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驻沂州的机构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1/08|浏览量:1495
1916年重修的山东省《临沂县志》,附录一份明朝万历三十六年的临沂城区木版图。临沂城始建于春秋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原城为夯土城,明朝洪武元年重修为砖城,重修的临沂城南北门错落,东西门在一条直线上,由此形成的东西大街,成为临沂古城的中轴线,旧称北大街,现称兰山路。
明初在修砖城的同时,还在东西南大门外建有瓮城,瓮城是城门外的小城,作为战时防御工事。东西门的瓮城,小门一律朝北,南门瓮城小门朝西。临沂旧时称沂州,城区木版图上标明,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明朝军政机关,不仅有沂州府,还有军队司令部——沂州卫,一卫5600人,统辖数府。同时有派出机构布政司、都察院、兵河道等,统辖鲁南、苏北数州。另外还有射铺、总铺、营房、粮仓、儒学、普昭寺(书圣王羲之故居)、鼓楼、寺庙等,记载了临沂古城的厚重历史文化。
屯田军队沂州卫
沂州卫坐落在临沂城西门里。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朝廷在要害地区设卫,一卫统辖数府,一般驻在某地称某卫,驻沂州称沂州卫,驻天津叫天津卫,驻威海称威海卫。卫以下设所,驻在某地称某所。有的以后相沿为地名,如天津卫、威海卫、石臼所等。
临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鲁国派两位重臣率队在沂州驻防,成为国防重镇。战国七雄逐鹿,齐国军师孙膑,在城南马陵古道,大败魏国大将庞涓。隋朝末年,这一带连年大战,民间传说,有一将军战死在城南陷泥河里。元朝在沂州设分元帅府,统帅军队在鲁南、苏北驻防。明朝沿用前制,在临沂城设卫,一卫大抵5600人,除在陆地设防外,还在连云港、日照等沿海设海防。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千户所1120人,百户所112人。百户以下设2个总旗,每旗50人。下设小旗,每小旗10人。军士有军籍,可以世袭为军。元末鲁南、苏北一带战乱,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除强迫山西迁民外,还实行军垦屯田。军队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军饷的大部由屯田收入支付。如此既减轻负担,又发展经济,利于民生。
卫的最高首长称指挥使,正三品武官,穿豹官服。明代用在官服上绣不同的禽、兽,来区分文武官吏的官品等级。像现代军衔一样,让人一眼就看出官位级别。卫副首长称指挥同知,从三品武官。另有指挥佥事多名,分领各所,正四品武官,穿虎官服。所军官称千户、百户,千户军官为五品武官,穿熊官府。明朝高级军官授将军军衔,洪武年间,山西人段将军调任沂州卫指挥使,他上任后,除屯田驻防外,还在临沂城南罗庄一带建立兵工厂,由陈姓军官带领打造兵器。陈姓后人落户罗庄,传下锻造、冶炼技术,后来锻冶成为罗庄历代民间支柱产业。时至今日,当地老人还说,他们祖祖辈辈的看家本领,是朱洪武传下来的。
段指挥使眷属住临沂城西门里,后人也在临沂城落户。军队曾在城南苗庄一带屯田,后人到苗庄种地,六世段承宗于万历年间迁苗庄建村。现在东苗庄村段姓为大户,他们以将军之后而自豪。
派出机构布政司
布政司坐落在临沂城东门里,明朝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宣德以后,分全国为13个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掌一省之政。
沂州布政司,为山东布政司的派出机构,统辖鲁南、苏北数州,长官为左、右参政各一人,从三品文官,穿孔雀官服。另外还有左、右参议各一人,从四品文官,穿云雁官服,负责在沂州和鲁南、苏北各州参政、参议。
元末,鲁南、苏北一带连年战争,又加旱蝗灾害,使这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甚至出现百里无人区。山西相对没有大战,又加风调雨顺,人口稠密。明朝朝廷强迫山西迁民,沂州布政司,在移民分布、安置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使鲁南、苏北人烟渐多,经历代繁衍生息,使这一带成为人口密集区。
当年山西迁民,不管哪府哪县的人,集合地点是洪洞县大槐树底老鸹村,那时多数移民不识字,只记得洪洞县大槐树底老鸹村。移民故土难舍,被迫离乡,人们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回首,恋恋不舍离开老鸹村,直到看不到大槐树,这才眼含泪水远走他乡。到新地落户后,告诉后人老家是山西省洪洞县。所以时至今日,多数鲁南、苏北人,也和大多数中原人一样,称他们的老家是山西洪洞县,而且多数姓氏续家谱,也是从明朝续起,记载600多年来的衍续,见证移民历史。
都御史三品官诗人
察院是明代都察院简称,沂州察院坐落在中轴线中段,为山东都察院派出机构,掌监察执法,巡按鲁南、苏北各州县,考察州官、县官。长官为左、右佥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文官,穿云雁官服。临沂人陈玉,明朝弘治年间,为江南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三品文官,穿孔雀官服。时太监刘瑾专政,陈玉能秉公办事,不屈从权势,还严词拒绝宁王府的贿赂,后留任京都御史。当他告老辞官回临沂时,皇帝亲写诏书加以褒美。
陈玉回到临沂故里后,经常到沂州都察院,与佥都御史作诗聊天,受到官员们的尊敬。诸葛亮原籍临沂城北17公里的诸葛城,陈玉通过瞻仰诸葛亮故居,写诗赞颂他的功德:
鹿走人间汉鼎移,
南阳山色草庐底。
卧龙不起扶江表,
瞒贼长驱到陇西。
渭水古田春雨滑,
丈原高垒阵云迷。
年来独有祠前柏,
岁晚笼葱越鸟啼。
这首诗追述了诸葛亮所处的动乱时代,和他高卧南阳草庐的恬淡情操,并通过渭水、五丈原等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褒奖了诸葛亮的业绩。
临沂城东的沂河,明朝时水很深,和江淮等河流相通,水运可以直达南京。河里经常有官船来往,牵引官船的纤夫很辛苦,陈玉体察民情,写了一首《缆夫谣》,受到人们的称赞。这是一首思想性较高、富有时代气息的诗:
朝从顺流下,
暮从逆流上。
官船无停时,
风雨共来往。
腰间有升秫,
草饮充一饷……
诗中写了一群纤夫,朝朝暮暮牵引官船往来河岸,饿了就草草吃点干粮,渴了就用手向河里捧水喝。这首诗不论主题思想或表现手法,都可与19世纪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相媲美,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同时也为现代的纤夫歌奠定另一面基础。
明朝大量机构为沂州带来繁荣,也为临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历代繁衍生息,到抗战前的1937年,临沂城有居民1万余人,城内手工业发展良好、商贸繁荣,有各种商号200多家,成为鲁南重要商埠。建国后临沂恢复发展工商业,为古城带来新生。改革开放后,临沂成为江北第一批发城。现在的临沂,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再创辉煌。
摘自《沂蒙文史》潘兆仲 (信息来源:朱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