱志、朱济渊重修《朱氏族谱 》,在焚烧时被当时在场的朱家友先生抡抓一页源流谱主序,上载:“吾主为邾鲁附庸国颛顽之后经数载朱买臣幼贫好学终能以名儒而为名宦……至大唐始祖朱敬则字少连河南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生唐高宗时任右补厥受其皇恩名造天下因派之紊乱惊其贼人所害子携后人颠至其地观其江水涛涛土地肥沃秀丽优哉适此所居便捐田财若干为建修家庙扶众世代繁衍今有四十世有余人数千 望哉普衍于淮颖河之沿扩散于固境、六安之地……” (源自:原县供销社干部朱家友记述)。

B:蒋集镇位居于固始县北,历史悠久紧靠史、淮河。汉、唐时期称“蒋国”,明朝时称蒋家埠,清朝时称蒋家集。境内有山西会馆、兴隆两处明清遗址。史料记载表明,那时就有了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人们的商品意识自古就十分强烈。后经历史发展,仍久盛不衰。据查证实,蒋集古街的中心有一处古宅称自“朱家大院”, 大院占地面积近二千平方米,紧贴亍面而设立的大门,门前立有石狮和武官上、下马用的接脚石。院内设有“接官厅”、客厅、书屋、天井及各种主扑房屋数十间,建筑面积约近九百平方米。至清末时还保存较为完整,解放后为镇总“商会”现已成为镇工商所等机构所在地(源自朱斌在《固始才是南方各地部分朱氏一族的根亲之地》一文》)。据其据原大院后裔朱敬洲老人说;“相传我们“朱家大院”的先人是从北方避难而来,很久前就与固始城关朱家有族谱关系后才分为支谱”。

C:固始县城据史料上载建于汉唐,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古城。此城从古至今仅有三门,东门、南门和北门,至城西(没有西门),城内仅约1、5平方千米左右的面积,虽有五条小亍而主大亍却只有“十字街”一条,古宅“朱花门楼”且立于该大街的正中心位置。这样大的古建筑群能立与此而又保存至一九三八年还能那么完好,可以说是较为罕见的。据传(无法考证)“朱花门楼”始建于唐朝中后期,当地一些老文人甚传“先有汉井(据说是汉刘邦躲难藏身之井)、花门楼,后有城墙 三面门”之说。朱家“老五门”虽经千载耕耘至清末逐步衰落,但其建筑群保存的较为完整。遗憾的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固始县城失陷而灭于日军飞机的枉炸之下。新中国诞生后被政府平建为“工人广塲”、“县委党校”,至今又成为商业“女人街”。曾在”花门楼”中生活十五年的唯一健在人朱定中老先生(九十岁有余,称自花门楼活“史记”),他多次回忆说;“那时我们家有古人宗祖画、谱碟、训载等复制续传数十代,达六至七大箱之多,记得我们老二门挂的是敬则公像和熈公像,其他还记得什么护部四郎、巡府等多的很。我十二岁上私塾时曾清楚记得有成箱的“谱 牒、画像”,都放在小库里保管,我对己黄旧石印本的《族门临(零)载》当时很感兴趣,因为段子短、好看易懂,再加上面写的都是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大 事记录”,如何时建修古宅、何时受其皇封称号、何时后人回其夸官亮职,那怕何时“牌葬莹”入墓等等均有记载。记得这方面史料在一九三八年前被“老大门”的 朱乂乂(曾在民国时期给李宗仁当过密书,后人们定居无锡)大爷拿走“。

D:南山朱(又称寥南朱),传该支朱姓又分为两门;其一是随朱敬则迁光州来的分支称为“朱家寨”朱,他们移居至此今己千年有余。另一支也称为朱敬则之后但系宋朱熹之门。称“华阳山”朱,见华阳山光绪乙己岁续修《朱氏支谱》中载:“自文公(朱熹)历三世→兆毓公迁江苏,迄今在江左一带簪缨弗替焉。自兆毓公历四世→廷佐公、廷佑公,廷佐公迁潜山县,尤为望族,人文鼎盛;廷佑公历四世→松年公、鹤年公,明初兄弟由松江华亭县(今为上海市辖区)因宦籍而下户固邑(今固始县)”。经查,华阳山朱氏,虽发源于潜山县余井镇朱家冲的沛国郡敦本堂朱氏,但也是朱敬则后裔况早以溶入了整个朱氏族群。

E:“南阳朱”大分部分部与本县及商城、潢川交界地,人口相比甚少,分居马堽、胡族等乡镇。相传他们是朱仁轨之后裔(因时代久远无法查证),宋朝后期也均逐步并入了其他门派续谱至今。

极为罕见的 是保存在福建、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地方志、“族氏家谱”、碑记、祠堂乃庙堂等均有那么清晰记载,应了我们的论证。

1.固始迁往福州(古称闽县)是唐宰相朱敬则(635―709)第七代裔孙朱光启与其儿子朱玑(生于841),于(公元879年)入莆田黄石琳井(莆田支系),朱玑为琳井世系入莆之始祖。南宋时,光启公十二世裔孙宋宰相朱悼晚年隐居琅岐龙台,后汉章公曾孙朱君美从龙台迁到下岐。分迁于广东省汕头子民散居各地,繁衍于江南。

2.一支唐宰相朱敬则第七代裔孙朱玖,于唐末从河南固始入闽,居永泰毗坑(即永阳玉尺)。

3.据《兴化府志》、县志以及各房族谱记载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则第六代 裔孙朱澥(唐太和戊申进士,仕于昭宗光化天复年间,累官工部侍郎曾任袁州司马)。因唐末中原纷扰,率族众从河南南阳(当时管制含光州固始)入闽,先居侯官 (今福州),后迁仙邑香山里党田乡(今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附近)。现玉墩村大池后有“始祖唐袁州司马朱公土贲。”其第八代孙朱王丑迁居莆田黄石石阜。

4.朱古倞世居亳州之永城,后迁河南光州固始,李唐季随王审知入闽,任节度判官,家于福唐(今福清),后迁南平大坝、永安(《沛国朱氏族谱》)。

5.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河南汝南府光州固始的朱文昌任剑南州尤溪县尉承事;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朱文昌之子朱秉从尤溪城关迁居新阳 镇坎里村黄沙坪上,建盖“锦屏堂”拓展基业。

6.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朱允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卜居于今南平王台东汾;其第五世孙朱留康迁 居沙县的高桥桂岩,后裔分支沙县富口等地。又据刘佑平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载黄墩朱氏为朱敬则后裔,其世系是:敬则—光迪—守滔—涔。唐末乾符戊戌年 (公元878年),朱涔奉祖父之命避难,迁居歙县黄墩。朱熹在宋朝淳熙十年(1183年)作《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中说“吾家先世居歙县之黄墩”,根据当地 《朱氏家谱》记载,朱熹为朱敬则第十三世裔孙。朱元璋晚年亲自撰写《朱氏世德记》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据明朝南京御史朱吾弼所撰 《社山朱氏考》记载,金陵句容朱氏与朱熹同族。金陵句容朱氏在宋代早期迁往安徽凤阳。湖南湘乡、宁乡、长沙的《朱氏家谱》均有同样记载。

从以上例举的历史资料和梳理各地方《朱氏族谱》中清晰可见固始朱氏一族系朱敬则之后裔是有证有据、可信无疑的。

史书中清晰记载:朱敬则生籍为永城 人,在唐朝期间功臣显赫,又身为宰相,那么对于朱敬则逝后的吊祭、葬理均毫无任何记载,就连其墓地也一字未提。而他的后裔们却又为何在固始这片土地上繁衍壮大乃扩展致南方等多个省地呢?更使人们难以理觧的是,敬则公的儿、孙等六代后人们的资料从古至今的“谱牒” 和地方“族谱”中更末提支言片语?这就是待觧之谜。愿和“专家” 、学者们共同磋商!

原文阅读

(信息来源:网络)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