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急需一场医学革命,而非医疗改革!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3/05|浏览量:1712

                                                                   天下军讯 

微信图片_20200305061100.jpg


  导言 :没有好医学就不可能有好医疗。现在主流医学不仅治不好病,而且还不断制造大量疾病,如此的治法,无论你如何改革,医疗费只会越来越高。要想降低医疗费,唯有通过一场医学革命。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因医疗改革,搞得连自己和白宫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可见医疗改革之难。

  奥巴马不知道,这医疗中的秘密;中国的领导和老百姓虽然也是不很知道,但一讲他们就会明白。

  这是因为两者民族文化的不同。当然,问题不在医疗而在医学。现在专门在医疗上做“文章”,失败自然不可避免。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跟着美国走的,美国都失败了,中国还能成功吗?

  尽管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例如中国的特色是常用药降价,结果是市场上买不到常用药了。药价降了几次,老百姓的医疗费用就提高了几次,还是“享受”不到实惠。


  1.日本的经验

  世界各国的医疗改革,同样是以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失败了,其他国家同样不能成功。唯日本例外。

  这和日本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关。

  而日本政府做出历史性选择,也是被日本的现实给“逼”的。随着日本经济快速现代化,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特别是老龄化带来了大量的老年病。

  虽然日本的西医学非常发达,但它更能显示西医学的局限,尤其是在日本这样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大量医疗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医疗费高居不下,已经成为日本严重的负担。

  正是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医疗难题,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倚重中医。

  1976年,厚生省正式将汉方药列入健康保险,把主要的210个有效方剂及140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这样患者个人就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大大鼓励了汉方药的应用。

  汉方医学急剧复活并发展,从事汉方医人数迅速增多。如日本东洋医学会1950年成立时会员数不满100人,但到1987年竟超过3000人。

  在全国医师中使用汉方药治病者目前已居日本医师半数以上,且以汉方药治病范围不断扩大,不论内、妇,儿、外、五官各科都涉及,汉方杂志书籍出版成倍地增长。


  而且日本政府还规定每个开诊所的西医,必须学习中医,诊所年检,开诊所的医生,必须通过这一关。

微信图片_20200305061114.jpg

  2.为什么需要医学革命?

  医学是指为维护生命和健康而研究的学问,医疗只是医学的社会实践。

  而现在主流医学的研究方法、医学目的都不正确,这不仅治不好病,而且还不断制造大量疾病。

  如此的治法,无论你如何改革,医疗费只会越来越高。要想降低医疗费,唯有通过一场医学革命。

  也就是说,没有好医学就不可能有好医疗!因为,医学是头,医疗是脚,头弯了,路还会走得正吗?所以,那种不痛不痒的医疗改革失败是必然的。

  医学既然是维护生命和健康的学问,它现在所做的是否在维护人类生命与健康?答案是否定的。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古德医学博士说:“医学对身体系统的影响最难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杀死的人数,要比战争、瘟疫和饥荒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现代医疗批判》第130页)

  那么请问:现代医学究竟怎么了?

  3.研究尸体的医学

  做医生,就应该知道生病的道理,学会治病的方法。这些是需要在活生生的病人身上才能学会的,而不可能在尸体上获得。病人才是医生的真正老师。

  可现在的医生学的是解剖学。医生不可能从尸体教育中学到活人的疾病道理以及治病能力。

  因此,把解剖学作为医学院里的基本教材,是使医生学不到治病的知识和能力的始点原因。

  在对病因的认识上,西医更把人体当做一部低下的机器,疾病的原因单调地归于局部的病变。

  于是什么地方坏了就切掉或换掉,什么地方分子少了就从外面加进去,分子多了就想办法除掉……,这是在用治死人的办法在治活人。

  人体作为一个精密的系统,是一个多参数、非线性的、模糊的复杂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西医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那个时候兵荒马乱,战场受伤的人很多,这个时候西医的外科、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士兵的死亡率,受到人们的追捧。

  但大家要知道,战场上的受伤主要是一种点对点的简单关系,也就是只需要脚痛医脚、头痛医痛就可以完成了。

  而相对于现在普遍存在的各种内科慢性病,其病因牵涉的往往很多,这时候再用简单的战场急救的治疗方法,就只能是隔靴搔痒,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毫无用处。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有很强大的、自我维护的能力,即使生了某种重大疾病,也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自我修复。

  这种能力的存在,是决定疾病能不能痊愈的主要因素。而现代医学的绝大多数仪器或治疗方法,都会给病人造成伤害。

  我国的中医学是生命医学是研究活人的,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中医事业,才能真正解决现代医疗所产生的所有问题——医学灾难和社会矛盾。

  中医认为,治病本事是从活人身上学会的,但西医却教学生学习尸体解剖学。他们在尸体上找不着中医的穴位、经络,于是就说中医是骗子。

  殊不知这是他们思维的问题,因为中医不和西医一样,中医是研究活人的,活人一死,气门一闭,没有了生命特征,怎么会有经络与穴位?

  例如针灸,给活人针灸,在活人身体上针灸者和被针灸者都会产生有无得气的感觉,给尸体针灸,能得到感觉吗?

  病人吃了药,会感觉向愈或增重,给尸体灌药,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4.掠夺性医学

  所谓医者仁术,医疗首要该以德为重:一是要求费用低,让病人负担得起;二是要求疗效好,痊愈快,让病人少受病痛折磨。自古迄今,中医就以悬壶济世为荣,以治不好病人为耻。

  千年的中医史,从没有培养出叫病人吃药吃到死的医生,五千年来的中药店,从不做叫病人多买多送的广告。

  中医还有许多快便廉验的治疗方法能使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医疗时间大幅度缩短。

  所谓“掠夺性医疗”是指利用医疗手段,肆意提高价格或增加不必要的医疗项目或费用,利用医保掠夺国家资财或病人财产的医疗行为。

  笔者治愈的四个白血病人,最高费用不到2万元,最低的不到3千元。

  可是有个找我治疗的患者说,医院要他登记做骨髓种植,先付60万元,于是他卖掉了准备结婚用的房子。在此期间,却得知我治好了几位白血病人的消息,这才找我治疗,花费还不到万元。

  现在的医学只能称为是市场医学。市场医学是个怪物。因为医学是要命不要钱的,市场是要钱不要命的,结合起来不就成了怪物吗?

  而且现在,市场医学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系统,所以,美国医学博士门德尔松说:“我相信90%的现代医学从地球上消失,即90%以上的医院、医生、医疗设备和药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马上就会大大地增进我们的健康。”

  而美国医药协会被指定的目标和义务之一,就是保证它的会员(内科医生)的收入。美国医药协会会员的最大收入来自于治疗癌症患者所产生的费用。(莫瑞兹著,皮海蒂译:《癌症不是病》第2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2002年财富500强名单中的十家制药公司的利润总和(359亿美元)竟然超过了其他所有490家企业的利润总和(337亿美元)。

  2003年,财富500强名单中的制药公司的销售利润率降到了14.3%,但是,仍然比当年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4.6高出许多。制药业真的很赚钱。很难想像制药公司到底有多少钱。”(《制药业的真相》第7页)

  所以,当我们的社会在热闹地宣传某种流行病如何可怕的时候,国际制药公司就在大把大把地进钱。

  5不懂养生的医学

  人只要健康,就不怕生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生病就不需要医疗。不需要医疗的人,生活质量高,活得很愉快,他们还会找医生拼命吗?

  因此,中医把注重养生放在第一位。君不见,《黄帝内经》的开篇《上古天真论》,就谈如何维护正气,维护健康的道理吗?

  使没病的人不生病叫养生保健。养生,即养护生命使不致生病。将养生放在治病之前是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因此,做医生如果不知道什么叫养生,就不够资格做医生。

  也就是说,医学不该是以病为本,而是以人的健康为本。治病之本不是用药,而是提高人的防病能力、抗病能力和提高调节系统运行能力。

  现在医疗,多是以外科手术和化学合成药物疗法的对抗医学之路,把人看作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

  医疗的责任就是坚决与疾病作斗争,对内采用手术剥离清除病灶,对外采取杀菌抑菌的方法,对病灶毫不留情地斩尽杀绝,甚至有时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极端措施。

  现代制药公司故意曲解“防重于治”,利用细菌学制造病名,为抗菌素和疫苗扩大市场,使全人类被化学污染;利用“感染恐吓”,产生了遍及全球的防控机构。

  还利用X光的魔影,来提高诊费和随意恐吓病人;更利用西医内科的无能和血液检查,有组织地制造事后原因。

  医学手段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现代医学的失败,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现在世界陷入医疗危机,主要是因为作为主流医学指导下的现代医疗方法和医保体制,已不适合当前人类维护生命与健康的要求,人类急盼一次医学革命,急需改革被挟持的医保体制。

  最后,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人类,首先是中国人,如果再不复兴中医,高举生命医学、实行公益性医疗、提倡养生保健,摒弃浅薄的尸体医学与对抗疗法,迎面而来的就不仅仅是国库被捞空,家庭被清空。

  而且必将人种被摧衰,人口被减衰,人命被医衰。诸君谓予不信,敬请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