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群:山高人为峰——记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江边朱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3/04|浏览量:1744

——竹节堂朱家好家风

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沿着江边水库(现紫云湖)水库库尾的陡峭山路一路往上,峰回路转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步行到达竹节组——一个以朱姓为主的村民小组。

竹节组是现在紫云湖村海拔最高的村民小组。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这个山脊上地形不好,交通极其不方便。没有通车之前,交通只能靠腿,运输全靠肩挑手提,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永远都忘不掉当年的生活的艰辛。那时家人们偶尔会说,为何先祖们不把家建在荷叶、大坪这样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塅里。当然住山上也不是没有优势,山清水秀自然不用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烧茶煮饭靠柴火的时候,山上木柴多得是,那个年代也有塅里的姑娘愿意嫁到山上去,但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人们都开始烧煤、烧燃气了,住在山上面的唯一优势也就基本不存在了。现代的人们还是更加向往繁华街井和都市,还在竹节堂居住的人家已寥寥无几了。但我们这代人的根永远都在竹节堂,还是会经常回家去看看,好在现在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交通已经不是大问题。

从族谱上大概可以判断,清道光年间江边朱氏庆受公系德佳祖派下作傪房就开始在竹节堂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至今已经到了第二十五代。

最早的竹节堂朱家大屋堂在1972年也修成了现在的竹节堂水库。在面临新中国建设需要的时候,朱家的先辈们先后两次把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美好家园让位于国家水利建设,也算是一种深明大义吧! 竹节堂朱家大屋堂今天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当年屋后山上的一座墓冢依然保存完好,墓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墓冢在一个三面都是石头的窝窝里面,地势宛如一把太师椅,墓穴居中,周围绵绵群山环抱。安葬于此的是笔者的天祖省吾公和高祖尔田公父子。

墓碑上记载:公讳作傪,字省吾,行煌十,生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790年)九月初一日,殁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十二月初六,享年六十八岁;公讳承畋,蓝翎游击,名载舞,字尔田,行萧九,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殁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享年六十七岁。坟墓的墓碑也算是一个传奇:当年竹节堂修水库,不知何人竟然把墓碑盗走,十几年间不知墓碑所踪。后来也许是朱家先祖在天之灵感化了那个盗墓人,大概是1986年清明节的前几天,当时笔者家父他们兄弟几个正去扫墓,发现墓碑竟然又被人送回到了原地,失而复得,家人们欣喜若狂。家父他们兄弟赶紧找来石匠,重新竖起墓碑,修缮墓园,祭奠先祖。后来笔者也正好那一年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另一个伯伯家也喜添孙丁,这也许是祖先在天显灵吧!省吾公生四子一女。其时正值广西洪扬作乱,省吾公毅然送三子承用、四子承畋兄弟俩随曾国藩湘军征战叛军太平天国。兄弟俩不负众望,血战沙场,英勇抗敌,屡立军功,哥哥承用公官至蓝翎守备,弟弟承畋公更上一层楼获保蓝翎游击(清代武官蓝翎游击品级为从三品,守备品级正五品)。站在今天来看,承畋公差不多相当于副旅级,承用公相当于正营级,这可能是江边朱氏作傪公系下到目前为止有记载的最高级别的武官了。

族谱云,承畋公配杨氏,“杨氏,江苏江宁县木牌关河村志书女,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甲辰九月二十九日辰时生,寿八十二岁,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乙丑正月二十日午时殁”。听长辈们曾经提到,从江苏南京来的杨氏夫人个子高高大大,人也长得漂漂亮亮,说是当年湘军攻克南京后,杨氏也不可避免遭到抢劫,几个湘勇见到杨氏腕上精美手镯,就想占为己有,情急之中取不下来,就恼羞成怒举起大刀意欲斩断杨氏手腕,千钧一发之际正好被承畋公碰见,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英雄救美。杨氏心存感恩,就跟随承畋公到竹节堂。承畋公解甲归田后,夫妇俩一起,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把竹节堂进行了翻新和扩建。这位远道而来的杨氏夫人在竹节堂一共生下了五子一女,她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一九二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笔者曾祖父启锭公为承畋公第四子,字安全,行理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十月三十日,殁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享年68岁。生活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的安全公,面对局势动荡的时代,唯有辛苦劳作,才勉强把嗣子庭芗、生子庭镛拉扯成人。祖父庭镛公和祖母王氏是笔者见过的直系亲属里面最高辈份的长辈了。祖父是曾祖父的老来得子,据说儿时备受宠爱,但祖父成年后,为了把五子一女拉扯大,也是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攒钱买田,幸运的是,在差一点成为“地主”、“富农”的时候,全国解放了,不然的话,阶级成分也就够父辈们承受压力的了。祖母王氏是荷叶湾王家的大家闺秀,后因家道中落,才下嫁到了竹节堂。笔者儿时和祖母住在一起,印象无比深刻的是,祖母生前是一个特别爱干净整洁的人,屋里屋外、房前房后永远都是一尘不染,井井有条。祖母房间里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柜子,那是我们孙辈们儿时记忆里是一个聚宝盆,里面有晚辈们孝敬给老人家的糖果、点心,有祖母自己做好的辣椒酱、霉豆腐、干红薯片、蒸红薯片、南瓜皮、干生姜等等好吃的东西。每当放学回家没菜吃饭的时候,孙辈们都会端着饭碗跑到祖母面前要吃辣椒酱、霉豆腐。平时祖母也会把她自己精制的干果分享给晚辈,看着晚辈们吃得津津有味,老人家自己也会拿一点放嘴里细细品尝。想起那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贫穷并没有影响祖母把简单的生活过得稍稍精致。祖母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印象中虽然和祖父夫妻关系不是很好,但晚辈们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相亲相爱,从不争执吵架,在当地方圆几十里都传为佳话。祖父母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和正月初一,家族都会聚集在一起,大人们一边做饭做菜,一边唠唠家常,孩子们放放鞭炮,嬉戏打闹,然后满满摆上四桌一起吃饭,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祖父祖母一共养育了五子一女,子女们各个成家立业,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都为家族、为国家做出了应有贡献。

大伯朱公光裕(1929-2011),字长庚,因家境贫寒又是家中长子,于1947年十八岁那年毅然决然参军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多次荣获战功并获得部队嘉奖,并在战火考验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大伯又响应祖国号召加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入朝后他与战友们一起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斗,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用鲜血和生命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三八线签订了停火和平协议。由于战功卓越又受到部队表彰并授勋。捧着荣誉和勋章回国后,大伯被分配到山东高射炮部队,在部队坚守多年以后转业回到家乡,先后在神冲供销社、贺家坳供销社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工作上带领团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家乡人们群众爱戴,直至1981年以离休干部身份回到竹节堂。大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先后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经历了许多血与火的考验,九死一生。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起,他就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关心群众,敢于直言,一生正气。他艰苦朴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国家,人民,家庭。

二伯朱公光彩(1939-2021)早年在湘乡求学,1959年底应征入伍。入伍之初在湖南衡阳7088部队,后南下广东湛江、电白、阳江等地,先后被部队提拔为炮(迫击炮)长,班长。1961年,因表现优秀,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5月二伯从部队转业至湖南省长沙市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第五土石方公司,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大型工程机械机操手,足迹从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广东珠海、河南平顶山、四川渡口,再到贵州等地,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踏遍了祖国的大疆南北,参与建设了多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中建五局工作期间,他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手把手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机操能手,多次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机长,劳动模范等称号。1988年3月二伯光荣退休回到家乡,继续发挥余热,经常被村、组邀请参加各种义务文艺演出,组织排练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正能量。2021年3月,大伯荣获国家颁发的年满50周年党龄党员金质奖品奖章。

家父朱公光信(1942-2009)是他们兄弟五个里面唯一没有参军也没有入党的。其实家父十九岁那年也是参加过征兵体检并顺利通过,只是考虑到两个哥哥已经到了部队,两个弟弟还未成年,他不得不放弃参军机会,留在家里照顾父母和弟弟,并担任了生产队队长,带领社员建设社会主义。家父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一生虽然平凡但在儿子心目中堪称伟大。他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各种农活像犁田耙田、育秧插秧都是标杆级的水平,家里做饭做菜、喂猪养牛也是拿手好戏,还有砌墙建房也有专业水准。父亲慷慨大方、乐于奉献,只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有困难需要接济、有农活需要帮忙,他从不推脱,都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全情投入,对待别人毫不吝啬自己的钱财和气力,深得乡亲的称赞和爱戴;家父对三个儿子的教育慈严相济,品行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尽量满足,经常告诫笔者兄弟要好好念书,“只要你们能读书,就是背犁,我和你娘也会送你们读书”,这是家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没有大道理,没有慷慨陈词,就是简单朴素,语重心长。父亲一辈子唯一亏欠的就是他自己,2008年年末本已经病情非常严重,但依旧向远在广东的孩子们隐瞒病情,最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顽强与疾病抗争一年后终究不治,给孩子们留下了心中永远的痛!

大叔叔朱公光佑(1944-2017),1965年初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被分配在北京卫戌部队警卫连,多次荣获“五好”战士的光荣称号,得到部队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于1967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2月光荣退伍,1970年3月加入了中国邮政系统,直至2004年11月退休,履历邮电、邮政工作长达34年之久。大叔叔刚参加邮电工作的前三年,任全县轮值工作,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劳,走遍了双峰县每个农村支局。由于工作出色,1973年被安排在井字邮电所工作,在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一切困难,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在参加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多次获得双峰县邮电局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小叔叔朱志平1969年12月他应征入伍,被分配在师直侦察连,因在部队表现出色,入伍后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7月调任广洲军区后勤部驻广东省从化市棋杆气象干部培训班学习,同年12月回原部队146师任气象预报员兼观测员,直至退伍。在部队多次受到上级部门通令嘉奖。1973年退伍回乡后,小叔叔先后任荷叶镇正江村团委书记、村会计、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村党组织书记等职。从事农村基层工作38年之久,直至2011年光荣退休。在此其间小叔叔多次被镇、县二级党组织和政府评为或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基层工作者,2021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到了天字辈,笔者堂兄弟9个、堂姐妹7个,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个个都在家庭和事业方面小有收获和成就。时代在变迁,儿时在竹节堂生活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安于竹节堂一隅,都努力走出了竹节堂,走出了江边,走向全国,但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记住来时的路,记住我们的根还是在竹节堂!竹节堂朱家二百余年发展历程,只是江边朱氏源远流长、兴旺发达的一个缩影。未来竹节堂朱家作为江边朱氏大宗族一部分,也将继往开来,万古流长!

1709304807766.jpg

(笔者朱益群,江边朱氏第二十三代嗣孙,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职TCL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信息来源:朱天旭推荐)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3月1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