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欧南矾山朱氏分支,世系脉出朱熹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1/23|浏览量:1001
2008年,温州市朱子学术研究会成立。2012年10月研究会第二届一次会议将在雁荡山召开向我约稿。文章以《传承儒道思想精萃的氏族一一关于矾山朱氏辈份排序的思考》为题,写了一篇近五千字文稿作为资料刊印。
2014年下半年,研究会送来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印刷、磐安宗亲朱颂阳作序的《瓯南朱氏通志》。瓯南,即平阳县(含今天苍南、龙港)俗称。瓯南朱氏宗亲有七大支,以矾山朱氏人口居多。矾山朱氏族谱从1745年第一版(本印本)至2014年共有十二版(铅印本)。
清同治六年(1867年),平阳宗亲编修朱氏联宗谱把“唐朝朱文裕”共尊为“始祖”,并把龙湾度山分支矾山朱氏纳入其中。此后一直沿袭“始迁祖朱纂,号彬一,字巨彰,祖籍平阳泾口,系平阳县唐始祖朱文裕裔孙,朱炤之子”,以讹传讹近一百五十年。
如同郭沫若先生所说:“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针对族谱这一段文字记录,考证态度一丝不苟的朱颂阳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
2013年6月早在《瓯南朱氏通志》的《序》言中,朱颂阳就指出:“朱熹九世祖朱瑰(唐)天祐年间任制茶院使”,“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朱文裕与朱瑰一支有关”,为日后考证矾山朱氏留下伏笔。我查阅了2016年5月的新浪博客朱颂阳用网名义阳朱长胜推出的《度山朱氏源流考》一文,它以辩证的观点详细论述矾山朱氏始祖源于宋朝朱熹一脉,而非虚拟的“唐朝朱文裕”的历史考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根据朱颂阳索引的有关省份朱氏族谱综合材料分析,以及研究会相关人员考察安徽等五省十五县的朱氏族谱得出结论:龙湾度山矾山朱氏分支,世系脉出于宋朝朱熹。
2018年11年,苍南宗亲朱永泉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网发《瓯南朱氏源流考》一文,再次全面、完整地梳理了虚拟“始祖”由来的前因后果。
就我个人对《瓯南朱氏通志》第十二版中有关矾山朱氏“源流、行第、繁衍”的比较分析,虚拟“始祖”形成的过程以及矾山朱氏迁徙尚有几点存疑:
一是度山朱氏为什么要跋山涉水迁徙到矾山?这可是背井离乡之壮举,得下很大的决心而且族内思想要高度统一。清朝建国于1616年的努尔哈赤,在此前的大明王朝,朱氏在龙湾度山生活约三百五十年,可以说生活是安定的。十三世祖朱光尝、朱光英兄弟大约于清雍正年间去族举家迁徙必有缘由。
二是距第一版族谱修订的一百二十二年后,为什么要加入平阳联宗谱?兄弟携家带口迁移南下,是否某种社会势力的挤压而加入共推“始祖”群?
三是此前的族谱为什么没有人提及?有言族谱因兵燹或海禁而遗失似乎难以成立,定居一地数百年却找不到族谱,个中必有难言之隐。
四是字辈排序中的二十六至二十九世为什么取“敬守明训”?这不犯了大清朝的忌讳,明目张胆反清复明吗?好像不符合基本的政治思维,已成事实,其中必有隐情。
五是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备受清政府推崇,比如《家礼》,为什么就想不到朱熹这一脉而非得挤入虚拟“集团”,其中肯定有深层次的历史故事。
论定矾山朱氏宗族世系,源于千古理学大师朱熹,而非“唐朝朱文裕”,史实准确、路径清晰。
朱熹,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有三子分别为:朱塾、朱野、朱在;次子朱野1154年生,有四子分别为:朱钜、朱铨、朱铎、朱铚;长子朱钜1173年前后生,有四子分别为:朱渊、朱洽、朱潜、朱济;长子朱渊1190年前后生,有二子分别为:朱荣、朱权;长子朱荣1205年前后生,有二子分别为:朱炤、朱燧;长子朱炤1225年前后生,有子朱纂1244年生,1270年,任温州副使奉旨治理瓯江水患、开垦田园,后定居今龙湾度山繁衍成族。朱熹至朱纂历经约115年繁衍七世。朱纂以后八至十二世度山族谱应有详细记载。
从十三世朱光尝、朱光英为躲避战乱,经族人协定徙居矾山南山坪,即我先祖们以及曾祖、祖父的居住地。此后十四世“长”字辈、十五世“廷”字辈、十六世“宗“字辈、十七世“大”字辈合族叔侄裔孙,扎根在矾山各处繁衍生息至今。约在十八世纪末续修族谱,行第十八世至四十九世字辈排序,分别是:正德修道、良善为师。敬守明训,永焕瑞芝。晖耀秀远,克绍呈祥。挺振广达,礼学荣昌。若平均按二十年左右为一世计算,从那时起老祖宗已经为我们设计了,直至六百多年后的子子孙孙的字辈排序。
从朱熹一世祖算起至“师”字辈正好二十五世,属其宗亲后代无疑。朱瑰,是朱熹的一世祖,至朱熹九世,他又是矾山朱氏的一世祖,他之前的宗亲应该在江西婺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信息来源:老朱)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转发
202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