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南”人的北迁路线 ——“小云南”续考( 四)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11/26|浏览量:1420
山西、安徽、山东等地的“小云南”,是云南“小云南”人迁徙途经这些地方记忆叠加化的产物——
“小云南”人的北迁路线
——“小云南”续考( 四)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吴光范
“云南至山西道”,“乌撒卫”屯垦区域为“今贵州威宁县至云南宣威县一带”,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前均属云南,且距宣威近而平坦,距昭通至盐津五尺道“豆沙关”远而崎岖,“乌蒙路,结吉旧路,陆站十一所,山路修阻,泥潦难行”,不适合大队人马行进,因而乌撒卫军民多数是经沾益州治(今宣威城)南下曲靖、中庆(昆明),走“南诏交通大道”经“小云南”,北行经灵关道,由姚安、会川至成都,沿“云南至山西道”,途经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临汾市城区东北面之洪洞县(大槐树),至山西太原,东行经山东济南,分赴山东胶州湾各卫所。
因乌撒卫军民经“小云南”,走灵关道,且与“小云南”屯军有结队而行之可能,进而使“小云南乌撒卫”之称不胫而走,流传开来。鞠平原先生《明清史籍中的“小云南”》说:“明初从云南向山东移民的第一批人很可能就是从当时的‘小云南’——今天的祥云县附近出发的,否则今天的‘小云南’移民一说就成了空穴来风了”。此说有据,即符合“小云南”(云南县)及其驿站(云南驿)是连接 “南诏交通大道”、“灵关道”及“云南至山西驿道”之要冲,为云南交通枢纽的实际。
“通海城路”。据《云南郡县两千年》载:“通海都督:樊绰《云南志》不载通海都督,知南诏前期并无通海都督,咸通年间,始分拓东节度的南境分置。通海城在今通海县。通海的名称始见于南诏,取通至海上的意思,南诏时安南经南诏通天竺道,从安南至苴咩城的道路即‘通海城路’⋯⋯其南与安南都护府相接,而地界时有出入,当以贾涌步(古涌步)为与安南接界的要塞,贾涌步为汉以来的进桑关今天的河口”(方国瑜主编、林超民编写《云南郡县两千年》第 99 页)。“从安南至苴咩城的道路即‘通海城路’”,可知此“通海城路”与“南诏交通大道”相连,则“小云南”(云南县)及其驿站(云南驿)又是连接“南诏交通大道”和“通海城路”之要冲而为云南交通枢纽。
“云南交阯道”。因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与交阯古往今来联系密切,云南交阯道(即秦汉时期之“蜀安南道”、隋唐时期的“马援古道”、“莲花滩古道”)历来是云南重要出海通道之一。《明史·食货志》载:明永乐三年(1405 年)“置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寻置交阯云南市舶司。”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将此事列为明成祖永乐五年,并在按语中说“司治当在今之河内,西欧南洋各国与滇交通,史有明文,莫先于此”(《新纂云南通志》第 3 册第 25 页)。故明代军民外迁山东、东北等地,经“云南交阯道”,不仅是民间行为,也是朝廷所允许的,特别是明永乐年间设立“交阯云南市舶提举司”的海上交通商贸机构后,更是云南军民迁往山东、东北等地的首选通道。加之“乌蒙路”不适合大队人马行进,且“小云南”(云南县)及其驿站(云南驿)为云南交通枢纽,是连接“南诏交通大道”和“灵关道”之要冲,又是连接“南诏交通大道”和“通海城路”之要冲,故乌撒卫大部军民更有与云南县“小云南”人同迁,经“通海城路”至阿迷州(今开远市)、蒙自县西之水田村(今水田乡,是明清时期蒙自、河口、蛮耗大道必经之地),南下至蛮耗渡口(今个旧市蛮耗镇,又作蔓耗,傣语,意为河谷),乘船经元江——红河,由云南贾涌步(今河口县)至交阯,再改乘海船北上山东、东北等地。这就进一步形成了 “乌撒卫”、“小云南”、“阿迷州”、“交阯”的叠加,这就是很多东北“小云南”人家谱中“交阯小云南”、“小云南乌撒卫”、“云南阿密州(阿迷州)乌撒卫”、“云南哈密县(阿迷州)乌撒卫”的由来。崂山县城阳乡西部庄村《赵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高祖自云南交阯国迁至诸城尧沟定居”,这是乌撒卫屯垦军民南下走“云南交阯道”水路北迁山东的又一佐证。
“重庆长江道”。另一条水路是由重庆坐船经长江至苏杭、转山东。如青岛市政协委员、红岛区居民韩平德所说,他的老祖宗是从云南乌撒卫出发,经陆路跋涉到达今重庆一带,沿长江坐船到达扬州、淮阴等地,后到达即墨鳌山卫驻扎,迁徙到青岛的。因如前所述“乌蒙路”不适合大队人马行进,走“重庆长江道”必须翻越乌蒙山脉、贵州崇山峻岭、川东山区,山路崎岖,烟瘴甚烈,加之三峡水险,大批人马走此道可能性很小,而更多的云南外迁者则是宁愿选择较为平坦通畅的 “南诏交通大道”、“通海城路”和“云南交阯道”。另外,云南山茶花传至山东崂山等地,民间传说的“由于山茶花移栽到青岛后,不惧北方冬日的寒风和低温,依然存活,因此有了新的名字——耐冬”,这个说法是对的,但由陆路外迁者“因为眷恋故土,临行前将长在山上的山茶花,移植在桶里,一路照顾带到青岛”则可能性甚微,因都是捆绑行进,大小便都要“解手”,维持生存尚难,要在“八千里路云和月”、数载生死搏击中带此“身外之物”绝非易事,如笔者在《小云南考》中所说:清代作家蒲松龄,曾以崂山太清宫内的耐冬与牡丹为题材,写下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香玉》篇。据明代崇祯年间《崂山志》记载:系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 年)道人张三丰从海岛移栽于庭院,耐冬是云南山茶花的变种,溯其源,也是从云南移植的。“因古代陆路交通不便,云南山茶花外移山东,很可能也是从元江——红河航道,经越南而运至山东沿海岛屿繁衍,再移植至山东崂山等地的。”即走“云南交阯道”,先运至山东沿海岛屿繁衍,再转运至山东崂山等地。
以上众多证据足以证明,所谓山西“小云南”、山东“小云南”、“交阯小云南”,只不过是部分云南“小云南”人迁往山西、山东乃至东北之前的途经地。辽宁省鞍山市谱牒研究会中许多专家和“小云南”人的后裔,经过研究探索,实地考察,长期研究,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小云南”为云南祥云县,上述地方只不过是“徙居地”。如辛明《“小云南”移民考证》说:“实际上,在山东一带,‘小云南’与‘云南’皆指云南省。”“‘小云南’移民‘闯关东’,把‘小云南’移民的传说也带了过去。”张其卓《再说小云南人》载: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为筹建满族自治县所进行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证实,“以岫岩县黄花甸乡刘家沟刘氏为例,其家族移民路线是:由云南的小云南,到山西小云南,再到山东小云南。”他还查证到山西小云南之说的大槐树是广胜寺汉槐,其地为移民开拔外迁的集散地,“也是云南移民北上及东行的必经之路⋯⋯成为山西小云南的代名词,被称‘山西小云南’已是顺理成章的了”。
上述学者、东北寻根者和族谱专家研究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山西、安徽、山东等地的“小云南”,是云南“小云南”人迁徙途经山西、安徽、山东和标志物“大槐树”记忆叠加化的产物。
(云南日报/2017 年/6 月/4 日/第 007 版云之美·文史哲)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朱氏家谱,联络朱氏族人,品“中华朱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