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到“氏”的历史变迁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1/28|浏览量:2306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中华民族是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周时期采取“分封制”,大批的姬姓以及异姓被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封邦建国,以藩屏周”,这些被分封的各地诸侯国逐渐以国为姓,形成了中华姓氏的主体,形成了“姓”“氏”不分的历史局面。
其实,在上古时期,“姓”和“氏” 有本质的区别:“姓”是本源,“氏”为分支,“姓”为母系,“氏”为父系。姓氏经历了从“姓”到“氏”的历史变迁。
对于从“姓”到“氏”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或者文字记载很少,处于现在的“文明”定义之前的氏族公社时期,都属于“史前文明”的范畴。
一、母系氏族时代“姓”的产生
华夏民族的姓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华夏先人从无系人群分化成了姓族人群,又从姓族人群分化成氏族人群,再由氏族联合成氏族国家和氏族国家联邦,进入到国家时代。
《吕氏春秋·恃君》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退进揖让之礼。"
“书契作则文字著,婚姻正则人伦叙。”母系社会的姓都为女旁,如姜、姬、姒、姚等姓。进入父系社会,便有改女旁为人旁的,如改姒为似、侣,妊为任等。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贵贱。”
古时中国的“姓”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作用,所以“姓”被推广到各个氏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殷周制度论》)在母系氏族社会,其子女只知其生母而不知其生。
姓具有稳定性,都是直接继承于自己的姓族(母族),在远古时代是轻易不能变更的。同氏族不一定同姓族,即氏族可以是单姓氏族,也可以是由多姓组成,所以同氏族不是区别婚姻的标志,姓才是区别婚姻的标志。
二、父系氏族时代的“氏”产生
父系时代“氏”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原始采集的劳动逐渐被男子渔猎等体力劳动型所代替,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为了区别母性主体与男性主体的区别,诞生了“氏”的概念。氏,一是对人(主要是男人)的尊称,二是指氏族。“氏”是父系氏族的标志。
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姓族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男性逐渐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地位,逐渐过渡到男性社会。
上古时期的 “人皇氏” 、“提挺氏”、“通姓氏”、“有巢氏”、“燧人氏”时代、“华胥氏”等都应该是父系氏族时期的。伏羲被尊为人类的男性始祖。其实,我们所能读到的文明史,大多是从男性领导下历史。
三、由“姓”到“氏”的转变过程
男性社会战胜女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按照有关学者的划分,可以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姓族社会中有突出贡献和杰出功绩的男性成员尊称为氏。如燧人氏、有巢氏,以功绩和贡献命名为氏号,这时的氏号是不遗传和继承的,因为获得氏号的男性没有直系后代,但享受这些发明成果的族人,可以称为“燧人”(燧人族群)和“有巢人”,这是人类形成权威的第一步和男性权威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由于婚姻关系的变化,是对嫁入女系家庭中的男人的普遍称呼。跟男性生殖地位的逐步认同相关联。由原来的不知其父的“族外婚”到“对偶婚”,男子从“夜不从居”,到相对固定。婚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了区别母族,号之为氏。
第三阶段,是对姓族中的男系家庭的称呼。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进步,母族中有重大地位的男人,首先开始了对生产工具、劳动成果的个人占有,并逐步取得了生活资料分配的参与权,成为姓族社会不可缺少的人物,为稳定这些人,让他们不离开本姓族,姓族社会开始容许这些男人的配偶在本姓族内生活,组织男主双亲家庭,这些杰出男人,首先在姓族内部拥有了直系子女,使“氏”在姓族内部萌生。在此阶段,在姓族社会里,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就同时存在,只是母系家庭占多数,社会的性质依然是女性社会。氏开始在男系家庭中遗传和继承。
第四阶段,是对男系家族的称呼,即氏族。由这些在姓族社会中有特殊贡献的男人,首先打破了“女婚男嫁”的社会风俗,实现了“男婚女嫁”的突破,他们以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取得了组建“男主家庭”的权力,并以自己为中心和源头,以自己的“氏号”为家庭徽号,以自己的子女和后代为成员,逐渐地在姓族内部形成了“氏族”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发展壮大,形成姓族内部的氏族。这时的氏,可以遗传和继承,是父系家庭和家族的称号,即氏族。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以兄妹婚配的故事,隐喻男权超越女性的历史现实。
第五,是对男性军事强人的尊称。氏族代替姓族,是社会权力的交换,这种交换,跟男性的物权和生殖权地位的确立,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作用。
第六,在氏族社会,由于女人的地位逐步降低,最后女人没有名字或在氏族家庭不被称名字,而称“氏”。如李家的姑娘嫁到王家,在王家就被称为“王李氏”。代表女性的社会地位彻底丧失,在家庭中也是自己丈夫的附属物。
四、以“氏”为“姓”的时代
“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顾亭林文集》卷一《原姓》)“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国语·周语》)因此,万姓归宗,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华胥氏之后,都是炎黄子孙。
自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姓”逐渐与“氏”混合。到了汉朝初年,“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钱大昕:《十驾斋齐新录》卷十二《姓氏》)从此,姓与氏合而为一,自此,天下姓氏,花开万枝!
(中华朱氏网编辑部)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朱氏家谱,联络朱氏族人,品“中华朱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