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清水村《朱氏族谱序》

《朱氏族谱序》 据朱氏族谱略云,吾祖世居沛郡,子姓蕃衍中徙于山东之长清县,至明初宿地荒芜大昭开垦,于是信祖偕弟三人曰伟曰例曰传、堂弟二人曰仁曰任自山东南迁,居久之,各择便地而居。信祖与任祖始定宅于州之北境土型村。信祖生渊,任祖生奇,祖以下昭穆,皆可稽焉。谨按唐书朱氏出自曹姓颛顼之后,有六,产六子,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挟于邾,附庸于鲁。其地鲁国邹县是也。自安至仪父十二世,始见春秋齐恒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恒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为楚所灭,故子孙去邑为邾氏,居沛国相县。前汉大司马长史诩生浮,字公叔。新息侯生下邳太守永,永九世孙吏部尚书尚,尚生质,司徒。质(生)二子禹、卓。禹司隶校尉,坐党固事,子孙避难丹阳,丹阳朱氏之祖也;卓生扶风太守翻,翻生上洛太守越,越八世孙丞相,行参军洵,子济,济生冲,冲生威,则散骑常行侍给事中,生腾,陈郡太守,三子宪、斌、绰。绰,西阳太守。二子玲、石。丰阳侯超,石,中书侍郎,犹曰沛人,亦曰相人。此书与旧谱小异,壹似相为故土者。然沛郡治相又时属于山东西路。其自相而沛,自沛而山东,复自山东而归于相,五季以来,州有侨置,家多荡,析乃理势之常,无足疑辩者也。又按,礼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宗其继别子,百世不迁,宗其综高祖者,五世则迁。据谱略,信仁二祖既不详其所自出,应分为两支,两大宗。信仁二祖所谓别子为祖者也。渊者二祖所谓继别为宗,自此相正嫡,相沿百世不迁者也。其余小宗有四五世亲尽焉。止所谓祢者,为小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礼传图说,具在至文昭宗鲁云云。非士大夫所得板引也。见于他宗详于小宗者,予独不谓然。未有大宗混而小宗明者也,即未有大宗灼然而小宗犹然者也。又按,国有史,家有乘,大小虽悬殊,体例从同。信以志信,疑以志疑。自信仁二祖以上不敢记录。伟例诸祖,姑记其去徙,梗慨疑也。渊奇二祖稍详,娶某氏,生几子,卒年葬所阶,德业有赞信也,而礼传。又云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鼎有铭,谱有赞,不遗不诬,其义一也。旧谱存其略涟漪,公于族于族孙怀盘方员,重修而详核之,固纲举目张也。

2019-12-05

2 江苏省苏北片区朱氏宗谱紫阳堂主编朱明

目   录 续编《江苏省苏北片区朱氏宗谱》序                             一、苏州阊门——苏北移民的根 二、《江蘇省蘇北片区朱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纪名录 三、《大丰电视报》二00六年月十五日邗登题为“朱喜本地后裔将入谱” 四、江蘇省蘇北片区朱氏宗谱捐赠与酬谢办法 五、告海内外宗亲的一封信 六、三座祠堂和《朱子家训》附:名人轶事 七、祭 祖 献 词 八、君亮公碑文 九、一局两部文件和文化厅办公厅函件 十、纂修《江蘇省蘇北片区朱氏宗谱》捐资功德榜 十一、卷首照片 十二、题词 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朱耀存题词 韩国新安朱氏晦菴夫子三十二世孙朱極中题词 美国三凡市朱子康敬书 美国羅省主席沛国堂朱自强题词 台湾朱熹文化大楼朱镇邦题词 台湾台北文公三十世孙朱政光题词 粤桂朱氏源流主编朱介天题词 江苏无锡市东林书院副研究员朱文杰题词 原江西修水县政协付主席朱协棠题词 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朱德希题词 朱文公后裔二十八世朱晓初钟题词 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理事、博白朱熹思想研究会秘书长、 副教授朱汝忠题词 十三、凡    例 十四、编纂说明 第一章  先祖像赞 始 祖 像 颛 顼 像 曹侠公像沛国太始祖梡公像 买臣公像 迁歙黄墩始祖师古公像 婺源始祖茶院府君古僚公像 婺源阙里惟甫公像 通议大夫韦斋公像 建阳始祖文公像 中散大夫熟公像 阙里初授博士埜公像 建安开国侯在公像 朱熹纪念馆 老谱首页 第二章  朱氏探源 第一节  朱氏探源 第二节  黄帝的传说 第三节  朱氏受姓源流考 第四节  郡   望 第五节  族   望 第六节  支系与宗派     1、旧宗派     2、当代宗派 第七节  远古世系     1、曹侠源流志     2、梡公源流志     3、买臣公源流志     4、四介公源流志    5、文公源流志      (1)建安(塾)派      (2)考亭(埜)派      (3)邵武(塾)派 第八节  朱氏渊源世系总图 第九节  朱氏迁徙源流     1、迁    派     2、婺源迁派     3、朱氏迁徙分布 第十节  堂    考     1、沛国堂考     2、紫阳堂考 第十一节  对联、祭文 第三章  文公专辑 第一节  朱文公     1、朱熹传略     2、朱熹读书方法     3、朱熹的童蒙须知 第二节  文公诗选 第三节  朱在公     1、朱在公传略     2、在公圹志 第四章  家政、家训、家规 第一节  朱子家政 第二节  家训    1、朱文公家训    2、家    训    3、与长子受之    4、晦庵公修谱训    5、宗训六条    6、朱柏庐  治家格言 第三节  家   规     1、家规十则     2、家规十不 第四节  其  他     1、处世守则     2、家庭道德守则     3、朱氏宗族谱凡例二十三条     4、人  生 第五章  古今序言 第一节  古谱序     1、徽建统宗婺源茶院朱氏宗谱序     2、朱氏源流考序     3、朱氏统宗谱序     4、婺源茶院朱氏续谱序 第二节  苏迁朱氏谱序     1、苏迁俞茅庄续谱呈文     2、苏迁俞茅庄小谱序言     3、朱氏族谱重修序 4、朱氏族续谱序 第六章  历代名人录 第一节  后梁太祖朱温公传略 第二节  朱氏历代名人 第三节       德公元帅 第四节       回忆我的母亲 笫五节  朱氏图表 第七章 苏迁一世俞茅庄开基祖君亮公世系 绪言及资料 《江蘇省蘇北片区朱氏宗谱》续编集序言 第一节  苏迁始祖君亮公世系 1、三世祖尚用公世系 3、三世祖尚用四子景受公支世系 4、三世祖尚卿公世系 5、三世祖尚卿公怀元公世系 6、三世祖尚卿公南山公、小山公世系 7、三世祖尚卿公南山公、仰山公世系 8、三世祖尚卿公南山公、少山公世系 9、三世祖尚卿公、南山公、爱山公世系 10、三世祖尚卿公、南山公、敬山公世系 第二节  尚用公草堰杨家舍支系 第三节  尚用公洋岸支系 第四节  尚用公复泰港支系 第五节  尚用公东台市赚贻镇小戴庄支系 第六节  尚用公大龙乡赵场村五组支系 第七节  尚卿公怀元公大中镇新民支系 第八节  尚卿公小山公古河口支系 第九节  尚卿公仰山公草庙北灶支系 第十节  尚卿公仰山公大中镇支系 笫十一节  尚卿公少山公双垛子支系 第十二节  尚卿公少山公东台市赚贻镇北庄支系 第十三节  尚卿爱山公复泰港支系 第十四节  尚卿公公爱山公大中镇德丰支系 第十五节  尚卿公爱山公殷灶支系 第十六节  尚卿公爱山公南团新北支系 第十七节  尚卿公敬山公东台开发区唐家舍支系 第十八节  尚卿公敬山公潘撇张麻套支系 第十九节  尚卿公敬山公东台市赚贻镇甘港支系 第二十节  尚卿公敬山公双垛子支系 第二十一节  尚卿公敬山公沈灶康宁支系 第二十二节  后续

2019-11-13

江苏,苏北片区朱氏宗谱紫阳堂1

前  言 朱氏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几千个姓氏中的一个大姓,如今足迹遍布全世界五大洲,朱氏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从“朱”得姓的开始,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了。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牒、谱牒、宗谱等,是作为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家谱,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一姓一族的,带有准地方色彩的家族历史文献,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正史、方志、宗谱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三大支柱。所以,清康熙年间《天一阁书目》就把家谱编入到传类,年谱和家谱并列被珍藏起来。一九八四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它蕰藏着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史资料,它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盛世续修志谱,这是众望所归的大喜事。 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家。家是人类社会的“天然细胞”,家是人生的驿站,生活的爱窝。家宁才能国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人之天性。中华民族,皆为炎黄子孙,尔后分技繁衍,才有百家姓,千家姓。谍谱是家庭氏族的繁衍的实录,是人类的血缘史,敬祖必先爱家,爱家必先爱国,家谱是海外赤子认祖的证物书。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启示子孙后代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唤起民族的凝聚力,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事业并激励后代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为建立和谐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 朱氏家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祖先都很重视本族的史籍修订,建谱修谱,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上世纪中叶因战乱、“扫四旧”等原因一切中断,末期在朱政公的倡导下,本族宗亲全力以赴,首次修出了《大丰朱氏源流志》第一卷和第二卷,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续修,谱名曰:《江苏省苏北片区朱氏宗谱》。 朱均和公,字顺,朱熹(文公)的七代孙,娶吴氏,生五子:君宇、君亮、君显、君耀、君礼。明宪宗成化年间(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涉城民,君宇公留苏州,君亮公自苏州阊门首迁兴化余茅庄,后迁丁溪场(大丰),君显公、随兄迁移,后迁草堰场(大丰),君耀公首迁刘庄,后迁步凤,君礼公及其母吴老孺人,几经辗转,同迁至大丰小海,为小海开基祖。 续修宗谱是项浩繁的工程,总得有一些人为此在财力、精力、智力上作出奉献,作出辛劳。因而《宗谱》上将这些代表人记载下来,让后人效范,让其美名留芳。《宗谱》是个大网吧,只要是登记清楚,查阅世系表,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已的世系、世次了。 此次增修家谱是因“第一卷和第二卷”仍有不足之处,对此我们作了全方位的调查考证,进一步理顺世系,世次,翔实记载,力求使《江苏省苏北片区朱氏宗谱》更全面更完整,以便留于后代子孙学范。 这次增修家谱是二OO六年七月二十日筹建江蘇省蘇北片区朱氏宗谱编委会,以及同年八月三十日在草庙会议正式启动,由朱明公号柏崑先生尽心主宰,广集数据,日夜操劳,组织编写,世祥、根龙、凇霖等公沥血辅佐,各支系代表鼎力协助,历时八年多,新谱告成问世。 苏北片区部分非朱氏四公(君亮、君显、君耀、君礼)的朱氏族人也附本谱之后,以便考证。 由于年湮世远,谱载不全,分支繁衍,瓜瓞绵绵,加之我们水平有限,不足以及错漏之处势必难免,除请恕谅自行更正者外,恳望朱氏宗亲谅宥、诚挚祈望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者:甲午年二O一四年阳春         主编简介 朱 明(民) 号伯崑  江苏大丰人  苏北片区朱氏家谱主编,文化程度 大学。 本人出生于风水世族家庭,从小酷爱研究易经。七十年代初跟随长辈学习八卦、风水、四柱预测和姓名学, 预测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先后为小孩起名、成人改名、公司、店铺撰名上万家,成功地为大江南北的企业和个人环境、事业前程进行了策划,准确的把握了各大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 精湛的学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得到了众多客户的信赖和高度评价。桃李滿天下,本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不以金钱为重,广渡世上有缘人,愿交天下易友,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推陈出新,共同来探讨中国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破土而生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和谐人居相结合,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复兴传统文化的建康发展献计献策。(周易八卦之奥妙,让她来源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00八年元月应邀出席中国盐城召开的“2008”年中国传统文化与易学文化高峰论坛,并获得了“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荣誉证书。二0一四年根据世界朱氏联合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委任为本会第八届理事,江苏朱氏文化促进会会员。                      目   录 续编《江苏省苏北片区朱氏宗谱》序

2019-11-11

2后续苏北片区朱氏宗谱紫阳堂主编朱明

第二十二节  尚卿公敬山公大桥叶家锅支系 第八章  苏迁一世祖草堰场开基祖君显公世系 第一节  洋心洼窑港五大家世系 第二节   洋心洼东窑港上庄世系     1、十二世国雄公支系     2、十一世昌寿公支系     3、十一世长贵公支系 第三节  洋心洼西窑港支系     1、十一世调阳公支系     2、十一世调元公支系     3、十一世如桂公支系     4、十三世广确公支系     5、十三世连春公支系 第四节  洋心洼东窑港河南世系     1、十一世如珍公支系     2、十二世万国公支系 第五节  洋心洼东窑港河北世系     1、十一世昌春公支系     2、十一世昌华公支系     3、十一世昌滿公支系     4、十二世文选公支系     5、十一世安元公支系     6、十一世长泰公支系 第六节  万盈天池泊支系 第七节  洋心洼黄牛垛支系 第九章  苏迁一世祖刘庄开基祖君耀公支系(步风镇) 序     言 步风镇红升村天云公、天玉公、天祥公支系 第十章  苏迁一世祖小海开基祖君礼公世系 序    言 旧 谱 序 小海朱氏宗祠文据 百世辈谱五言诗 第一节  君礼公二世长房良器公世系 第二节  君礼公二世次房良润公世系 第三节  三世南园公世系         九世勋传公西洼支系 第四节  三世爱泉公世系 第五节  三世西泉公支系 1、四世仰联公支系 2、四世仰泉公支系 3、四世前溪公支系       ①十一世培公迁古丁村支系 4、四世野云公支系 5、四世省斋公支系 第六节:五世次房澄宇公支系     1、六世从吾公支系     2、六世翠吾公支系     3、六世三房焕文公支系     4、六世四房元甫公支系     5、六世五房天甫公迁南团乡江北村支系 第七节  五世三房启宇公支系 第八节  三世乐泉公世系 第九节  三世乐滨公世系     1、六世近吾公迁海西支系     2、四世完斋公支系 第十一章  苏北片区其他支系 第一节  紫阳堂苏迁伯良公世系、     1、伯良公小团支系     2、伯良公刘庄支系     3、新团南灶村支系     4、伯良公新丰支系     ①新丰家谱之一    ②新丰家谱之二 5、伯良公刘庄北四里树支系 6、新团老坝支系 7、新团光明支系 第十二章  白鹿堂苏迁始祖光玉公海上朱氏     1、川港支系     2、唐家舍支系     3、对扬公支系     4、兰石公支系     5、双翠公支系     6、广助公支系     7、宏坚公支系     8、石泉公支系     9、巨源公支系     10、淳儒公支系 第三节  沈灶五眼井支系、     1、紫国公支系     2、紫安公支系, 3.三渣新南村五组 第十三章  附  录 第一节  黄历名词解释 第二节  农历月份别称 第三节  编后语        

2019-11-11

4 江苏省苏北片区朱明先生提供资料 待续

一、苏 州 阊 门 熟悉苏州的人都知道,阊门是苏州的西北门。但在成千上万苏北人的心目中,阊门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都说,他们来自苏州阊门。 苏北,一般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大致就是明、清时的淮安府和扬州府(简称淮扬)。在苏北,几乎到处可以遇到苏州移民的后裔,流传着大量苏州移民的传说。我的同事曾在宝应县县志办公室做过一次即兴调查,在座的有问、郑、范、刁、夏、胡、乐、陈、黄九姓,除了胡姓来历不详,范姓迁自安徽外,其余七姓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本地人陈守言所著《宝应史事》称,该县的望族朱、刘、乔、王都是明初从苏州迁去的。其他县、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如兴化市,据原县志办的调查,就有许、顾、张、朱、周、姚等姓自称迁自苏州。在有些县,这样的调查已经缺乏意义,因为被调查者几乎都自称是苏州移民的后裔。 在地方志、地名志和族谱中也有大量这样的记载。如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败至身虏,明主积怨,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二郡。”民国《阜宁县新志》说:“境内氏族土著而外,迁自姑苏者多。”民国《泰县志》所载“明初迁泰”的氏族有姑苏刘氏、苏州葛氏、徐氏。民国《泗阳县志》称该县有翁氏、胡氏、倪氏、毛氏、蒋氏、席氏、唐氏、吴氏、朱氏都是明初由苏州东洞庭山、昆山、吴县枫桥和句容等地迁去的。灌南县档案馆保存的一本乾隆四十四年《新安镇志》稿本记载了明嘉靖年间苏州阊门周氏、无锡惠氏及刘、管、段、金诸姓来此“插草为标,占为民地”的史实,新安镇即今灌南县治。咸丰《施氏族谱》陈广德序:“吾兴(化)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徒居白驹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原来也是苏州移民之后。据《昭阳(兴化)郑氏族谱》记载,郑板桥的祖始也是明洪武年间迁自苏州阊门。民国《黄浦吴氏宗谱续序》:“因鼎革之乱,由苏迁盐(城),居射湖之南岸,名其地曰吴家坞。”《盐城地名志》载:北龙港本名张朱庄,因明初有张、朱二姓有苏州迁此而得名。江都《双沟乡.人口志》(油印本)的说法是,该乡人口的主要来源是元末明初的苏州阊门移民。 明初移民的北界大致在今连云港市、邳州市、徐州市一线,但南部的南通市、通州市、海门市、仪征市也没有发现“苏州阊门”移民的踪影,看来明初移民的定居地就在这中间的苏北平原。吴必虎的研究(见《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证明,在今扬州、江都、泰州、泰县、海安、东台、兴化、高邮、宝应、盐城、建湖、阜宁、淮安、淮阴、泗阳、涟水、灌云、响水、滨海、东海以及连云港等地都有明初移民分布,今射阳、大丰、东台的沿海部分也有移民后代再次迁入。 为什么明初由大量的苏州移民迁入苏北呢?在正史上至今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记载,而在苏北流传最广的就是上引《续修盐城县志》的说法,即由于苏州是张士诚的据点,朱元璋久攻不下,因而在消灭张士诚政权后对当地居民采取了强制迁往苏北的报复性措施。《县志》的说法来自凌兰荪《凌氏族谱》,显然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的,苏北民间称之为“洪武赶散”。个别族谱则称祖先是“奉旨”而迁。实际上,“奉旨”只是被强制迁移的同义词。 吴必虎的调查记录了另一种说法:“听老辈说,苏州人北迁的原因是江南有麻蜂蜇人,被蜇即死,人们只好向北逃,直到过了长江才没得事。”(1989年7月23日涟水调查笔记)此类说法显然是荒唐的,因为事实上苏州和苏南其他地方在明初并没有严重灾害的记载,当地的居民也没有都外迁。就是遇到了灾害,周围适宜迁移的地方并不少,不必都往苏北迁。 明太祖朱元璋在攻克苏州后的确曾对张士诚的支持者做过惩罚性迁移,据《明实录》记载,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克平江(苏州),执张士诚。十月乙巳,徒苏州富民实濠州”。但这些富人是迁往朱元璋的故乡濠州(临濠,今安徽凤阳),而不是苏北。洪武三年(1370)六月,朱元璋又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无田产者”四千余户于临濠。朱元璋将故乡建为中都后,又于洪武七年从江南迁去十四万户。朱元璋还从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迁了二万户至京师(今南京)。这两批移民的迁出地自然也包括苏州在内。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北不是明初吸收移民的地区,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明朝官方史书中有关移民的记录是相当简略的,见于记载的只是当时数百万移民大潮中的一束浪花。另一方面,元末明初的苏北与江淮、湖广、四川、华北等地一样,异常荒凉,人口及其稀少,迫切需要迁入大量人口;而苏州人烟稠密,百姓富庶,与苏北距离又近,是理想的移民输出区。 在元末的战乱中,苏北遭受浩劫。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泰州的白驹场盐贩张士诚率众起兵,五月攻克泰州、高邮等地。同月,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并继续向周围扩展。元朝命丞相脱脱调兵镇压,十一月元军围高邮诚。但不久元顺帝听信谗言,解除了脱脱的兵权,围城诸君闻讯解散。至正十五年,苏北一带发生严重饥荒。张士诚遣部将渡江向江南发展,次年攻下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张士诚自高邮迁往平江。由于张士诚主力外迁,红巾军趁机进攻淮安,朱元璋军攻下泰兴,进占高邮。青军元帅张明鉴驱逐元朝镇南王,占据扬州。由于饥荒战乱,张明鉴无量可筹,据说只能靠屠杀城中居民吃人肉为生。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军攻下扬州时,城中只剩下十八户居民。此后朱元璋忙于与陈友谅和元军的争战,张士诚重新占有苏北。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取苏北,克泰州、通州,围高邮。张士诚以水军支援,朱元璋亲自出征,击败援军,至次年四月,明军攻下高邮、淮安等地,完全占有苏北。 尽管明朝的官方史料中对明军的杀戮多所隐讳,但常遇春以好杀著称,苏北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从地方志的零星记载中,苏北的惨状可见一斑:在局势平定后,扬州城中土著居民仅回升到四十余户。江都县仅存火、郝等十八姓,淮安城中只剩下“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兴化县“土著绝少”。盐城一带,“地旷衍,湖荡居多而村落少,巨室少,民无盖藏”。其他各县的情况大同小异,整个苏北平原一片萧条。 元朝的平江路(相当于以后的苏州府)有人口二百多万,明军攻克苏州时,城中还有军兵二十余万,与苏北有天壤之别。所以尽管在元末明初苏州已向淮北、南京输出了大量移民,依然可以有大批民户迁往苏北。 不过,迁入苏北的移民还有其他来源。例如,民国《泰兴县志》称:“试征诸氏族谱牒,大都皖赣名族,于元明之际迁来。”《甘棠小志》记载的今江都市邵伯镇十三族中,有五族明确是明朝迁入的。另有阮氏从江西迁来,而据《雷塘庵主弟子记》,迁入的时间也是明初。其余各族迁入时间不详,但原籍分别浙东三族,江西二族,徽州一族,山西二族,山东一族,并非都来自苏州。其他可考的迁出地还有常州、无锡、湖州、吴兴、昆山、句容等地。可见元末明初迁入苏北的移民主要来自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也包括皖南、江西和其他地区。 移民的数量相当可观,特别是由于原来的居民所剩无几,移民成为人口中的主要部分,各方面占有压倒优势。例如兴化县元末仅八千六百余人,洪武九年(1376)增加到七万五千七百余人,增长了八倍多。估计苏北的扬州、淮安二府在明初接受的移民有近六十万人。如果加上迁入的卫、所将士和他们的家属,总数约有六十五万。由于来自苏州府的移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以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最突出。 直到明朝后期,以苏州阊门为故乡的现象还不普遍。如兴化李春芳是嘉靖末年的状元,他的祖籍明确记载为句容。他的孙子李思成在《陆氏家谱序》中谈到兴化县的望族时,也只说是从“他郡”迁来。又如阜宁吴氏的始祖超凡是常州府宜兴县人,但嘉靖以后的族谱中就记为“爰自姑苏,用迁斯土”,“因鼎革之乱,由苏迁盐城”。到了近代,移民后裔也变成了苏州人的后代。 很明显,阊门或阊门外不可能是移民的真正故乡,只是一个重要的移民集合或出发地。但由于苏州府甚至附近其他府县的不少移民从这里出发,那些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就将这个地名传给子孙。年深日久,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来历的后代就只能以此为原籍了。当苏州移民后裔中出现了名人和大族,认同“苏州阊门”的移民后裔就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以往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情况:张士诚的军队扩展到江南,张氏本人迁至苏州后,肯定会有大批苏北人迁往苏州和江南。到张氏覆灭,这批苏北人中没有被迁往淮北等地的幸存者肯定会迁回苏北。他们虽是迁回故乡,但实际是降俘人员,身份比一般移民要低,所以子孙冒称江南移民是很自然的。但他们并无江南“原籍”可称,只能随大流用“苏州阊门”。 在近代上海兴起以前,苏州是江南最繁荣发达的地方,而苏北却越来越衰落。到了近代更成为难民、灾民的输出地,使江南一带形成鄙视苏北人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以“苏州阊门”为祖籍,未始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必然使“苏州阊门”后代日益增多。 今天,对大多数“苏州阊门”的后代,我们已经无法查清他们的真实故乡了。既然他们的祖先与苏州移民一起,栉风淋雨,含辛茹苦,使苏北重新得到开发和发展,那么与苏州移民受到同样的纪念也是理所当然的。 补记: 太平天国战后,大批苏北移民南迁,进入包括南京在内的苏南、浙江地区,几乎遍布于大小城镇。其中丹阳以西、南京、镇江一带,苏北、淮北、河南移民已占总数人口中大部,甚至影响到了当地的方言。但在苏南、浙北的大部分,苏北移民人数有限,且受到土著排斥,一般只能生活在市镇边缘,从事当地人不屑的贱业。即便如此,土客之争仍时有所闻,因而歧视苏北人渐成习俗。 这应该也是苏北人更易认同自己的祖先迁自苏州阊门的说法,这既证明自己与江南人出于同样先,理祖当平起平坐;也表明“迁回”苏州和江南理所当然。 不过我还来不及寻找史料和其他证据,只是出于推断。所以不揣冒昧提出来,是希望为有兴趣的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点想法。 (作者:葛剑雄,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2011年2月18日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