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赵王(三)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5/31|浏览量:1560
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矛盾由来已久。建文帝刚刚即位之时,诏令各地藩王,毋须来京,于是诸王都派遣使者到南京朝贺,自身并不亲往。偏偏燕王朱棣留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带着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星夜南下,快要走到江苏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闻知。齐泰连忙劝说建文帝派遣使者阻拦,督促燕王速速回去。燕王接到皇帝命令后泱泱北还。
这时的燕王朱棣,心里很不痛快,心想,侄儿朱允炆登基,做叔叔的不远千里前来朝贺,眼看离京城不远,竟然让我回去,真真是毫无亲情之举。由此,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间嫌隙产生。
要说这一矛盾的产生,应当由齐泰负完全责任。齐泰的这一举动充分反映出他对燕王的恐惧和对自身的不自信,或者是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不自信。
明太祖朱元璋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
想当初,明太祖在位时,因长孙朱允炆性格过柔,恐怕他不能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想考考他。太祖朱元璋以“咏月”为主题让朱允炆作诗。朱允炆在诗歌的末尾写道:“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青光照九州。”太祖看见这样的诗句,颇为不悦,只好换题做对联。太祖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答道:“雨打羊毛一片膻”。太祖闻言,脸色顿变。这时,恰好燕王朱棣在一旁,上前奏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朱元璋不禁叫道:“好对语!”从此,太祖更加偏爱燕王,曾想立燕王为太子,由于翰林学士刘三吾从中阻拦,只好立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如果单纯从做对联的文学角度来看,朱允炆的下联对仗工整,也无语病,并无不当,然而,燕王朱棣的下联才真正显示出皇家气象和帝王气魄,高下显而易见,而朱允炆和燕王朱棣的这些事情,兵部尚书齐泰是熟知的。所以齐泰从内心中是惧怕燕王朱棣的,但是,避而不见的愚蠢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燕王既然来了,就将其召入京城,好言安抚,进而借叔侄把酒言欢之时来个杯酒释兵权,从而巩固建文帝的地位。可惜,齐泰只是一儒生,并没有这样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
齐泰
现在,建文帝朱允炆又接受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派重兵对燕王朱棣造成包围之势。他们哪里知道,燕王朱棣本是个雄才大略之人,战功卓著,政治上成熟,早有准备。他虽然人在北平,然而所有南京城中的消息却无所不知,一面佯称疾病,一面与僧人道衍商议对策。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在如何对待燕王的问题上,齐泰和黄子澄发生了分歧。黄子澄认为应当先发制人,直接讨伐燕王。齐泰认为不可,应当派遣将领屯兵开平,调燕王的护卫兵丁出塞,剪其党羽,然后观察燕王动静,等待燕王有异常举动后再讨伐。真是战端未开,分歧已成,这就注定他二人不能成事。
建文帝朱允炆采纳齐泰建议,先做好部署,然后再有所举动。下诏书到北平,派遣刑部侍郎暴昭,侦查燕王举动,随时向皇帝报告。这时,忽然有人来报,燕王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因太祖小祥,来京参加祭祀。小祥是古时父母丧后周年的祭名,也就是他们三位来参加太祖去世一周年的祭奠。建文帝召他们相见。彼此交谈中,除了燕王次子朱高煦有点骄傲的神情外,朱高炽和朱高燧执礼甚恭,建文帝稍微觉得心安。显然,朱高炽和朱高燧的行为起到了麻痹建文帝朱允炆的作用。这里需要说一下,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他的行为可以说是自然举动的流露,应当是没有刻意造作的成分;而燕王三子朱高燧的行为才真是领悟了父王用意的谋略行为。
紧接着,燕王紧急派人到南京,说自己病危,速遣三个儿子北归,建文帝竟然相信,放他们三个北还。这是燕王防范建文帝把他儿子留在南京作为人质的谋略,建文帝竟然浑然不觉。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时机成熟之时,燕王立刻发动“靖难之役”,兵锋南指,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当燕王率兵来到瓜州地界之时,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带兵来到。燕王大喜,忙出营相见,手抚朱高煦后背,说道:“世子(指长子朱高炽)多有疾病,转战立功,父王只能依靠你了。”此一语足以使朱高煦产生夺嫡之心,在旁的朱高燧心中也产生异样的感觉,这之后便引出许多故事来。
后来,南京城破,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这一疑团成为燕王朱棣心中难以治愈的病症,因怀疑朱允炆出走海外,为彻底查清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他在1405年到1433年曾派郑和七下西洋。
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随后明成祖分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在云南;分封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封地在彰德(今河南安阳)。
那么,大明王朝初期的彰德是怎样的呢?请看“大明赵王(四)”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
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