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特稿】中国谱牒简史

来源:管理员 | 作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3/09|浏览量:2286

家谱,或曰族谱、宗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记述本宗族世系、人物、事迹,反映本宗族繁衍过程的历史图籍。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指出:“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追其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从伏羲有姓以后,就开始了谱牒的历史。只是因为过去没有文字,口耳相传,没有成文的谱牒历史。过去的叙事性史实大多是以家族谱系为线索进行的。掌管谱系的人是当时的有文化的巫觋。由于意识观念的问题,伏羲以后的世系,大概与上天之世系合二为一,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 中国家谱源远流长,最早能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而甲骨、青铜器上的世系也可认为是家谱的雏形。

到颛顼帝时,“绝地天通”,在观念中,人与上帝分开,形成了人的世系。巫觋成为了上帝的代言人,也是掌管谱系的人物。

我们现在之所以称之为炎黄子孙,是根据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世系来确定的。

2.jpg

 

世界最早家谱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世系是甲骨文记录的倪氏世系。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来自中国的古老而神奇的甲骨,它就是1903年流落海外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为1506的牛肩胛骨。

1.jpg

这块甲骨上刻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家谱——倪氏家谱。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的“库、方二氏”是指20世纪初居于山东青州和潍县的英国传教士库寿龄和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此二人于1900年-1908年间在中国从事收集甲骨活动,成为最早收藏甲骨的外国人。 

甲骨刻辞的体例行款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其内容是:

兒先祖曰吹,

吹子曰戈夭,

戈夭子曰雀,

雀子曰壹,

壹弟曰启,

壹子曰丧,

丧子曰养,

养子曰洪、

洪子曰御,

御弟曰矢,

御子曰伊,

伊子曰闭。

 从这段卜辞可以看出,它记载了“兒”(“倪”)氏家族中的11代世系,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11人,兄弟关系的2人。

至今,考古学界和史学界还未发现比“倪氏家谱”更早的家谱。 西周时期,以《世本》为代表的谱系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家谱的正式诞生。此后,伴随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的政治博弈,家谱修撰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十分兴盛。

先秦文献《山海经》《左传》《世本》《战国策》等里面或多或少都有家谱的影子。

4.jpg

 中国史学的开山祖司马迁在其不朽名著《史记》中,就有谱谍的记载:“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碟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翻开(史记》《三代世表》记载了五帝及夏、商、周各代帝王的世系,显然,是吸收了当时的谱牒资料而写成的。不惟如此,《五帝本纪》记载了公孙姓轩辕氏自黄帝之父少典至商均共11代的世系,《夏本纪)记载了姒姓本支从黄帝至夏桀共17代的世系,等等。据统计,《史记》记载10代以上世系的篇卷共有21篇,占全书约六分之一。这表明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从当时所能见到的谱牒中获取了许多宝贵资料。 此后,伴随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的政治博弈,家谱修撰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十分兴盛。宋元两代,家谱完成了从政治工具向发挥“尊祖、敬宗、收族”等道德教化功能的转型,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格局。明清及民国时期,家谱得到了全面普及,数量巨大。

8.jpg

(谱牒在西方也很重视,《圣经》中用大篇幅记载了各个民族和家族的世系——朱汉明)

随着谱牒文献的问世,著录谱牒文献的书目应运而生。在历代书目中,最早著录谱牒文献书目的是《别录》和《汉书·艺文志》。刘向《别录》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溢名号,凡十五篇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世本》十五篇,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又载《急就》一篇。《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又载《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汉元殷周谱历》十七卷。

 当时谱牒文献尚未单独立类,附于《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数术略”有关类目之下。成书于周代的《世本》,记录了黄帝迄春秋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制作、名号等内容,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魏晋南北朝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修谱盛行,“有司选举,必稽谱籍”,与此适应,古籍书目中出现了谱牒文献单独立类。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首创“谱状”类目。阮氏《七录》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佛法录”、“仙道录”。其中“记传录”分十二部,即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第十一部为“谱状部”,共收录家谱著作42种,423帙、1064卷。“谱状部”类目的单独设立,是当时谱牒文献数量激增在书目上的反映。自此以后,各类综合目录中一般都设有谱赚专类,在历代正史书目中尤为明显。

唐初编制的(隋书·经籍志》的史部之下,设有“谱系篇”,收录谱书41部,360卷。《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下设“谱系”类,收录谱书55部,1691卷。《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下设“谱牒类”,收录谱书17家,39部,1617卷。《宋史·艺文志》史部下设“谱牒类”,收录谱书110部,437卷。《明史·艺文志》史部下设“谱牒类”,收录谱书38部,504卷。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人郑樵在《通志·艺文略》的“史类”下专设“谱系”类,并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六部分,共计收藏宋代以及宋以前的谱书170部,2411卷,表明宋代对谱牒文献的著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清代修《四库全书总目》时,纂修者以“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谍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④为由,将谱碟这个类目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删除了。尽管如此,翻阅《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闵子世谱》《顾氏谱系考》(考订朱子世家》等谱牒著作仍收录在史部传记类中。

显然,《四库全书总目》纂修者认为唐以后“谱学殆绝”、“徒存虚目”的看法是片面的,并不符合唐以后谱谍文献的实际情况。前述唐至明代的正史书目中均为谱赚文献单独立类,当时有影响的私家

藏书目录亦是如此,如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设“姓氏类”,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设“谱牌类”,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设“谱谍类”,宋《崇文总目》设“氏族”类,明宗室朱睦橼辑《万卷堂书目》设“谱传”类,等等。自《四库全书总目》删去“谱牌类”,受其影响,《清史稿·艺文志》就没有设谱谱类,也是将有关谱牒书目置于史部传记类中。但清代以及民国初年的一些重要私家目录,仍专设谱牒类,以集中反映谱牌文献。如钱谦益撰《绛云楼书目》专设“谱赚类”,收录谱书32种,耿文光撰《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史部下设“谱赚类”,叶德辉撰《观古堂藏书目》史部下设“谱系类”,等等。

 清代不仅古籍书目中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而且还诞生了单独的谱牒文献书目。这与清代数以万计的家谱问世有着密切关系。宋代以后,中国家谱的功能由以往“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纂方式从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到了清代,在封建统治者提倡和鼓励下,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浙、技、皖、湘、粤等地区,几乎族族有谱、姓姓修谱,而且一修再修,有的家谱已续修二十余次。不惟汉族如此,其它少数民族纷纷效尤,修谱几乎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目前存世的数万种家谱,约有百分之七十是在清代纂修的。

伴随数以万计家谱问世的是单独谱牒文献书目的行世,标志谱牒书目著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见到最早的单独谱牒书目是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道光年间编纂的《古今姓氏书目考证》,是书对历代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姓氏著作、家谱、谱牒共254部进行著录、考证和评论,上起自(史记》、《汉书》引用过的《五帝系牒》《帝考德》《唐帝系》《虞帝系》《禹帝系》,下止于为广东高凉招氏家族《招氏谱》及清代万光泰所著《元姓氏略》。全书三万余字,抄本藏清华大学图书馆,2003年由三秦出版社作为《姓韵》附录正式出版。

民国时期单独谱牒文献书目,有二部书目值得注意。一是《夔畲所藏人物氏姓谱录书目),佚名编,1933年抄本。全书分“人物总传”、“家谱”等25类。共收人物传记、谱牒文献书目407种。该书目将谱牒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家谱”、“总谱”、“家集”、“谱论”、“谱料”、“姓氏类书”等专类,“谱论”中已将谱学家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等五种著作及时编进书目,反映了民国时期谱牒文献数量、种类有了新的发展,著录谱碟文献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二是(报载各姓修谱目》,合众图书馆编,1948年抄本。该书目将1945年12月至1948年8月刊载在《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东南日报》《武汉日报》《定海日报》等报纸上的各姓修谱情况,包括修谱通讯处,依时间次序排列,共237条,提供了当时各地区、各姓氏续修家谱的最新信息。《夔畲所藏人物氏姓谱录书目》、《报载各姓修谱目》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根据《中国家谱总目》的著录,当今存世的5.2万余种家谱中,绝大多数是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又出现了编撰新家谱的局面。

 进入20世纪50年代,大量谱牒文献书目问世。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谱牒文献书目的编纂出版更在海内外形成一个高潮。下面将海内外编纂出版的主要谱牒文献书目,依时间为序举例如下:(共35种)

上述列举半个世纪以来的谱牒书目35部,其中书目中超过一千种家谱的有11部,超过万种家谱的有5部;为本单位的馆藏家谱书目25部,占70%以上,另有6部为地区目录,4部为涵盖海内外各收藏单位的家谱目录。这些书目主要是汉族的族谱目录,也有2部是少数民族(满族)的族谱目录。大量谱牒目录的问世,对揭示各地区、各单位家谱收藏,促进谱牒学研究开展,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海内外广大家谱收藏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为中国家谱整理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上述谱牒书目绝大多数是20世纪最后20年问世的,这是中国家谱整理与研究在20世纪末叶蓬勃发展在家谱书目上的反映,并且凸现了海内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家谱书目问世,但至今存世的中国家谱究竟有多少,仍缺乏完整的统计。

现存中国家谱总数超过5万种,分散于世界各地公私馆藏及个人之手。前面提到的一些家谱目录,如《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有近12000种,仅是一部馆藏的目录;又如《台湾区族谱目录》也达 10000余种,也仅仅是一部省区的目录。即便是耗时13年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有400多个单位参与,总数达14000余种,但涵盖的面不广,主要是收录大陆地区的目录,大量海外的中国家谱没有收录,就大陆地区来说,如上海图书馆收藏有10000多种家谱,由于未及整理,也未能收进该目录中。因此严格来说,《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也是很不完整的。如何尽快地编纂一套涵盖全世界中国家谱的总目录,是摆在广大海内外家谱收藏单位和研究人员面前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中国家谱书目整理开发的必然趋势。

(资料正在补充中,编辑部

长城.jpg

- THE END -

核心价值观2.jpg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



蝴蝶(飞舞).gif

15.pn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