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讲坛———朱姓一支或起源于陇东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2/22|浏览量:629

问我祖先何处来?陇东高原大松树。朱氏,本轩辕黄帝之后,《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王母之山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射,有轩辕之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昆仑山是崆峒山之谐音,据考秦岭昆仑为同一山脉,先秦统称昆仑,西王母居秦岭之西,突厥语系中,崆峒和昆仑的含义是一样的。

史籍记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即今秦安县北、静宁县南一带。传其母孕十二年而生,故命名其诞生地为“成纪”。这是甘肃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黄帝,乃成纪故里伏羲氏后裔。

姓氏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一个部族号。在既有的各古姓氏中,朱姓既是一个大姓、望族,还是源起最早的一个由多部族融合而成的姓氏族群。

中国最早的姓氏产生于距今约6000—7000年的传说的伏羲、女娲时代。所谓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之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风姓,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姓氏,源出上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燧人氏自立为“风”,遂成为其姓。中华姓氏自此起源。后包羲伏羲氏随父姓风,其义妹女娲氏也姓风。对此,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竹书纪年》云:“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后,《史记·三皇本记》也说:“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庖牺立,号曰女希氏。”这里所说的庖牺氏,就是指伏羲。类似记载,《易》《诗》《帝系谱》以及《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也有。之后,相继问世的众多姓氏,其中的姜、姬、妫、姒、赢、姞、妘、姚姓,被认为是中国史上最古老的八大姓氏。姜姓,源出炎帝。炎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有争议,有传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炎帝长于姜水(今陇东天水),以水命姓为姜。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530年。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由姜姓先后繁衍出102个姓氏,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姬姓,源出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本姓公孙,以水改姓姬。号轩辕氏,建都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到12个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后裔,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据统计,由姬姓直接衍生出的姓,多达411个,包括周、吴、郑、鲁、魏、杨、蔡、韩、霍、管、毛、曹、卫、毕、蒋等大姓。这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姚姓和妫姓,源出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以生地为姓,称姚氏。《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的部分子孙也以姚为姓,是为姚姓正宗。妫姓,出自帝舜的居住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舜还是个平民时,就已有德有望。于是,部落首领尧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薛、陈、胡、袁、田、齐、王、孙等中国几大姓氏。姒姓,源出夏禹(大禹)。夏朝国姓。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继承有蟜氏祖姓。另有今人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姒姓衍化出的分支姓氏有佀(似)、题、莘、夏、顾、扈、谭、夏侯、相、鲍、曾、卜、巢、邓、窦、戈、杭、嵇、计、欧阳、蔚、禹、越等众多姓氏。嬴姓,源出舜时重臣柏翳(又作伯益)。秦朝国姓,是姬姓最早分化出来的姓氏之一。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记载,黄帝玄孙颛顼帝孙女,名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吞食后,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女华为妻,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功,得到舜的赏赐,赐其赢姓。伯益得姓后,成了舜的重臣。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朱姓的主要来源有五,即朱襄氏后裔,曹安之后人,丹朱后人,微子启之子公子朱后人和外族改姓。舜臣朱虎被认为是朱襄氏的后裔。这里所涉曹安、丹朱、微子启者,均为黄帝族后人。而朱襄氏族则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后以朱为姓。朱襄氏族是最早以“朱”为姓者,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另有一种说法,朱襄氏即炎帝,是炎帝的别号,女娲和伏羲之后的天下共主,朱姓的开姓始祖。是古代以蜘蛛为图腾的邾族集中居住地。这一带人因为崇拜蜘蛛,把蜘蛛当作自己的祖神来祭祀,以蜘蛛为图腾,因而称呼自己的部族为“邾”,“邾”字,无论在西周或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都写作蜘蛛形。许慎《说文解字》云:“邾 ,蜘蛛也,从黾,朱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孙颛顼的玄孙陆终第五个儿子“安”,以枣为图腾。所以,朱姓一族实由炎帝、黄帝之后裔所组成。炎黄子孙一语在朱姓一族中得到了最为切实的体现。这种现象在中国各姓氏中并不多见。   

昌意之子,祖自轩辕,始诛九黎,水德统天,

以国为号,风化神宣,威畅八极,靡不祇虔。

朱姓开姓始祖——朱襄氏,汉代学者高诱对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篇》注曰:“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相传,在伏羲氏时代,朱襄氏带领其部族从陇东进入了中原,受赐为“飞龙氏”。 伏羲去世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登上了“古天子”的王位。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朱襄氏是一位颇有作为的上古帝王,“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赢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过去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天下阴气不足,乃至风旱连年,万物酷死,颗粒无收。于是令士达制作五弦瑟,引来阴风,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朱襄氏为制伏风沙干旱而发明了五弦瑟。关于五弦瑟,《史记·三皇本纪》《竹书纪年》《路史》等古迹中都有记载,均言为炎帝神农氏所作。于是,汉代学者高诱等通过考证,认为“朱襄氏”就是炎帝。朱襄氏是否为炎帝之别号,经学家凉玉绳认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氏(伏曦氏)之号。”  这表明,古代先帝间有内在的联系,《左传·昭公十八年》注:“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既然先帝间以“庖牺氏”而有内在联系,炎帝又称大庭氏,那么炎帝别号为朱襄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此其根据一。 《世本·作篇》记载:“昔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却邪欲,反其天真。”又载:“神农作瑟。” 《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广雅·释乐》也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 以上二点值得注意:炎帝神农氏作琴,而大量文献记载瑟为朱襄氏所作,因而炎帝与朱襄氏关系可想而知;神农氏之琴为“五弦”,与朱襄氏之瑟“五弦”十分相近。此其根据二。 根据以往学术界对传说时代的研究成果,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他们的首领分别为朱襄氏、神农氏。在这一血亲系统中出现有更大伟业的完成者炎帝,因此在后世的文献中便出现了炎帝神农氏,或为大庭氏、朱襄氏。 由此可见,朱襄氏乃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为姓者,是朱姓的开姓始祖,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后世朱姓中,朱襄氏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明惠帝朱允炆在罹难之时,还念念不望拜祭他的朱姓先祖朱襄氏。 

相传,朱襄氏时黄土高原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对此,朱襄氏心急如焚,于是召集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决定造一把瑟以降服恶魔,为民除害,拯救万民。

朱襄氏于是令大臣士达、飞龙准备柘丝、良桐,然后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就携瑟登场,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立时大雨如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百姓安居乐业,开始过上了平安无虑的生活。朱襄氏据传活到109岁,为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深孚众望。

曹姓的起源,可追溯到黄帝之孙颛顼。颛顼,生卒年月不详,号高阳氏,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圣大贤之人。颛顼出生于若水,少年时随部族顺黄河流域东迁,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20岁时,继承少昊的帝位,《国语·楚语》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颛顼继承帝位后,炎帝部落的后裔对当年黄帝打败炎帝登上帝位一直耿耿于怀,特别是其中的共工氏,认为自己本领大,完全有资格和能力继位称帝,于是便联络一些部族共同发难,企图趁颛顼刚登基立足未稳,夺取帝位。颛顼沉着应对,大败共工氏。《列子·汤问》中说:“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的中原华夏小邦国,最后统一华夏,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成为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颛顼有传世之子24人,具体为:老童、称、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魍魉、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等。其中名“称”的儿子卷章(一说老童)生有两子:重黎、吴回。其中老五宴安(一作“安”)是舜帝的辅佐大臣,曹安裔孙曹侠(一作曹挟)重建封国,改称邾挟(也称邾侠)。后来邾国的部分遗民改姓朱,成为后世朱姓的主体部分。曹侠也因此而成为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朱姓先祖。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这块山、塬、梁、峁、河、川兼备的黄土高原,很适宜于黄帝氏族的生存、壮大和发展。至今,黄帝冢和以桥(后周改守黄帝陵的子孙桥氏为乔氏)为名的南桥、柴桥、桥家塬、乔坡等和龙池、龙嘴、龙头、东龙头、西龙头、南龙头等地名,都说明黄帝部族在这一带活动过或留下的足迹。有关文献统计,甘肃省境内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就多达7000余处。基本上一公里范围内都有仰韶文化遗迹。陇东南佐遗址大约600万平方米,是黄帝部落的都城。陇东正宁有黄帝先人墓,这就说明黄帝部落起源地就在陇东大地。

崆峒山中,有尧碑禹碣,皆籀文焉。伏滔述帝功德铭曰:尧碑禹碣,历古不昧。古称,北戴斗极为崆峒,黄帝和尧、舜、禹都到过古西域,同时古埃及、印度、渠搜国、奇肱国及西域母系部落首领西王母等都与中国有友好来往。黄帝三次问道于崆峒广成子,寻治国之道,以统华夏。世传崆峒勇,崆峒是黄帝的诞生地,黄帝文化的发祥地,统一九州的大后方。陇东大地,海拔不高不低,河流不大不小,国之大陆中心,最适合居住生产生活。顺泾河川道,直达三秦之地,一马平川,雄霸中原。

陇东至今有人把我们自称为“曹”,做为仰韶文化的发源地,这些依据应当都与上古史有关!陇东“朱圉”就是非常古老的方国!朱圉山,为我国亘古之名山,位于陇东甘谷县,《尚书·禹贡》与西倾、鸟鼠、太华连比而书,“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曾历“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汉书·地理志》冀注:“《禹贡》朱圉山在县南。”《水经注》:“朱圉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明一统志》:“朱圉山在伏羌县南三十里。”《禹贡锥指》:“在今伏羌县南三十里,山色带赤。”

由此可见,朱圉山历代有记。《史记·夏本纪》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作《甘誓》。甘者今陇东甘谷县,甘谷二字是说“此谷是《甘誓》发源地”的意思。甘谷至今有摩崖石刻“禹奠朱圉〞。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根据我本人多年来的学习与研究,简单的说,朱姓崇拜物赤心木指的就是松树。松树陇东较多,容易燃烧,燃烧时间长,火炎温度高,是古人生活中最爱用的木材。

陇者龙也,华夏子孙,人中之龙。我们为身为龙的传人而骄傲和自豪。史书及考古史证明陇东古成纪为三皇故里,黄土高原,黄色皮肤,黄帝后裔。朱姓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一样都诞生于陇东一带!这个世界因为黄帝的诞生而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誉满神州,冠环宇界!

黄帝的家乡就在黄土高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不朽历史,作为黄帝后裔朱氏传人,以此为荣,继承黄帝文化,继承朱子文化,守护黄土家乡,责无旁贷。

2023.7.29于崆峒.明发欧洲城


640 (1).jpg

2.jpg

3.jpg

(信息来源:朱爱明)题目有所改变,其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