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朱氏的千年诗话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19/12/16|浏览量:1958

河阳朱氏的千年诗话

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是义阳朱氏聚居的千年古村。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河阳朱氏更有诗魂悠悠,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宋元时期,河阳朱氏恪守“耕读家风”,不仅相继高中了八位进士,而且开创了河阳朱氏家族的鼎盛诗风。形成当时名噪全国的义阳诗派。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第十六世孙朱鹤斋收集了义阳朱氏二十四人的诗作,编成了《义阳诗派》一部,共八卷,刊行于世,可惜今已无存。可查到的只有义阳诗派的重要人物、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进士、官终焕章阁侍制的朱藻留下“采桑子”词和“七律·鼎湖”诗各一首。且录于下:

采桑子

障泥油壁人归后,满院花阴。楼影沉沉。中有伤春一片心。

问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团扇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鼎 湖

孤峰独立耸巑岏,辙迹苔封晕未干。

秀拔山川清气上,直冲星斗夜光寒。

东南拟作擎天柱,今古堪称压地盘。

上有鼎湖风雨隔,宝莲吹下碧云端。

(巑岏:音cuán wán。山高锐峻大貌。)

元代中叶后,河阳朱氏家族曾一度衰落,直至元末明初,河阳朱氏十七世孙朱竹友第三子朱填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高中进士。其孙朱维嘉也因学识渊博,而在明洪武间由卢龙县令晋升为国子监丞,成为明初赫赫名儒,朱维嘉着有《素履文集》十卷,惜已不传世。此外,元末明初的十八世孙朱垣(字国光,号菊巢)工吟咏,着有《菊巢诗钞》诗集,今也已无传世。明末,河阳朱氏家族丁少财乏,非常衰落。子孙吟咏之风仍不间断,廿世孙朱琴隐还收集义阳朱氏子孙诗作,编辑出版了《义阳诗派续编》。

清朝干隆、嘉庆、道光时期,以朱翰臣等为代表的河阳朱氏子孙纷纷走上经商办厂的道路,使河阳朱氏家族很快成为缙云首富,为再次鼎盛文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时期及至清末,河阳朱氏第三十世孙朱红及其子朱辉、朱彰,三十二世孙朱观光、三十四世孙朱坤崇等等一批朱氏子孙喜好吟咏,写了很多诗词,特别是朱辉、朱彰和朱坤崇还分别着有《梅岩诗稿》、《憇云斋集》和《藜窗诗集》,但全本可能已无存世。今可查到的只有朱辉、朱彰部分遗诗。主要有:

一是光绪三年(1877)《处州府志·艺文志·诗篇》中录有朱彰《过故福昌寺有感》、《游正等寺》诗两首。道光《缙云文征》、道光二十九年(1849)、光绪二年(1876)的《缙云县志》在“禋(禋:音因,泛指祭祀)祀·寺观”的两佛寺名称下也分别录此两诗。诗为:

过故福昌寺有感

寂寞前朝寺已荒,重录旧迹感沧桑。

空怜宝殿埋秋草,无复山僧礼梵王。

一片蛙声留暮鼓,数间禅院剩颓墙。

斜阳渐落林梢去,漠漠平芜听叱羊。

游 正 等 寺

熏风扶我过篱东,数里桑麻处处同。

松竹林高钟声动,隔园知是梵王宫。

(下四句《府志》无,《县志》录)

半日偷闲意趣长,满帘花雨沁诗肠。

云阴忽被风吹散,回首林梢挂夕阳。

二是清道光《缙云文征》录有朱辉七律“独峰书院”一首,五言“翠云洞八景之二(两首)”和“鼎湖峰”诗三首。诗为:

独峰书院怀古

独峰东面问津行,荒径空留学舍名。

宋代直今双弟子,仙都终古一先生。

危岑影寂苍烟冷,曲渚声寒落照横。

安得数椽依旧址,啸歌偃仰枕松棚。

《缙云清诗遗集》中诗名为“独峰书院怀古”;第二句为“学舍成虚号未更。”,我以为比“荒径空留学舍名”更为妥贴;第七句为“安得数椽新旧址”,这里“新”应比“依”更为妥贴。

翠云洞八景之二

三泉石溜

不信无源水,柔能石里穿。

千层梯九岭,一气喷三泉。

星汉新祠宇,笙箫古洞天。

坐襟应尽涤,如蹑泰又巅。

岩下炊烟

山村浮罨画,樵爨旁岩边。

溪谷数家境,晨昏万古烟。

云痕环石窟,岚气杂林巅。

尘梦黄梁熟,输他果腹眠。

[1、罨:yǎn。①捕鱼或捕鸟的网;②覆盖。2、爨:cuàn。①烧火煮饭;②灶。3、溪:xī。①小河流;②溪壑,指两山之间的大沟、山谷。]

鼎湖峰

擎天一柱耸仙都,轩后飞升信不诬。

白昼风雷生药鼎,黄昏星月浴神湖。

千层影散金莲落,百仞痕镵玉简孤。

便欲青云千直上,振衣可有太冲无。

(镵:chán。①古代铁制的一种刨土工具;②(书)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些年在东方镇靖岳一村的麻章秋家中发现有一本毛笔手写祖遗古诗集(现已编注刊行,名为《缙云清诗遗集》),其中分别录有朱红诗1首、朱辉诗3首(其中《独峰书院怀古》已收入清道光、光绪《缙云县志》)、朱彰诗63首,为《梅岩诗稿》、《憩云斋集》的失传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

到清末,河阳朱光、朱渭川都好吟咏,特别是多产诗人朱小唐,他著有《遁夫诗草》上下两卷计诗591首。先是《遁夫诗草》在河阳、在缙云也已失传,幸有诗集赠丽水某君,几经劫难后转藏于丽水县(今莲都区)文化馆,偶然被河阳朱氏裔孙某某发现,屡经交涉,复印诗集一部,现存村党支部书记朱河洲处,原稿仍留丽水。

连年战乱的民国时期,河阳朱氏家族的诗人也没有沉默。朱书、朱景谦、朱松龄、朱纯,乃至女士朱菊等人,汇成一股徐徐的吟咏之风,部分诗作已被收入《缙云文征续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阳朱氏吟咏之风仍然悠悠不断。最突出的是世孙朱兆雄了。他虽文化程度不高,但通韵律、好吟咏,据不完全统计,现存诗稿还有135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自35岁起就恶病缠身,十六年之间住院做大手术五次,但仍笔耕不止。尤其是他的诗作豁达乐观,爱国、爱家乡情绪很深。人称河阳通的朱益清先生曾赋其诗曰“悟性天生才少见,智商越众命多舛。”在此选录朱兆雄遗诗三首,以飨读者。

浣溪沙·自勉

年作诗词近百篇,砚田无税勤奋耕,

文章遗世励儿孙。宝剑常磨峰刃利,

韶华虚度枉凄嗟,荣华富贵若云烟。

诗酒怡情

百尺竿头争上游,书山翰海苦探幽。

光阴荏苒须当惜,诗酒怡人乐晚秋。

沁园春·仙都风貌

壬申年春

缙地风光,人寰明珠,享誉中华。看擎天玉柱,石门飞瀑。倪翁响鼓,姑妇怨岩,问渔望渡,赤壁飞舟,拾级步虚,疑濑仙。更春日,白水辉映,不胜娇娆。

风姿如此多娇,引游客骚人俱心摇。昔阳冰李白,临风吟唱。光廷之问,对景举觞。独峰书院,朱老夫子,朗朗书声姓氏香。美也哉,问蓬莱仙境,或恐赯颜?

(赯:táng。红色,多用于人的脸色。)

【原作者麻松亘】(信息来源:朱长胜)(图文参考)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