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故事: 砀山朱氏和朱温家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8/11|浏览量:1068

位于今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的砀山,对于朱姓族群来说,确是个魂牵梦萦、人杰地灵的地方。那里是朱姓一族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不可一世的一代枭雄——朱温的故里。

史载,周武王灭商后,封殷(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以奉商祀,继承商汤的香火。微子启有个儿子叫公子朱(姓子,名朱),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后,宋国王族逃居砀山,遂以先祖名朱为姓,成为朱姓一个的重要源头。?

秦汉之际,这支子姓朱氏徙于河南南阳。进入东汉,随着朱佑家族和朱晖家族的相继兴起,南阳朱氏得以空前的兴盛,遂发展成为当地大族,朱姓中的著名望族。

东汉以后,南阳朱氏走向衰落,不复为正史记载。据说位列朱姓八大郡望的太康朱氏和义阳朱氏,都是南阳朱氏的分支,但具体的详细情况无从考证。

隋唐五代,砀山属宋州(治所今河南商丘)。宋州砀山午沟里朱氏是隋唐五代史最著名的一个朱姓群体。来自该朱姓群体的朱温手灭大唐王朝,创立后梁,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朱姓王朝。

2.png

安徽砀山,被外三省包围的县

史载:“朱温,宋州砀山午沟里人。”但午沟里在砀山的具体地址,却一直是个谜。自公元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改道流经砀山县境,至公元1855年(清咸丰五年)再改道北移至现在的黄河上,近700年间,在砀山境内的黄河河床改道就达4次,县境内的决口也多达10多次,几乎遍及全县境。现有人口中,多数是明、清两代从外地移民过来的后裔。有关于明朝之前的文献资料很少,仅存一些民间传说。所以,对朱温故里的准确方位便难以确定。

砀山境内的午沟里故址,相传有三处。一是县境东南30里处的老邵楼村南。那里有一片洼地,过去是朱姓村庄林地,后淹没于水患。这里距萧县县境较近,朱母王氏带着朱温兄弟三人到刘崇家当佣工的可能性大。遗憾的是并无具体考证。

二是砀城东北10里许的朱砦村。这个村在黄河故道南大堤之北,全村近千人多为朱姓。但该朱姓前几年续家谱时,已与江苏沛县为中心的朱姓联谱。

三是砀城东北5里许的常楼村附近。这里历史上曾建有“朱温庄寺”(家庙),并有遗址。前寺始建于五代时期,毁于元朝水患。后寺始建于明朝,毁于近代兵祸。为什么叫“朱温庄寺”?砀山境内屡遭水患,朱温故里午沟里被洪水淹没,一部分族人为避水患搬来地势较高的寺院周围居住是可能的,“庄”“寺”合一,“庄”供族人居住地,“寺”供奉朱温,此名一直流传至今。据此推论,午沟里不会距此太远。

还有一种说法,据湖南《汝城朱氏族谱》记载:朱全昱长子友谅任后梁广东节度使,后北归,于广东乐昌下马桥病逝。随父埙宦居广州的朱埙之子毗,字玉田,父卒后过桂阳(今湖南汝城县),遂卜居卢阳得靖(今汝城县卢阳镇得靖村)。毗之次子万传从汝城北归其先祖的世居故里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县周寨镇刘暗楼乡市力集村)。该谱的说法是否属实,也尚待考证。

朱温所在的朱氏分支,正史与族谱都有明确记载,说是帝喾高辛氏“八元”之一、舜帝司徒朱虎的正宗后裔。《五代会要》云,朱温的高祖父朱黯是朱虎的第四十二代孙,宋州砀山朱氏的开基始祖。

实际上,舜帝也好,朱虎也罢,都只是传说中的人物。朱温之前,砀山朱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族姓,朱温也家境贫寒,其高祖父、曾祖父、祖父都是毫无功名业绩的普通百姓,其父朱诚也只是个穷秀才,在乡里教授《五经》为业,生活非常贫困。大概是朱温称帝之后,鉴于出身寒微,为表明其血统的高贵,于是便假托是朱虎的后裔。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故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就不再说朱温是朱虎的后裔,至于朱温所在的宋州砀山朱氏的真正渊源,显然,我们已无从得知。

风云中原、昙花一现的朱温家族

有史可稽的朱温家族世系,上溯仅五代,即其高祖父朱黯、曾祖父朱黯长子朱茂林、祖父朱茂琳长子朱信、父亲朱信长子朱城。

朱温即位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五月追尊其高祖父朱黯为宣元皇帝,庙号肃祖,所葬地改称兴极陵,妻范氏被追谥为宣僖皇后;曾祖父朱茂琳为光献皇帝,庙号敬祖,葬地改称永安陵,妻杨氏谥号光孝皇后;祖父朱信为昭武皇帝,庙号宪祖,葬地叫光天陵,妻刘氏被追谥为昭懿皇后;父亲朱城为文穆皇帝,庙号烈祖,葬咸宁陵,妻王氏被追谥为文惠皇后。

朱诚与妻王氏生有三子:长子朱全昱、次子朱存、季子朱温。

下及,据有关史籍的记载:朱全昱育有三子:长子友谅、次子友能、季子友诲,女儿情况不详。朱存生有二子:长子友宁、次子友伦,女儿情况不详。

再看朱温。历史上中国帝王的妻妾之多,历来有后宫佳丽三千之说。因为妻妾成群,自然其儿女也多。《封神演义》及民间都传说周文王姬昌有100个儿子(文王百子),其中有据可考的也有18个之多,即正妻太姒所生嫡子10个,其他妃子所生庶子8个,女儿多少未详。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的先祖,《汉书》记载他生有120个儿子,是否真实,难说。

不过三国时的曹操有25个儿子、6个有记载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而宋徽宗赵佶更是有31个儿子、34个女儿却是真实的。

相比之下,朱温作为后梁的开国皇帝,妻妾和儿女的数量都不是很多。有记载的后妃仅元贞皇后张惠、昭仪陈氏、昭容李氏三人。共有儿子7个、有记载的女儿5个和收养的记载义子4个。有些史学论者强说朱温好色、荒淫无度,那么,从后妃及儿女的数量上说,朱温都不及前述各位,配得上正人君子的称谓。

朱温的七个儿子,按长幼排序依次为:友裕、友珪、友璋、友贞、友雍、友徽、友孜。

五个记载女儿,分别是:长女安阳公主,下嫁罗廷规;次女长乐公主,下嫁赵岩;三女普宁公主,下嫁王昭祚;四女金华公主,为罗廷规继室,罗廷规去世后,后梁开平四年被父亲下令出家,以全妇节;五女真宁公主,婚嫁情况未详。

四个记载义子是:友文、友谦、友恭、友让。

后梁政权如昙花一现,仅维持了17年就被后梁之劲敌后唐所灭。后梁倒台后,后唐庄宗李存勖对朱温家族进行疯狂残酷的杀戮和清算,朱温家族成员大都被杀,幸存者四处隐没,有的则被融进沛国朱氏之中。

幸存的朱温家族后裔,已知的仅存两支,一支为朱温长兄全昱长子朱友谅之子朱埙之次子朱毗派下,另一支则是后梁末帝朱温四子朱友贞之七世孙朱恒派下。

2.png

地处皖苏豫鲁四省七县交界处的砀山,其实没山,是安徽的一个穷地方。许多人都知道这里的砀山梨驰名中外,但却不知道它具有极悠远的历史文化。

朱温长兄朱全昱、仲兄朱存二系

朱温兄长,一是长兄朱全昱,二是仲兄朱存。

朱温与其仲兄朱存当年外出投身于黄巢起义军后,其长兄朱全昱则独与其母一起佣食于萧县一大户人家刘崇家。

朱温显贵后,朱全昱曾被唐昭宗册封为岭南西道(包括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及今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节度使,管理邕州(今南宁市)、桂州(今桂林市)等州及以下各县。然,全昱却志不在此。因此,不久后便以太师致仕,辞官回乡。朱温称帝后,朱全昱被封为广德靖王。

朱全昱和朱温虽是亲兄弟,可彼此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朱全昱正直朴实,不在乎功名利禄,而朱温则狡诈机智, 热衷名利,能在复杂多变的动荡中纵横捭阖,青云直上。朱全昱一直都很看不惯自己这位一奶同胞的弟弟。

据《新五代史》:太祖将受禅,有丝备礼前殿,全昱视之,顾太祖曰:“朱三,尔作得否?”太祖宴居宫中,与王饮博,全昱酒酣,取骰子击盆而迸之,呼太祖曰:“朱三,尔砀山一百姓,遭逢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于汝何负?而灭他唐家三百年社稷,吾将见汝赤其族矣,安用博为!”太祖不悦,罢会。全昱亦不乐在京师,常居砀山故里。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朱全昱于砀山家中病卒。

朱全昱长子友琼,初封衡王。《新五代史》云: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升宋州为宣武军,以友琼为节度使。一次,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太祖怒曰:“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乃罢友谅,居京师。太祖卧病,朱全昱来视,与太祖相持恸哭;太祖释友谅,准其与其父全昱东归砀山故里。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朱全昱以疾薨,徙衡王友谅嗣父爵为广王。后因其弟友能谋反,被削去官爵,囚禁于京师。后梁亡,后唐庄宗入汴,为后唐军所杀。

朱全昱次子友能,初封惠王,历任宋、滑二州留后、陈州刺史,多行不法,是个为非作歹之辈,奸人多依倚之,身边尽是些奸诈小人。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友能于陈州举兵犯京师,至陈留,兵败,还走陈州,后数月降。后梁末帝赦免其死罪,降为房陵侯。后为后唐军所杀。

朱全昱季子友诲,被封邵王,历任检校兵部尚书充控鹤指挥使、陕州节度使等职,欲以州兵为乱,后梁末帝召还京师囚禁。后也为后唐军所害。

朱温仲兄朱存,初与朱温一起参加黄巢起义军,随黄巢南下征战,在攻占广州一役中阵亡。朱温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追封朱存为郎王。

朱存生二子,长子友宁,次子友伦。

朱友宁,字安仁,自幼聪敏好学,少时习诗礼,成年后尤喜兵书,性喜愠不形于色。随叔父朱温征战,善用弓剑,初为军校,后以功累迁检校司空兼龚、柳而州刺史,拜岭南西道节度使、建武军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司徒。齐州一役,友宁率兵夺马千匹,斩敌首级千数,被唐廷赐号“迎銮毅勇功臣”。后在石楼一役中坠马被杀。朱温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追封为安王。

朱友伦,幼亦聪敏,通《论语》、《大学》,晓音律。成年后,喜骑射武艺,骁勇善战。初为元从马军指挥使,表威武将军。后以功累迁藤州刺史、宁远军节度使,加检校司空、检校司徒。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一月,朱温从凤翔迎唐昭宗还长安,后朱温东归,留友伦宿卫,任禁军将领,一护卫皇帝的安全,实质是伺察唐昭宗所为,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

是年九月,在一场激烈的蹴鞠(当时的一种骑马击球娱乐活动)比赛中,友伦坠马而亡。朱温悉知后,大惊。在他看来,自己的侄子常年驰骋沙场,是不可能次马背上摔下来就会丢掉性命的,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其中必有阴谋。于是,遂以兵7万至河中,直逼京都长安,迫使唐昭宗交出害死友伦的凶手。

唐昭宗涕泣,不知所措,欲奔太原,不果。当朝宰相崔胤遣人止朱温,温以为友伦定是崔胤等所杀,奏请诛胤等,昭宗位从。朱温遂遣友谅至京师,以兵围开化坊,捕杀了宰相崔胤及京兆尹郑元规、皇城使王建勋、飞龙使陈班、阁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张浚等朝廷高官。除此之外,当时陪同朱有伦一起玩蹴鞠的十余人,也全部命丧朱友谅的屠刀之下。此即为唐朝末年因一场蹴鞠而使包括当朝宰相及多名朝廷要员在内的20多人命丧黄泉的历史大血案。

朱温即位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追封朱友伦为密王。

朱温派下亲子一系

朱温共生有7个儿子,按长幼排序依次为:友裕、友珪、友璋、友贞、友雍、友徽、友孜。

长子朱友裕,字端夫,是朱温7个亲生儿子当中较为出色的一个。《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都说,朱友裕自幼就善骑射,性情温和,成年后随父朱温四处征伐,骁勇善战,善待士兵,宽厚待人,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深得士卒之心和朱温的欢心。

一次,朱温与李克用追击黄巢起义军,二人围攻黄巢弟弟黄鄴于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黄鄴用兵死守华州,使卒荷槊登城大骂李克用和朱温。晋王李克用使胡骑连射不能中。朱温回顾朱友裕,友裕拉弓、放箭,一箭即中,两军将士皆大欢呼。晋王喜,遣朱友裕良弓百矢。

朱温镇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表朱友裕为宣武军牙校(低级武官)。及戝殄灭,朝廷议宫,加检校左仆射,荀为衙内马步都指挥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加检校司空,寻为武宁军节度留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改天平军节度留后,加检校司徒。光启元年,再领许州。唐天复初,为奉国军节度留后,寻迁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兴德尹。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七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传檄合兵,讨伐朱温,朱友裕兼行营都统,领步骑数万,经略邠、岐两州(邠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岐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市及凤翔、岐山、扶风、麟游、眉县、太白等县地)。是年十月,朱友裕以疾卒,归葬东京。

朱友裕的过早去世,致使朱温在传位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导致父子、兄弟间的互相残杀,使朱温所创立的后梁王朝仅存在17年就被后唐所取代。

朱温即位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追封朱友裕为郴王;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追赠朱友裕太师。

次子朱友珪,又名友球,小字遥喜,为朱温与亳州一营妓邂逅所生。唐末,朱温镇守宣武期间,有一次率军经过亳州,召一营妓陪侍,致孕。朱温离去后,该营妓差人告知朱温生一男婴。温大喜,为男婴取小名遥喜,后来被朱温接到身边。

朱友珪长大后,狡猾多智谋,欧阳修《新五代史》称其“长而辩黠多智”。朱友裕过世后,朱友珪在众同胞兄弟中居长,但朱温并不想将其立为太子,而是想立义子朱友文为储君。但一直未能确定。

朱温即位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五月初九日,封朱友珪为郢王。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出任侍卫控鹤兵马都指挥使,执掌皇帝亲军,有时也外出作战。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交权友文。友珪得此消息后,大惊,遂弑父登基,改年号为凤历。朱友珪继位后,大量赏赐将士,以图收买人心。然,众多老将颇为不平,加上友珪又荒淫无度,因此人心鼎沸,民怨四起。

后梁凤历元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珪异母弟弟朱友贞、朱温女婿赵岩、外甥袁象先与微博节度使杨师厚等人达成武力废除朱友珪之帝位的共识,至庚寅日(十七日)旦,袁象先等率禁兵数千人突入宫中。朱友珪闻变,与妻张氏及冯廷谔趋北垣楼下,欲逾城逃走,未成。于是,令廷谔先杀其妻张氏,后杀己,廷谔亦自刭。呜呼,朱友珪在皇帝位置上仅坐了8个月,位置尚未焐热即一命归天,时仅29岁。

朱友贞继位后,追废朱友珪为庶人。

季子朱友璋,朱温称帝后,被封为福王,初为寿州团练使、州留后。后梁凤历元年(公元913年),出任许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因讨伐徐州节度使蒋殷有功,后梁末帝命其为忠武军节度使,驻屯武宁。其后情况不详。一说后梁灭亡后,被李存勖杀害。

四子朱友贞,系元贞皇后张氏所生,朱友珪的异母弟弟。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出生于东京洛阳,容貌端正,仪表俊美,性格沉稳,寡言少语。喜与儒士交往。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授职河南府参军。朱温即位称帝后,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封为均王,任天兴军使。天兴军是朱温的嫡系亲兵。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进封检校司空,仍任天兴军使,兼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等职,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友珪弑父篡位,伪造太祖诏令,派人送到东京,密令友贞杀博王友文。并元“凤历”,以友贞为东京留守,代理开封尹、检校司徒。

后梁凤历元年(公元913年)二月,友贞与赵岩(朱温女婿)、卢象先(朱温外甥)和微博节度使杨师厚等发动洛阳禁军兵变,朱友珪自杀,朱友贞在东京即帝位,改名“鍠”,是为后梁末帝,后又再改名“瑱”。当年复乾化年号,是为乾化三年。后改年号贞明、龙德。

友贞即位的后梁可谓是内忧外患,形势极为严峻。与之仇雠的后唐李存勖集其全力要消灭后梁,双方连年混战不断。梁末帝朱友贞懦弱无能,偏又过度信用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大将出兵都派他们随往监视,主帅无法自己调兵遣将。而赵岩等人又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故与后唐交战屡遭大败。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十月,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率领大军逼近后梁都城汴州。是月戊寅日(初八),末帝友贞绝望自杀,时年36岁。次日(初九)早晨,李嗣源的骑兵到达汴州城下,守军开门献城投降。同一天,李存勖也率兵赶到,从西门领兵进城,后梁被后唐灭亡。

李存勖刚入汴京,听到末帝驾崩,怃然叹息说:“对方的恩惠、对方的仇怨,都不涉及他的后代。我与梁主对阵十年,遗憾不能活着见他一面。”即诏令河南尹张全义收葬末帝,将他首级藏在太社。至此,后梁王朝前后仅历三帝,计17年。


砀山有驰名中外的砀山梨。堪同黄山迎客松相媲美的惟砀山梨树王耳!

五子朱友雍、六子朱友徽,朱温即位称帝后,被分别被封为贺王、建王。后梁灭亡后,与其三兄朱友璋一起不知所终,大概都死于乱军之中。一说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后唐兵临城下之际,他们的四哥末帝友贞怀疑兄弟们叛乱,遂将友雍、友徽兄弟杀害。

七子朱友孜,初封康王,颇为自负,以为当为天子,一直有登位称帝的野心。据《新五代史》: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末帝德妃薨,将葬,友孜使刺客夜入寝中。末帝方寐,梦人害己,既寤,闻塌上宝剑枪然有声,跃起,抽剑曰:“将有变邪!”(有刺客),乃索寝中,得刺客,手杀之,遂诛友孜。

朱温派下义子系

朱温收养了不少义子,其中最为主要的记载义子有友文、友恭、友谦、友让。

朱友文,本姓康,名勤。仪表儒雅,好学博洽,多才多艺,善于言谈,工于诗赋,长于赋税治理,朱温养以为子,并十分地信任和依赖他。

朱温领四镇,以友文为度支盐铁制置使。朱温率军出征四方,常赖友文在后方征赋聚敛以供军实,确保粮草的实时供给。朱温即位称帝,以故所领四镇宣武、宣义、天平、护国之征赋,置建昌宫总之,以友文为使,封博王。朱温幸西都,友文留守东京。

朱温病重后,打算将友文立为太子,继承帝位。不料逆子友珪弑杀朱温后,友文也被友珪处死。

朱友恭,个性颖利,善体上意,本姓李,名彦威,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被朱温收为义子后,改姓朱,名克让,后再改名友恭。

友恭从朱温四征,稍立军功,拜诸军都指挥使、检校左仆射,唐乾宁(公元894—898年)中,授汝州刺史,加检校司空。

唐光化(公元898—901年)初,淮夷侵鄂渚,武昌帅杜洪来乞师,朱温遣友恭将兵万余,济江应援,引兵至龙沙、九江而还,军声大振。时淮寇据黄州,友恭攻陷其壁,获贼将瞿章,俘斩万计。途经安陆,因袭杀刺史武瑜,尽收其众,以功为颍州刺史,加检校司徒。天复中,为武宁军留后。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唐昭宗东迁洛邑,征拜左龙虎统军,以卫宫阙。是年八月,与右龙虎统军、检校司徒氏叔琮同受朱温密旨,弑唐昭宗于洛阳宫。既而朱温自河中至,为掩盖弑君事实,责以慢于军中,贬友恭为崖州司户、复其原有姓名,贬氏叔琮为白州司户。不久,与氏叔琮同日赐死。

朱友谦,本名朱简,字德光,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人。其祖父朱岩、父朱琮,均为州县小校。唐末乱世,朱简初以卒隶渑池镇,有罪逃走,为盗石濠、三乡之间,商旅行路人皆苦之。一段时间后,成为陕州军校。陕虢节度使(唐及五代于今河南、陕西两省之间设立的节度使。下辖陕州、虢州、华州,治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王珙,为人严酷,与其弟王珂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战败后牙将李璠与朱简商议共杀王珙,依附宣武节度使朱温。朱温上表唐廷让璠代珙为陕虢节度使。璠立,简复以兵攻之,璠得逃去,朱温又表简为陕虢节度使,以代替璠。

梁兵西攻李茂贞,朱温往来过陕州,简侍奉尤谨,因请曰:“仆本无功,而富贵至此,元帅之力也。且幸同姓,愿更名以齿诸子。”朱温益怜之,遂更其名友谦,录以为子。

朱温称帝后,友谦移镇河中,拜河中节度使,累迁中书令,封冀王。

友珪弑父篡位后,友谦不服,遂附于晋王李存勖,被封为西平郡王,加守太尉,以其子令德为同州节度使。后,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入洛,友谦来朝,赐名李继麟,加守太师、尚书令,赐铁卷恕死罪,以其子令德为遂州节度使,另一子令锡为忠武军节度使,诸子及其将校为刺史者十余人,恩宠之盛,时无人能比。

是时宦官、伶人用事,多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许而辞焉,由此得罪宦官、伶人。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有伶人告友谦反,庄宗惑之,遂杀友谦及其满门。友谦死,其部将七人也因此牵连被族诛,天下冤之。

朱友让,本姓李,名让,人称“李七郎”,原为汴州(今河南开封)豪商。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朱温出任汴州节度使,李让献出大量迁出供朱温使用,故而被朱温收为义子,并改姓朱,名友让。

在与友让的交往中,朱温发现义子友让的家仆中有位叫高季兴的,相貌出众,还机智过人,于是便让义子友让收他为义子,高季兴因此也改姓朱。藉由着这样一层关系,高季兴后来便跟随在朱温身边,得到了朱温的庇护和赏识,从初为朱温的亲信牙将,开始学习骑射功夫做起,逐渐由制胜军使升为毅勇指挥使,迁代理宋州刺史、颖州防御使、荆南节度使,最后成为南平开国君主,五代十国时期一个传奇式的重要人物。

高季兴从大户人家的家仆变为开国君主的故事

早年为朱温义子友让的家仆,被朱温发现后,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信牙将。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因破凤翔救唐帝昭宗有功,被任命为检校司空、代理宋州(今河南山丘)刺史,并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

此后,随朱温扫荡青州(今山东益州),改为主持宿州(今安徽宿州)事务,累功迁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并恢复高姓。

荆南(今湖北中部偏南)为南北交通要冲,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朱温不希望荆南为他人所据有,于是率兵攻伐。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朱温攻取荆南,遂任命高季兴为荆南兵马留后。在高季兴受命出任荆南节度留后之前,荆南原辖诸州中的七州均已被邻近势力分割殆尽,仅存江陵(荆州)一地。

江陵自唐僖宗后,即长年战火不断,经济惨遭破坏,市井城邑衰败不堪。高季兴到任后,全力召集流离失散,逃亡在外的流民回归故里恢复旧业,发展生产,得到朱温的肯定和褒奖,授予他符节和斧钺。与此同时,高季兴也注意招募一些能臣武将辅佐,建立完善的军政机构,暗中准备割据。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后,任命高季兴为荆南(治荆州)节度使。翌年(开平二年),又加高季兴为同中书平章事,参与朝政决策。

朱温在世时,高不敢跋扈。朱温被弑后,后梁国势日渐衰微,高就不那么驯服了,欲袭取襄州(今湖北襄樊)未成,索性从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起一度断绝了对后梁的贡赋。时,后梁末帝正忙于应付北方的战事,无暇顾及荆南,于是,对高采取了宽容政策。荆南与后梁的关系断绝持续了5年左右的时间。

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后梁末帝封高季兴为渤海王,并赐衮冕剑佩。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高季兴恢复与后梁的臣属关系,重又对后梁贡赋。但高季兴统辖下的荆南在后梁太祖朱温之后,实际上就已经不是后梁的藩镇了,而是在加速向独立王国目标推进,割据一方的态势已渐趋明显。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高季昌得知后,为避李存勖祖父李国昌之讳,将己名由“季昌”改为“季兴”,并亲至洛阳朝见李存勖,被李存勖任命为中书令,并命其回江陵。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高季兴兼任尚书令,进封南平王,都城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由此,高氏管辖的荆南,遂称南平,并由昔日的藩镇演变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权,拥有对辖属境内政治、军事、赋税、外交等完全的自主权。后唐灭前蜀后,高季兴又得到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二州。他也曾想夺取夔(今属重庆市)、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州区)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后唐明宗帝任命襄州刘训为招讨使,讨伐高季兴。高季兴以荆州、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三州之地向南吴称臣。被册封为秦王。

天成三年十二月(公元929年1月),高季兴因病去世,享年71岁。长子高从海继位后,向后唐上表请罪。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后唐任命高从海为荆南节度使,并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赐谥号武信。

高季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从社会最底层翻身到社会高层成为开国君主的历史人物。由其创立的南平(又称荆南、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疆域最盛时,一度辖七州,但前后不过一年,之后其疆域逐渐缩小,大约在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前后,其疆域最终固定为荆、归、峡三州。

南平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称臣于后梁,每年的供奉均假道南平。而高季兴则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季兴又择机对南北称帝诸国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

高季兴去世后,由其长子高从海继位,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至第五主高继冲在位时,于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在宋军的强势攻击下纳地降宋。南平国历五主,计40年,为宋朝所灭。

最后想要说的是,高季兴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能够从一个大户人家的家仆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开国君主,自然与其自身的智慧、才干有关。但毋庸置疑的还在于他在那个年代碰上了一代枭雄朱温。

全昱后裔: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的汝城朱氏一族

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罗霄山脉交界的湘粤赣三省边缘处,东邻江西崇义,南界广东仁化、乐昌,西接本省宜章,北联资兴、桂东等县(市),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

汝城境内以山地为主,丘岗盆地相间,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自然环境优越,极适宜生产活动的自给自足和人类生存的繁衍发展。

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修的《汝城朱氏族谱》,后唐明宗在位年间(公元926—933年),朱全昱长子友谅之子埙任后梁广东节度使,后北归,于广东乐昌下马桥病逝。随父埙宦居广州的朱埙之子毗,字玉田,父卒后过桂阳(今湖南汝城县),遂卜居卢阳得靖(今汝城县卢阳镇得靖村),是为桂阳(汝城)朱氏诸房始祖。

6.png

汝城朱氏总祠堂外景

《汝城朱氏族谱》载:朱毗生2子:万珠、万传。

朱毗长子万珠生7子:日熙、日燕、日盛、日远、日兴、日照、日凤,世居汝城。其子孙后裔如今已有10余万之众,其中仍居汝城境内的约8万余人,散居汝城下辖的各个乡镇,不少村庄的朱姓人口都在千人以上。朱姓已成为汝城的第二大姓。

万珠7子后裔除世居汝城的外,举族(房)或单个家庭外迁或单人外出在外成家立业的也有不少。据汝城朱氏总祠资料,目前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其他县(市、区),包括湖南衡阳、郴州、宜章、北湖、苏仙、桂东,广东韶关、乐昌、曲江、南雄、仁化,江西崇义、上犹、南康、赣县等也有或多或少朱毗长子万珠的后裔。

朱毗次子万传则从汝城移回先祖世居的砀山午沟里。后失联,情况不详。

千多年来,汝城朱氏一族不仅人丁兴旺,也英才辈出。据湖南官方记载可考证的历代殿试进士名录,已知的汝城36位,朱姓即有14位(其中1位状元),占比近40%。他们是: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丁丑科进士:朱辂,出任监使。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壬辰科进士:朱枚,出任朝请郎,迁两典大郡(官秩高于一般郡的大郡军政长官)。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戊申科进士:朱鸾,出任袁州太守。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壬子科进士:朱孔举(任职未详)。

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庚申科殿试第一名(状元),朱经贯,被授予特进荣禄大夫,事业功勋彪炳一时。为纪念朱经贯,后人在其故里下桥村(现城关供销社后面)建有“状元坊”。

南宋度宗年间(公元1264—1274年)进士(科榜未详):朱课,朱迁之子,出任太子校书郎,迁翰林院承旨;朱燎,出任南省类省试,升正奉大夫;朱迁,朱课之父,出任修职郎;朱仲道,出任衡州奉训大夫。

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乙丑课进士:朱海,朱守恕之父,出任御史迁江西按察司佥事。

同科进士:朱英,字时杰,号诚奄,朱守孚之父,汝城县原外沙乡外沙村人,历任福建右布政、陕西左布政、两广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后进京掌都察院事,任太子少保。追赠荣禄大夫、太子太保(从一品),谥“恭简”。为纪念太子太保朱英,位于汝城县原外沙乡外沙村的朱氏家庙,被改名为“太保第”。“ 太保第”上厅设神龛,神龛上供奉着朱英像。2013年,“ 太保第”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己丑科进士:朱守孚,朱英之子,出任刑部郎中。

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壬辰科进士:朱守恕,朱海之子,出任云南按察司佥事。

明朝加进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科进士:朱炳如,历任官行人、御史、泉州知府、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等职,以不附张居正罢官。著有《白野诗文集》刊行于世。

汝城朱氏一族的历代举人有25人,其中:

宋代4名:朱镐,历河南延津知县;朱日成,历广东英德县、含光县县令;朱国芙,历云南归化知县;朱国芷,历河南桐柏知县。

元代2名:朱梅伯,历广西龙川知县;朱蔚(职务未详)。

明代9名:朱希贤、朱世望(职务未详);朱正谊,历武康知县;朱纲,历参议、大夫;朱永谐,历云南御史;朱守蒙,历镇江府府判;朱王献、朱承文、朱正谊(职务未详)。

清代10名:朱熊,历瑞金知县;朱有斐,历贵县知县;朱莲,历宣平知县;朱霞,历溆浦县教谕;朱有仁、朱鸣盛、朱文秀(职务未详);朱春甲,历湘阴县训导;朱炳元,历广西补用知府;朱文津,历贵州梓桐知县。

另外还有 朱明亮,福建汀章龙延建邵兵备道;朱德明,福建汀邵总镇;朱上林,福建建宁总镇;朱进贤,甘肃西宁守备;朱宝进,甘肃西宁守备;朱福全,民国广东南韶连镇守使等杰出士宦。

友贞后裔:苍南马站金家山朱氏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政权后,对朱温家族进行了残酷清算,家族成员大都被杀,幸存者四处逃隐,大都隐入其他朱氏群体如沛国朱氏之中。福建寿宁县张广地朱氏和浙江苍南县金家山朱氏疑是朱温家族成员后裔中幸存的另一支,即朱温第四子后梁末帝朱友贞后裔中的幸存者。

据《张广地朱氏族谱》称,朱友贞七世孙朱恒,字仲穆,金陵刺史,迁大司马,从金陵迁福州南台,是朱友贞后裔中入闽的始迁祖。朱恒十三世孙朱少一迁徙张广地。明崇祯末年,朱少一第十四孙玠伍离开张广地前往处州(今浙江丽水),其后裔情况不详。

又,浙江苍南金家山朱氏始迁祖闵端,明末清初避乱徙居处州碧湖樟树脚,从何地迁来不详。数年后卒,撇下妻子叶氏和未成年的四子。迫于生活,叶氏带着四个孩子南下辗转飘泊至平阳北港仓头,途中收留一流浪儿为义子,视同己出。后又徙蒲门城内西洋角,居数载,不幸遭火灾,再迁至山中一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平地定居下来。因此地常闻锦鸡啼鸣,遂名锦鸡山,后以闽南语谐音,改为金家山。

9.png

走进苍南,漫步心旷神怡的大海边

金家山位于苍南县南部,东临沿浦湾,西靠沙捉湾,北接云亭村,为一滨海山区。叶氏率5个孩子在此定居下来后,金家山朱氏子孙繁衍, 5个孩子孝、悌、忠、信、智五房人丁兴旺,遂成一大家族。

后金家山朱氏族人寻根,曾数度回处州樟树脚,未果。有一次,适遇福建寿宁县张广地朱氏派人到处州寻找其族人玠伍的后人。玠伍在崇祯末年离开张广地到处州,其后裔下落始终没能被找到。双方思巧遇之奇,遂将闵端权当玠伍,列在张广地朱氏宗支中,权将金家山朱氏列为朱温位下朱友贞幸存后裔中的一支。得当与否,或许需另当别论,有待继续考证。

8.png

作者简介:朱乐尧,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国经济与农业及农村问题的研究与教学。自1982年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3种(部)。近年转入文化休闲类读物写作,已先后在枸杞文学、山东精短文学、东方新文学等刊物发表随笔、散文等作品40多篇。纪实文学《故乡记忆——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目前正致力写作《饮马长城——导六师纪事》一书。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8月5日转发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