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水文化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1/08|浏览量:1228
传承水文化 讲好水故事
全面推进新时代水文化建设
(2020年12月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沂河之畔召开全省水文化工作座谈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贯彻落实全国水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部署要求,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传承水文化,讲好水故事,有力推动新时代山东水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山东水文化历史及建设成效
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孕育出孔子、孟子、墨子、王羲之等世界级文化大师。山东又是中国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治水兴水历史底蕴丰厚、水文化遗产遗迹众多,值得每一位水利人自豪与骄傲。
近年来,在全省水利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水文化以水利风景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等为依托,水工程融合水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水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进一步满足了人们亲水爱水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水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山东历史上治水兴水思想实践丰富,水利历史遗存众多,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之一,“禹治九河,其五在德”,是“疏”“导”治水思想的诞生地和实践地。出生在公元前七世纪前的管仲就在《管子》中提出了水“利”生态、人水和谐共处的水利思想。东汉治水专家即墨人王景,一生兢兢业业治理黄河,创造了八百年黄河安澜的辉煌业绩,留下了“王景治河,千年无恙”的佳话。明代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修建的戴村坝,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山东黄河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运河文化,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山东水文化图谱。比如大运河文化,在我省京杭运河山东段文化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区的名录中,就有南运河德州段等8个河段,占全部27个河段的近三分之一,总长186公里,15处遗产点分布在德州、聊城、泰安、济宁和枣庄5市,超过全部58个遗产点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水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价值连城。在修建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时,完成了20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和9万多平米的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水文化遗存。通过实施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和复航工程,目前已登记43处文物点,包含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也有古代制盐遗址,时间跨度自商周、汉唐直到明清,商周时期最多,展现出小清河流域丰富的文化遗址和遗存。
二是水文化建设成果丰硕。近几年,在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水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戴村坝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沂河被评为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沂蒙水利建设展览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候选名单,大汶河正在申报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各市也在水文化载体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建立了泰安戴村坝博物馆、滨州水文化馆、聊城运河博物馆、济宁运河博物馆、青岛大沽河博物馆、沂蒙水利建设展览馆(沂蒙水文化博物馆)、文登米山水库文化馆等一大批水文化馆和教育基地。特别是曲阜尼山水库,以水为魂,结合孔子诞生地,打造了世界级的水文化建筑群——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这是我省挖掘水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加强儒家思想研究阐发,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水文化宣传成效显著。近年来,我们以水文化的理念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全省涌现除了一批规划起点高、建设质量优。集环境生态学、建筑科学、文化美学于一体的美丽河湖、水利风景区、水生态文明城市等,水文化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后,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第一个省级专项规划《山东省“十三五”水情教育规划》。2018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地方志办公室开展山东历史著名水工程、治水人物、治水传说征集活动,在大众日报开设“鉴古开来,水发兴鲁”专栏,从社会各界100多篇投稿中,精选26篇连载刊发并编辑成印发《水越千年韵齐鲁》文集,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反响热烈,有效扩大了水文的社会影响力;今年又启动了山东“古井名井档案”资料征集活动,在省文物局支持配合下,征集掌握了500余口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水井名录,为做好进一步抢救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意义重大。这些古井,或以其悠远的建造年代,或以独特的设计工艺,或以丰富的民俗典故传说,必将成为承载人们乡愁记忆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山东水文化历史名片。
总得来看,近年来我省虽然在水文化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党中央“文化强国”要求还相距甚远,与兄弟省份相比,我省水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不少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全社会对水的文化属性仍然重视不够。二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意识不强。三是水文化建设的实践性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水利风景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等为依托,满足人们亲水爱水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工程融合水文化的审美理念逐步付诸实践,但是把水文化理念和水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直至建设、管理全过程,做得还很不够,这是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二、 加强山东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特别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在黄河流域座谈会上又对黄河文化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习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强水文化建设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作为新时代水利人,必须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水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深入挖掘历史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水文化精神财富,传承、弘扬和发展好水文化,不断加快水文化建设步伐。
第一,水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的水利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仅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水文化,更要创新和发展现代水文化,不能仅满足于提供防汛抗旱、城乡供水等水安全,还要提供优美的水环境,使广大群众从人水和谐关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得到高质量、高品位、个性化的水文化服务。因此,我们要把加快水文化建设放在发展民生水利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治水兴水新实践,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促进人水和谐全面发展。
第二,水文化建设是提升水工程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节约用水的理性自觉,科学的治水思路,以水定产、量水发展的理念只有真正被人们理解和认可,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得到遵循和实践。解决复杂的水问题,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也需要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对策和方略、目标和行动。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对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不断提升水文化理念,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治水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更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觉将文化元素融入水工程建设管理之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水文化建设是传承保护好水利遗产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撰文(2020年23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又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强调对文物保护“要有敬畏之心”。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山东具有悠久的治水史,千百年来,在齐鲁大地上的古代先民所创造的水利工程、水利工具、工艺方法、治水理念与治水成果等等,尚未彻底普查与梳理掌握,尚存在较大的空间。比如,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名井古井历史文化资料征集工作,各地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够重视。在省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密切协作下,我们拿到了名井古井名录第一手资料,各地要认真组织力量核实,积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省水利综合事业中心要靠上去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尽快取得进展。
第四,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巨大进步。中国古代治水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思想,比如,大禹治水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核心价值是凸显人民利益,核心精神是献身、求实、创新。又比如,都江堰设计建设及其运用,贯穿着“道法自然”的理念、方法等等,对今天的水利改革发展,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人水和谐为旨归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倡导先进的生态文化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在新的治水实践中,必须广泛汲取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生态文明成果,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追求人的一生幸福转向追求人类的世代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扎实做好新时代全省水文化建设工作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水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省水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对水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很粗浅,各级在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大,还没有真正把水文化理念和水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直至建设、管理全过程。作为新时代水利人,必须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水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深入挖掘历史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水文化精神财富,传承弘扬水文化,不断加快水文化建设步伐。
一要做好水文化与水工程结合文章。规划阶段,要树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理念,注重挖掘、提炼、展示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设计阶段,把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工程与人文、历史、科技、园林、景观等元素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审美意蕴;建设阶段,注重流域地域文化与水文化理念和精神元素的挖掘,加大对当地水利工程建筑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着力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二要做好水利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存历史、延续文脉。做好水利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山东而言,要对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海河文化、淮河文化等等不同领域的历史遗产,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结合现有的水利文献和研究成果,梳理甄别、登记造册,建立起全省水利遗产档案馆、数据库,总结提炼历史治水经验和理念,作为当前和今后水利建设的有益借鉴。同时,加强对水利遗产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水利遗产的原址展示、陈列展览、制作科普著作和数字影视作品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展示水利遗产的魅力,不断扩大我省水文化历史的影响力。
三要做好水文化传播工作。加强水文化传播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大水利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纪念碑等水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发挥水利工程设施、水利风景区作用,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与广大群众共同分享水文化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的水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亲水、爱水、节水的水文化意识和关心支持水利事业的参与意识。加强水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型传媒资源,抓住“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有利契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水文化活动,使水文化理念进城市、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深化社会各界人士对水的认识,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社会氛围。加强水文化传播内外交流。对内,把水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文化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结合,互促共进,不断增强水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积极“走出去”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对世界先进治水理念、先进治水技术、先进管水经验的研究,从中吸收先进成分,不断增强山东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要做好水文化深入研究工作。从山东看,要围绕人与水、社会与水、经济与水的关系,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观念等方面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加强水文化研究,构建较为完善的水文化理论体系。特别要把水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关系山东水利事业发展的非物质性因素上,结合山东水利史研究,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借鉴吸纳山东水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核,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先进思想、科学精神和生态观念,包括治水理念、思想认识、制度设计、价值取向等。同时总结升华水利行业顺应时代潮流所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业风尚,把治水实践中的新认识、新做法、新经验及时升华到文化层面的新认知,形成充满时代精神的水文化。
五要做好水文化建设保障工作。加强水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根据水利部即将颁布的《水文化建设传播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水文化建设与管理规划纲要(2021-2025年)》,组织编制《山东省水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强统筹协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水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将水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完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有效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水文化队伍建设。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积极争取明确编制或设立专门机构,做到有人办事。建立水文化人才数据库,充分利用好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基地,加强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尽快培养出一批水文化建设骨干,使他们成为水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一下水利报刊征订工作。水利部办公厅每年都发文提出要求,特别是去年,通过各级努力,河湖长看报得到有效落实。今年,各地要继续加大征订工作力度,把常规征订与河长看报工程结合起来抓,确保圆满完成水利报刊征订工作任务。
同志们,在临近年终冲刺收关的关键时期,厅党组决定召开这次水文化专题座谈培训会议,充分说明对水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增进共识,明确方向,抓住重点,形成推进全省水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十四五”时期,我省水利建设将进入新一轮攻坚期和水利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期。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认真落实新时代治水兴水思路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共同努力推动全省水文化建设不断提档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推进新时代全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