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姓氏志》编修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6/13|浏览量:560

68ce992cb7e8403c91d7cd6dd0de62e1.jpg

耿祥星 任天庆

姓氏是人类文化进程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姓氏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姓氏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在远古时代,姓与氏两者有区别,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出现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从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后,便有了氏的出现。至秦、汉以后,姓和氏合而为一,通称姓氏。姓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挖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编写姓氏志,让人们从中了解姓氏的由来、嬗变和发展,传承姓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发挥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姓氏文化是塑造城市气质的重要力量姓氏文化是一座丰富的精神文化宝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明的传承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强调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传承华夏文明,通古今鉴未来,是编史修志工作重要意义的体现。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有编史修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各类史书志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姓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大观园花丛中古老又鲜艳的一束,在文明的起源、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中,无不留下其深刻的印记。所以,研究5000年中华文明史,不能绕开姓氏文化。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重视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谱牒姓氏之学较为发达,相关成果有很多。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研究记述姓氏,战国晚期,出现了最早系统整理姓氏的古籍书《世本》。此后,姓氏著作不断涌现,如《元和姓纂》《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姓源韵谱》,等等,其中,宋朝《百家姓》极有影响力。又经过元、明、清代的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后期的《百家姓》其完整性和字句流畅性,极具内涵和魅力。“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朗朗上口的四言短句,如诗句般至今广为传诵。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涉及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多个学科,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今,正逢盛世,传承好姓氏文化精深的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正需要我们地方史志部门责任担当,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的姓氏志编修。2018年,我们开始组织编纂《威海姓氏志》,这是威海境内第一部研究姓氏文化的专业志书,其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威海各姓的先人们是在怎样的历史时期,缘何由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迁徙而来;通过对姓氏文化的延伸研究,可以让人们深切地感悟到,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先人们,在威海这个特定地域,形成了怎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怎样让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习惯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今天的威海方言、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从而成为威海这个地域上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承血脉的精神财富,塑造着今天城市的独特气质。

二、姓氏文化是推动地域发展的重要资源

深入研究姓氏文化,既是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对推动地域经济文化合作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追本溯源、敬宗爱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是家族血脉的传承。每个人都有寻根问祖的情结,我的姓如何产生,根在何处,始祖何人,名人有谁,怎样演变,很多人都想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寻觅到自己姓氏之根。特别是身在异乡的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总会触景生情,无法掩饰心底对家乡的回忆,对亲情的思念。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且叶落归根的情愫,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强烈。无论工作环境再优越,物质生活再丰富,都希望想方设法找到自己的姓氏根、故乡愁。在史志部门工作多年,我们有深切的感受,这些年来,打电话的、上门咨询的、查找资料的,希望提供姓氏之根相关线索的人越来越多,情感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甚至把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作为寻梦之旅、家国情怀。特别是找到结果的,有对祖先的骄傲和先业的崇仰,有对祖训的铭记和忠孝的感悟,激发的是家风世风的传承和奋斗前行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根问祖蕴含着“正风齐家,修身立国”的朴素之道,值得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去思考、去践行。在满足人们寻根问祖的精神需求上,从古至今,宗祠的建设、族谱的编写等都展现出其重要性。威海境内的丛氏宗祠、周氏宗祠、于氏宗祠、张氏宗祠等,彭氏、夏氏、姜氏、孙氏、林氏家谱族谱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寻根问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丛氏,作为唯一一个发源于威海地域的姓氏,多年来,域内围绕“天下丛氏宗文登”,积极组织研究会,建设和发展宗祠,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氏族文化名片,使文登、威海成为世界各地丛氏族人心灵向往的圣土,先后吸引国内外成千上万丛姓寻根祭祖的人。各个姓氏族谱的编修和宗祠的建立,都展现出了本氏族人的团结心、凝聚力,为国内外同氏族人相互交流、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寄托了八方游子寻根祭祖的乡愁,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境内经济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打造文化精品服务乡土教育

国史、方志、家谱构成中国的史学体系,做好姓氏志编修,是党史史志部门完善史学体系的事业情怀。

姓氏志,就是对姓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由民间的谱书编修,上升到权威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士进行的姓氏志编纂。通过这种官方组织形式,能够加强对地域姓氏传统文化相关资源全面深入地挖掘编纂,赋予姓氏资料更高的准确性、可信性和权威性,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威海姓氏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至2019年4月,威海市共有姓氏897个,诸多的姓氏为深入研究威海姓氏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威海姓氏志》重点对域内各姓氏的人口数量、姓氏起源、得姓始祖、郡望、堂号、祖籍与分布、字辈排行、家谱文献、姓氏建筑、人物等内容搜集资料,整理编写。资料的搜集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地名普查资料。在20世纪80年代初,地域内开展地名普查,对村名由来、姓氏宗祖、人口迁移等有着详实的记载。二是地方志中的资料。方志中不仅对本地的名门望族,以及风俗民情等多有记载,同时编纂人员在修志中还对口口相传而来的有关移民来源、传说作了很多的核实工作,资料相对客观、真实。三是家谱、谱书资料。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在我们从社会上征集的几十套家谱、谱书中,大多有较为详细的信息,对该姓氏的研究可谓事半功倍。四是古迹资料。如有些碑刻,能准确地记载本支姓氏的始祖信息以及迁移的时间等,有的祠堂有明确的堂号郡望、家族迁居信息,为有关姓氏研究查证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大量参阅了邻近各市与所辖区市编辑出版的地方志、地名志,以及部分族谱中的村庄、居民姓氏内容。然而,威海地域内大多姓氏起源要上溯至数千年,至少也在数百年,能够搜集到的资料,除部分古籍外,很多来自口头传说和碑铭谱牒。有些资料出自不同书籍,甚至有的内容颇为不同,或自相矛盾;有些家谱、谱书中的内容,大多是通过讲述先祖的事迹来表述的,很多出于附会和传说,即使是出于实事,也有增饰虚构内容;有些口碑资料更是众说纷纭,同一宗族的先祖从何时、何地迁来,不仅在不同村庄之间存在不同的说法,在同一村庄中其说法亦有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在编纂《威海姓氏志》过程中,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有关问题在进行广泛调研、分析、探讨,反复核准史实的基础上,坚持多种说法并存,或对有关移民传说进行分析、更正、解惑答疑,并研讨撰写了有关理论研讨文章,如《域内少数民族姓氏更易》《云南移民考》《威海历史上的云南或小云南移民》《姓氏传说》等放在志书附录中,引导人们深入探索论证。无论编纂工作所涉及的面再广、工作量再大、难度再高,我们都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和事实,使《威海姓氏志》呈现较强的资料性、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人们更多地去了解威海的一个新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人们深入了解威海各姓氏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领略姓氏文化的魅力,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姓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开展家风教育、乡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

如今,共有95万字、60多幅图片的《威海姓氏志》已出版发行。随着发行面的扩大,社会各个层面反响积极而热烈。对此,我们深切地感悟: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需要广大党史地方志工作者不懈地努力,只有不断深化对威海党史史志文化研究,多出党史史志成果,才能更加充分展现党史史志部门的价值与担当,让党史史志工作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新风采。

【作者单位: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威海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信息来源:威海史志)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5月31日1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