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四明)咸祥朱氏家族源流与修谱史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7/07|浏览量:212

四明咸祥朱氏家族源流与修谱史

一、家族起源与南迁

四明咸祥朱氏始祖为朱夔(字秀整,号云溪,1112—1185年),南宋初年为避战乱,于1129年自姑苏(今苏州)迁居四明(今宁波)。朱夔于1139年考中进士,后官至台州刺史,并于隆兴元年(1163年)主持首修《四明朱氏宗谱》,堂号"永思堂"。  

朱夔作为家族第一代始祖,其修谱之举不仅符合宋代朝廷倡导修谱的风气,更因他官居高位,使得家族地位显赫。据谱载,其世系可追溯至唐代“阳”字辈先祖,跨越二十代。尤为珍贵的是,该谱序言由宋孝宗赵昚(shèn)以圣旨形式颁赐,并由翰林院柱国少师罗章撰写,足见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如今,该谱残卷仍存于鄞州区图书馆,成为研究南宋士族的重要史料。  

二、三子分迁与支派形成

朱夔生有三子,其后裔分居三地,形成不同支系:  

1. 长子朱孝杰,迁居宁波藕桥(今鄞州高桥镇藕缆桥),形成藕桥朱氏;  

2.次子朱孝良,迁居镇海蟹浦藤山;  

3.三子朱孝庆,约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迁居盐场(今咸祥,成为咸祥朱氏始祖。  

由于三地分居,后世各自修谱:  

-藕桥朱氏修《四明藕桥朱氏宗谱》;(中华朱氏家谱库藏有)  

-藤山朱氏另立支谱;  

-咸祥朱氏则编修《四明咸祥朱氏宗谱》,堂号崇本堂。  

在18世纪前,因人口较少,三地家谱仍会互相记载世系。但随着家族壮大,各支派逐渐独立修谱。  

三、咸祥朱氏的房派分化

咸祥朱氏至第七世时,一支迁 塘溪观山,其余则分为五大房派:  

1.东宅(六村) 

2. 西宅

3. 后宅(三村、砖墙)

4.池头(五村、西宅路下、天贵房)

5.仓基头

其中,池头支派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首修《朱氏池头敦本堂支谱》,以第八世“礼”字辈回传公为始祖,堂号敦本堂,并先后续修五次,最后一次在1935年。  

此外,西宅朱骧纂修的《四明朱氏支谱》在1963年仍有增补,成为少数在20世纪中期仍延续修谱的支系。 

四、近代修谱的兴衰

1. 战乱与停滞(20世纪上半叶)

-1937年后,因抗战与内战,修谱活动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家谱被视为“封建残余”,在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被当作“四旧”焚毁,家族文化传承遭受重创。

2.复兴与繁荣(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宗祠修缮与家谱续修重新兴起。  

-如今,修谱进入新高峰,并顺应时代变化,实行男女平等入谱,使家族文化得以更完整地传承。  

五、宁波朱氏的其他重要分支

除咸祥朱氏外,宁波朱氏还分布广泛,主要支系包括:  

1. 象山西周镇官山村朱氏:朱熹后裔,元朝迁居,至今传22代,保留“晒族谱”非遗习俗。  

2.余姚朱氏(一本堂):始祖为宋兵部尚书朱廷碧,后分三支,遍布余姚、山阴、上虞等地。  

3. 镇海马婆桥朱氏:元代自鄞县迁入,道光年间修《蛟川马婆桥朱氏宗谱》。  

结语

四明咸祥朱氏家族自南宋南迁,历经八百余年,族谱编纂几经兴衰,最终在当代迎来复兴。其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宗族文化的变迁,也见证了宁波地区的社会发展。如今,随着家谱续修热潮的兴起,朱氏家族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为后人提供了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如需更详细资料,可查阅《四明朱氏宗谱》或联系当地朱氏宗亲会。世界朱氏网编辑部,19819884266)

2025年7月7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