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陵农历二月十五日祭祀的由来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3/26|浏览量:679
清代以来广西的联宗祭祖,其规模莫过于靖江王后裔。靖藩后人祭祖,一是为了追溯远祖的功德,二是具有反清复明的意念。
他们恢复祭祖,大概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 前后,这年在桂林的朱依培购置了祭田,到二十四年(1759)通泉巷建成祠堂。其后裔都分散各地,但他们身在满清,心想大明,开始了隆重的祭祖活动。这是敏感之举,在清王朝是被严禁的,然其后人则甘冒斧钺而为之,将祭祀活动一直衍袭到民国抗战光复年间,其凝聚力成为全国明藩后裔之最。
靖江王后人的祭祖,都是在每年仲春农历二月十五日丁祭日。已时以前,分布四方的各支后裔,不管路途有多远,都一定要准时到达尧山。此时,通泉巷祠堂的楼上,专为远道回桂祭祖的宗戚所住,还免费供应膳食。
仲春二月,尧山溪水淙淙,杜鹃火红。这天的清晨,各支后裔都不约而同向着尧山的纵横古道汇流。祭祖不分男女,但妇女极少参加祭祖。大家穿戴整整齐齐,为首的是袍子马褂,这是长老的象征,但已着附了清装。
祭祖人流逐渐会合起来。前面唢呐吹打,炮铳齐鸣,一担担扛盒装着牲牢礼帛,后面的人群中,有些坐着彩轿,有些骑着大马,更多的是以步代行。彩轿多是正阳路贳器店租用的,两边穿孔吊着丝线,里面是有弹性的竹椅,不同于婚嫁的木凳大花轿。
清代后,由于各支分散,各支后裔先是祭拜各自的辅府远祖后,再来到二世悼僖王陵前会合。明亡后,王陵棱恩殿等三大建筑,年久失修,残破坍败,荒芜成丘,已无法进行祭祀活动,复祭都改在悼僖王陵三券陵门前的平地举行。
悼僖王陵三券门最为高耸,十里之外都可看见。这时门前的台阶上,早已用三张八仙桌拼成了一个很长的神案。案前停放着一横排的红漆扛盒。神案上的左中右排列有三面无字画的水银镜,照着下面的裔众,不时闪现光芒,意为“永照子孙”。祭陵开始后,鸣金,奏乐,鼓锣大作,唢呐声扬,随即裔孙排班就位,行跪拜礼,诵祭文。祭文诵毕,复乐,再行九叩首,平身退位。礼炮轰鸣,唢呐鼎沸,祭祖结束,嗣孙准备吃祭饭。
祭毕王陵都要在三券门前会餐。这是靖藩后嗣分离后一年一次的团年饭。但传下的习俗不设饭桌,而是用两张新竹垫拼成一席,凑成十人后席地而坐。传说这餐饭菜都由卦纸山村的一些人操办。这些村人,是明一代靖江王府退役落户到这里的丫环、小子,明代至民国,他们耕种王田,不缴租米,只要在每年操办一一次祭饭。每年祭饭,少则几十桌,最多一年是1943年,约有两百多桌。来帮忙的还有花园村和黄驾岩的原王府当差的后人。听说。刚去黄驾岩落户的老差人,还操着一口京腔,想必是从京城调派到靖江王府的退役差官。大河乡中村、南村等村的农民,也有租种朱家祭田的,称为“田仔”每年打罢谷子,都要挑谷到通泉巷朱家祠堂缴租。种朱家田的人,都有义务看护王陵。
吃祭饭也跟办喜宴样, 要办十大碗。祭饭定要有豆腐, 象征着白喜事。豆腐特地由花园村送来。说是这里的豆腐,白嫩细腻,甜滑适口,且有韧性,早在明代,就是王府指名要的豆腐。十大碗以外,还有一个清汤。据说,王府显贵吃多了山珍海味,参汤燕窝,不知从哪时起,兴起了一个汤:取绝嫩的黄芽白数叶,与虾米、香菇、瘦肉同炖,炖到一锅白即可。这种汤香口多味,妙在清淡可口。十字街南端的介然堂魏家有位奶奶来自朱家闺秀,她夸口说这是“王府一汤”。“饭是用蒸子蒸的。”尧山老人回忆得很仔细。朱家人祭祖,围观的人特多,看热闹的还从老远赶来。
靖藩王孙后裔的祭陵是“别处绝迹这里有”,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1943年,知名文化人士柳亚子、端木蕻良(满族人)等一行作为贵实,参加了祭陵活动。
19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朱氏后裔为庆祝三世靖江王庄简王陵的修复开放,历经半个世纪,首次复祭,参祭达3754人。
(信息来源:桂林老板路一书,推荐人:朱铭杰)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3月25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