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祭祀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2/21|浏览量:1769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神。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
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当代各种祭祀场景民族的不同,构成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门历史文化。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未来的新工作给予新的指导、教诲和启发。祭的上半部分,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下面是神。华夏人的神,分为自然神和祖先神。因为华夏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所以,祖先神一直往前追溯,也是自然神,创造世界的神的后裔。在根本上,他们都是统一的。祀,左边是神,右边是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在华夏文化中,阳为吉,阴为凶。华夏文化中的神,也不是指人格化的那种妖怪,而是主导阴阳二气造化的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申请让这个力量,出阳藏阴,便可趋吉避凶,趋福避祸。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等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封禅,指的是祭天祭地,君主向天地汇报自己的工作。在华夏文化中,只有英明有为的一代雄主,开天下太平,才有资格泰山封禅。而平时我们提到的祭祀的对象则是,自然神和祖先神。《礼记.曲礼》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也就是说,这种淫祀,不仅不会有福,相反还会遭致祸殃。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只。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 "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祭祀时间:
清明节: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与寒食节相邻也就成为了扫墓祭祀先人的节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为驱虫。
鬼节:七月十五,中国传统称中元节,民俗中称鬼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会,但其是来华以后才有定为这天。
十月初一:称之为寒衣节。据说起自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所谓:"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长城千万里,抱骨回乡。"
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请求佛主超度亡灵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送灶神、祭祀迎春之日。
同时,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以消罪生福。另可按逝者卒日进行祭祀。
简单介绍一下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朱子祭祀典礼。
朱子祭祀典礼始于南宋宝庆三年,一直延续至今。2015年8月,南平市政府批准公布朱子祭祀典礼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平市委、市政府注重朱子基础建设,弘扬朱子文化,为弘扬朱熹理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打造的朱子文化的特色品牌,旨在宣传朱子理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子代表一定时期思想、学术、礼仪之典范。因此朱子祭祀典礼作为礼仪典范传承至今。
纵观大明王朝,深厚延绵,祭祀典礼一斑。
万历皇帝身着青色四团龙圆领窄袖袍,头戴乌纱翼善冠,从长陵祾恩门东门进入,虔诚地带领文武百官完成读祝、上香、跪拜、奠帛等礼仪,完整重现400多年前神秘的明代祭祀大典。
历史不会重现,但历史会重演。
2019年12月22日,明皇陵建成640周年之际举办冬至日祭祀活动。
为研究明文化,提升凤阳旅游形象,展示大美凤阳,继承民族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在明皇陵建成640周年之际举办冬至日祭祀活动。
凤阳明皇陵祭祀活动。
万世根本。
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寻根问祖之地,是研究明文化重要载体,通过祭祀活动,构建广泛交流平台,让众多朱氏后裔齐聚明皇陵,研究明文化,探讨明皇陵发展,振兴凤阳旅游经济。
感受家族荣耀,领略传统文化,缅怀先人,追思难忘。(来源安徽朱氏公众号,推荐:朱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