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百家姓之中国的“姓”与“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2/03|浏览量:1216

1.jpg

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在中国漫长封建历史中由于宗法制传统,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缘特别看重。中国的姓氏繁多,仅《百家姓》中就包含了507个姓,但并不是所有。那么多姓氏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自黄帝时期便有了姓氏的记载,研究姓氏起源的学者也很多,比如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来源归纳了三十二个类并收录了姓氏2255个。

“姓”与“氏”的分别

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

“姓”是一种族号,它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象征,在古代有姓的人都是贵族。

它的产生与图腾崇拜,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自然产物,于是就开始崇拜它,这就是图腾崇拜,并将图腾认作这个氏族的姓,如:龙、花、熊、狼、马等等,由此可说,姓是全族共有的标志亦是族号。

周代初期分封诸侯时,各国诸侯大部分都姓姬,不是姬姓家族的人不允许姓姬,此外周礼还规定“同姓不通婚”,当时女子多称姓,不称氏,男子娶妇必辩其姓,可见当时的“姓”可用于辨别婚姻。

周礼

“氏”是姓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姓部族后代的繁衍,一个部族分成若干个分支散居各处,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每个分支除了会保留部族的姓以外,都会各有一个标志作为自己的一个称号,当作标志,这就是“氏”了。例如,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

“氏”分辨贵贱

贵者,有氏有名。

贱者,有名无氏。

由于一个人的贵贱变化无常,所依“氏”是可以改变的。

黄帝

这些“氏”发展到后来,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姓”

先秦时,男子大多称氏代表特权和地位,商鞅为例,曾称其为“公孙鞅”、“卫鞅”、“商鞅”

“公孙鞅”:因其祖先为姬姓公孙氏

“卫鞅”:因其原为卫国人

“商鞅”: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秦汉以后,“姓”于“氏”的区别渐渐模糊了逐渐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就没有贵贱之分了,不论贵贱有姓名。

中国人的名字是由“姓”与“名”两部分组成的,“姓”在前,“名”在后。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名则可为一字或双字。姓一般随父姓。在中国古代姓名与社会等级紧密关联,表现着门第与尊卑,姓不可乱姓,名不可乱取。

除了姓名之外,古人还常常取“字”和“号”,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此外,名与字还能体现尊卑、长幼,称长者、尊者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年幼、卑者或者自称可称呼“名”

另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朝代,就是元朝,元朝当时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许多平民只好以数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例如;朱元璋出身贫寒,他原先的名字为“重八”

由此可见名字上的等级和气森严。

(信息来源:网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