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的起源和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 作者: 朱自兵 | 2021/07/18|浏览量:1560

谱牒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谱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即可以寻觅到中国家谱的相关踪迹。 周代实行宗法制,辨识宗室内的血亲关系十分重要,因此周代设有专官,“周礼”春官下置小史,负责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和事迹。 这些专记帝王诸侯世系、为帝王诸侯所有的史籍,包括“世纪”、“世表”、“世系”、“世本”等,它们所载的“帝系”,实际上就是官撰谱系,是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中国谱牒的开山之作。 这些谱牒之作在《史记》创作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 这表明,中国谱牒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秦汉以后的《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则是中国谱牒的经典之作。《潜夫论志氏姓》,中国经典谱牒的代表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高度关注门第出身,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修谱是政府事务的组成部分,为官府垄断。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修谱之风开始从官方流行于民间,谱牒修撰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族族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永无休止。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宋代开始的私修谱牒,打破了传统的官方修谱惯例,旧时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依据的作用消失,谱牒的主要功能逐渐由过去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转向社会伦理的道德教化功能,“尊祖、敬宗、收族”的文化意识更浓。 此时,修纂家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和睦全族,提倡和关注亲亲之道。政府除编修、收藏皇家谱牒外,不再干预民间谱牒的修撰,也不负责收藏保管。明清代,民间的修谱之风盛行不衰,几乎遍及所有姓氏,入谱范围扩大到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本族所有宗亲。为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录,一般家族都规定30年续修一次,或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也有一些家族规定,分支系族谱10年或15一修,合族的公谱20或30年一修。

目前存世的族谱绝大多数都是清代以后所撰修的。谱事的这种复兴,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赣粤闽区客家各姓氏的延续。在清代,满族人的家谱尚有一些政治上的作用,旗人袭爵、做官都需要出示得到官方承认的家谱作为证明。与唐代及其之前不同的是,旗人的家谱是由家族自己纂修,自行保存,需用时只要送交官府查验就行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