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费县鲁公庙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8/13|浏览量:1807

微信图片_20210813082554.jpg

天上打雷轰隆隆,人间好事一宗宗。

莫论好汉和英雄,自古都是穷帮穷。

且说费县县令殷礼带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大人,告别龙王庙,一路向西北走,行二十多里,至温凉河畔。隔河北望,就是费县城。

殷县令对李大人说:“费县城依温凉河而建,北靠钟锣山,南望文山。城墙坚固,底蕴深厚。现建城楼四门——东门曰‘望沂’,南门曰‘映文’,西门曰‘仰圣’,北门曰‘瞻蒙’。”

李大人感慨道:“久闻费县城乃古鄪国故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得以在此驻足,不胜荣幸。”

县令殷礼带领李大人一行过了温凉河,由南门“映文”进城。忽然乌云半遮天,哗啦啦下起雨来。李大人非常高兴,对殷县令说,“朱龙王真是本地的保护神!怪不得当地百姓的香火如此虔诚。”

李大人和殷县令站在南门楼下避雨。向南望,南文山在雨中显得清秀而美丽。殷县令解释说,“南门曰‘映文’,是温凉河映照南文山之意。文山是费县城的朝山。早年有风水先生姓邹,名普圣,云游至此,观南文山之状貌,说南文山形似一个“文”字,贵不可言。有南文山做朝山,此地必出文贵之人。因此,当地百姓给南文山取名‘文山’。”李大人点头称是。

殷县令带领李大人来到西门。站在西门楼西望,近处是旷野,远处是山峦环抱。一条小溪从西南山上蜿蜒而来,近城门,折流东北,弯弯曲曲,流入温凉河。殷县令解释说,“西门曰‘仰圣’,向西仰望曲阜圣地之意。此地距离曲阜圣地二百七十里。曲阜乃鲁国的国都,圣人孔子诞生焉。而费县地处蒙阳,是鲁国的东方沃土,风土人情,深受孔孟礼教的影响。”

李大人叹曰,“‘仰圣’二字用得妙!”

殷县令带领李大人来到北门。站在北城门上向北望,见钟锣山五个山头,犹如一道屏障,东西横跨。殷县令对李大人说:“钟锣山是费县城的靠山,当中这个山头最高,状如覆钟,两侧各两个辅助山头,状如铜锣,因此取名钟锣山。山下琅琊古道,西通曲阜圣地,东至琅琊古城。钟锣山往北,是更大的北蒙山。北门曰‘瞻蒙’,向北瞻仰蒙山之意。”

李大人观山看道,默不作声,若有所思。

殷县令带领李大人来到东门。站在东门向东看,眼下温凉河,河水汩汩北流。殷县令忙报告说,“东门曰‘望沂’,向东遥望沂水之意。温凉河北流入祊河,祊河东流入沂河。”

李大人问:“闻听东蒙费县乃琅琊颜氏发祥地,号称颜真卿故里,如今遗迹何在?”

李大人回答说,“您看,河对岸有座庙,庙里香烟升腾,正是颜鲁公庙。城东北五十里,有颜真卿故里——孝悌里。”

李大人跟随殷县令过了温凉河上的石板桥,来到温凉河东岸,果见琅琊古道南旁有一座庙,庙门向北,门上书“鲁公庙”三字。庙门前有庙碑一通,高六尺,宽三尺,龟趺底座,碑面向北。

殷县令指着碑阳的文字说,“此《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文,碑额五行十字,为左宣德郎知开封府雍丘县同签书兵马司公事邓礿篆书。碑文三十行,一千零五十二字,乃左承议郎尚书职方员外郎云骑尉赐绯鱼袋曹辅撰,明州定海县主簿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秦观书。”李大人观其书行楷,字画峭劲,有晋唐遗意,叹称海内绝体。

殷县令又转向碑阴,指着碑阴文字说,“这是《鲁公仙真记》碑文,行书一十八行,四百六十一字,为著名书画家襄阳漫仕米芾撰书。”李大人字斟句酌,见文美字珍,赞不绝口。

李大人跟随殷县令进了鲁公庙。见有大殿三间,殿门书联曰: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院子东南角有三间小屋,是看庙人的住处。看庙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弯腰驼背,见殷县令引官参拜,忙迎将上来。上前躬身施礼,说道,“这是我家祖庙,殿里供奉着我家祖上两位英雄——颜真卿和颜杲卿。我乃颜氏后裔,在这里看庙已经四十四年了。”

李大人还礼,进了大殿,见殿里祀神像两尊,皆雕塑金身,峨冠博带,栩栩如生。细看,东面的神像没有胡须,西面的神像有胡须。李大人心中纳闷,便问,“这两位英雄如何分辨?”

“西面这尊神像有胡须,是哥哥颜杲卿。东面这尊神像没胡须,是弟弟颜真卿。”看庙老人说。

“你们颜氏家族源远流长,传到你们这一代,是多少代?”李大人问。

看庙人说,“说来话长。我们颜家一世祖是曲阜孔圣人的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孔庙一侧,有复圣庙。颜回二十四代孙颜盛,汉末任尚书郎,仕魏,历任青、徐二州刺史,携眷属由鲁徙居琅琊,代传孝恭,所以自号其居为‘琅琊孝悌里’——在费城东北五十里诸满村——至黄门侍郎,后为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作《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盛定居孝悌里,传至四世颜含。颜含随晋元帝过江南下,为侨居江南的颜氏始祖。颜含传九世至颜之推。颜之推入隋仕于长安,成为关中颜氏始祖。

“颜之推六世孙颜真卿、颜杲卿,中唐时抗击安禄山叛乱,宁死不屈,被叛贼安禄山残忍杀害。颜真卿受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谥号‘文忠’,颜杲卿被封为常山公,谥号‘忠节’,二人并称‘颜氏双忠’。北宋元祐七年,家庙由琅琊孝悌里迁移至此。庙中主祀颜真卿,所以其像在东。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哥,神像以胡须辨。我辈又是颜真卿的二十二世孙。我初来看庙时,夜不能寐啊……”

“为何?”李大人问。

“夜半三更,常闻两位英雄与安禄山叛军厮杀,杀声贯耳,‘大胆反贼,哪里走,拿人头来!’‘我等满门忠烈,岂能与叛贼同日而语!’……起视庙堂,乃见硝烟弥漫,雾气腾腾……入而视察,见英雄塑像完好,方敢躺身入眠……”看庙老者说。

李大人和殷县令跪拜颜氏双忠。

出了庙门,天色已晚。殷县令带领李大人到县衙住下,大摆宴席,招待李大人 。

次日,李大人问殷县令:“闻听蒙山有古蒙祠,是历代君王祭祀蒙山的祠堂,不知在何方?道路如何走?”

殷县令说,“走琅琊古道,西行四十里,遇浚河,沿河西北行,再走四十里,至蒙山前,在浚河边有一个小山村,村前有祠堂,即为古蒙祠……”

李大人一行拜别费县古城,浩浩荡荡,直奔古蒙祠去了。

再说陈家母子,告别祝家母女,离开桃花湾,沿着温凉河向东走。陈晋实在是依依不舍,坐在牛车上,不断地回头看……

车行三二里,隔河北望,是费县城。“老妈,咱们是不是进城看看?”陈晋问。

“进了城,咱家老牛吃什么?我们还是向东走吧。”母亲说。

离开温凉河,走了二十多里路,遇到一处平坦之地,树木茂盛,杂草肥美。这时候,老牛突然停顿下来,不走了。

嗯,老牛怎么不走了?陈晋用力一撇缰绳,大声喝道:“驾——驾——”老牛寸步不行,扬起脖子,长叫三声。

陈晋打了一个响鞭,大声叫喊。老牛弹弹蹄子,不但不向前迈进,反而卧在地上,动也不动。陈晋下了车,奋力拽缰绳,用力拉老牛,老牛就是不起。

“妈!老牛不起来——”陈晋急了。

老牛双角如弓,两耳直立,目光炯炯,虽然瘦了些,但也还有几分雄壮,一年来走南闯北,颇有灵性。现在趴在地上,赶也不走,拉也不起。陈晋举目四望,此处前不着村,后不靠店,便心慌着急起来,扬起牛鞭,照着牛屁股,想抽。

陈妈赶快拦住:“不要打牛!”

陈妈环视四周,见北面是山,东面是平原,南面有一条小河,距离河道只有几十步。河南岸也是山。既然老牛不走,我们就在这儿落脚休息吧。

“晋儿,卸套!”

陈晋把牛套卸了。老牛在地上打一个滚,吃起草来。

“晋儿,你上北边的小山上看看,打些柴草来。”

晋儿应声而去。

陈妈从车上拿出水桶,去南面河里打水。来到岸边,见从对岸山上延伸下来一条石龙,龙头微翘,栩栩如生,一双龙眼炯炯有神,注视着河对岸的两个山头。龙爪狠狠地抓住河床,深入河底。石龙龙头底下有泉水渗出。陈妈弯腰掬一捧水,喝了一口,清凉凉,甜丝丝。陈妈再看这河,河水自西南方向流过来,到此折成一湾,流向东北。陈妈又打了一桶水,提过来饮了牛,便去挖野菜。

陈晋来到北面的山岭,见岭上多土,耐旱,有农人种的庄稼,并无柴可打。举目北望,见有两个山头东西并列,两山头之间有个山坳。陈晋沿着山坳往北走。山坳里长着很多杏树。过了山坳,又有一个山头,比前面两个山头都高,山坡上也长着许多杏树,枝叶青青,再往上有一些槐树和松树。陈晋边打柴边往上攀登。至半山坡,忽见一位年迈的老太,正在一块平整的大石花琏上晾晒草药。

陈晋忙上前施礼:“老奶奶好!小的多有打扰。请问这山叫什么山?”

“是蒋家村蒋三吗?你爹好了吗?”老太太耳目不好使,嘴里就还剩下一颗牙,说话有些费劲。

“我不是蒋三,我是过路人……”

“蒋三已经一年多没来了……他爹的病也不知怎么样了。你打哪里来的?年纪轻轻……跟谁来的?”

“我自湖南来,我们娘儿两个,走到山下累了,想歇歇脚……”

“哦,远方来的客人……到我家喝茶吧……你看,我家就在东山坡上……”

顺着老太指的方向看去,隐约可见茅屋一间,藏在杏树林里。

“多谢奶奶,我以后再去拜访您……请问奶奶,这山叫什么山?”陈晋又问。

老太指着身后的山,对陈晋说:“这座山叫杏山,杏山前的两个山头叫双印山。双印山前的山岭叫杏山岭,岭前的那条河是朱龙河,是从龙王塘流淌下来的。河流到此成湾,湾里有石龙,人称石龙湾。河那边的山像展翅高飞的大雁,就叫雁坡山。雁坡山的南北两个山坡叫雁坡,是蒙山有名的八百八十坡之一。石龙湾东边的那个村就叫雁坡村,西边的那个村叫蒋家村。蒋山住在蒋家村……”

“您找蒋三有什么事吗?我可以去给您帮忙找……”

“他爹得了病,让我配药。需要一味草药,当时我没有采到,这天我爬上西北方向的萧山,终于采到了……你看,这叫黄牛尾,六月六日前后,采其叶茎。这是败火消毒的良药啊……有一年,瘟疫流行,这里的人,死的死,逃的逃……牛羊也瘟死很多。有一头老黄牛,跑到萧山上,吃一阵这种草,再跑到朱龙河里喝一气水,来来回回吃了十几次草,喝了十几次水。这头老黄牛就躲过了这次瘟疫。这种草药的茎叶长得就像黄牛的尾巴,人们就给这种草叫黄牛尾。萧山坡的人,凡是饮此药茶者,都幸存下来……”

老太说着,递给陈晋一包配药,又断断续续地说道:“这副药送给蒋三他爹……这缕草药,送给你妈……回去之后,让你妈赶紧熬茶喝……以防水土不服……”

“谢谢老奶奶,我一定把药送到!”陈晋接过药,收好,就打柴去了。

陈晋打了一捆柴,背着往回走。下来山坡,在杏山岭下,遇见一个废旧的砖瓦窑,空洞洞的,心想,这窑洞是遮身避雨的好去处,我们可以在这里住下……

回到河边,陈晋把老太送药的事给母亲说了一遍,又把窑洞的情况报告了母亲。母亲满心欢喜,说道:“刚才我挖野菜,见咱家老牛所卧之地,虽然荒芜,但土层厚实,一经开垦,可做良田。南边那条小河里有泉,泉水甘冽。”

“采药的老太说,南边这条河,就是朱龙河,是从龙王塘流淌下来的。这个河湾,叫石龙湾。”陈晋说。

“原来我们又回到了朱龙河!刚才打水,是看见河里有一条石龙。来到蒙山,我们首先认识了朱龙河。看来我们跟朱龙河有缘!朱龙河的水清,朱龙河的水甜,以后我们就扎根这个这神奇的朱龙河畔吧!”陈妈说。

“老太太说,北边的山叫杏山。我遇到的砖瓦窑就在杏山脚下。”陈晋对母亲说。

“你引领我去看看,这砖瓦窑是什么样子,合适咱就住下。”母亲说。

陈晋领着母亲到杏山脚下,见砖瓦窑依坡而建,门向南,正好朝阳。窑洞顶上有个烟囱,母子二人赶忙找树枝搭上,又覆盖些柴草,再用树枝把窑洞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就建成了。

老牛在河畔吃足了草,又喝足了水。陈晋套上牛,把牛车赶到砖瓦窑前。母子在砖瓦窑前埋锅打火,烧水做饭。先熬了一锅老太给的草药,喝了败败火气,再煮了一锅野菜,又拿出祝蓉儿给的饭食,美美地吃起来。

晚上,母亲用砖瓦柴草搭铺,让晋儿先睡下,自己再点燃艾草,驱赶蚊子。

穷人看天,富人看地。陈妈仰望天空,只见繁星点点,月儿弯弯,银河横跨,白云飘忽。一年的漂泊,累坏了人,也累坏了牛。不能再走了,还是驻足这神奇的朱龙河畔吧。

晋儿哪里能睡得着。他想起小黑龙,充满疑惑。这个小黑龙被罚天井汪,坐千日牢,之后去了哪里?现在是在天上还是在庙里? 

他又想起祝蓉儿。这母女二人,经历也够坎坷。 

想着想着,晋儿睡着了……忽入一丛林,似有狗叫,又见来人。一个女孩儿,手提竹蓝,头戴芙蓉,上来引路,把他带进一个三进的院落。院里青堂瓦舍,堂内窗明几净。穿堂过屋,至第三宅院,竟闻香气扑鼻。似鸟语花香,又似美酒飘香,似脂浓粉香,又似美馔佳肴饭喷香。进了一室,疑似密室,雕梁画栋,帐帷画床。女孩儿指示他躺在了床上。刚躺下不久,冥冥中见一小姑娘抚琴,隔帘轻弹漫唱——


轻飘飘丝竹悠扬,昏沉沉人在山上。

漂泊流浪小儿郎,只把他乡当故乡。

破瓦寒窑叹愁肠,西山开荒种高粱。

金满箱,银满箱,难得儿孙个个强。

脂正浓,粉正香,手捧玉笏奏皇上。


小姑娘唱着唱着,就往床上靠……啊呀呀,这是睡在谁的床上呢?正在惊慌失措,小姑娘已经躺到了他的床上,而带路的女孩却带上门走了。晋儿上去拉门,却怎么也拉不开,竟然急得伸抓乱挠起来……

母亲起身给他盖衣物。陈晋醒,怔怔地坐起来,不见屋舍,只有窑洞……

次日,陈晋带上草药,来到蒋家村。蒋家村坐落在朱龙河北岸,石龙湾上游。村子不大,有十七八户人家。村头,遇见一个老婆婆正在压碾。陈晋上前探问:“请问大娘,蒋三家在哪边?”

“你找蒋三?三年前就不见了,至今不知流落何处。你找的是打渔郎子蒋山吧?他是蒋四,跟你差不多大。”老婆婆用手一指,说道,“就在村子最前边,靠近河岸的那一家……” 

陈晋来到河边,见有一户人家,篱笆院,毛草屋。院里拴着一匹枣红骡子,还有两只鱼鹰,蹲在架子上。架子上晾晒着几张渔网。一个年轻人比自己稍大,正在院里摆弄渔具。

陈晋上前躬身施礼,轻声说,“蒋哥好,小弟这边有礼了……”

蒋山抬头一愣,见有来人,忙站起身来。

陈晋说明来意。蒋山满口答应:“是是是……只是我爹已经去世……蒋三是我三哥,我叫蒋山,排行老四。”

蒋山接过草药,谢了送药的老太,又把陈晋让到自己的屋子里,坐下慢慢地叙说:“母亲早逝,大哥二哥都充了官兵,没有音信……三哥去大河里打渔,也不知去向。走失前,爹爹有病,三哥是去杏山找药婆讨过草药……去年父亲病好了,去天井汪打渔,被大鱼拽进河里,淹死了……如今家里只剩下我孤身一人了……”

“天井汪?就是小黑龙坐千日牢的那个天井汪吗?”

“是啊!你怎么知道?”

“在路过龙王塘的时候,听人讲的。”

陈晋也向蒋山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一个是孤儿,一个是孤儿寡母,两个人说得很投机。

蒋山说,“你落脚的地方叫石龙湾。那里山环水抱,东面是山的出口,也是水的出口,形似一只耳朵。早有知名风水先生论证此地,说此地只有陈姓人家方可住下,他姓之人无福受用啊!”

“为何?”

“我也说不清啊……”

陈晋说,“小弟正好姓陈。”

蒋山打拱施礼,“恭贺陈弟!”

陈晋还礼,又问,“天井汪在哪里?你能带我去看看吗?”

“当然可以。由此向西南,有五十多里路啊!等你安顿下来,我带你去。”蒋山满口答应。

人生地不熟,落脚朱龙河畔,认识了蒋山其人,陈晋感到有了依靠。

 “你是怎么找到采药的老太的?他是蒙山有名的药婆,十几年前,为了躲避官兵的抓捕,从北蒙山上逃避而来。她可不好找。你专门上山,常常找不到她,有时无意中又能碰到她。她那间小茅屋,时而在东,时而在西……”蒋山说。

“我是在半山腰忽然碰见她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还看到了她的茅屋。她还请我到她家喝茶呢!”陈晋说。

“你要是能喝上她做的茶,那真是三生有幸。药婆做的茶是药茶,谁喝了都能百病全无!”蒋山说。

陈晋后悔自己没去喝茶。

正说着,蒋山养的鱼鹰呱呱直叫。蒋山把鱼鹰放到河里去,抓鱼去了。

陈晋见蒋山是个精明爽快的人,就把他带到自己新安的家。陈妈见了蒋山,满心欢喜。 

蒋山比大陈晋两岁,从此跟陈晋结为好友,视如亲兄弟,形影不离。

陈晋又把蒋山说的药婆的情况给妈妈讲了一遍。妈妈说,“你抽时间到杏山上再拜访一下药婆,打听准了,就去报告祝妈和蓉儿,叫她们前来探访,看看是不是他们要找的师太。”

陈晋点头称是。

微信图片_20210813082647.jpg


(作者,张元申,费县二中教师)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