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梼:《大明帝国·明皇室纵横》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1/11|浏览量:2092

                              朱荣梼开篇

       

    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一种是接近现实的明代官方版本、一种是匪夷所思的野史版本。经走访调查得知,世人更多倾向于相信丑陋无比的长脸、突出向外的下巴托起一脸麻子的画像是明太祖朱元璋原型。问其原因皆不外乎“粗俗卑鄙”的相貌正好与“猜疑、无辜凶残屠杀功臣朱元璋的习性”相对应。至此说明,充分验证了一项重大的、煞费苦心的、长达近百年之久的、面目全非而漏洞百出的篡改明朝历史的活动,的确见成效了,而且达到了真正的预期目的。这种结果,是曾经为我们华夏民族子孙争取民主、自由流血牺牲的先灵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非常痛心的!对此,我们作为华夏后裔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对明太祖朱元璋画像真伪问题予以澄清;借此机会给予正误!
   首先,据专家考证:从画像的时间考证,野史版本的、极其丑陋的明太祖画像用纸粗糙,画工拙劣,显然不是出自于明代宫廷和民间百姓之手。因为,不说从所处的时期不允许,就对大明建国初期统治之下的子民们而言,老百姓的生活一下子从元蒙残酷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走出来,用感恩戴德的词汇形容已经远远不够。所以,作为大明帝国的人民没有必要对明太祖进行如此的丑化。因此得出结论:接近现实的明代官方版本明太祖画像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野史会流传明太祖“卑鄙丑陋”的画像呢?具体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又出于何人之手?这些都是不解之谜!
    据史料记载,满清康熙之前,世面上没有见过此类画像。根据《开封周王后裔朱氏家谱》全记录,此类画像具体出现的时间是: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公元1638年—1702年)因与王鸿绪(公元1645-1723年《明史底稿》篡改者)就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问题发生冲突,被杀害之后流传于世的。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自打败元蒙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至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害,大明帝国历时近300年。满清多尔衮打着“替大明移除民贼大顺李自成”的旗号,乘虚入驻北京人建立满清政权,将后金政权易名而来。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满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需要,已经开始谋划“篡改《明史底稿》运动”。在康熙一朝,为将《明史底稿》彻底篡改为自己所需要的《明史》,责令篡改者每完成一部,必须交与康熙仔细审阅;乃至事无大小,康熙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皆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按照旨意进行修改。先前的大明政府就对《元史》的整理只花了两年时间;而元朝整理《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史书)也只不过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惟独满清政府修一部《明史》竟然历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处心积虑、面面俱到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里注重提及的是,经康熙雍、雍正、乾隆皇帝授意之下,几经严格增删、政审、的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扭曲和丑化了大明帝国的真实形象。满清的《明史》定稿成书之后,焚毁了《明史底稿》以及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所以说,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书面《明史》,实际是在满清政府出于统治者的政治目的,而在很大程度上被满清妖魔化的明朝,是与历史的真相有着很大差距的。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存3620余件,而这些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历史资料,明中期以前的原始档案材料,几乎全部被满清政府销毁。如此一来,反证“满清政府对于大明帝国的妖魔化处理问题”,就失去了的第一手证据;这也是现今明代档案极其稀少的根本原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是“满清故宫博物院文献部”,现藏明清档案材料1000余万件,其中清代档案材料990万件,明代档案仅剩3千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座南薰殿,清朝时期是收藏皇帝、皇后画像的地方。据档案记载,南薰殿一共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此63幅画像之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享有13幅画像。如今此13幅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其中的1幅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12幅画像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这13幅明太祖朱元璋,却画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相貌!其中有两幅丑像人为加工的痕迹特别明显。  
   另外,还有一个自清代以来就流传的故事。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找人给他画像,第一个画匠很认真,将皇帝真实的样子画了出来,洪武皇帝很不高兴,就当场把第一个画师杀了。第二个画匠听说第一个因故被杀,既将洪武皇帝画得英俊潇洒、气度不凡。但洪武皇帝认为他犯欺君之罪也顺手将其杀死。轮到第三个画师的时候,得知以上二位被杀的原因之后,既揣度洪武皇帝的心理,他知道洪武皇帝喜欢汉高祖刘邦,于是就照着汉高祖刘邦的模样给洪武皇帝朱元璋画了一幅画像。结果洪武皇帝朱元璋很满意,既放第三位画师回家了。画师回家之后,根据记忆将洪武皇帝朱元璋真实的样子画了出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那幅最丑陋的明太祖画像。
   但是,这里引起我们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因为,是明太祖朱元璋赶走了善于掘陵盗墓、无恶不作的胡虏;推翻了给华夏民族带来无尽痛苦的蒙元;为华夏大族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幸福。不说别的,至少大明老百姓应该很尊敬他才对。怎么可能允许这种丑化大救星式领导人的画像流传下来呢?
就此,别说明朝的典章不也许,就满清《明史》所描述的明太祖而言“非常注意个人影响,善于伪装,善于用阴暗的手段治人而不露声色”。借此我们推测,明太祖朱元璋能如此明目张胆而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先后将两位画匠轻而易举地杀死了。显而易见,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从明太祖的做事风格来分析,明太祖和共产党人毛泽东一样,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满清的《明史》如何描写,但令满清政府遗憾的是,当初没有把反映一个真实的、明太祖所撰写的《明太祖皇陵碑》销毁。
   读过《明太祖皇陵碑文》的人都应该知道,明太祖命臣僚江阴侯吴良撰写皇陵碑文的时候,吴良因避讳将明太祖的贫苦出身尽量掩盖“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于是他决定亲自下手撰写碑文。碑文从自己牧童开始、因瘟疫几乎灭门、做50天和尚等生涯全然与碑,而毫不隐瞒自己出身卑微的草根家世,催人泪下。
所以,“嗜杀画匠”之说,纯粹无稽之谈。这是有人故意为烘托附和“明太祖嗜杀成性”龌龊地编造的一个故事。 
   正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布衣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并非明太祖朱元璋一人,但在布衣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却是最特殊的人物。他不仅种过田、放过牛,而且当过和尚、要过饭。从和尚到天子、从乞丐到皇帝的经历,不仅汉高祖刘邦不及他的“卑微”,大概在世界帝王史中也算是最突出的一位。
   大凡最具有宣传力的舆论工具皆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而统治阶级大多是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这些人为了巩固加强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固,时不时拿出儒家孔子“君是君、臣是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之流,来愚弄人民。这些人从来都不把草根人民当回事儿,故而他们言之“草民出偶然、草民灭必然”。这些人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偶然心有余悸而嗤之以鼻。更让人费解的是,做为华夏子孙会以讹传讹,在自己都搞不明白明朝历史的情况下,大言不惭对明朝历史大谈妄谈。这无疑为中国的后人会带来严重的结果。
   由于满清篡改明史的原因,在评价中国历代帝王中,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争论最大,《明史》多以“毁誉参半”四字来概括明太祖一生;与官方《明史》、野史中所记载的明太祖劣迹相反,在民间对洪武皇帝的歌功颂德的传说到处可见。正史、野史相对应的是善良百姓,两者之间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诠释天悬地隔,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明太祖形象。明太祖圆脸方俊画像,是人们正义、真实、善良的化身;对明太祖描述至“卑鄙丑陋”画像的人,则是代表自己卑鄙龌龊、虚伪邪恶!两者各自代表着截然不同政治立场,还有不同的阶级立场。(正在在修改中)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