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明初移民世代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3/09|浏览量:1618

  莒州府   276500  解学相

引子

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经济发展迅猛,社会人文也逐步开放,各地地名谱牒名正言顺的进入更新编辑中,百姓交谈中也涉及家谱世系。当时传说莒州地区多数明初移民姓氏大多在19-23世,但我在2005年成为第六代家谱传承人后,发现家谱只有清朝以来的明细,世代也只有十几世,明显与外姓不同,为此决定外出走访探寻,当时莒县图书馆和民政局也提出支持。走访一年多,没有取得成效,2017年冬至节在镇江葛村参加了解氏祭祖,2018年各地解氏家族都在世系对接,并于五一期间在临沭召开了全国解氏文化研究及宗亲对接会,提出大范围内开展世系对接。2019年6月在临沭召开了苏鲁两省世系对接座谈,之后各地对接初见成效。世袭传承也达成共识。

1.莒州概况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平邑、费县,内有蒙阴沂水莒南,南到苍山、郯城、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汉时期,前201年12月,置城阳郡治莒、前179年置城阳国都莒。东汉末年再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三国为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基本半数时间都在州府郡国地位,治莒,有辖县。

解放后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日照市西部,东经118°35′-119°06′,北纬35°19′-36°02′。东临日照市的东港区、五莲县,西界临沂市的沂水县、沂南县,北接潍坊市的诸城市、安丘市,南毗临沂市莒南县。南北最大长距75.6公里,东西最大宽距37.4公里,总面积1821平方公里。全县现辖20处乡镇(街道)和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1195个村。即城阳街道、浮来山街道、陵阳街道、店子集街道、招贤镇、阎庄镇、夏庄镇、刘家官庄镇、峤山镇、小店镇、龙山镇、东莞镇、长岭镇、安庄镇、碁山镇、洛河镇、寨里河镇、桑园镇、果庄镇、库山乡。

2.解氏家谱概况

莒州解氏集中分布在莒县的刘官庄镇解家庄、公婆山;安庄镇丰收、宝洼;库山镇解家河、赵家庄;桑园镇解家沟、梭庄、西苑庄、东庄;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坡、城关镇前石梁、道托圈里两乡镇、安丘柘山镇车庄、诸城孟疃镇解家庄、贾悦镇、桃林镇山东头;青岛黄岛区;五莲县河西集后、于里镇岳庄,东港区涛雒镇,莒南县筵宾镇老子峪,卧石岭等县区镇村,其中解家庄和老子峪卧石岭是一家、家谱不全;后坡安庄是一家,家谱虽全但缺明前百多年资料;库山镇待定,桑园镇、五莲县是一家,家谱缺明朝一朝资料。车庄和山东头及黄岛区是一家与前坡和黄岛是一家、家谱传承较全;临沭、河东区、沂南县、莒南县和东平附近十几个区县是一家,临沭无谱、河东谱缺。山东头、黄岛、东平家谱最全、到洪武初期。

(1)先祖迁莒时间地点: 

桑园解家沟道光原支谱说“原籍海东人也,红巾肆虐,怀谱而逃,迁居莒邑东北解家沟”,追考历史,红巾军起义在公元1351—1368年,今徐州附近地区为李二部1351—1352年、连云港附近地区为张士城部1353——1356年、濠洲附近为郭子兴部1351——1355年、安丰附近为刘福通部1351——1363年、南京为朱元璋部1356——1368年,若为原籍海东人、受红巾战乱当在1353——1356年,此时距离洪武元年尚早18—14年。

⑵ 光绪17年序言说“吾祖自明史传闻,洪军敢散,怀谱迁移于莒之东北乡万子山下”,明军与元朝军队(或者义军它部)作战当在1356——1368年,此时距离洪武元年尚早14—1年。

(3)迁移时间地点:据《莒州志》和《莒县志》记载,州县内各乡镇洪武年间来自海东东海和海州的共有29姓、分布在58个村庄,其中来自海东的有24姓、来自东海的3姓、来自海州的2姓,来自海东18村的有18姓分布于29个村庄、来自洪武2年(1369年)的多达10姓、其中18村的8姓,因此,可以断定:先祖来自1369年前于海东18村,当不属于官方移民。

(4)落脚地点:根据传说和墓碑刻录,先祖曾在今峤山镇吉兰村居住数代,后因人丁不旺而又迁居今地,居住年间、子孙后代和坟墓等资料已经失去,只有墓碑在20世纪70—80年代还有人见过并得到信息,希望解姓后人前去认领保管,可惜未能如愿。现在查阅《莒县志》和《重修莒志》氏族资料及宋氏家谱推测得知:今峤山镇吉兰村先后有解姓、张姓、宋姓等家族入住,而宋姓族人4世祖二支后人于明朝中叶1471年才来到招贤黄埠居住,最早于9世时宋国卿分居吉兰村,此时约为1573年后的万历年间,先祖此时应传7-8世。宋姓族人善于饲养家鸡,而家富势大,5—9世出过一名武举、二名文林郎、一名儒林郎、数名舍人、数位廪生与一位知县。世系传承快,人丁旺,在村四周养鸡;先祖开始人丁不旺,不便与宋氏对抗,继而另谋转移对策,委托张氏耕种祭田、看护林墓,所有族人分几批转移它地,如果一处很好、其他人则可以前来靠拢;如若都不行,则打道回府再回吉兰,否则,清初先祖只有父子5人在解家沟,而传闻贾悦族人又来自我们一家但找不出为哪一支的文字记录根据来,别无解释。

另据今村内有明朝时期的祖墓两处,只是部分明朝先祖坟墓只有不足10亩,清朝始祖(卓祖父亲)以后的坟墓分散各处、因此可以肯定,先祖当于明朝前期转移来到解家沟的。转移新地居住其间,各支分散外地居住,其中一支部分转到今诸城市的贾悦镇居住,哪一支所出已经无考,可能另有部分移居桑圆梭庄(根据族人传说梭庄解姓于明末天启初年来自吉兰村),还有部分可能移居今五莲县洪凝街道之河西、集后等村(也有族人传闻),这两部分系出自哪支亦无记录,难以考证。另有部分移居今沂水县北部2008年网聊得知其家谱行辈用字和我们相同,80年代临沂煤矿工作的沂水该部解氏女工曾和我村在煤矿工作的家人探讨过此事,只能是清朝时期移居沂水北部的,至于是哪一支所出,因目前没有准确联系对接尚无定论,待日后走访再定。民国其间,也有部分移居桑圆镇之板石河、桥头河和招贤镇之招贤二村及五莲县于里镇之岳庄的。

(5)与其它四村解氏关系:今莒县安庄镇丰收村解氏于清朝来此,库山乡解家河解氏来自万历初年,刘家官庄镇解家庄解氏和桑圆解家沟解氏均来自海东18村,传说四村全部来自洪武初年,桑圆解家沟解氏来自海东18村。海东18村应有解姓村子,此村当在今连云港市的海州区或东海县,据说是东海县挡路村(荡芦村)。而满堂泊(后坡)却在今沂水县(解放前属于莒县),与海东18村有关系,已经认定。 

(6)1941年之前莒州境内尚有另外四个解姓为主的解姓村庄,一个在今安邱市之柘山镇,另一个解姓村子亦在今之莒南县之延滨镇,坪上镇附近地区也有解姓村子,沂水县安丘交界处有个解家洼,2005年走访时最后一家解氏也搬走了,今诸城市的贾悦镇西北7里亦有一个解姓村子,它们与以上四村解姓有无关系尚在调查中,不过浮来山刘家官庄镇解家庄解氏祖先曾在今之莒南县老峪子村居住数代,有谱可查,与莒南县之延滨镇老子峪和卧石岭村来自一家。据2005年5月14日刘家官庄镇解家庄解光先老人说他们与沂水县满堂坡不一家,但现在却又承认是一家了。公婆山村的解姓有两支:一支来自山西、一支不知来历,现在均与刘家官庄镇解家庄为一家了。

(7)失谱时间:光绪17年序言说“沦丧时在雍正8年”,查《莒县志》“雍正8年6月19日大雨,连续7昼夜不止,24日洪水横流、25日县城被冲淹”,先祖为躲避洪水,当于20—24日迁移,失谱时间大概在此,最迟在公元1730年年底。

3.移民资料

洪武年间,朝廷先后自江浙豫皖和冀晋陕之地“迁民入内,以广散居民,不致土地荒芜”。一批在洪武3年、洪武4年,一批在洪武5年、洪武7年,一批在洪武12年洪武13年,而洪武5年、7年、12年、13年多为军屯和垦屯,只有1369年来自全国各地移民最多、量大面广,故应属于民屯,而非序言所说。若如谱所言,当为1354—1367年间迁移,最迟为1369年,此时移民当属元末明初战乱引起,尤其是红巾军战乱,这与家谱记载吻合。朝廷自1370年设置司农于河南,专门管理贫穷流动百姓开荒垦田,下令州府县 “垦田归己、作为永业”、定居各地。1372年,命令山东、河南、陕西如此。1371年,迁移北京以北的山区35800户、分散到北京周围各府州县,这是徐达下令办的。同年,从甘肃、内蒙古等沙漠地带迁移32800户到大兴、宛平、良乡、固安县等254处。从江南各地迁移14万户到安徽凤阳周围地区。1388年从山西潞州(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管辖今长治、襄垣、武乡、沁县、黎城、长子、平顺、壶关等市县。)、泽州(在山西东南部,管辖今晋城、沁水、高平、陵川、阳城等市县)到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安居。同年又从山西、浙江全省大量迁民到安徽、山东、河南、北京等地。因此,来自山西的姓氏应该是1388(洪武21年)年来的。从连云港来的姓氏可能是1371年,或者是1372年,或者1388年,也有可能是其它时间,那就在红巾军战乱之时或稍前几年了。如此说来,祖先到明朝末年才来了256年,最多传承8~10代。我们解氏很可能就是这两批来的。当时朝廷给移民和开荒垦田者路费、并减免3年的税负。

原籍海东18村与河东18村之说。上述山西泽州、潞州、解州、霍州等地(包括今运城市、临汾市全部)都在黄河以东,属于古代河东郡(府、道),明朝为河东道。是否从此处的18个村庄移民?,祖先误传为海东18村,于是山西说就成了连云港说。此事有待考证。

4.移民世代考

光绪17年解家沟家谱序言说“清鼎至道光11年,以托祖继序之5世。以卓祖为世祖,卓祖居三公、生4子”,就谱文来看,卓祖为三公,根据传说本族传为四支,现在我村尚有三支,另一支为无继,符合传闻。先祖自顺治6年(1644年)至道光11年(1831年)共187年、传5世为托祖,则30多年传一世、似偏少,且当时早婚早育;是否自1644年算起卓祖为10-11世,以此为基础继续传承?因为,洪武以后至1644年共276年,似乎应传承9—10世?总算至现在应为16—24世、可否?事实是朝廷自1370年才开始移民的,一直到1388年。因此,就明朝而言,最多传承10世、很可能只有8~9世。根据1935年《重修莒志》提供的当时部分家谱资料不完全统计分析:本地92个代表村庄的46个姓氏分别为洪武初年(1—5年)、洪武年间、明初三个阶段迁入莒地,其平均传世分别为20.74、20.75、19.19世,总平均为20.22世,据此可以断定明初洪武早年迁入的家族一般可以传世20-21世,平均为27-30年一世,前期30多年一世,后期25-28年一世。先祖传至1935年当为20世,此时清朝以来最低世头为12世,则先祖传世明朝宜为8-9世,最多为10世,即我们现今世头可以改为谱上世头加8或9,我意加9,一来与其他家族协调,二来适合先祖贫穷势寒、孤苦无依、远居深山、交际不便,传世较慢的特点。不过,尚须根据其他地方解姓族人传世情况而定。涛雒、刘官庄解家庄、桑园解家沟村自清朝以来都传15世;其它各姓1935年后至今普遍传3世。本世系传承亦应根据本县本族及县内其它来自海东18村外姓世系而推算世系数额,也在调查考证中。根据上述分析,就定加9。

附:1935年原莒州府部分姓氏世系传承统计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结论

通过最近十多年的各地解氏走访和世系对接座谈,得知目前明初移民分布全国广大范围,江浙、湘赣,湖广,四川,重庆,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甘肃,东三省、北京天津等省区。莒州移民来莒基本自海东海州、山西大槐树、胶东、青岛济南、苏州闾里及内部转移。宋元时期山东境内已有居民,尤其是兖州葛村解氏、青州解氏;沂水圈里镇、即墨区东南厢元朝初期解氏;汉晋以来刘、王、庄三大本地姓氏等。根据近年来各地走访座谈及上表统计分析,大致可以认为:明朝276年时间各地移民可以传承8-9代,清顺治至民国1936年传承11-12代,清初以来普遍传承15代,民国至今传承4-5代。基本平均是20-25年传承一代,少数家族传承慢、可以25-30年一代,明初移民目前652年时间内普遍应该是传承20-26代人。

二〇二一年三月四日

6.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